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

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

《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2):對根的求索(補續篇)》內容簡介:在其發展中,不斷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精髓,以及多傳統音樂文化因素,已形成音樂學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分支。對音樂學研究及寫作實踐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概述。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
  • 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16開
  • 品牌:上海音樂出版社
  • 作者:董維松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16422, 78075164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2):對根的求索(補續篇)》:中國音樂學院叢書。

作者簡介

董維松,(1930- )河北黃驊人,中國傳統音樂學家,戲曲音樂學家,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顧問,《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委。
1945年8月參加革命,在解放軍文工團從事音樂工作多年。1959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後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曾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暨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音樂理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等職。
出版有河北梆子《蝴蝶杯》、漢劇《宇宙鋒》、《民族音樂學譯文集》(合編),中國傳統音樂學文集程《對根的求索》、《對根的求索》(補續篇)等專著。發表論文20餘篇。從事戲曲音樂教學40餘年,編寫教材20餘部,計20餘萬宇,並指導碩士研究生數名。

圖書目錄

我的民族音樂情(代前言)
關於中國民族音樂學問題
一、重提“民族音樂”及其學科名稱問題
二、民族音樂學問題
中國民族音樂型態學研究。
三、在《中國民族音樂集成》編輯學座談會上的發言
四、中國傳統音樂型態學研究的兩個方面
五、對二十八調研究中的幾點看法及其他

型態研究
六、論潤腔
七、崑曲曲牌【梁州第七】型態分析
八、南北曲腔中短小曲牌研究系列
——北曲正宮【端正好】
九、南北曲腔中短小曲牌研究系列
——北曲中呂宮【粉蝶兒】
十、南北曲腔中短小曲牌研究系列
——南曲南呂宮【懶畫眉】
十一、詞七、曲三、辨程式
——一種關於曲牌音樂分析方法的研究
十二、戲曲唱腔中伴奏音樂的曲式學與旋律學研究

表演藝術評介
十三、喜聽古調唱新聲
——談漢劇《借牛》中劉大伯的唱腔
十四、邱玲的追求
——談漢劇優秀青年演員邱玲的演唱與表演
十五、在探索中前進的唐劇音樂
十六、批判·繼承·創新
——從《船石灣》中陸長海的核心唱段談起

為戲曲表演藝術家代筆
十七、談《蝴蝶杯》中的唱腔李桂雲
附:關於我的一次“實地調查”經歷和李桂雲《談
十八、我談練唱陳伯華
十九、談創腔陳伯華
為他人作序
二十、序
——為羅映輝著《梆子唱腔結構研究》而作
二十一、序
——為姚藝君著《中國戲曲聲腔分類研究》而作

採訪錄
二十二、天道酬勤思者常新宋唐執筆
——董維松採訪錄

教材選登
二十三、梆子腔與河北梆子
二十四、二黃腔與京劇
二十五、譜例選萃
後記

後記

歲月無情催人老,轉瞬間已進入了耄耋之年!人是老噦!其實,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疾病的纏身,特別是我這莫名其妙的眼疾,每天折磨著我,看書看不了,文章也寫不成,即使勉強看點、寫點,也是忍受著別人想像不到的痛苦而為之。
我是一個貧苦農民家的孩子,從小就在那窮鄉僻壤的農村放牲口、打草、種莊稼,還要手拉著我那瞎了眼睛的爺爺去地里幹活。我的童年又是生活在一個艱苦動盪的年代,日寇的侵略“掃蕩”,老天爺經常乾旱不雨,加上家境的貧寒,一家的老老少少真是度日如年哪!吃糠咽菜,“糠菜半年糧”是我家的常事。記得我那一輩子苦命可又十分要強的母親,也不得不東家去借一升棒子(玉米)面,西家去借一瓢高粱米的一天一天的為一家人的生計苦撐苦熬著到處去奔波,就連我這六七歲的孩子,也覺得這日子是那么的難熬,還要不時地逃避日本鬼子和漢奸隊的突然來“掃蕩”。
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啊!不過,當年我的家境雖然艱難,但還是斷斷續續地上了幾年農村國小,農閒時讀書,農忙時下地。怎么說,也還是念了幾本書,如《三字經》、《百家姓》等。到了在我們那裡成了日偽軍和八路軍的“拉鋸點”時期,我又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抗日國小,也是環境惡化時逃難輟學,環境稍好時接著讀書。隨著八路軍不斷地在我村駐防,他們組織了兒童團、婦救會等抗日民眾組織,經常教我們小學生(兒童團)唱歌,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五月的鮮花》,還有用《盂姜女》調填寫的抗日新詞等。
也許我還是有點“音樂天賦”吧!總是比別的孩子們學的快,慢慢地也就成了孩子們的“頭”,常常帶領大家一齊唱,還胡亂指揮幾下,這樣我就當上了兒童團團長。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離家參加了革命,因為太小(才14周歲)就把我送到“宣傳隊”。

序言

我如此地對民族音樂樂於探究、琢磨,並不是先有一個什麼“理論”在支撐著,而是由於我對她有著深深地熱愛和眷戀。記得我小時候在老家——河北東部靠近渤海的一個“苦海鹽邊”的村落里,在寒風凜冽的冬季,大地一片沉寂,躺在那破舊的草坯房的土炕上.在還未入睡的那一刻。往往能聽到遠處臨村傳來清脆響亮的梆子的擊打聲。和一聲聲激昂高亢而又悲涼壯烈的梆子腔,那是他們正在村頭土台子上演出一出叫《走雪山》的戲。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仆一主,在風雪交加的夜晚,急忙逃走在荒郊野外路上的情景。
他(她)們一人一句地對唱著那悲悽的腔調,給我那還十分幼小的心靈里留下的印象是一生都不能磨滅的。它好像在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那是我家鄉的“鄉音”啊!這使我想起唐人賀知章的詩中那句“鄉音無改鬢毛衰”來,我把他改為“鄉音難忘鬢毛衰”來說明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我,對我家鄉的“鄉音”還是如此韻鐘情。我手邊有一盤河北梆子《陳三兩》的錄音,已經聽了多少遍.每次聽時我的心都還是那么激動。這難道是我的“天性”使然嗎?不光是我的“鄉音”。對任何一個地方的“鄉音”,只要我一接觸就會迷上她,愛上她。在部隊文工團排演歌劇《血淚仇》時,我很快就迷上了到後來才知道的眉戶調、秦腔和陝北民歌。
在中央音樂學院上學時,我聽王樹先生給我們上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當他一放那些鄉土韻味極濃的腔調時,我就感到無比的親切,內蒙古那高亢的《爬山調》、雲南那深情優美的《小河淌水》,還有山西那動聽的晉劇……我真是聽一個喜歡一個。當武漢漢劇團到天津(中央音樂學院當時在天津)演出時,我看了陳伯華主演的《二度梅》、《宇宙鋒》,看的是那樣如醉如痴,於是我又成了漢劇的“陳伯華迷”。後來,我根據她來北京演出《宇宙鋒》的錄音,記下了這齣戲的全劇,並分析了它的音樂,從而完成了漢劇《宇宙鋒》的記譜、整理和音樂分析一書。
還是在上學期間。我的同學徐源在宿舍里唱了一段他家鄉的戲——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戲),是《小女婿》中的一個小段,我聽著是那么有味,也就學會了這段唱。後來我專門在王震亞教授的課上學了京劇,去西安向老藝人學了秦腔、眉戶、碗碗腔.又去四川學了川劇高腔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