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

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

《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套裝共2冊)》是柏楊史學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楊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監獄歲月里“埋頭整理中國歷史”而成的一部巨著。說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書近八十萬字,作者以百年作為敘述單元,先把中國史分成非信史與信史,前者從神話、傳說到半信史時代,後者從公元前九世紀開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響力來說,《中國人史綱》自出版以來,一直是廣大讀者了解中國通史的重要書籍;三是《中國人史綱》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寫史的一種立場,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楊先生做出了傑出的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86733
  • 作者:柏楊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752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文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套裝共二冊)》本版本為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有重要的收藏價值。學者錢理群為此書作序,圖書裝幀設計為台灣藝術家所擔任。《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套裝共二冊)》是柏楊在綠島監獄中書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從盤古開天寫到八國聯軍,是柏楊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國人史綱》有許多空前突破性的特點:
1.以一世紀(一百年)為敘述單元;
2.以公元為計算時間的標準;
3.直呼帝王及歷史人物姓名;
4.重視史實之陳述;
5.加敘東西方世界。
柏楊說他把《中國人史綱》獻給孫觀漢先生,他形容獄中寫書的艱難過程:“叢書是我在火爐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牆角,或坐在地下,膝蓋上放著用紙糊成的紙版,和著汗珠,一字一字的寫成。參考書的貧乏使我自慚,但我別無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這些艱難寫出的書稿,會遭受到什麼命運。所以不可避免的會錯誤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作者簡介

柏楊,台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齣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台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台灣社會的黑暗面。目前定居台北。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國小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一生中娶過五個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隨過一段如煙往事。少年時代打過繼母,青年時代從過軍,和蔣氏父子都有過面對面的經歷,多次企圖自殺,無數次被學校和單位開除,曾遭遇十年牢獄之災,在七十年代幾乎被槍決……
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其中《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

圖書目錄

《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上冊)》目錄:
讀柏楊著作常常讓我想到魯迅(代序)

第1章歷史舞台
一空中·馬上
二河流·湖泊
三山
四沙漠·萬里長城
五城市
六地理區域
七演員
第2章神話時代
一開天闢地
二五氏
東西方世界
第3章傳說時代
一黃帝王朝”
二姬軒轅
三伊祁放勛與姚重華
東西方世界
第4章半信史時代
一公元前二十三世紀
二公元前二十二世紀
三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四公元前十九世紀
五公元前十八世紀
六商王朝社會形態
七公元前十七世紀
八公元前十三世紀
九公元前十二世紀
一○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瓶頸危機
一二公元前十一世紀
一三公元前十世紀
第5章信史時代
公元前九世紀
東西方世界
第6章公元前第八世紀
一周政府的東遷
二春秋時代
三周鄭交戰
四楚王國
五衛國新台醜聞
東西方世界
第7章公元前第七世紀
一封國的併吞與逐君殺君(上)
二五霸
三齊國霸權的興衰
四晉國長期霸權
五秦國短期霸權
六楚王國問鼎事件
東西方世界
第8章公元前第六世紀
一封國的併吞與逐君殺君(中)
二楚王國霸權的隱憂
三鄢陵之役
四國際和平會議
五伍子胥鞭屍事件
六魯國的“三桓”政治
東西方世界
第9章公元前第五世紀
一封國的併吞與逐君殺君(下)
二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大黃金時代
三儒家
四道家,·墨家·法家
五諸子百家
六戰國時代
七晉國的分裂
東西方世界
第10章公元前第四世紀
一封國的消失與蛻變
二吳起與楚王國
三歷史上最大的魔術——秦國變法
四合縱對抗與連橫和解
五齊宋兩國的侵略戰爭
六三位巨子
東西方世界
第11章公元前第三世紀
一東方各國互相纏鬥
二嶄新的外交政策——遠交近攻
三呂不韋·韓非
四六國覆滅
五輝煌的八十年代
六贏政大帝
七焚書坑儒
八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西楚王國曇花一現
一○西漢王朝大統
東西方世界
第12章公元前第二世紀
一匈奴汗國崛起沙漠
二道家思想的實踐——黃老政治
三七國之亂
四儒家思想定於一尊
五對匈奴汗國的反擊
六張騫通西域
七中國疆土的再擴張
八漢賦
東西方世界
第13章公元前第一世紀
一漢匈兩國的和與戰
二司馬遷·路溫舒
三中國疆土的繼續擴張
四匈奴汗國的分裂
五外戚政治
東西方世界
第14章第一世紀
一新王朝與新社會政策
二二十一年改朝換代混戰
三東漢王朝建立
四匈奴汗國的再分裂
五班超再通西域
六羌戰
東西方世界
第15章第二世紀
一西域的喪失·
二羌戰的擴大與慘烈
三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士大夫及門第的形成
五宦官制度
六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
七佛教·道教·黃巾
八三十一年改朝換代混戰
東西方世界
第16章第三世紀
一赤壁戰役
二三國時代
三政制·九品·清談
四晉王朝暫時的統
五八王之亂(上)
東西方世界
第17章第四世紀
一八王之亂(下)
二大分裂時代開始
三三國並立
四五國並立
五晉帝國侷促一隅
六北中國的大混戰
七前秦帝國的茁壯
八淝水戰役——歷史的命運
九八國並立
一○九國並立
東西方世界
第18章第五世紀
一十一國並立
二短命王國相繼滅亡
三五胡亂華十九國結束
四南北朝
五南宋帝國的暴君
六南齊帝國的暴君
七北魏帝國遷都與華夏化
八奇異的寄生集團
九佛、道二教的發展
東西方世界
第19章第六世紀
一南梁帝國的北伐
二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北魏帝國的分裂
四蕭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國混戰
五北齊、北周倏興倏滅
六大分裂時代終結
七突厥汗國崛起沙漠
東西方世界
《中國人史綱:柏楊逝世三周年紀念版(下冊)》目錄:
第20章第七世紀
一仁壽宮弒父兇案
二楊廣的大頭症
三十八年改朝換代混戰
四中國第二個黃金時代
五唐政府的結構
六教育與科舉
七佛教淨化與三教合
八中國疆土的再擴張
九西域征服與西南地區挫敗
一○東方戰爭與永久和平
一一武望(武則天)——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一二酷吏與酷刑
東西方世界
第21章第八世紀
一一連串宮廷政變
二兩洋海上交通
三商業都市興起
四唐王朝社會結構
五文學發展
六唐詩
七五十年代對外挫折
八安史兵變
九藩鎮割據
一○西域的再喪失
一一和親政策與回紇汗國
東西方世界
第22章第九世紀
一藩鎮割據的惡化
二中國第二次宦官時代
三朋黨——兩個政客集團的鬥爭
四東南地區的兵變
五最大一次農民暴動
六殘餘燭火上的內斗
東西方世界
第23章第十世紀
一小分裂時代一五代十一國?
二遼帝國統一塞北
三短命政權間的殊死戰
四宋帝國統一中國本部
五交州的脫離與獨立^
六宋遼對抗
東西方世界
第24章第十一世紀
一宋遼和解
二宋帝國立國精神——苟且偷安
三士大夫的樂園
四教育文化
五宋詞
六定難戰區建立西夏帝國
七王安石
八新舊兩黨的鬥爭
九舊黨的分裂
一○儒家學派的主流——理學誕生
東西方世界
第25章第十二世紀
一趙佶輕佻
二金帝國掀起的風暴
三慘不忍睹的勝利
四開封的陷落
五宋政府南遷
六岳飛之死
七又一個大頭症——完顏亮
八高度物質文明的社會
九道學與聖人系統
東西方世界
第26章第十三世紀
一韓促胄北伐與失敗
二蒙古帝國崛起瀚海
三遼·花·西夏·相繼覆亡
四金帝國末路
五福華篇時代
六宋帝國末路
七元政府的建立
八蒙古最後五次征伐
九中國的都市
一○元曲
東西方世界
第27章第十四世紀
一蒙古對中國本部的統治
二漢人激烈反抗
三明王朝興起
四朱元璋的大屠殺
五人權的蹂躪
六絕對專制制度的建立
七大黑暗時代
八靖難之役
東西方世界
第28章第十五世紀
一朱棣的大屠殺
二中國第一位海上英雄——鄭和
三交趾省的設立與永久脫離
四北方邊息
五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
六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
七斷頭政治
東西方世界
第29章第十六世紀
一朱厚照與劉瑾
二“大禮議”事件
三斷頭政治的惡
四全國沸騰的民眾抗暴
五倭寇
六北方外患及和解
七張居正的改革與慘敗
八第一次保衛朝鮮
九陽明學派
一○三部小說_
東西方世界
第30章第十七世紀
一斷頭政治的極致
二礦監·稅監
三後金汗國崛起東北
四清帝國以戰迫和
五朱由校與魏忠賢
六天崩地裂的農民大暴動
七朱由檢的下場0
八清軍入關
九漢民族的反抗與三藩戰役
一○中國第三個黃金時代
一一東南疆土的擴張——台灣
一二東北疆土的擴張——《尼布楚條約》
一三塞北疆土的擴張——內蒙古
一四漠北疆土的擴張——外蒙古
東西方世界
第31章第十八世紀
一喇嘛教與西藏
二西南疆土的擴張——西藏
三中西部疆土的擴張——青海
四準噶爾的覆亡與種族屠滅
五西北疆土的擴張——新疆○
六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七朝鮮·琉球·安南
八緬甸·尼泊爾·暹羅
九藩屬外的進貢國
一○華僑
一一文字獄
一二大黑暗的反撲
一三官逼民反(上)
一四最偉大的一部小說——《紅樓夢》
東西方世界
第32章第十九世紀
一官逼民反(下)
二中國與西洋的畸形關係:
三英國勢力的東進
四鴉片戰爭
五巨變
六太平天國
七捻軍·回部抗暴
八英法聯軍
九俄國攫取九十八萬方公里疆土
一○新疆的脫離與收復
一一俄國再攫取六十三萬方公里疆土
一二中法越南戰爭
一三自強運動
一四第二次保衛朝鮮
一五中日甲午戰爭
一六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七百日維新·戊戌政變
一八義和團
一九八國聯軍
東西方世界

序言

讀柏楊著作常常讓我想到魯迅(代序)本文為錢理群先生在2005年舉行的《中國人史綱》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錢理群
剛才看了柏楊先生講話的錄像,我很感動。特別是他最後講的那句話:一個人在鋼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能不能堅持說真話,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考驗,經過了這樣的考驗,才能對他蓋棺論定。這句話很有震撼力,裡面有一種精神,我以為就是與魯迅先生相通的硬骨頭精神。
我在讀柏楊先生著作的時候,也很自然地要聯想起魯迅先生。我拿到這本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就想到魯迅曾經有過的一個寫作計畫。魯迅在《晨涼漫記》這篇文章里,說到他想選擇“歷來極其特別,而其實是代表著中國人性質之一種的人物,作一部中國的'人史'”,並且已經有一些初步的構想:“惟須好壞俱有,有齧雪苦節的蘇武,捨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後已'的王莽,有半當真半取笑的變法的王安石;張獻忠當然也在內。”但魯迅最後說:“現在是毫沒有動筆的意思了。”在我看來,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和《中國人史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魯迅所期待的這樣的“中國人史”。在書中,我感覺到柏楊先生和魯迅先生在精神追求上的某些相通,至少有兩點是相通的。
第一是兩個堅持:堅持對中國國民弱點的批判,堅持對中國傳統文化弱點的批判。這兩個批判顯示的是一種啟蒙主義的立場。這樣一個立場,恰好反映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時代精神,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就是在那個年代傳到大陸,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柏楊先生的著作影響了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培育了一代人。
當然,到了九十年代,我們,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啟蒙主義是有所反省的,主要是過分誇大了啟蒙的作用,以為只要人的思想變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而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卻一再讓我們感到啟蒙的無力,制度的改造、變革與建設的重要與迫切。這樣的覺悟本來是意味著我們對中國問題認識的深化,是件好事。但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總喜歡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這背後就有一個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於是,就有人著意將思想啟蒙和制度變革與建設對立起來,宣揚“制度萬能”,這其實與“啟蒙萬能”在思維方式上是完全一致的。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思想啟蒙與制度變革、建設的關係?在我看來,它們分別抓住了中國的兩個要害,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可以而且應該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思想啟蒙與制度變革、建設,都各有其價值,又各有其局限,甚至存在著某種陷阱,無限誇大自己的價值,沒有“邊界意識”,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缺乏制度變革、建設支撐的思想啟蒙的無力,反過來,不注意人的思想變革的制度變革也是無用的,因為制度是要靠人去建設與施行的,就如魯迅所說,中國是個“大染缸”,中國人心不變,習性不變,再好的制度引進中國,也是要變質的。而且在具體實踐中作怎樣的選擇,是做思想啟蒙工作,還是制度變革、建設工作,也要取決於每一個知識分子個體的主客觀條件,比如說,我這樣的普通的大學教師,或者柏楊先生這樣的學者,大概只能做思想啟蒙工作,即使思想上更重視制度建設,我們也只能鼓吹,而鼓吹其實也只是啟蒙。
當然,在做啟蒙工作時,應該有一個自我警戒,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形成一個立場:“既堅持啟蒙,又質疑啟蒙。”有了這樣的立場,我們對柏楊先生的《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這樣的著重啟蒙的著作,就可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它是有價值的,是有利於中國思想文化的改造與建設、中國人心的改造與建設的,同時又是有限的。
但我擔心,這樣的有限的作用,在當下的中國大陸,也是很難發揮的——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今天的中國,已非八十年代的中國了。特別是現在的大陸思想文化界充斥著一種否定,甚至詆毀啟蒙主義的思潮。有的人已經走到了這樣的極端:把啟蒙主義與專制主義等同起來,把五四思想啟蒙運動視為文化大革命的先聲,魯迅這樣的既堅持啟蒙主義,又質疑啟蒙主義的思想家更是被判決為專制主義的同謀,以至罪魁禍首。
值得注意的是,對啟蒙主義的討伐,除了有著前述“制度萬能”的理念外,還有兩個旗號,一是“寬容”,一是“建設”。本來,就其原意而言,“寬容”與“建設”是兩個很好的概念,是一個健全的社會所必須的;但在中國現實語境下,在某些人的闡釋里,這樣的“寬容”與“建設”是與啟蒙主義的批判精神對立的,就是說,如果你要像魯迅與柏楊先生那樣堅持兩個批判:批判中國國民性的弱點,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弱點,你就是不寬容,缺乏建設精神,就應該對你不寬容。而且還有一個可怕的罪名在等著你:你是破壞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坦白地說,我一邊讀柏楊先生的這部《中國人史綱》,一邊為他捏一把汗,因為他在這本書里,重點批判了兩個東西,一個是中國帝王所代表的專制主義,一個是某些儒生所代表的專制體制的奴才與幫閒、幫凶。其實這也是魯迅批判的重點。而如今無論在電視,還是出版物里,這些帝王、儒生都成了“香餑餑”,成了被追逐的“明星”。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引入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至少是不合時宜的,弄不好,柏楊先生也會被某些人視為“破壞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大概因為自己早就是不合時宜的人,因此讀《中國人史綱》卻能引起很多的共鳴。特別是滲透全書的民族自省精神——這也是我感覺到的柏楊先生與魯迅精神相通的第二個方面,它引起了我的許多聯想。
當下很流行一句話:以史為鑑。這當然是一個對待歷史的重要原則,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就是一部“以史為鑑”的著作。但在有些人的闡釋里,以史為鑑是專對外國人講的,那么,我們中國人要不要也以史為鑑?批判別人篡改歷史,這當然很對,很有必要,但我們自己對歷史的態度又怎么樣?好像沒有人談,這裡所缺少的正是一種民族自我反省的精神。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時,“歌頌”我們的勝利,“控訴”侵略者的罪惡成了主旋律。侵略者的罪行當然不能忘記,否則就會造成另一種遮蔽;作為普通老百姓沉湎於民族自豪感的情緒發泄,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知識分子,是不是應該有點理性的思考,有一點冷靜的反思,反省:這本應是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記得在五卅運動中魯迅就提醒年輕的學生:“對於民眾,在引起他們的公憤之餘,還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當鼓舞他們的感情的時候,還須竭力啟發明白的理性”,如果聽任民眾非理性的公憤泛濫,“歷史指示過我們,遭殃的不是什麼敵手而是自己的同胞和子孫”。(《雜憶》)但我們老是沒有記性,總是忘記歷史的教訓,也就是口喊“以史為鑑”,實際不以史為鑑。在慶祝勝利的狂歡里,有的知識分子比民眾還要狂,歡得厲害,根本忘記了引導民族反省的職責。記得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我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我說校慶應該是學校自我反省的日子,結果引起軒然大波。現在在全民慶祝勝利的時候,重提民族自省,大概就更不合時宜了。
這裡有一個如何對待民族情緒的問題。魯迅在五卅運動中就討論過所謂“民氣”。他說,一味鼓動“民氣”而不注重增強“民力”,“國家終亦漸弱”,“增長國民的實力”,這才是真正的維護民族利益之道。(《忽然想到十》)一個民族不能沒有“氣”,但必須在其中注入理性精神;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自豪感,但更要有自省精神,其實,敢於、善於自我反省,正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的表現,是一個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知識分子應體現並努力促進民族的成熟,而不是相反。
我看柏楊先生的著作,最感興趣的是他對甲午戰爭的反省。這是中日之間第一次遭遇,我們失敗了。八年抗戰,我們是“完全勝利”了。據說這是“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勝利,勝得相當悲壯,所以曾有過“慘勝”之說。因此在歡慶勝利以後,還得想一想,這不得不以血肉之軀來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我們能不能老是以血肉之軀來取得勝利?說句不吉利的掃興的話,如果不認真總結、吸取教訓,恐怕有一天我們還得用血肉之軀來抵禦侵略,那就太可怕了。
柏楊先生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兩條,一個是科舉制度,一個是貪污腐敗。但是我很奇怪,科舉制度現在也成“香餑餑”了。好些文章大講科舉制度如何如何好,據說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從中國學來的,而且據說正是廢除了科舉制度,才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因此我們現在要回到科舉制度那裡去,云云。我不反對對科舉制度作學理的研究,對其作出更科學、全面的評價,但我奇怪的是,為什麼總要迴避在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與封建專制體制的密切聯繫這樣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事實上我們現在也還有變相的科舉制度,在我看來,我們一些地方的評職稱、評什麼什麼點,就是科舉制度“請君入甕”那一套,這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大家都是清楚的。科舉制度成了寶貝,這大概是柏楊先生絕對想不到的。還有腐敗,腐敗為什麼屢禁不止?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大家都在談中國腐敗問題,但是很少人探討背後的原因。柏楊先生要追根問底,也是不合時宜。
今天早上我讀到胡風先生的一段話,講抗戰時期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潮,胡風作了這樣的概括:“只準許歌頌勝利,只準許歌頌中國文化又古又好,中國人又自由又幸福。只準許對敵人的弱點和沒有出路加以嗤笑,聊快一時的人心”。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像魯迅一樣跳出來要講啟蒙主義,要反省我們自己,會是什麼樣一種情況?胡風因此構想了一個問題:如果魯迅活到了抗戰時期,他會怎么樣?
“魯迅活在現在他會有怎樣的命運”,這是一個在魯迅逝世以後,一直纏繞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會不斷地提出,在1948年、1957年都提出過,前兩年又引起熱烈討論。而1941年胡風的回答卻是相當嚴峻:“如果真的他還活著,恐怕有人要把他當作漢奸看待的”(《如果現在他活著》)。坦白地說,我讀了胡風的這篇文章,是非常震撼的。我實在弄不明白,我們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我們有些文化思潮為什麼還和六十四年前的抗戰時期的1941年似曾相識,連用詞都差不多,還是只準歌頌,只準說敵人壞話,不能反省自己?而且還真有人把魯迅“當作漢奸看待”,前不久我就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義正詞嚴的討伐“漢奸魯迅”的文章,我特別感到痛心的是,據說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年輕人。那么,是什麼樣的思想文化在引導著我們的年輕一代,這將導致什麼後果呢?我由此想到,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引入柏楊先生的帶有鮮明的反省民族文化傾向的著作,他又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會不會也被某些人,包括某些年輕人,當作漢奸看待呢?想到這裡,我真有些不寒而慄。
但好在中國人口多,地方大,而且一種思潮壟斷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柏楊先生的著作這次再度引入大陸,雖然已不可能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引起轟動,但也總能尋得知音,產生影響。因此,我一面擔心柏楊先生的著作和當下中國大陸思想文化主流的東西相違背,是不和諧的聲音,但同時又想,這可能正是柏楊先生作品的價值所在:我們正需要這樣的聲音。
2005年9月5日講,9月28日-29日整理

名人推薦

柏楊:解讀《中國人史綱》
一、歷史上有知識分子獄中著書的經歷
柏楊 :大家都說,如果司馬遷不坐牢、不受苦刑,就不會有《史記》,但我要說,一個有遠見的治國者,寧可國家沒有歷史、沒有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可以用冤屈的手段、用殘酷的刑罰對付一個人,讓他身體上痛苦、精神上絕望,用這樣的代價來創造一部歷史,實不足取。
中國歷史上有知識分子獄中著書的經歷,我不知道其它國家的知識分子在獄中如何度過。以近期來說,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註:大陸譯作索爾仁尼琴),曾將他在獄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寫成史詩巨著《古拉格群島》,受到舉世的屬矚目;發起“天鵝絨革命”的捷克前總統哈威爾(註:大陸譯作哈維爾),也曾有一部聞名世界的作品——《致奧爾嘉的信》,這是他在獄中寫給妻子的書信集,其中並不只是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更有他的思想陳剖、關於他的戲劇寫作理念、檢討之前作品的種種缺失,以及未來他構想中的作品……他在獄中還指導妻子如何生活,包括如何修熱水器。
我寫《中國人史綱》是不得已。其實,人生不要說在獄中,就算是在獄外,完全是個自由人,說到對人生未來的規劃,恐怕都是不容易。我在綠島獄中,一個海浪濤天的孤島,夏天像烈火灼燒,冬天帶鹹味的寒風砭骨;囚室中的生活條件也不是我們在某些西方電影中看到的,每個人可以擁有一張桌子……那是一個大、小便與盥洗同用一個坑洞,非常沒有尊嚴、不講衛生,又不穩定的環境,個人完全沒有選擇、安排的餘地。有時囚室中人滿為患,睡覺時身子都不能伸直;有時人少一些,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至於讀書,有時候可以看一些古書,有時候什麼也不準看。在那樣的情形下,實在說不上什麼雄圖大略、要為中國人寫出一本史書云云。在獄中的漫漫長日,沒有邊際,我努力把握住任何一點能讀書的時間,驅趕絕望,讓自己的精神、心思有所寄託。在這種情形下。我選擇了讀《二十五史》。
當我被拘七、八個月,尚未宣判定讞,我的前妻已看出前途兇險,斷然提出離婚,對當時的我,無疑是雙重致命打擊。絕望之餘,我曾經絕食二十餘日。之後,一個徹底的領悟,讓我重新振作。為了驅趕絕望,讓自己的精神、心思有所寄託。在閱讀、思考之餘,動筆開始寫這部《中國人史綱》。
在這過程中,同室難友的反應不一,有的人神經衰弱,會因我翻書、用紙的聲音受刺激,抗議我書寫,有人根本就覺得我無聊、可笑……冷嘲熱諷、瞠目怒視、疵牙裂嘴,不一而足。在這樣的環境下,從何規划起?我只是在最卑微、最沒有尊嚴的地方,以精神為追求,在歷史的爬梳、寫作中,以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立場,對歷史進行一番嚴肅的思考。很巧的,原本被判無期徒刑的我,在書寫完的一個多月後,蔣介石就死了,我就被放出來了!……(笑)他早死也不行,晚死也不行。
二、開創了一個新的史體——平民體
柏楊:我在寫作《中國人史綱》之初,用的就是一種俯瞰的角度,試圖將歷史的背景,勾勒出一個清晰的舞台,使時間與空間形成一個脈絡清楚的經緯。也許一直從事文學寫作之故,給我一些基本訓練,不會像一般史學家那樣的寫法去寫《帝王家族光榮史》式的歷史,自然而然就用自己的條件來寫。我一直希望把歷史寫得易懂、可讀,具趣味性,除了史實的不可竄改之外,我希望文字具有文采,這是我刻意追求、注意的。
不敢說是開創了一個新的史體——平民體,但我確實創造了和從前的不一樣體例。過去的歷史倒不一定是寫給後人看的,是寫給皇上看的。如果真如您所舉、評論所說,我開創了一個“平民體”,那正是我所希望達到的。我的確盼望每一個人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不必如史學家一般鉅細靡遺熟知細節,但至少都能夠簡單扼要地敘述。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也曾經有許多混亂時期,一般人通常對曾經改編為戲劇、小說、電影的某些歷史片段或人物有較深刻印象,對於整體中國歷史的了解,恐怕是付之闕如。關於“平民體”另一層面精神的顯現,在於我對中國歷史各朝代皇帝的稱呼,譬如我寫到隋煬帝,就稱他的名字楊廣,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很多人對這一種寫法不習慣,在閱讀上造成障礙,為了這件事,妻子香華與我爭執過多次,因為很多皇帝的名字是非常古老少見、甚至今天已沒見過的字,讀不出來的字,她認為不應增加讀者閱讀上的困難,建議我一個折衷之道:名字與諡號並列。但我依然堅持我的做法,不用歌功頌德的諡號,對每一個曾經掌握極致權力的皇帝,我要把他們還原成一個“人”。三、以“俯瞰”的角度看歷史。
柏楊:我一直對歷史有濃厚興趣,在讀許多歷史典籍時,就深深感受到讀史的困難——時間上的串連很困難。由於政治掛帥之故,歷朝歷代都強調“奉正朔”,於是沒有一個一貫性的編年法,我們也一直未曾建立一種具連貫性的歷史觀。所以我從開始寫《中國人史觀》,就決定不以王朝更替、皇帝年號為時間標記,而是以客觀且易於了解的每一個世紀為時間標記,每一個世紀又以十年為一個年代分割。如此不但修正了讀中國歷史難有一個清楚的時間脈絡的問題,我也同時在每章後面,加上同時間西方的歷史大記,便於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的歷史進程相對照。以“俯瞰”的角度看歷史,看到的就不只是中國的歷史,也包括世界的變化。至於“階級觀著史”問題,由皇帝(統治者)下令修的史,怎么可能擺脫階級史觀?再加上人性的弱點:統治者是無法接受批評的,所以歷史成為階級史觀,是一個必然結果。民間既在言論和書寫都受到嚴重封殺的古代,椑官野史,不過吉光片羽。沒有條件出現一部以廣大眾生為本的歷史是必然的。
如果我們真的要建立一種面對歷史的態度,平民(寫作)的歷史、普及本的歷史非常重要。人民的歷史需要人民來寫,從各個角度來寫都無妨,只要他有所根據,不是憑空捏造。
四、第一部中國平民歷史讀本
柏楊:中國人了解本國史的難症在於,沒有一部通史是可以做為歷史普及讀本的,在大陸,除了翦伯贊和范文瀾的通史,再沒有公認的版本了,假如有人說一位計程車司機或者一位IT精英每天睡覺前堅持看這樣的通史,誰會相信這種可能?當年林漢達做了一些普及性基礎,但是他死得太早,後人接著做,所以有了現在的《上下五千年》,可那是給孩子看的,但是成年人呢?現在,對歷史的了解越來越屬於少數人的,這不是普通大眾的錯,所以有人提出,《中國人史綱》作為第一部中國平民歷史讀本,應該進入課堂作為大、中學生的輔助性歷史讀物。
五、讀歷史的意義——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
柏楊:在台灣,過去曾經有政府單位認為應該將《中國人史綱》翻譯成外文,但因有一位“衛道人士”的反對而作罷。這位“衛道人士”所持的理由是:這部書暴露太多中國歷史的黑暗面,不應該翻譯為外文,給外國人知道,因“家醜不可外揚”。我們缺少一種面對真相的心態、一種健康的心態。莎士比亞的作品中難道沒有殺人放火的情節內容、人性卑鄙的描述嗎?《聖經》中沒有寡廉鮮恥、殘暴荒淫的記述嗎?曾經因為有人讀了莎士比亞作品就瞧不起英國人,認為英國人比法國人差勁 ? 讀了聖經就認為耶穌不如釋迦牟尼? 問題在於“我們還是習慣陶醉在一種僵固的自慰自欺模式,如同童話中”沒穿衣服的國王“般,掌權者是那個自欺欺人的國王,老百姓只會在旁邊拍手,不戳破真相……我對這一點深惡痛絕。我就是童話中那個不識趣、但說出真相的小孩,我要以一個平民的立場、態度來寫這部書。
由於我本身的素養與當時條件的限制,使我無法做詳盡的資料收集、研究,這也許使《中國人史綱》不夠嚴謹原因,但這個強烈的欲望,是促使我寫這部書的原因。
讓《中國人史綱》進入學校課堂,一直都是我的一個願望,我倒是很希望有哪位老師先生來做這個嘗試。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缺乏基礎性的通盤了解,既是知性,也是感性上的一項缺陷,也就是人格養成上的遺憾。有一個說法:最後能創造出一番事業的人,往往來自鄉下,又永不忘家鄉的人,而不是最後迷失在城市五色霓虹燈下的人。這話的道理就在於知道自己的來歷,才會產生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讀歷史的意義在此。
六、不會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
柏楊:文化是慢慢積澱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也既沒有能力也不會全盤否定中國文化。斲傷中國人的人性,除了幾千年專制集權暴君昏君的摧殘蹂躪,還有長期在這個體制下,維護既得利益的貪官污吏,以及茍延殘喘為了保住一家老小性命的可憐百姓,我們嚴嚴實實、或多或少成為一個共犯結構!我的確認為理學斲傷中國人的人性,使文化的生命喪失;孔子對”崇古“的提倡、強調,我覺得也值得檢討。言必稱堯舜,禮必推周公,一味要我們回到堯舜禹湯時代,這種思想的逆向追求,絕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人生應該是充滿蓬勃生機、無限可能的;應該對於未來有極寬廣的嘗試、追求的精神。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我們中國的燦爛文化生機的大河,就漸漸沉澱淤塞,封閉窒息成我痛予的”醬缸“。
對於我被指控”全盤否定中國文化“,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可能。我自己是從這塊土地、這個文化里生長出來的,29歲才來到台灣,我的思考方式、言行舉止,都脫不了中國文化的影響,要我完全否定這些,不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我今天能夠如此批判、反省,頂多也只說明了:我還可以回頭面對我自己。
七、人與人之間一種基本價值的平等
柏楊:我寫歷史時,要求自己要面對事實。但我們研究歷史,解讀的角度與價值觀應該與時俱進、富有反省精神與新意。我所崇尚的不但是每一個民族能夠平等,更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基本價值的平等,這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歐洲的”盎格魯·撒克遜“族,原本是”盎格魯“和”撒克遜“兩個民族,到十字軍東征時他們還是爭戰不斷,但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所以說人是可以融合的,事實上各民族間的融合、混血過程也一直在進行中,只是我們自己必需清楚知道,不要被僵固的民族主義思想限制住。如果民族之間不能夠和平、自然共處,人與人之間基本上價值的平等,就更屬遙遙無期。至於”民族間的平等、團結、共同發展進步……“感情好了自然水到渠成,用不著大力提倡。
八、突破——以每一個世紀做為一個段落
柏楊:大概是出於我個性中對於傳統的叛逆性、對現狀的不滿吧!傳統史書強調”奉正朔“,一直到了國民革命時期,中國人還是改變不了這個頑固的認知,一定要用年號、國號,死腦筋,無法突破。所以我偏要突破,以每一個世紀做為一個段落。我的妻子香華以前教書時,有一次鬧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話:那時學校與韓國的某個單位合辦活動,這個學校的教師,年齡都增加了11歲!原來人家搞不清楚台灣這裡”民國××年“的時間概念,以為是公元紀年,所以,韓國人以為這學校的教師都已屆高齡……沒有國際觀的文化,表現在很多事情上,生活中常常有令人窒息的感覺,我對這些令人窒息的東西深惡痛絕。如果凡事都以政治考量為前提,那么有權的大爺有福了,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就努力學做拍馬屁的遜民或愚民吧!
九、《中國人史綱》寫作中的一些情況
柏楊:我本來就希望寫一本接近大眾的歷史書。說這是一部”人性史觀“的著作,這一點也沒錯,我是個人,當然是”人性“史觀,不可能是別的史觀。人性是什麼?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尊嚴……只要是人,應該都同意、接受人性。什麼叫”大多數人“?什麼時候的人?代表哪一個階層?不同階層的人會有不同看法,統治者和老百姓的看法一定就不同。我但求我寫的歷史是真的歷史,而且是大多數人看得懂的歷史。至於寫歷史而沒有史觀,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一定有我的切入點、我的精神和價值觀,否則歷史就只是錄音、錄像,但即使是錄音、錄像,也有取捨、切入點的選擇,”無我“只是一個虛假的神話。沒有”我“還能有什麼?如果能夠”無我“而寫歷史,那一定是別人的工具,如果不是權力的工具,就是金錢的工具。其實?《中國人史綱》,我在獄中原本已經寫到民國初年,但後來這部分資料遺失了。關在牢房裡,很多情況是變化的,隨時有檢查,我在寫這部書時,甚至不能確定這部書是否留得下來的,更不要問這本書以後是否能夠問世?當時因為怕文稿被抄出來、充公、燒毀……我在獄中冒著危險、想方設法,把這部書的內容抄了三份,運用秘密的管道,送出去一份,我自己出獄時帶了一份出去,另外一份留給同室的難友:假如前兩份都不成功,我還有最後的一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