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下屬院所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針灸科研單位。

針灸研究所創新體系部分有設有針灸基礎理論研究室、針灸機能研究室、針灸形態研究室、針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和醫學工程研究室;另設針灸標準和評價中心、經絡研究中心。針灸研究所下設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和中國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針灸研究所設有行政處室五個:所長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人事處、科教處、財務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 始建時間:1951年7月
  • 管理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
  • 地理位置:北京
  • 人員定編:100人
歷史沿革,科研力量,學術期刊,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針灸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央衛生部直屬的針灸療法實驗所。
1951年春,人民日報發表了針灸治病的訊息以後,要求針灸治療者顯著增多。為了滿足病人需要,在衛生部婦幼衛生工作大隊下臨時開設了一個門診部,最初只有9人,後增至13人。除治療大量病人外,還進行了建所籌備工作。1951年7月,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正式批准在衛生部下建立針灸療法實驗所,共有28名編制。8月2日針灸療法實驗所宣布成立,同年10月20日國家衛生部任命衛生部婦幼衛生司副司長朱璉同志兼任所長。
1954年冬,中央批准在衛生部直接領導下籌備建立中醫研究院,針灸療法實驗所劃歸中醫研究籌備處領導,並與原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的基礎部分和華北中醫實驗所的針灸科合併。1955年12月19日,中醫研究院宣告成立,針灸療法實驗所改名為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至1957年,針灸研究所已發展到106人,設有五個針灸室及X光室、化驗室和基礎研究室(包括生理、生化、解剖)。1958年遷入中醫研究院(現廣安門醫院院址)。1962年,以研究梅花針療法為主要任務的針刺療法研究所併入針灸研究所。1964年4月,為開展對經絡的研究,中宣部從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抽調一批學術骨幹組建了“經絡研究所”(現東直門內針灸所所址),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張錫鈞院士兼任所長。該研究所的中心任務是重複朝鮮金鳳漢“經絡實體”的研究工作,並很快取得可靠數據,否定了金鳳漢的結論。
1970年初,人民日報公布了我國針刺針麻研究的訊息,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9月,在周總理的關懷下,調集針灸研究所和原經絡研究所的有關人員40多人,重建針灸經絡研究所,所址定在原經絡研究所(現針灸研究所址),開展了一部分針灸臨床和針刺鎮痛原理的研究。
1975年4月23日,由衛生部批准的外國醫生針灸學習班正式成立並接收第一批學員。
1978年恢復了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的所名。1981年8月,經科協批准,《中國針灸》編輯部正式成立並出版第1期雜誌。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針灸研究所為該組織所屬傳統醫學(針灸)合作中心。1984年《針灸研究》編輯部劃歸針灸研究所。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針灸研究所籌建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經絡研究中心。

科研力量

針灸研究所進入創新體系的工作人員定編為100人(包括20%的流動高級科研人員),目前有高級職稱(包括兼職)研究人員25名,中級職稱科研人員23名,初級職稱科研人員10 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19名,具有碩士學位的研究人員17名;碩士以上學位的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62.07%。科研人員的平均年齡為39.05歲。 為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和博士後流動站,也是國家級名老中醫師帶徒的單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名

學術期刊

建有中國針灸博物館;主辦國家級的《中國針灸》和《針刺研究》雜誌,與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辦《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雜誌(世界針灸雜誌)。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海運倉胡同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