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管道

世紀管道成中亞與中國間能源新絲路 俄羅斯地位被撼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紀管道
  • 地位:中亞與中國間能源新絲路
  • 長度:全長 1833 公里
  • 榮譽:大動脈,地區戰略合作的典範
世紀管道被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喻為“現代絲綢之路”的“世紀管道”,起於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入中國的霍爾果斯,全長 1833 公里,不僅摘取了“世界最長”的桂冠,也是中亞針對俄羅斯以外市場的最大天然氣出口線。
土庫曼斯坦國家通訊社不惜溢美之詞,褒獎“大動脈”是“地區戰略合作的典範”;而《今日哈薩克斯坦》則從戰略高度預言,能源合作將進一步拉動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相比之下,俄羅斯媒體則頗有幾分醋意,《獨立報》就為俄痛失“壟斷地位”而嘆息不已。
12 月 14 日,深冬籠罩的阿姆河畔,迎來了中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元首。由於能源紛爭和雙邊博弈,中亞國家相聚的次數屈指可數。此次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撮合”下,四雙手罕見地握到了一起,而“穿針引線”的是一條橫貫中國和中亞三國的油氣管廊帶。
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趙華勝教授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中亞號稱“ 21 世紀的能源基地”,僅土國的天然氣儲量就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儘管如此,當地居民卻遠不如中東富庶,基於中國的能源需求,兩個地區的合作堪稱互惠互利,但這種共贏並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
這條繞開俄羅斯的“能源新絲路”不但使“重量級玩家”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大增,還造成中亞天然氣資源形勢乃至整箇中亞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國開展能源外交
14 日當天,胡錦濤主席和三位元首合力啟動天然氣閥門,中亞 - 中國石油管道 A 線實現通氣,而同時鋪設的 B 線預計年底焊接完畢, 4 、 5 月間投入使用。依照計畫,該管道將與建設中的“西氣東輸”二期相連線。奔騰而下的中亞天然氣可惠及中國中西部、長三角、珠三角的 14 個省市,直至南端終點香港。
媒體津津樂道的除了管道的“長度”,還有“氣”度。據俄塔社披露, 6 月,北京已與土國簽署契約,約定後者在 30 年期限內,通過此條管道每年向中國供應 4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時,管道過境國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也承諾,共同擔負每年 300 億立方米的滿額量。這意味著,此條動脈的滿額通氣量將高達 700 億立方米,幾乎等同於中國天然氣的消耗總量。在外界看來,這無疑是緩解中國“氣荒”的良策。
進入 11 月後,中國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區的天然氣需求驟增,多個省市翹首待“氣”。而統計數據顯示,天然氣產量預計為 890 億立方米,供需缺口升至 110 億立方米。由於中國在天然氣上已捉襟見肘,預計 2020 年前,年進口量將由 800 億立方米提高到 3000 億立方米。對此,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認為,胡主席的“中亞之行”,實為一場“能源外交”。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將這場外交歸因於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成長。在全球頹勢中,中國經濟仍不失銳氣,促使中國方面積極尋覓新能源,而氣儲豐富的中亞正合其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孫壯志看來,能源安全是另一主因。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長期以來,中國油氣進口渠道單一,主要來自中東、美洲和非洲,自海上管道引入,但基於運輸保衛的風險,一旦國際形勢緊張,中國就會陷入被動。從中亞引入管線作為海上能源供給的陸上補充,是明智的選擇。
俄羅斯地位被撼動
與中國廣拓能源進口渠道相對應,“出口多元化”是中亞五國的戰略追求。蘇聯解體後,油氣管網的控制權重回各國之手,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能源輸出只有俄羅斯一個方向。以土庫曼斯坦為例,迄今,該國 90% 的出口天然氣都供給了俄氣公司,但隨著兩國天然氣公司的爭執不斷升級,雙邊互信一降再降。
金融海嘯迫使歐洲需求劇減,俄羅斯因此單方面提出削減土氣進口。巧合的是,俄土輸氣管此時發生爆炸,致使供氣中斷。這被不少土國專家解讀成,俄方為求減少進口而自導自演了一場醜聞。這起事故進一步加劇了兩國的不信任感。同時,《德國金融時報》強調,由於經濟危機和對歐輸出的下滑,俄方確實無意採購大量的土氣。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亞各國尋求多元發展就顯得重要而緊迫。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哈、中亞天然氣管道能夠先後開通, 2008 、 2009 兩年成為中國 - 中亞能源合作成果豐厚的時期。
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土國一直希望打破俄方對出口土氣的控制,而對華輸出正是解決方案之一。事實上,競相與中國合作的不止土國。哈薩克斯坦已將曼吉斯套石油天然氣公司約 49% 的股份轉讓給中國,而這曾是俄方所孜孜以求的。此外,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中烏能源合資企業已突破百家。
對於中亞能源,中國並非只想獲取,分一杯羹,而是致力於全方位合作。據德國媒體報導,中國已承諾為哈、土兩國擴建能源基礎設施分別提供 100 億和 40 億美元的貸款支持,另外追加 35 億用於哈國在非資源領域組建合資企業。同時,中國也加大了對中亞其他行業的關注,包括化工、建築、運輸在內,已累計投資 50 多項。
根據土國新聞網站的民調,多數當地人認可中國的共贏思路,約 70.6% 的受訪者對中土兩國的雙邊關係給出了正面評價。但此種情形卻讓俄塔社的評論員慨嘆,中亞天然氣市場出現了一個“重量級玩家”,俄羅斯的地位岌岌可危。
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理事汪寧教授指出,對於土、哈等國而言,中國擁有“更穩定、更廣闊、更可靠”的能源市場,同時, 8% 的高速經濟成長能夠驅動中亞發展。除去貸款支持,修建基礎設施、協助發展工農業、製造業等等,都已在中國扶持中亞的計畫之中。而這些是經濟疲軟的俄羅斯所無法允諾的。
在他看來,俄媒的猜忌和恐懼是一種多慮。區域事務很難憑一國力挽狂瀾,而中國主導的合作並非排他性的。作為上合組織的成員國,俄方若能積極參與中亞地區的區域發展,收穫的將是更多的利益。
中哈推進區域安全合作
在參加油氣管通氣慶典之餘,胡錦濤主席對烏、土、哈三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可以說,中國與中亞展開能源交往的背後,是一攬子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的議題,而其中最不容忽視的是安全合作。
以哈國為例,它與新疆交界,兩者的聯繫紛繁多樣,而基於歷史、民族、宗教等原因,其對新疆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此次新疆烏魯木齊“ 7 · 5 ”事件發生後,哈方的積極配合對平息事態而言,可謂功不可沒。
而在孫壯志教授看來,不管是長距離的輸氣管,還是對地區安全的齊抓共管,前提是雙邊關係的順利發展。此次,胡主席寒冬訪哈,充分展示了中國的誠意。而 12 月 12 日晚,在哈國的總統府,熱情放歌的哈國姑娘用一襲“中國紅”迎接中國貴賓,吟唱中國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更是凸顯了哈國的友好反饋。
汪寧教授指出,哈國獨立以後,正如其能源追求多元化戰略,外交上也一直尋求多邊、全面的戰略平衡。與中國親近,還是傾向俄羅斯,中亞國家各自心中都有一張“譜”,而且,這張“譜”必然是符合國家利益的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