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內容是以中國人的性格為探討的主題,通過剖析中國人的理想性格今昔差異,個人與社會、家族的互動關係,兒童的教養方法,以及一些傳統禮儀儀式行為,研究中國人性格的形成、特徵及變遷。尤為稱道的是,《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採用人類學、民俗學、心理學等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綜合研究的方法,輔以量化的統計數據,體現了一種研究中國人性格的新方向和新策略。書中還特別關注了台灣大學生的人生觀和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的蛻變。《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生動地突顯了中國人的整體性格,可以幫助讀者拓展視野,認識自己。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
  • 作者:李亦園 楊國樞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62630, 9787300162638
  • 外文名: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408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人情系列讀本:中國人的性格》編輯推薦:中國有種說法,“千古中國,萬種民性”。擁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人在性格上有一脈相承的共性,也有時代和地域差異。這種共性和差異一直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最感興趣的研究對象。而將這些學科結合起來作綜合討論則會使研究更有價值,結論更為全面。在這個交通發達、不同文化接觸頻繁的時代,對自己能多作了解,也才能認清對方,不至於迷失。

作者簡介

李亦園,“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教授。
楊國樞,“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韋政通,知名思想史家、哲學家,私立醒吾專科學校教授。
文崇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朱岑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楊懋春,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教授。
徐靜,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
曾文星,台灣大學醫學院講師,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李美枝,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聰賢,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教授
瞿海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項退結,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圖書目錄

簡體版序言
再版序
序言
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分析 韋政通
從價值取向談中國國民性 文崇一
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 朱岑樓
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 楊懋春
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 李亦園
從兒童故事看中國人的親子關係 徐靜
從人格發展看中國人性格 曾文星
台灣大學生的人生觀 楊國樞
台灣大學生的價值觀 李美枝 楊國樞
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之蛻變 吳聰賢
台灣大學生現代化程度與心理需要的關係 瞿海源 楊國樞
中國國民性研究及若干方法問題 項退結
附錄 有關中國國民性研究書目彙編
名詞索引

序言

《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是多年前舉行的一系列科際學術研討會的成果。關於那一系列科際研討會的意義與經過,在初版的序言中已有詳細的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中國人的性格》是在1972年初版,出版者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書中內容主要是從行為科學的觀點探討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這在當時尚屬創舉,因而引起學術界與知識界的注意,閱讀或參考者頗眾,三年之內即連印三次(三版)。可能因為此書流布較廣,且是從行為科學的觀點討論中國文化問題,遂引起少數有特殊背景之學者的疑忌,乃在泛政治主義的籠罩下,運用其特殊的影響力,促使此書在三年之後即不再發行。此後讀者對此書的需要持續存在,香港與台灣競先後出現盜印本數種,長期半公開發售。盜印本大都印刷粗劣,有的甚且將字型與版本縮小,頗不利於閱讀。但十幾年來,盜印本的流行對此書的推廣倒是有不可否認的功勞。
自此書初版以來,已經是十五年了。最近的十五年中,台灣在各方面的進步最為快速。時至今日,在大幅開放化的趨勢下,泛政治主義的陰霾已逐漸消弱,學術與文化等方面的禁忌也大為減少,甚至大陸作者的著作也可在台灣出版。在這樣的新環境中,《中國人的性格》的重新出版應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為了便於推廣與流傳,這次我們特別委請民間的機構出版與發行。在台灣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發展史中,《中國人的性格》有其紀念性的特殊意義,因此再版出書的內容仍然保持初版的原貌,而僅作微小的文字修正。自1972年此書出版以來,台灣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者對中國人之性格與行為的研究日益加強,現在我們對中國人之思想觀念與態度心理的了解已大有進展,但此書中的各篇論文仍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日後有關研究的理解尤為有用。在編排印刷方面,新版的《中國人的性格》比原版更為精美,這當然也代表一種進步。
作為本書的編者,有一點是我們特別感到高興的。那就是自本書首次出版以來,十五年問各文的作者都能健壯如恆,而且在學術上皆有更高的進境,締造了可觀的研究成果。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當初參加研討的最年長的楊懋春教授,仍是康樂如昔,不斷著述,為我等後學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最後,我們要特別感謝原書的各位作者長期以來的支持與合作,以及同意在桂冠圖書公司重新出版此書。在今後的漫長學術旅程中,希望彼此能繼續不斷地互相鼓勵與幫助,以創造更豐富的學術生涯。
李亦園 楊國樞
1987年9月24日序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