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2015年2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該《意見》分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改善農村基礎條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提升扶貧開發水平、推進農村依法治理7部分29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 印發機關: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印發時間:2015年2月1日
簡介,意見,

簡介

2015年2月12日,《四川日報》第3版公布《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分7個部分29條,包括: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改善農村基礎條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設幸福美麗新村;提升扶貧開發水平;推進農村依法治理。《意見》指出,當前,四川省正處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進程的關鍵期,農業農村工作面臨形勢更為複雜、挑戰前所未有、任務依然艱巨,必須再接再厲,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2015年,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最佳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開創全省“三農”發展新局面。
“《意見》再次聚焦‘三農’,體現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與2014年“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相比,2015年檔案強調“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出改革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新要求,並在現代農業、農民增收、新村建設和扶貧攻堅等重點上有很多新政策、新舉措和新亮點。如在改革方面,明確2015年完成75%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進一步放活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支持剛獲批的4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改革和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並按國家統一部署,率先在省級改革試驗區穩妥慎重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等。

意見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努力開創“三農”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各市(州)、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2014年,各地、各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實現“八連快”,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當前,我省正處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期、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進程的關鍵期,農業農村工作面臨形勢更為複雜、挑戰前所未有、任務依然艱巨,必須再接再厲,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
2015年,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最佳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奮力開創全省“三農”發展新局面。
一、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進一步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堅持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強化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兩個支撐,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2015年完成75%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完善集體林確權頒證工作。全面開展農村房屋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開展小型水利設施確權登記頒證。引導農戶承包地經營權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村第二產業和農業服務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土地託管經營和服務。完善工商企業流轉農戶承包地準入監管辦法。引導規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依託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構建全省聯網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平台。
(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推進農戶合作與聯合,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家庭農場培育力度。加快培育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鼓勵農民合作社自願聯合組建聯合社,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市場行銷、產品加工、儲運物流和自主品牌建設,引導農民合作社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支持農民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引進和培育農產品行銷人才。探索建立農民合作社年度報告公示制度。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出台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制定支持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投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研究制定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措施,繼續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推進基層供銷社改革,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拓展為農服務領域,支持供銷合作社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契約式委託服務試點。完善落實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支持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供銷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服務。制定支持糧食烘乾、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農機庫房等農業設施用地政策。推進國有農(林)場改革。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支持建設農村集體資產信息化監管平台。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開展賦予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鼓勵農村集體利用當地各類資源和集體建設用地,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機制。依法維護農民財產權益,現階段,不得將農民進城落戶與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相掛鈎。
(四)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建設,最佳化大中型涉農銀行網點設定。支持村鎮銀行發展,加強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監管,穩步穩妥推進農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深入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推進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工作。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探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試點。逐步擴大農村貸款抵押物範圍,建立農村資產評估和抵押登記制度,健全農村資產流轉處置機制,完善風險分擔補償機制。推動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探索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示範農民合作組織授信辦法。落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和“三農”金融財政獎補政策,鼓勵擔保機構將擔保資源向農村傾斜並給予擔保費率優惠。繼續落實農村地區布放ATM機和發展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財政補助政策。引導網際網路金融支持農業產業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規範農村金融秩序,支持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在農村拓展業務。擴大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品種和覆蓋範圍,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障賠付水平,支持將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牛羊、家禽、乾果、特種水產養殖品種等納入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開展生豬、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
(五)統籌推進農村改革試點。繼續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成都市、內江市市中區、巴中市巴州區和眉山市彭山區開展全國農村改革實驗區建設,力爭在關鍵領域、重點環節上率先取得突破。擴大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革試點範圍。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改革試點方案。制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率先在省級改革試驗區穩妥慎重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深入開展省級層面農村改革試點。
二、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六)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繼續實施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推進現代糧食產業示範基地提質擴面和糧食產業化經營,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核心區。調整完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大力扶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畫。深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萬畝億元示範區建設,加快千斤糧萬元錢糧經複合基地建設。啟動現代林業產業綜合發展試驗區建設。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帶和集中發展區,發展一村(鎮)一品、一縣一業,推進果蔬、茶葉、中藥材、種苗花卉、木竹、特色經濟林等優勢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牛羊兔等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特色水產養殖。積極發展林下種養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實施糧油生產大縣、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大力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標準池塘改造力度,落實動物疫病防控政策。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加大財政、金融、用地政策支持,提升糧油、肉製品、茶葉、調味品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水平。支持建立種植養殖、精深加工和商貿物流一體化發展的特色農產品基地。
(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建立最佳化整合農業科技規劃、計畫和科技資源協調機制,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繼續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建設,啟動肉牛羊、禽兔、牧草、淡水魚、蠶業等產業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範圍。深入實施農、畜、林、水產育種攻關和種子工程,推進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和南繁科研基地建設。大力推行農業專家與產業基地示範縣、農技人員與適度規模經營大戶等相銜接的農技推廣新模式。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深入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繼續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工程。推進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和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試點。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和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組織,加大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農業科技園區等平台建設力度。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丘陵地區、盆周山區適宜農機裝備研發,重點突破水稻、油菜、馬鈴薯等農機化生產。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水稻育插秧、油菜機播機收、糧食烘乾等重點環節農機作業補貼試點。
(八)創新農村市場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物流基礎配套設施,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綜合運用建設試點。按照一網多用、城鄉互動、雙向流通、平急共用、融合一體的原則,推動供銷、郵政、流通、電商服務企業整合資源,為農民提供網店開設、網路代購、農產品行銷、農業生產諮詢、商品配送等電商服務,建立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新通道。加大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力度。支持農產品產地收集市場、產地集配中心(基地)、公益性批發市場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鼓勵農產品超市、社區菜店、農副產品平價商店發展連鎖經營。深入推進農產品產後分揀、包裝、貯藏、保鮮等初加工,繼續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投資、合作開發農村流通項目,支持農民合作社自願組建行銷聯合社。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允許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項目。
(九)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加大突出問題整治力度。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支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森林食品、地理標誌和氣候品質農產品認證,推進品牌農業發展。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劃定為禁止生產食用農產品的區域,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生產非食用農產品。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加大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力度。
(十)擴大農業開放合作。積極培育外向型、開放型農業,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用好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機遇。組織開展農產品展示展銷,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品“進城入市”活動。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優勢種養技術的對外貿易和合作,落實有關扶持政策。以西博會、農博會、農洽會、川台農業合作等為平台,大力開展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制定農業對外合作規劃,支持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落實對到境外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農用設備和農業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
三、改善農村基礎條件
(十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按照土地整治規劃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適度規模經營改造提升基本農田,繼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集中連片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660萬畝。落實和完善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政策。抓緊做好武引蓬船灌區、李家岩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設小井溝水利樞紐、武引二期灌區等67處大中型水利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耕地占補平衡實行與鐵路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等政策。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內剩餘415萬農村居民和50萬學校師生飲水安全任務,加快讓農村居民喝上乾淨水。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重污染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大力實施小農水重點縣、農建綜合示範區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開展節水型社會重點縣建設。加強煙區水源工程建設和田間設施配套。推進中小型病險水庫、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啟動農村公路三年攻堅行動,深入推進三州民族地區通達通暢工程建設,支持其他地區縣、鄉道路改善和村道完善工程建設,支持林區公路建設。加強農村客運和農村校車安全管理。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提升新農通、農經網等服務能力。推進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全覆蓋。
(十二)強化農村基礎設施管護。創新農村基礎設施管護方式方法,調動農民參與管護的積極性。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鼓勵發展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扶持其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護主體。強化水資源費征管,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完善支斗農毛渠和小微水利維修養護辦法,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養資金。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村鎮綠化管護及污水和垃圾處理制度。健全基層農業服務管理體系,強化涉農公益性職能。
(十三)健全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加快退牧還草、退牧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林木良種、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加強天然林保護,推進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完善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修復機制,探索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政策。積極探索實行民族地區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推進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
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十四)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力度,統籌安排使用涉農資金,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最佳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縣級政府要完善財政預算制度,及時足額撥付財政預算內安排的農業資金。新增農業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主產區傾斜。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等政策。加大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財政保費補貼目錄。賦予縣級整合涉農項目資金的充分自主權,在符合總體規劃和關鍵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省、市兩級項目主管部門要大力支持涉農項目資金整合。推進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改革財政涉農資金使用辦法。進一步下放涉農項目審批許可權。大力推行定向財力轉移支付。推行民辦公助方式,突出農民在支農項目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開展農民負擔問題整治。
(十五)完善農民利益分享機制。支持農戶以土地經營權、資金等方式入股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產業基地(園區)+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利益緊密聯結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加強合作和聯合,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實行財務公開,強化審計監督,完善收益分配機制。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接財政補助項目,探索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交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管護和經營的具體實現形式。
(十六)培育農民增收新型業態。推進農業與休閒體驗、文化創意相融合,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遊休閒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實施鄉村旅遊提升行動計畫,大力促進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拓展民宿經濟、休閒養生等新型業態,協同推進鄉村旅遊提升發展示範項目建設,推進產業基地景區化建設。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加大對鄉村旅遊休閒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強線上線下行銷能力。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發展旅遊業。研究出台支持鄉村旅遊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支持高效特色產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發展高端農產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牛羊富民工程和萬畝林億元錢示範區。
(十七)大力支持農民就業創業。完善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就業信息網路建設,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機制。加大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繼續實施“春潮行動”“春風行動”。建立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及正常增長的長效機制。開展好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幫扶行動,完善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中高考相關政策,探索農民工享受城鎮保障性住房的具體辦法。研究制定支持務工返鄉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農業科技人員等從事農業開發的政策。發展農村特色手工業,支持農民居家就業創業。拓寬財產性增收渠道,引導農戶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房屋等財產利用方式,鼓勵農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條件依法從事旅遊經營,其用電、用水、用氣、用熱,按照居民生活類價格執行。引導農民增強理財意識,提高閒散資金收益。
(十八)加大助農增收工作力度。落實農民增收工作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負責制,加強工作指導、督促檢查、考核評價。支持縣(市、區)培育助農增收支撐產業,探索增收困難戶增收項目到戶新機制。用好農民增收工作負責制考核結果,在項目安排、資金分配中加大對助農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的支持力度。2015年力爭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五、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十九)實施幸福美麗新村“五大行動”。大力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繼續推進全省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示範縣建設,啟動第三輪示範縣建設,重點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傾斜。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加大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建設推進力度。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目錄,支持工商資本與村集體採取多種方式改造空心村。加大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完善傳統村落名錄,開展傳統民居調查,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整體把握新建、改造、保護的關係,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二十)大力推進農村廉租房建設。把農村廉租房建設放在新農村建設的突出位置,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全面啟動農村廉租房建設試點。建立準入機制,著力解決好農村無能力建房特困民眾的住房問題。創新建設模式,採取在聚居點新建、改造現有集體閒置房產和租賃農民閒置房屋等多種方式建設農村廉租房。繼續實施“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紮實推進農村住房建設。新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分配向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圍繞農村廉租房建設規劃,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二十一)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軟硬體投入力度,因地制宜保留並辦好村國小和教學點,支持鄉、村兩級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建設。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和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計畫。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基層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補償方案,促進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大力發展農村社會養老服務,探索建立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機制。落實城鄉基本養老、醫療保障制度間的轉移銜接政策。強化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路建設。探索建立鄉鎮政府職能轉移目錄,將適合社會興辦的公共服務交由社會組織承擔。繼續加強“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
(二十二)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深入開展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推進農村垃圾專項整治,加大工作力度,確保2015年通過國家驗收。開展農村小流域及河塘綜合整治。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村污水處理。嚴防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下鄉,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推動環保服務由縣級向鄉鎮延伸。開展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及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按照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總結推廣院落整治做法,積極推廣“微田園”建設。推進村鎮綠化建設。
(二十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並重,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弘揚傳統美德,引導農民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加快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建設。紮實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挖掘保護農耕文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編寫村史,提升已有的縣、鄉、村三級博物館陳展水平,傳承耕讀文明。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
六、提升扶貧開發水平
(二十四)推動精準扶貧取得新成效。完善貧困縣考核、約束、退出機制。落實省、市兩級監管主體和縣級責任主體職能,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辦法。研究制定扶貧開發體制機制配套改革措施。堅持區域扶貧攻堅與全面精準扶貧“雙輪驅動”,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深入實施以工代賑專項扶貧。實行扶貧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到縣,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扶貧投入。2015年全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9萬。
(二十五)統籌片區內外扶貧。精心編制2015年“四大片區”扶貧攻堅實施方案。繼續實施彝區“十項扶貧工程”、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畫”,開展秦巴山區、烏蒙山區連片扶貧。抓好片區外扶貧開發,解決“插花”貧困問題和小區域貧困問題。完善支持非重點貧困縣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政策。全面實施基礎、產業、新村、能力、生態扶貧工程。支持發展旅遊業,實現增收脫貧。研究支持貧困地區交通、水利建設的具體政策。加大教育衛生扶貧工作力度,重點支持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二十六)構建社會扶貧新格局。深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學校、部隊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省內對口支援等工作,實施新一輪幹部駐村幫扶暨新一輪對口定點扶貧。出台和落實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的優惠政策措施。深入實施金融支持扶貧惠農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開展扶貧日活動和結對認親、愛心扶貧大型公益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扶貧濟困的積極性。
七、推進農村依法治理
(二十七)完善涉農法規。加強黨委對地方立法工作的領導。開展四川省集體林權流轉管理條例立法調研,推動加快出台四川省農村公路條例、農村扶貧開發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研究推動《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辦法》等涉農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修訂完善。推動將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等列入立法計畫。
(二十八)加強法律法規實施和法治宣傳。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強化基層執法隊伍,合理配置執法力量,積極探索農林水利等領域內的綜合執法,建立涉農行政職權職責目錄,加強行政權力監督。建立健全涉農部門依法行政考核評議機制、違法決策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和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加強農資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法治觀念,引導和支持農民依法理性表達合理訴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法律援助工作,擴大農民工法律援助受援範圍。
(二十九)創新鄉村治理機制。加強農村黨組織和黨風廉政建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深化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嚴肅農村基層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嚴肅處理違反黨規黨紀的行為,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開展基層幹部素質提升工程。健全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經費保障機制。引導村民制定村規民約。規範村“兩委”職責和村務決策管理程式,完善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深入推廣“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對鄉鎮、村財政涉農資金項目開展專項審計監督檢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激發農村社會組織活力,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農村專業協會類、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大力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社區性社會組織。加強對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關愛和服務。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事關我省農村全面小康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增強深化農村改革的緊迫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以改革促發展、促穩定,切實加強領導,真抓實幹、攻堅克難,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科學編制“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搞好多個規劃有機銜接,統籌謀劃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決策,加強督促檢查落實。鞏固和拓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堅持不懈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增進民眾感情,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三農”的積極性,營造良好氛圍。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埋頭苦幹,努力走在改革前列,為全省廣大農村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5年2月1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