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

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

《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由世紀文學60家權威選編,是目前市場上最權威、最能體現徐志摩的才情和創作情況的版本。書中收錄徐志摩最精華詩歌、散文名篇,包括《再別康橋》、《偶然》、《愛眉小札》等,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心靈枕邊書。通過《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徐志摩洋溢的才情,走進他那溫柔繁雜而又浪漫多情的奇妙世界。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他寫散文也像寫詩,詩與散文相映成輝。《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收錄了徐志摩所有詩歌和散文的經典名作,在作品的選擇上,既注重其思想藝術成就,也注重體式、題材、內容、風格的多樣性。相信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個充滿文采、激情、睿智的徐志摩,非常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457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天下智慧
  • 作者:徐志摩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0208406, 97875402084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紀文學60家:徐志摩精選集》編輯推薦:徐志摩開一代詩風的“新月派”的領袖,被譽為“中國的雪萊”。
一個傳奇的人物,一生如煙花絢爛短暫,卻為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的詩是中國語言的結晶,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他的詩字句清新,想像豐富,意境優美,藝術形式整飭、華美,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茅盾、胡適、聞一多等高度讚譽其詩歌的獨創性,徐志摩去世後蔡元培親自寫輓聯悼念。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並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以後,先後任北京《晨報》副刊《詩鐫》主編,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新月》月刊主編,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教授等職。主要著作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崑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圖書目錄

靈魂的冒險
詩歌編
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
我有一個戀愛
去罷
為要尋一個明星
沙揚娜拉十八首
殘詩
石虎胡同七號
月下雷峰影片
滬杭車中
默境
叫化活該
她是睡著了
落葉小唱
雪花的快樂
康橋再會罷
翡冷翠的一夜
呻吟語
偶然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
客中
半夜深巷琵琶
最後的那一天
起造一座牆
再不見雷峰
這年頭活著不易
在哀克剎脫教堂前(Exeter)
海韻
蘇蘇
拜獻
闊的海
他眼裡有你
再別康橋
黃鸝
山中
一塊晦色的路碑
生活
殘破
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雲遊
火車檎住軌
愛的靈感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
灰色的人生
毒藥
嬰兒
散文編
印度洋上的秋思
泰山日出
想飛
就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
曼殊斐爾
鬼話
我的祖母之死
泰戈爾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濟慈的夜鶯歌
翡冷翠山居閒話
我的彼得
迎上前去
巴黎的鱗爪
契訶夫的墓園
吸菸與文化
我所知道的康橋
海灘上種花
天目山中筆記
求醫
謁見哈代的一個下午
“濃得化不開”(星加坡)
“濃得化不開”之二(香港)
《猛虎集》序
日記書信編
愛眉小札
志摩書信
眉軒瑣語
創作要目

序言

靈魂的冒險
黃雪敏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謎一般的傳奇人物,因為他的詩文,因為他的情愛,更因為他的“雲遊”。風雲舒捲七十幾載,當我們再次感受徐志摩的才氣橫溢,並面對世人對他的毀譽參半的評價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走進他矛盾雜糅、繁複奇特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顆在理想與現實、飛揚與墮落中冒險的靈魂。
緣起:“詩靈的稀小的翅膀”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臘月十三(公曆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保寧坊,初字森,小字幼申,譜名章。“志摩”這個名字,據說是有個志恢和尚在他幼時曾為他摩骨算命,並預言“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此話能應驗,取志恢和尚摩骨之意,名其為“志摩”。硤石鎮作為浙西的巨鎮,居於水陸要道,交通方便,為米絲集散地,商業繁盛,人民富庶。徐家的先代名為讀書,實則經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繼承並恢廓祖業,財力充裕又信譽卓著。生於這樣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富裕商人家庭,徐志摩很早就接受了傳統的教育,1900年入家塾開蒙,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成績全班第一,有“神童”之譽。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在校刊《女聲》第一期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1915年夏,於杭州第一中學(原杭州府一中)畢業,並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秋,由家庭包辦,與當時金融界巨子張家璈之妹張幼儀結婚(後於1922年在德國柏林離婚)。1916年秋入天津北洋大學預科,次年秋改入北京大學學習法政。
1918年夏天,徐志摩拜梁啓超為師,隨後赴美入克拉克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後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學系)修碩士學位,開始接觸和研究社會主義理論。1920年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與陳源(西瀅)、英國作家威爾斯等人相識,開始對文學產生出極大的興趣。1921年結識了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後經英國學者狄更生介紹,以特別生資格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
康橋,從此成為徐志摩人生新的起點。
“為要尋一個明星”
拋卻了美國的物質文明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頭銜,徐志摩獨自一人漂洋過海到英國劍橋大學去散步、划船、抽菸、看閒書……過一種實在而愜意的生活。他在康橋受到了深刻的薰陶:“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在康橋,在康河邊上,石上的苔痕、敗草里的花香、水流的緩急、水草的滋長、天上的雲霞、新來的鳥語……讓他的心靈得到深層的蕩滌,他寄情山水,傾聽自然,康河的靈性默默地滋養了他的胸襟和情懷,建立了他崇尚自然的自由理想。他一再強調“我只是自然崇拜者”(《鬼話》),“大自然這部書,真乃最偉大的天工之書”(《話》)。所以可以“山居”、“獨行”而不帶女伴,可以野遊而“不帶書”,只要以一顆赤子之心與大自然體悟相通,妙契同化。
在康橋,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與英國的作家學者們產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他認識了狄更生、羅素、曼殊斐爾,他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對年輕的徐志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與曼殊斐爾交談的“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曼殊斐爾》),更激活了徐志摩的藝術觸覺。他在英國接受了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薰陶,湖畔詩人的清遠超脫、拜倫式的激情宣洩,使他萌動了詩心,形成了他的文學基調和審美趣味。正是從那時起,徐志摩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
“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我的詩情真有些像是山洪暴發,不分方向的亂沖。”(《〈猛虎集〉序》)
在康橋受著的這股“奇異的風”吹動了徐志摩的文學靈感,也催生、滋長了他的個性主義和理想主義。他在《列寧忌日——談革命》中坦露過自己的思想:“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我相信德謨克拉西的意義只是普遍的個人主義;……我要求每一朵花實現它可能的色香,我也要求各個人實現他可能有的色香。”徐志摩信奉的就是這種注重性靈、要求自我實現的個人主義和理想主義。但當他在1922年帶著民主自由的思想、“康橋”式的浪漫激情和中國知識分子長期共有的救國救民的願望回到祖國時,他的理想主義卻碰了壁,夢和生活之間的鴻溝阻滯了詩人的腳步。他同情那追著問坐在漂亮車上的“先生”要錢的小女孩(《先生!先生!》)、為三歲孩子的死而哭泣的農婦(《蓋上幾張油紙》)、在垃圾堆中尋找肉骨頭的窮人(《一小幅窮樂圖》)、蜷伏在街上要一些同情的溫暖的乞丐(《叫化活該》);他聽到了這“灰色人生”中“殘廢的,寂寞的靈魂的呻吟”(《灰色的人生》);他看到了現代文明掩蓋下的虛偽、狡詐、猜忌、殘殺等社會病象……國內的這種思想萎癟現象激起了他的憤懣與羞惡。徐志摩不是一個躲在象牙塔內吟風弄月自怨自艾的詩人,在思想陷入極度的矛盾和苦悶的時候,他一次次地剖析自我、剖析社會、攻擊齷齪的政治(《自剖》、《再剖》、《求醫》),急切地想給社會開出醫治的藥方。雖然他的大聲疾呼更多的是一種“紙上談兵”,他嚮往革命卻又懼怕血腥,他對中國社會的隔膜造成他思想上的偏頗和掙扎,但終其一生,徐志摩始終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戰爭持否定態度,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表示同情,在反對專制、愚昧,提倡個性解放,介紹西方民主、科學思想上無不盡心盡力。就算是在最痛苦的日子裡,在實際生活的重重壓迫下,徐志摩仍然“並不絕望、並不悲觀,在極深刻的沈悶的底里,我那時還摸著了希望”(《秋》)。
胡適曾經這樣評價徐志摩:“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匯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胡適《追憶志摩》,張放、陳紅編《朋友心目中的徐志摩》,百花文藝出版社。愛、自由和美,就是他畢生追尋的“信仰”。在這單純信仰和殘酷現實面前,理想主義詩人表現出對立性的兩面——敏銳激烈的批判和傾心傾情的讚美。他立在絕望的邊緣唱出了希望的歌:——“為要尋一個明星”!這“明星”高懸在頭頂,“黑綿綿的昏夜”遮蔽了它的光明,雖然只有一匹“拐腿的瞎馬”在荒野中無望地奔跑,馬鞍上的“騎手”卻仍要“向著黑夜裡加鞭”!直到“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詩人追尋“明星”的努力在煉獄般的受難中轉化、升華為一種義無反顧地獻身的壯美。徐志摩的詩文始終燃燒著這種夸父追日般的理想激情,又浸透著勇武而痛苦的追求精神。他在《海灘上種花》一文中讚美兒童“浪漫的天真”,頌揚這“真”“有的是永久的生命”,鼓勵青年“儘量在這人道海灘邊種你的鮮花——花也許會消滅,但這種花的精神是不爛的!”他的口裡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他要用文字在現實的世界之外獨創“別一個世界的愉快”(《〈猛虎集〉序》)。
“詩人也是一種痴鳥”
徐志摩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落筆就說:“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又在《落葉》中說:“我是一個信仰感情的人,也許我自己天生就是一個感情性的人。”徐志摩的一生,從沒有虛偽地掩飾過自己的感情,對親朋好友、對社會世象都是如此。他忠實於自己的感情,在苦悶痛苦的時代悲哀里釋放自我,借著他的詩文實現自我,在藝術的天地里用他特有的形式,痴心地反覆詠嘆對愛的追求。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長久地為世人所羨慕,又不斷地遭世人的非議。在五四時代,包辦婚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當時的魯迅、胡適、陳獨秀、郭沫若等人都不例外。徐志摩為了純潔的理想的愛不惜掀起極大的家庭糾紛,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在當時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罕有僅有的。而他帶有狂飆突進特點的個性主義和他的情詩,特別是他和陸小曼戀愛、婚姻過程中的書信日記(《愛眉小札》),在當時成了對傳統習慣勢力和世俗偏見的有力挑戰。茅盾就曾指出“志摩的許多披著戀愛外衣的詩不能夠把它當作單純的情詩看,透過那戀愛的外衣,有他的那個對於人生的單純信仰”。茅盾《徐志摩論》,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附錄》,浙江文藝出版社。
徐志摩有將人世間的愛情絕對美化、絕對神聖化的傾向,他理想中的浪漫的愛永遠處於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遠存在於追求的狀態中,永遠被視為一種極聖潔極高貴極虛無縹緲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朱自清曾經有過精闢的分析:“他的情詩,為愛情而詠愛情:不一定是現實生活的表現,只是想像著自己保舉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詩家一樣。”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序言》,上海文藝出版社。所以他在情詩中充分地表達了對於理想的戀愛對象和美好的愛情品質的頌讚和追尋。或許就是從徐志摩開始,詩人們把情感的反覆詠吟當成了合理的正常的追求,而不再把敘述和說明當作唯一的目的。在《這是一個怯懦的世界》、《蘇蘇》、《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半夜深巷琵琶》等篇中,詩人如怨如艾地訴說著對愛人的思念,對世俗世界中純美愛情的嚮往,這是“為愛所煎熬,略返凝靜,所作的低訴;柔軟的調子中交織著熱情,得到一種近於神奇的完美。”沈從文《論徐志摩的詩》,《沈從文文集》,花城出版社。無怪乎朱湘要說情詩是徐志摩的本色當行。
徐志摩的詩歌情感濃烈卻不泛濫,形式靈活多變又顯得節制簡潔,他在押韻和長短句的處理上是很講究技巧的。當時的白話詩壇深受胡適“作詩如作文”思維的影響,倡導“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詩歌創作朝著偏離了詩歌本體的“散文化”方向走,造成了詩歌的尚直白、少含蘊的濫情主義和感傷主義。以徐志摩和聞一多為代表的新月派詩人,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種有待“建設”的新詩。只有“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正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所以徐志摩一直努力地翻譯、介紹並親身實驗西方詩歌的格律和體式。他吸收了外國“商籟體”在循環往復中暗蓄著遞進和變化的特點,又根據情感的輕疏緩急巧妙地安排句式的長短,不僅在外部形式上體現了抒情詩的勻齊和錯落有致,更使詩作富於節奏感和內在的韻律美。他的有些詩,像《海韻》,在每一節的開頭用相近的句式反覆詠嘆:“女郎,單身的女郎”,“女郎,散發的女郎”,“女郎,大膽的女郎!”“女郎回家吧,女郎!”“女郎,在那裡,女郎?”悠悠地訴說了一個單身女郎在海邊徘徊——歌唱——急舞——被淹——消失的故事。這種曲譜式的復沓變奏,纏綿悱惻,一唱三嘆,意象和情感在出發、展開和逆回的過程中得到了新的加強,在抒情高潮中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亡的惋惜之情。他們實驗西方格律和體式的努力雖然不能完全糾正詩壇的散漫詩風,但“至少在當時起了一種澄清的作用,使大家認為詩並不是那么容易作,對創作應該抱有一種嚴肅的態度”。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從詩藝的更深層的角度來看,新詩格律化追求的意義,正在於把詩人的才情疏導向藝術的方向,使之轉化為美的形式和韻律,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它幫助詩人控制情感和意義的運行速度,掌握形式和韻律的有規則變化,也給讀者不斷期待和尋覓詩意、詩美搭建了橋樑。正是在對格律的追求中,徐志摩從一個自發的詩人變成了一個自覺的詩人。
但是,徐志摩沒有聞一多那么精密,那么冷靜,他有著自覺的格律追求卻又不被格律所限制,他是在“詩感”、“詩意”的基礎上處理詩歌的音節,從而獲得一種基於言語本身的、節奏變化與感情起伏和諧一致的音樂美。比之前期《康橋再會罷》的散漫、平鋪直敘,後期的《再別康橋》正是因了曲折幽深的意境、低吟迴環的節奏、整飭的形式、周密的技巧和嚴整的格律而被一代代地傳誦下去,成為名篇佳作。徐志摩的詩作正是在對音樂性的探索、在對格律的追求上顯示了它對初期白話詩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茅盾所說的“圓熟的外形,配著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徵的依戀感喟追求”,似乎更能理解徐志摩這個“末代詩人”在中國詩壇上的地位和意義。
“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一道生命水”
我是個好動的人:每回我身體行動的時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著跳蕩。……我愛動,愛看動的事物,……不論是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
這是徐志摩在《自剖》一文中的自我表白。
“好動”、“易動”,是徐志摩的突出特點,朱自清說“他是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一道生命水”,“他讓你覺著世上的一切都是活潑的,鮮明的”。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序言》,上海文藝出版社。他的心無時無刻不處在與外物的動態感應中,他的情緒也常常因此而起波動,這種“動”的意識一旦融入創作中,就會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個靈活開闊的視野。
00徐志摩是帶著詩人的情緒的狂放和個性的張揚闖進散文的園地的。作為一個詩人,雖然他生前身後都遭人詬病,但他的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早已確立。陳夢家在《新月詩選·序言》中說:“從前於新詩始終不懈怠,以柔美流麗的抒情詩最為許多人喜歡並讚美的,那位投身於新詩園裡耕耘最長久最勤快的,是徐志摩。”陳夢家《新月詩選·序言》,上海新月書店。茅盾雖然在當時尖銳地批評徐志摩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茅盾《徐志摩論》,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附錄》,浙江文藝出版社。,但還是承認他的詩歌自成一格,而且在半個世紀後的回憶錄中對徐志摩的地位做了相當的肯定。徐志摩的詩情、他的詩人的名頭和由此引起的文壇的爭端掩蓋了他在其他文體上的成就。人們習慣於把徐志摩稱為“詩人”,而認為散文只是他的一種副業。卞之琳在新時期對徐志摩的詩歌進行了重新評價,充分肯定了他的詩作思想上的“可貴”和形式上的“圓熟”,但卻認為:“徐志摩在新文學史上作為散文家的地位似乎還有待確認。”“徐志摩被譽為‘富麗’的不少散文作品,固然也‘眩人眼目’,可惜首先就不成其為‘樓台’。”卞之琳《徐志摩選集·序》,人民文學出版社。
其實,“不成樓台”卻又“眩人眼目”正是徐志摩散文的魅力所在。他曾在《迎上前去》中說:“我是一隻沒籠頭的野馬。”他“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品格充分地體現在散文創作中。他的散文是開放性的、流動的,是跑“野馬”,常常將思緒放飛得老遠,讓它任意翱翔,再信手拈來,落筆成章。看似非常隨意,不成樓台,實則是暢流不息、行雲流水,自有一番風味和情調。
梁實秋認為,親切自然,頗有“閒話”的風格是徐志摩的散文給人的第一印象。他的散文常常直接跟“你”對話,帶“你”去領略康橋的美,帶“你”去山中獨居,帶“你”返歸自然、釋放靈性:
你要發見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你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你要發見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
——《我所知道的康橋》
作客山中的妙處,尤在你永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你愛穿什麼就穿什麼;……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你盡可以不用領結,……但最要緊的是穿上你最舊的舊鞋……
——《翡冷翠山居閒話》
作者悠悠道來,語氣悠閒紆徐,從容自適,像是和多年好友在飯後茶餘談天說地,率性自然,愜意無比!而文章要寫得這般“親熱”,卻是一件不易之事,“必須一個人的內心有充實的生命力,然後筆鋒上的情感才能逼人而來”。梁實秋《談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選集·附錄》,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梁實秋無疑是看到了徐志摩散文的內質之美。生命強力的震撼使作家內力充盈,思路開闊不羈,善於渾然忘我地抒寫心中的世界、胸中的情思,在輕飄流利中帶有冥思的氣質。讀徐志摩的散文,能在不經意的字裡行間讀出作家飽滿高漲的文氣,讀出他與眾不同的才華。他時而用歐化的長句,將文章的節奏放慢、拉長,時而用參差錯落的短句表達熱烈急促的感情,一張一弛,快慢相間,在句與句、段與段的銜接處製造了一種富於彈性的氣韻,把讀者的感受駐留在豐富的想像、撩人的情思和文本的旋律中。正是靠著這種充沛的文氣,這種跌宕酣暢的筆勢,他“可以把別人習以為常的場景寫得奇艷詭異,在他人可能無話可說的地方,他卻可以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並不覺其冗繁而取得曲徑通幽奇岳攬勝之效”。“徐志摩便是在這裡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謝冕《短暫的久遠》(序二),《徐志摩名作欣賞》。
徐志摩在散文的天地里酣暢淋漓地跑“野馬”,他的文章看似瀟灑隨意,其實“永遠是用心寫的”梁實秋《談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選集·附錄》,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他在《輪盤》的自序里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把文章當作文章寫的一個人。”徐志摩以其獨特的風格豐富了“五四”時期燦若星河的散文創作,在散文的天地里占據了一席之地。他的友人葉公超、梁實秋等都對他的散文評價很高,就連當時的左翼作家阿英,也認為徐志摩的散文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進行評論。
緣滅:“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飛機從南京回北平,飛機飛抵濟南附近党家莊時,因天雨霧大,誤觸開山山頂,當即墜落山下。年僅三十五歲的徐志摩就這樣在一場大火中“翩翩的在空際雲遊”了。
徐志摩一生交遊甚廣,思想駁雜。他是一個一直“想飛”的人:“阿飛!……要飛就得滿天飛,風攔不住雲擋不住的飛,一翅膀就跳過一座山頭,影子下來遮得陰二十畝稻田的飛,到天晚飛倦了就來繞著那塔頂尖順著風向打圓圈做夢……”(《想飛》)他嚮往雲天外的世界,憧憬純潔美好的生活。他一生都在夢想著“飛翔”——“飛,飛,飛,——你看,我有我的方向!”(《雪花的快樂》);他一生都在實踐著他的“飛翔”——熱烈地追求純真的愛情、個人的自由和至上的美,激烈地批判黑暗的現實。“妄想在這流動的人生里發見一些不變的價值,在這打謊的世上尋出一些不磨滅的真,在我這靈魂的冒險是生命核心裡的意義”(《迎上前去》)。他像自己筆下的“黃鸝”——“艷異照亮了濃密”,而當我們靜著望,等候他唱,他卻——
衝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他飛了,不見了,沒了——
而我們,唯有長久長久地,借著他“如飛”的詩文,走進他的世界,走進他“靈魂的冒險”。

名人推薦

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以詩著,更以散文著,吾於白話詩念不下去,獨於志摩詩。
——林語堂
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勝利,這就是他的“單純信仰”。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
——胡適
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徵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
——茅盾
志摩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淨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對情感體會的切實,這全是難能可貴到了極點。
——林徽因
他的詩,永遠是愉快的空氣,不曾有一些傷感或頹廢的調子,他的眼淚也閃耀著歡喜的光。這自我解放與空靈的飄忽,安放在他柔麗清爽的詩句中,給人總是那舒快的感悟。好像一隻聰明玲瓏的鳥,是歡喜,是怨,她唱的皆是美妙的歌。
——謝冕
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
——趙家璧評徐志摩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張幼儀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網友評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