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岩畫

中原岩畫

中原岩畫,指的是位於中國中原區域新發現的岩畫,以具茨山岩畫為代表,記載著史前人類的歷史。具茨山岩畫發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見諸於新聞媒體。2008年始,沉寂千百年的具茨山,因其隱藏的3000多幅岩畫成為國人關注焦點。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畫形成於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這一期間,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曾在具茨山活動過。具茨山岩畫,在一定意義上跟文字起源有關,和處於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的黃帝時代也有重大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原岩畫
  • 定義:位於中國中原區域新發現的岩畫
  • 代表作:以具茨山岩畫
  • 發現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
  • 歷史意義:文字起源有關,黃帝時期有關係
特點,新聞,

特點

是考古文物界的重要發現之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岩畫數量大。在先後進行的四次調查中,共調查到岩畫2000多幅,有岩畫個體近萬個。這些岩畫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古文化的內涵。  2)岩畫分布面積廣。在面積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都有分布,山間的岩石像一張張紙片散落在具茨山間,為記錄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天然載體。  (3)岩畫類型豐富多樣。具茨山岩畫有單凹穴、多凹穴散落分布、雙排凹穴、梅花狀環凹穴、方形凹穴、溝槽、格線、字元形、具象人形等多種類型,內容豐富多姿,岩畫大多具有意象特徵,具象的內容較少。這是具茨山岩畫與其他地方岩畫的最大差別,也為研究中原古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資料來源。  (4)岩畫的刻畫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眾多的具茨山岩畫中,出現了許多一排6個的雙排凹穴和梅花狀環凹穴。但相互之間又有明顯區別,在雙排凹穴的上下或是左右或是中間,往往還有一到兩個單凹穴;而梅花狀環凹穴四周的凹穴個數也從5到11個不等。  (5)岩畫年代久遠。在2008年底的岩畫調查中,發現了兩處紅褐色古土壤覆蓋下的岩畫。據研究周原黃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的周昆叔研究員介紹,這處覆蓋在約36厘米深的土層下的岩畫,年代在距今約4000年以上。但就世界岩畫研究中心及國內著名岩畫專家對世界凹穴類岩畫的研究結果看,具茨山凹穴類岩畫的年代可能要出現在10000年以前,這充分說明了具茨山岩畫歷史的久遠。
李學勤(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認為:具茨山岩畫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李學勤說,判斷一種文物遺蹟是否屬於文明,現在流行四大標準:
第一是要有城市,城市就是人類的文明。第二是要有文字。有文字是文明,沒有文字只能說是原始、野蠻的狀態。第三是有禮儀性的建築,就是這個建築物或者人可以居住或者死之後可以埋葬,這些建築是禮儀性的,而不是作為一般生活區。第四是要有金屬工具。  所以文字是文明最根本的,而岩畫在一定意義上就跟文字的起源有關,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具茨山的岩畫,以及在裴李崗文化裡面看到的公元前6000多年的刻畫符號,這個一定和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重大關係。
靳之林(中央美院教授,中國本源研究所所長)認為,具茨山岩畫的重要意義,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比黃帝故里的意義毫不遜色。
隨後在河南的南陽和平頂山,以及駐馬店的幾個縣市發現的具有具茨山岩畫同樣類型的岩畫,組成了具茨山岩畫的一個龐大的系列。

新聞

凹穴岩畫的創作從舊石器時代一直持續到今天。對岩畫時代的確認,成為首要難題,尤其是對那些採用敲鑿或刻鑿技術製作的岩刻畫。
中原岩畫中原岩畫
傳統上認為中國岩畫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即北方草原以表現遊牧生活為主的動物岩畫,西南地區以表現農業和村寨生活為主的彩繪岩畫,東南沿海地區的人面像岩畫。
本世紀初繼河南新鄭具茨山發現凹穴、溝槽以及棋盤形方格等幾何形岩畫之後,又在方城、葉縣、泌陽等地相繼發現了同類的刻鑿岩畫,其分布之廣泛、體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樣,在世界範圍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原地區發現的岩畫,打破了學術界對於岩畫分布的傳統認識;以凹穴為主的新岩畫類型超出了傳統上對具象岩畫的認識範疇;具茨山與傳說中的炎黃二帝有著時空兩方面的關係,人們很容易將中原岩畫與華夏民族的起源聯繫在一起。
凹穴岩畫時間跨度巨大
所謂凹穴是指古代人類刻鑿在崖壁和石頭上的一種圖案,英語稱 “cupules”(凹穴)或“cup-and-ring marks”(杯—環印)。其造型為圓形鍋底或直筒狀坑穴,直徑一般在3—10厘米,深度在0.1—4厘米不等。這種凹穴圖案往往與溝槽線條、方格棋盤狀、渦形、圓圈等圖案共同出現,從而組成一種符號象徵系統。凹穴圖案並不僅是由於具茨山岩畫的發現而突然闖入中國岩畫學者的視野,實際上從本世紀初以來,凹穴岩畫便一直是國際岩畫研究的一個熱點。
此前在中國的福建、台灣、廣東、遼北以及江蘇等地也發現過數量眾多的凹穴岩畫。許多學者已經對此達成共識,認為凹穴岩畫不僅是最早的岩畫主題,也是最早的藝術形態。法國、印度等地的凹穴岩畫甚至被認為可以早到舊石器阿舍利文化時代。至今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仍在製作凹穴岩畫,比如青海玉樹地區的藏民。
岩畫時代確認很棘手
凹穴岩畫的創作從舊石器時代一直持續到今天。對岩畫時代的確認,成為首要難題,尤其是對那些採用敲鑿或刻鑿技術製作的岩刻畫。
交叉斷代(cross dating)是英國考古學家皮特里在整理埃及古代墓葬時使用的一種相對年代確定方法,在我國稱作“橫聯法”。所謂交叉斷代就是用已知年代的遺存來類比未知年代的遺存,從而確定其時代。
根據交叉斷代,我們可以對中原地區凹穴岩畫作一個大致的時代推定。目前可供中原凹穴岩畫交叉比較斷代的考古資料主要有以下幾例:內蒙古赤峰敖漢旗城子山和鴨雞山兩處屬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3500—4000年)祭祀遺址中出土的刻鑿有凹穴圖案的石板;遼東半島海城縣發現的屬青銅時代“雙房文化”的帶有凹穴圖案的析木城石棚。
除交叉斷代法,目前還有其他岩畫斷代方法。2005年,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與連雲港文管會共同對將軍崖遺址的凹穴岩畫進行了微腐蝕年代觀測。儘管目前微腐蝕斷代法還在試驗過程中,但這已成為目前國際普遍運用於岩刻畫的測年方法之一。
從世界範圍來看,目前尚無一種行之有效或成熟的岩刻畫斷代技術。鑒於此,岩畫(尤其是岩刻畫)作為一門分支學科的科學性往往受到質疑。中原凹穴岩畫的情況亦然。
中原岩畫已經超出文字記錄的時代
中原岩畫發現之後,凹穴圖案一時成為學者熱烈討論的對象,或早期文字,或周易八卦,或祭祀天地,或生殖崇拜,或與神話時代黃帝相關,等等,見仁見智,各有所執。
關於凹穴岩畫的文化象徵與功能,因地或因族群而異。澳大利亞著名岩畫學者貝德納里克最近將國際上關於凹穴岩畫的主要解釋分成11類69種,凡人們所能想到的,幾近悉數囊括。就中原地區而言,如果其製作時代可以確認為史前,那么關於凹穴岩畫的解釋就應當與漢民族早期歷史緊密聯繫起來,時空兩方面的重合便足以排除任何巧合的因素。
中原凹穴岩畫隱藏著什麼樣的驚天秘密?祖先們在最搶眼和最醒目的山野地表上創作出如此巨大的符號系統,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們不但無法釋讀,而且一無所知,歷代史書方誌等各種文獻中居然也未曾著錄和記載。這從某個方面也可以說明中原岩畫的古老性,已經超出文字記錄的時代。
我們為什麼讀不懂這些凹穴岩畫?說明我們幾千年文明的源和流之間曾經發生過斷裂。這種斷裂何時發生?何以發生?如何發生?文明的探源只能順流而上。中原凹穴岩畫的解釋,只能在中華古代文明和思想的語境中進行,這不僅是中國自身岩畫理論建設的需要,更是中國文明探源的需要。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