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

《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經2011年12月18日成都市委第9次全會通過。《意見》分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深化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努力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實施核心價值建設工程,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典範區,築牢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建設優秀文化作品高產區,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好更多精神文化產品;實施文化服務提升工程,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切實保障城鄉民眾基本文化權益部分等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
  • 發文時間:2011年12月18日
  • 發文目的:文化服務提升工程
  • 檔案性質:政府主導
通知內容,發布機構,

通知內容

中共成都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意見
(2011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9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全面總結我市文化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深入分析當前形勢,深刻認識成都實際,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深化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努力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的熱切願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係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關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核心競爭力。在我國城市競相加快發展的格局下,文化建設對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世界生態田園城市,實現成都科學發展,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也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不僅要讓人民民眾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也要讓人民民眾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發展,文化改革發展取得長足進步。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以優異成績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推出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初步形成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機制,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步入全國先進行列;文化產業整體實力較快提升,2010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57億元,占到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6%,成為我市新興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文化街區打造成果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有序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活力得到激發;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健全完善輿論引導機制,新聞發布和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成效明顯;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不斷擴大,成功打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主題品牌和金沙文化品牌,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成都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市現階段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民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主要表現在:社會文化自覺還不高,對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獨特作用,認識還需提升;文化自信還不強,對文化資源的認識不夠,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有待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載體和手段還需進一步創新豐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機制還不完善,思想道德領域和社會誠信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網路管理亟待整合加強,建設健康網路文化的任務還相當繁重;具有全國重大影響的文化精品力作較少,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還需要加大引導扶持力度;城市公共文化標誌性設施建設有待加快,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有影響的龍頭文化企業集團較少,科技帶動城市文化產業力度不夠,文化產業整體實力有待增強;文化建設投入力度仍需加大,社會資本投入文化建設還不足;高端文化人才還不多,文化人才隊伍培養機制亟需完善。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天府新區建設全面啟動,世界生態田園城市建設邁上征程,全市各項事業迎來了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成都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全省經濟總量最大、改革發展最前沿的省會城市,要自覺擔負起文化強省建設排頭兵責任,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文化發展新趨勢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快推進文化建設,奮力開創成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全省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為重點,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並重、加大投入與體制改革並重、文化傳承與現代創新並重、發展繁榮與加強管理並重,切實提升全社會文明素質,切實提高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切實增強成都文化整體實力。
到2020年,我市文化改革發展的奮鬥目標是:全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城市精神廣為弘揚,在文明城市建設、道德誠信建設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成都悠久歷史文化內涵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藝術創作生產更加繁榮,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培育形成一批全國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事業發展全國領先。文化產業顯著壯大,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文化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度不斷增強,培育形成一批百億級企業和重點產業集聚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70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8%,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全省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的作用充分顯現。文化人才充分聚集,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全國知名的文化團隊不斷湧現,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切實加強,努力造就百名文化名家、千名重點文化骨幹、萬名基層文化人才。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奮鬥,把成都建設成為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保文化改革發展的正確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實現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要實施文化加快發展戰略,把文化發展繁榮作為世界生態田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實施文化創新發展戰略,著力構建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注重文化與科技結合,提高文化創意能力;實施文化融合發展戰略,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互滲互動、融合發展;實施文化特色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富含歷史底蘊、彰顯文化魅力、突出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成都風格的城市文態;實施文化精品發展戰略,著力推出文化精品,樹立城市文化標桿,帶動生產更多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
二、實施核心價值建設工程,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典範區,築牢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
(一)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教育民眾,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提高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水平。不斷完善黨委(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使黨委(黨組)中心組成為啟迪思路的視窗、研究問題的平台、科學決策的陣地;深入開展爭創學習型黨組織、爭當學習型黨員活動。提高理論宣傳客群面和實效性。加大培訓力度,建設一支理論骨幹隊伍,組織開展好理論宣講;辦好市級媒體理論欄(節)目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等理論宣傳載體;精心組織編寫理論通俗讀物;加強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二)樹立共同理想信念。引導廣大幹部民眾不斷加深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認識,堅定廣大幹部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運用科學理論加強宣傳引導。建立完善理論宣講制度,深入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國情省情市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和國防教育;以黨員幹部為重點,開展學經典、讀黨史、講傳統、樹信念教育實踐活動。利用精神資源促進認識深化。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積極發揮“5·12”抗震救災紀念館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三基地一視窗”建設,深入開展主題宣傳、理論研究和文藝創作活動,大力宣傳抗震救災英模人物、先進事跡和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引導廣大幹部民眾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結合思想實際深入解疑釋惑。組織社科力量,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聯繫幹部民眾思想實際,以通俗化、大眾化形式,研究闡釋思想理論問題,高度重視做好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宣傳教育,引導全市幹部民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
(三)培育新時期城市精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著力挖掘凝鍊成都城市精神文化特質。豐富城市精神核心內涵。立足成都文脈悠長、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總結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的生動實踐,豐富發展“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培育“感恩奮進”文化。提振創新創業的精氣神。集中開展新時期城市精神主題教育,引導幹部民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永不懈怠,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把城市精神內化為實現新時期奮鬥目標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提升全社會文明素質。深化文明城市建設,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進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成都全國文明城市形象。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深化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黨員、幹部思想道德建設,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開辦“道德講堂”,評選表彰和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成都好人”,增強民眾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完善民眾自我教育機制;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做文明有禮的成都人”、“文明交通行動”等主題活動,培育我市公民道德建設活動品牌;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體系建設,強化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協作的教育網路,加快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社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建設,促進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完善工作推進機制。發揮文明熱線96110、文明城市監控協調中心和市民督查員隊伍的督查和分析評價功能,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不斷推動文明城市建設工作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堅持“以測促創”,強化成都綜合文明指數測評、城鄉環境綜合測評等手段運用。堅持全域全面創建。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機關、文明行業等創建,繼續實施文明院落建設工程;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打造城鄉文明建設示範線和示範片,促進城鄉文明一體推進;深化百城萬店無假貨、食品藥品企業承諾及創建全國誠信市場、農村文明集貿市場等主題活動。倡導社會新風正氣。大力倡導公民志願服務,扶持志願服務社會組織,加快建立標準化社區(鄉鎮)志願服務站,推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深入推動法治城市建設,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動人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健全企業和公民信用記錄及評級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移風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推進廉政文化建設。
三、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建設優秀文化作品高產區,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好更多精神文化產品
創作生產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標誌,也是人民民眾的熱切願望。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提升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一)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堅持正確創作導向,尊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規律,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建設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的生動實踐,謳歌新時代,展示新成就,唱響新希望。力推文藝精品。大力扶持和獎勵重點文藝項目,集中支持具有重大影響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推行文化領軍人物項目負責制,建立重大選題公開招標機制、重大作品立體開發機制、文化產品行銷傳播機制,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格局;立足體現“成都表達”和“表達成都”,組織文藝創作骨幹隊伍,不斷推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優秀文化作品;探索建立多門類、多功能文化藝術中心,搭建集文藝創作、作品展示、文化交流、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綜合平台;建設作家、藝術家採風創作基地,吸引國內外文化藝術名家到成都創作生產;加強文聯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文藝協會作用,推出更多的文藝佳作。培育特色品牌。精心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雙年展等文化節會,力爭形成全國乃至國際知名文化品牌;辦好都江堰放水節、成都大廟會、成都燈會等傳統文化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精心打造能叫好叫座、長演不衰的大型演出;傳承弘揚川劇等優秀地方傳統藝術;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提高成都文化品牌的知曉度、認同度和影響力。完善激勵機制。將民眾意見、市場影響、政府導向充分結合,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改進和完善“五個一工程”獎等評選辦法,積極爭取設立成都文化政府獎,對在深化文化改革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以市級媒體開闢專欄等多種形式,宣傳名家名作。
(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立足成都實際,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強化決策智庫作用。加強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加快研究成果轉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管理機制創新。改進和完善社科課題立項及評獎辦法,重點扶持立足成都科學發展實踐的研究項目;探索建立“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社科研究管理新機制。整合社科研究力量。支持黨校、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研究基地,加強區(市)縣社科聯組織建設;加強與國內外高端學術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辦好“金沙講壇”和“成都社會科學年度論壇”,堅持社科研究和普及並重,培育具有成都特色和全國影響的成都學派。
(三)強化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擴大主流輿論影響。完善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題宣傳策劃機制、執行機制、聯動機制、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成都傳媒集團作用,整合宣傳力量,壯大正面輿論;切實抓好黨報黨刊宣傳發行工作;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機制,增強主流媒體實力。完善新聞宣傳機制。強化各地各部門輿論引導主體意識和“一崗雙責”職責,堅持行政事務與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同步安排;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對應向社會公開的事關全市大局和公眾利益的重大政策、重要舉措和重大項目,原則上由市級新聞發布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對外發布;構建完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收集發布平台,健全主體明確、條塊結合、反應迅速、協作高效的應急報導工作機制;加強和完善新聞監督管理,強化責任追究和獎懲制度,完善杜絕虛假報導工作機制。拓展輿論引導渠道。加強新興媒體建設,辦好政務微博和媒體微博,發揮手機等新媒體作用;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注重社會效果;推進輿情組織體系建設,加強輿情分析研判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引導,科學解疑釋惑,有效凝聚共識。提高新聞隊伍素質。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三項學習教育”、“綠色頻率頻道創建”等活動,不斷提高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健全新聞從業人員準入和退出制度。
(四)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全全的原則,加強屬地網站建設和管理,使之成為市民參與城市建設、共享發展成果的思想文化陣地。完善網路輿論引導協調機制。成立市網際網路信息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統籌協調,形成以網際網路信息內容管理部門、行業管理部門、打擊網路違法犯罪部門為主,多部門橫向聯動,市、區(市)縣縱向貫通的網際網路管理格局;市級部門和區(市)縣要配齊配強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網路內容管理部門牽頭職能。設立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提供編制、經費保障,牽頭承擔屬地網路管理、網路輿論引導、網路宣傳策劃職責;制定鼓勵網路行銷創新實施辦法,引導社會力量推出更多的網路精品佳作;加強對社交網路和即時通訊工具等的管理,規範網上信息傳播秩序;加大網上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建立網路安全評估機制,維護公共利益,確保信息安全;大力整治網路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嚴厲打擊網路違法犯罪;大力開展文明網站創建活動,推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著力打造屬地龍頭網站。整合成都傳媒集團新聞資源和市級部門、區(市)縣信息資源,將成都全搜尋打造成為我市新聞資訊和生活服務的城市入口網站,建設更具影響力的網路輿論引導平台;發揮屬地政務網站、商業網站和特色網站的建設性作用,形成龍頭網站引領、各類網站共同發展的格局。
四、實施文化服務提升工程,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切實保障城鄉民眾基本文化權益
滿足人民民眾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規劃為基礎,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和管理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一)完善城鄉一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標準化建設、規範化運行為重點,完善全域覆蓋、城鄉一體、惠民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標準化。按照中央、省相關部署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準》,建立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體系,加快完善各區(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行社區與學校文化設施共享,發揮綜合效益;在新農村綜合體配套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深入實施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和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數字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等重點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為全市文化館、圖書館和市屬文藝院團配備流動服務車和流動舞台演出車,提升文化服務能力。推進城市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標誌化。加快建設成都博物館,加快推進成都大劇院、成都圖書館新館、成都檔案館新館、成都美術館、巴金故居博物館等標誌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成都文化地標,有條件的區(市)縣要建設具有地域標誌性的公共文化設施,提升文化設施服務功能和城市文化品位。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運行規範化。全面提升各級公共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綜合文化站(活動室)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服務水平,實現基本服務項目免費開放;大力發展文化服務社會組織,以面向社會購買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開辦一批市民藝術學校和文化藝術輔導站,免費為基層組織和民眾文化團體文藝骨幹等提供文化藝術類培訓;深入開展全民閱讀、全民健身、“三下鄉”、“四進社區”、“藝術進家庭”、城鄉文藝巡演、公益電影放映、農村圖書流轉等文化惠民活動;加大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以及農民工等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進民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品質化。辦好“成都文化四季風”系列民眾文化活動,打造民眾文化活動品牌;採取切實措施,為市民參與文化活動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加快建立基層文化骨幹隊伍和特色文化隊伍,發展文化志願者隊伍,培養優秀民眾文化團隊,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加強民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和指導,提升文化活動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質,讓城鄉民眾在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創造文化中增強生活幸福感。
(二)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利用成都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和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將文化融入城市建設的機制和辦法,傳承歷史文脈。凸顯成都文化特色和本底。加強大熊貓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他優秀歷史文化的研究傳承;發展各具特色的精品旅遊小鎮,保護和展示天府古鎮文化本底;加快建設成都“蜀城”的前期研究,增加城市公園、廣場、綠地等市政公共設施建設的文化內涵。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編制實施成都大遺址保護規劃、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成都名人故居和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築及街區整體保護利用規劃,加快建設寶墩遺址公園,再現古城風貌;推動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文物資源,完善市、區(市)縣兩級國有博物館體系,豐富館藏、陳列和服務;推進成都民辦博物館聚集中心建設,建成安仁中國博物館小鎮、洛帶博物館聚落、青城山博物館村落,創建全國民辦博物館發展示範城市。推進“非遺之都”建設和傳播。抓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常態運營;推動“都江堰放水節”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工作,大力保護傳承蜀錦、蜀繡、川劇、曲藝等特色代表性項目。
(三)建設現代傳播體系。加快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傳播體系,提高現代傳播能力。打造實力雄厚的現代傳媒集團。按照“西部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標準,支持成都傳媒集團壯大實力,加快推進采編、發行、播發系統的現代化和一體化建設,重點建設全數位化編排播控平台和網路化發行傳輸平台;支持集團所屬重點媒體做強做精,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拓展快捷高效的新興傳播載體。建立天府新區媒體合作機制,加快推動成都廣播電視信號跨區域落地覆蓋;加快推進網路電視集成播控平台、手機移動網際網路新聞傳播平台和網路電視、捷運傳媒、移動公交電視、地面數位電視無線覆蓋網路建設;加快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和雙向化改造,促進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建設全域覆蓋的應急傳播系統。加快市、區(市)縣兩級戶外公益廣告媒體和城市應急廣播電視系統建設,擴大傳播覆蓋面。
五、實施文化產業跨越工程,建設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培育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要堅持以規劃為基礎,以園區化、樓宇化為載體,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帶動,以骨幹企業為支撐,著力提升文化要素聚集力、文化產業帶動力和文化產品供給力,把成都建設成為全省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
(一)最佳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以資源整合、突出特色、聚集發展為導向,構築“一極七區多園”的文化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加快成都東村建設。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招商力度,重點發展傳媒、影音娛樂、文博藝術、創意設計等行業,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創意新城,培育文化創意產業增長極。推進七區產業聚集。按照成都高新區以文化科技為主,錦江區以創意設計為主,成華區以數字音樂為主,雙流縣以動漫為主,青羊區、都江堰市、大邑縣以體現各自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博旅遊為主,著力推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建設一批特色文化產業園。依託各地歷史文化街區、天府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文化等文化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
(二)推進七大行業重大項目建設。以傳媒、文博旅遊、創意設計、演藝娛樂、文學與藝術品原創、動漫遊戲和出版發行等行業為重點,構建特色鮮明、融合科技、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推動文化與旅遊、體育、信息、建築、會展、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文化產業鏈。以傳媒文化中心、東村國際文化創意港、東村新媒體產業園等項目為重點,推進傳媒業發展。以錦里拓展區、寬窄巷子拓展區、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成都民辦博物館聚集中心、安仁中國博物館小鎮、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和街子、黃龍溪等歷史文化古鎮為重點,推進文博旅遊業發展。以“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產業園、文旅創意設計園、東村設計創意產業園等項目為重點,推進創意設計產業發展。以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大魔方文化娛樂綜合體、金沙國際演藝中心、東村國際演藝度假區等項目建設和成都演藝集團等企業為重點,提升《金沙》、《天府蜀韻》等品牌劇目,推進演藝娛樂業發展。大力扶持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成都藝術超市等現代藝術品經營機構,擴大藍頂藝術中心等建設規模和國際影響力,加快東村國際藝術城、青羊區西村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推進藝術品原創與交易業發展。以天府軟體園、天府新谷、數字娛樂軟體園等項目為重點,推進動漫遊戲業發展。以成都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成都現代印務基地、四川文化產業園、東村國際書街等項目為重點,推進出版發行業發展。
(三)形成多元投入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支持和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壯大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優成都傳媒集團,鼓勵和支持其組建企業集團公司,開展跨行業、跨所有制併購重組,重點發展網路遊戲、移動媒體、數字音樂、數字出版、藝術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媒體產業;提升成都文旅集團競爭力,鼓勵其跨區域整合資源,實施一批重大文化旅遊項目,進一步壯大實力;以成都東村資源和文化領域相關經營性資源為主體,組建成都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推進文化資源和資本的有效集聚和整合;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推動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扶持一批社會文化骨幹企業。在國家政策許可範圍內,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我市文化產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在投資核准、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依法給予支持,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環境。
(四)大力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培育文化科技企業。依託成都東村,建立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器,以數字出版、數字媒體、影視數字特效等為重點,引進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科技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文化科技創新計畫。鼓勵支持傳媒、演藝、影視、動漫等領域市場主體,加大技術裝備投入,增強我市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支持一批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重大創新項目,建設一批科技支撐文化發展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一批文化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支持我市文化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技術研發平台。
(五)促進城鄉文化消費。拓展大眾性文化消費市場,提高文化消費規模和水平。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支持各類特色文化惠民活動,興建更多符合民眾需求的文化消費場所,擴大基層文化消費;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發揮旅遊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增加有效供給。鼓勵文化企業多生產民眾買得起、用得上的文化產品,多出版適應民眾購買能力的圖書報刊,多提供民眾喜歡的文化服務;鼓勵在商業演出和電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數量的低價場次或門票。
六、實施文化體制創新工程,建設文化改革開放先行區,為文化發展繁榮提供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動力。要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加強文化交流和對外傳播,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
(一)加快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推進納入改制範圍的市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轉企改制;試行“民辦公助”,大力扶持有較大影響和發展潛力的文化演藝機構。激發文化事業單位活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廣播電視規定範圍的制播分離改革;成都日報社、成都廣播電視台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拓展轉企改制改革成果。加快推進出版發行、演藝、電影等公司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二)規範發展和健全完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要素合理流動,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交易平台。大力發展圖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電影、電視劇、演藝娛樂等文化產品市場,培育藝術品交易、文物複製、民間工藝品等特色文化產品市場和網路文化市場,拓展動漫遊戲、移動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構建完善流通網路。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建設大型文化產品物流基地和物流企業,構建城鄉文化產品流通網路;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文藝表演、網路服務等領域,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培育發展要素市場。支持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規範發展,加強資本、人才、信息、技術和產權等要素市場建設,促進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源對接。加快完善服務市場。加強行業中介組織建設,健全文化資產評估、文化經紀代理等中介機構。有效落實市場監管。充分發揮市、區(市)縣兩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職能,建立文化企業信用檔案和文化市場信用機制,加強文化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深化全國著作權示範城市建設,加強文化產品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
(三)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企、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創新文化改革發展管理體制。成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承擔全市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規劃和發展促進、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職責;完善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國有文化企業管理體制。加強文化法制建設。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網路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著作權保護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切實加強對“掃黃打非”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保障,進一步提升整體合力。
(四)推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圍繞城市定位,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文化交流,不斷提升成都的國際影響力。建立統籌機制。整合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加大大熊貓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他優秀歷史文化的品牌建設和宣傳力度;加強宣傳、文化、體育、投資促進、商務、旅遊、外事、僑務、對台、會展等部門的有效互動,實現城市行銷效應最大化。拓展傳播平台。探索建立境外傳播載體,加強與國際主流媒體、海外華文媒體的長效合作,整合資源,建立面向歐美、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宣網站,實現成都在境外的有效傳播;加強成都市海外媒體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服務海外文化傳媒機構、對外行銷城市形象的專業平台;積極爭取境外主流媒體在蓉設立分支機構。擴大國際認知。以承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論壇會議為契機,大力開展國際行銷活動,實現成都國際影響力的更大突破;在國際主流媒體、國際知名城市加大城市行銷宣傳力度。吸收外來文化精華,推進交流合作。建立藝術品推廣、交流、銷售平台,推動優秀本土藝術品和藝術家走向世界;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和中介機構,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加強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引進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推動成都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七、實施文化人才開發工程,建設文化人才聚集區,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培養造就一支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支撐。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激勵機制,加快形成與文化改革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一)實施文化名家百人計畫。加大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壯大優秀文化人才隊伍。著力培育“成都文化名家”。造就一批文化領域領軍人才、創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複合型人才,制定成都文化名家百人計畫實施辦法,每年評選一批文化領域傑出人才,授予“成都文化名家”榮譽;實施文化藝術大師包裝計畫,培育匯聚全國一流藝術家群體。大力引進高端文化人才。制定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辦法,重點引進高端創意人才、文學藝術名家、社科理論名家、文化產業領軍人才;依託文化龍頭骨幹企業、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立高層次文化人才引進平台;對高端文化人才創辦文化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到2020年,力爭聚集100名以上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名家。
(二)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配強工作隊伍。完善圖書館、文化館、綜合文化站(中心)的機構和編制,配齊配好鄉鎮(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宣傳文化幹事,由宣傳委員兼任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站長(中心主任),公開招聘專職工作人員,村(社區)配備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人員;引導優秀文化人才向基層流動,從大學生村官中公開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基層宣傳文化單位。吸引社會參與。建立成都文化志願者協會,發展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基層文化建設和民眾文化活動。培養文化能人。重視發現、保護和培養貼近民眾、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鼓勵和扶持民眾中湧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發揮作用。
(三)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扶持資助一批文化名家和優秀中青年人才承擔的重大課題、重點項目、重要演出;扶持資助一批文藝新人參賽參演,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關心基層文化工作者,積極創造有利於發揮作用、創作生產的良好環境。建立培訓基地。鼓勵和扶持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最佳化專業結構,與文化企事業單位共建人才培養基地,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培訓;依託文化產業園區、大型文化項目和骨幹文化企業,建立一批文化人才實訓基地。完善培訓制度。建立完善文化人才繼續教育和基層文化隊伍教育培訓工作制度,搭建文化工作者終身學習平台,實現教育培訓全員覆蓋;研究建立體現基層文化工作特點的文化人才評價標準;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項目資助、表彰獎勵等方面,各種所有制文化單位人員和民間文化人才享有平等權利。
(四)加強職業道德和作風建設。引導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守社會責任,恪守職業道德,追求德藝雙馨。黨委宣傳部門和文化行政部門要認真履行教育管理職能,文聯、社科聯、作協、記協等人民團體和行業協會要切實發揮行業自律功能。建立常態化工作制度,組織文學藝術家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民眾,不斷推出弘揚偉大時代精神、反映人民開拓創新、展現成都人文風貌的優秀作品。
八、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提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科學化水平
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必須站在全局高度,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合力推動的工作局面。
(一)加強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擔負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政治責任,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實施、同檢查。加強對新聞宣傳、輿論引導、精神文明建設、網路文化建設、文化事業發展、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等工作的領導,充實工作力量,加大資金保障。把文化建設和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區(市)縣目標績效考核體系和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
(二)加強文化領域領導班子和黨組織建設。健全完善宣傳文化系統幹部管理體制,選好配強各級領導班子。把文化建設納入幹部培訓計畫和黨校(行政學院)教學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黨政文化領導人才。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三)健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宣傳部門要切實負起組織協調責任,加強對文化領域各部門各單位的工作指導,充分發揮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支持人大、政協履行職能,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發揮作用,共同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推動社科聯、文聯等文化領域人民團體創新管理體制,履行好聯絡協調職能。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支持民眾依法興辦文化團體,更好地發揮人民民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四)強化政策支持。進一步健全政策保障機制,加快推進實施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項重大舉措。加大財政投入。各級財政要切實增加文化投入,確保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進一步拓寬文化投入來源渠道,努力增加政府非稅收入用於文化的投入,加大文化事業建設費徵收力度,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文化支出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嚴格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全市統籌設立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主要用於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扶持、城市行銷及對外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文化人才獎勵、文化精品項目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擴大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並隨著財力的增長逐年加大投入,主要用於文化產業功能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文化特色街區建設以及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的引導支持、貸款貼息、融資擔保和文化體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關於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加快研究制定我市文化發展的促進政策。發改、國土、規劃、商務、工商、金融、稅務等部門,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大對文化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納入城鄉規劃,並嚴格監督實施;把文化產業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畫,對經認定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比照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用地政策實行掛牌供地;對文化企業自主創新、文化內容創意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項目經營按國家規定實行稅收優惠;全面落實國家文化改革發展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投資者以智慧財產權等非貨幣出資方式向公司出資,放寬公司增資對貨幣出資比例不低於30%的限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轉變服務方式,支持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

發布機構

中共成都市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