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建交

中印建交

1950年4月1日,中國印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真正具有現代國際法意義的兩國關係自此展開。從天然盟友到反目成仇,從非敵非友到嘗試拋開敵友概念重新界定兩國關係,中印關係現代史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歷史前進邏輯中向前螺旋式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印建交
  • 時間:1950年4月1日
基本簡介,相關人物,

基本簡介

2006年是中國和印度建交5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印邦交的歷史。
中印建交
四種外交對象都涉及印度

相關人物

1988年拉·甘地總理訪華打開了兩國關係正常化潮流的匣門,印度在中國的外交視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顯:
首先,中國的四種外交對象同時涉及印度。冷戰後中國外交的對象可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發展大國關係,其次是發展睦鄰友好與區域合作,第三是加強同開發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第四是在多邊領域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印度無疑是個大國(至少是地區大國),也是中國的最重要的周邊鄰國之一,同時也是與中國十分類似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中印兩國在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國際組織中有良好的合作記錄。
1988年,中印之間的經貿關係、安全合作和國際合作對中國的價值暫時低於中國與美日俄歐合作的價值;但是,它對中國外交的價值又遠非一般鄰國所能比擬:印度所屬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體,可被稱為“南亞小世界”。換句話說,南亞局勢的發展和穩定基本上取決於印度,抓住印度就相當於抓住了南亞地區的主要矛盾。
都需注意均衡發展
西方媒體時常把象徵著喜慶祥和的中國龍惡意歪曲成面目猙獰的怪獸,為的是輔助論證它們刊載的“中國威脅論”;它們也經常把印度人喜愛的大象誇張成四肢笨重、頭腦簡單的標誌,為的是嘲笑印度經濟成長的“大象速度”。在沒有達到目的的情況下,西方媒體的記者又開始有目的地炒作中國“龍”和印度“象”之間的“搏鬥”。誠如西班牙《先鋒報》的文章所指: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世界對中國(也包括印度)的恐懼可以理解,因為竊賊總是以為別人會跟他一樣,得靠偷盜搶掠來發家致富。中國和印度以自己的國家發展經歷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尊嚴來自實力,尊嚴需要自己去奮鬥。
不過,儘管兩國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提防超前享受“大國心態”。北京和上海流光異彩的街道只是中國大地上的一部分,班加羅爾的咖啡屋和中產階級也同樣不是印度的全部。憧憬大國地位的理想和衝動無可厚非,而且對這兩個曾經輝煌燦爛的國家而言,重現昔日的繁華與大氣更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印度總統卡拉姆給他的祖國制定一個“印度千年任務”?其目標是用20年的時間將印度帶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中共十六大報告則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梁是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格,對中印兩國而言尤其如此。
重走玄奘之路作為中印邦交友好年的紀念活動將於2006年的10月展開!
謝謝菜中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