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為中國:正統與異端之辯

《中國之為中國:正統與異端之辯》內容簡介:所謂完全的正統性,政治上的統治性、文化上的正當性,二者缺一不可。封建時代的古中國,講求世子承襲、血脈正統,使得“攘夷”成為此後數代漢族政權抵禦外族入侵時的經典口號。是以自齊桓公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確立周王室的權威正統,至滿清入關多年,仍被斥為夷。然華夏亦以文化同一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義者,則進之曰夏,是以上述滿清雖曾被視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華夏文化之精髓,終得政權統治之久安。家國天下,忠孝仁義,是為正統之精義。自近代以來,隨著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黃帝天下,在抵禦列強入侵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以及具備真正民族國家含義的新“中國”逐步形成,五十六個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別不復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論及普世價值必稱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從此意義上說,“新中國”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話語,在政治正統之外,亦以文化正統立於全球。本輯即收錄專題文章及相關典籍,探討“中國”正統的變化與發展。《思想史研究》系列叢書第九輯。收錄海內外學者的七篇專題文章,或從政治,或從學術,如經、史、儒的關係、古代"中國"觀念的演變等話題,討論古往今來思想史之正統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之為中國:正統與異端之辯
  • 出版社: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412頁
  • 開本:16
  • 作者:曾亦 唐文明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81055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之為中國:正統與異端之辯》由曾亦、唐文明主編,收錄六篇專題文章,或從政治,或從學術,討論古往今來之正統問題。其間雖或不免有私見之嫌,然非好學深思者不能得此,讀者良當自擇焉。

作者簡介

曾亦,湖南新化人,復旦大學政治學學士(1987—1991),中國哲學的碩士、博士(1994—2000)。2000年起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儒學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目前主要從事經學方面的理論研究,並且致力於探討經學與現代中國思想之興起的關係,以及未來中國道路的構建等問題。著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禮記導讀》《宋明理學》,先後主編《經學、政治與現代中國》《中國社會思想史讀本》《復旦社會學論壇》等,並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中國之為中國:正統與異端之辯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我們是否仍處於經學時代?
論“中國意識”的思想史建構
儒教研究新思考——公民宗教與中華民族意識建構
經、史、儒關係的重構與“批判儒學”之建立——以《儒學五論》為中心試論蒙文通“儒學”觀念的特質
夷夏之辨與現代中國國家建構中的正當性問題唐文明
內外與夷夏——古代思想中的“中國”觀念及其演變
研究論文
儒學與公共空間——五倫外出現一種新關係?
中國民間宗教的多元性及其現代價值
以拉丁表音學習漢學和傳播西學的先行者——天主教亞洲總修院17世紀以來對漢語地區的宗教教育與文化交流
一維的西方人
經籍選刊
曾子注釋
覺迷要録
學術札記
正統析義
北大本、上古本《儀禮註疏?士冠禮》點校商榷
讀書·評論
儒家政治哲學遇在當代——評《共和與君主》一書民族性的保守主義

序言

編者按:《春秋》既賢魯隱之讓國,又譏宋宣之傳弟,而發“大居正”之論,皆以明正統之義焉。蓋正統者,嫡嗣之謂也。一家有一家之正統,一族有一族之正統,一國有一國之正統,至於王朝之更迭,天命之流轉,亦莫不有正統焉。禮曰:“正體於上,又將有所傳重也。”蓋以族群之繫於一身,此古人所以重正統也。
蓋自一家言之,世世嫡長子,自為正統,其餘則庶弟也。自一族言之,或大宗,或小宗,皆為正統,其餘終流為疏孽族屬而已。自一國言之,母貴則子貴,世子承嫡為正統,餘子縱得民心,猶不免於篡誅也。若乎寰宇之內,自黃帝有天下,後世之帝王,無論征伐或禪讓,莫不為黃帝之裔胄,是以且不論元魏之肇基,至於蒙元、滿清之混一宇內,然其於正統之名,猶有間焉。是以明祖、孫文得假攘夷之大義,終成革命嬗替之功矣。
政治之正統如此,至於文化,亦有正統之義焉。《春秋》許齊桓、晉文之攘夷,蓋欲全吾華夏民族之正統政治也,至其備七等之科,進楚莊曰楚子,退中國為新夷狄,則取文化正統之義焉。《春秋》痛臣弒君、子弒父之禍,又責君之無恩於臣、殺臣子母弟之忍,凡所以明忠孝仁義之旨也。是以忠孝仁義者,吾華夏文化之正統也。《春秋》於中國之不能忠孝仁義者,徑貶之曰夷,其間有夷狄能忠孝仁義者,則進之曰夏。若是,嬴秦雖能蹶六國,一天下,漢人猶視之為閏統,蓋以秦偏任法制,不務忠孝仁義之道故也。
是以就一國一朝而論,其正統性有二:其一,漢人為主體之政權,此以血脈之紹緒而為正統,則東晉、南宋雖居偏安之實,猶不失正統之名。其二,華夏數千年主流價值,即忠孝仁義,此為文化之正統,是以嬴秦、滿清雖有族類之異,然二者治安之久暫,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統當兼有二義:即政治正統與文化正統。前者為民族主義,蓋斷不容異族之主宰中國也;後者則為普遍主義,誠以華夏數千年之高遠理想,當惠及人類也。二者不可闕一,否則,正統性不免有闕失,未為真正之正統矣。
至於今日之中國,其情形或稍異於古。蓋《春秋》於其始也,據周、魯、齊、晉、宋、衛、鄭為中國,以捍禦夷狄,其終則進楚、秦、吳為中國,乃不復遠近大小之分,廩廩然馴至大同矣。若吾舊日之中國,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眾,今則熔為一爐矣,而名之為中華民族,是以今則不得據舊日夷夏之判分,須視五十六民族為諸夏,甚至以為中國矣。中國之為中國,非漢人一族之謂也,凡居於此土之中華民族,莫非中國之一分子。古人素視夷狄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於忠孝仁義之化中,則不復擯之,而進為諸夏矣。據此義而論,異日吾中國將視整個儒家文化圈為諸夏,至於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說者,真夷狄也。故就廣義而辨夷夏,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東亞為諸夏,而絀歐美為夷狄矣。
今之異於古者,尚有一義。吾國尊西洋之馬克思主義為聖經,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諸說為普世價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國”應有之義也。吾黨素以“新中國”自矜,而黜晚清與民國為“舊中國”,彼時誠外有列強環伺,內則分崩離析,雖有中國之名,而無中國之實,焉得視為“舊中國”哉!蓋“舊中國”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國得居之。其時天朝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義之價值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是乃得名為“中國”,此“舊中國”之義也。據此義而論,今之美國,真“中國”也。是以今日中國欲真正成為中國,即新中國,非國強民富之謂也。異日吾數千年列聖相傳之道,即忠孝仁義之價值,能再度成為普世價值,如是方為“新中國”。是以今當效法孫文晚年之認祖歸宗,視“三民主義”為孔孟道統之傳,而尊儒家經典為聖經,奉忠孝仁義之說為普世價值。設能若是,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既不失政治之正統,亦為文化之正統,誠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權。雖然,馬克思主義有取天下之功,誠不容諱焉。自古以來,革命皆“馬上”得天下,則先賢之“上馬”,良有以也。今當治天下之時,則須“下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術也。如此,馬上馬下,各成其功,兩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
至於學術之正統,斯道統之謂也。《尚書·洪範》云:“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迄於孔、孟,古之列王列聖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當凜遵不違。凡不由此道者,斯異端而已。春秋之時,孔子誅少正卯,孟子拒揚墨,其後有宋儒闢佛老,莫不為道之干城,而以辟異端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當有此意識。蓋辟異端之旨,不過在確立吾華夏文明數千年文化之主體性而已。雖然,西學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過取以佑護吾國吾民吾學而已。蓋西學猶田間之雜草,當時時鋤之,方能化為肥料,真正為吾所用矣。若讓其自由生長,斯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異端,其精義正在於此。唯經此辟異端之必要步驟,從而真正確立中國自身之道統或學統,方能以廣博之心胸,海納百川之姿態,於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皆兼收並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間方能有真正之對話與交流。否則,誠不免於門戶膠柱之偏,或失於邯鄲學步之淺,皆非是也。
本書收錄六篇專題文章,或從政治,或從學術,討論古往今來之正統問題。其間雖或不免有私見之嫌,然非好學深思者不能得此,讀者良當自擇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