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中國札記

世界與中國札記

本書是一位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者對中國和世界事務的感悟。此中文字,或是作者多年來讀書之餘的所思所感;或是行走世界多國時的觀察與思考,皆是“觸景生情”之作,發而為文,見證了作者治學為文的思想軌跡。這些篇章雖非正襟危坐之“專業”論文,卻也無時不帶著專業的眼光,筆觸所及,以小見大,溯及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中一些看似平常而影響深遠的現象和問題。本書由“學術與評論”、“遠行與隨想”、“讀書與思考”、“對話與交流”四部分組成,呈現了作者對政治學及國際關係領域諸問題的思考力度和思想深度。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與中國札記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98頁
  • 開本:32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任曉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910024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些篇章雖非正襟危坐之“專業”論文,卻也無時不帶著專業的眼光,筆觸所及,以小見大,溯及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中一些看似平常而影響深遠的現象和問題。

作者簡介

任曉,現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在復旦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先後為講師、副教授和教授。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供職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政治處。
迄今已出版中英文論著多種,包括英文 New Frontiers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一書(2011年,與Allen Carlson共同主編)、專著《中美日三邊關係》(2002年)、《韓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分析》(1995年)等;主編或共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2001年)、《保守主義理念與美國的外交政策》(2003年)等書。譯有《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2002年)、《政治學理論與方法》(2006年)、《政治發展面面觀》(2009年)、《世界新秩序》(2010年)等著作;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自序
輯一學術與評論
一認識世界認識中國
二多樣文明:從衝突到對話
三理解國家的性格
四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的路徑
五帝國的陷阱
六政治發展:學術史上一篇章
七亨廷頓的學術人生
八亞洲需要反思發展模式
九東亞峰會與中國因素
一○東亞區域一體化在改變世界
一一東亞區域合作面臨四大挑戰
一二東協四十周年:向後看,向前看
一三東北亞區域合作為何進展遲緩
一四自信、活躍、成熟的中國外交
一五中國達爾富爾外交符合道義原則
一六亞歐會議與中國
一七一個成長中的外交小多邊
一八國集團的歷史機運
輯二遠行與隨想
一九探訪瑞典高研院
二○波茨坦的沉思
二一紐約一日
二二緬甸紀行
二三朝鮮聞見錄
二四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筆記
二五咖啡飄香的房間
二六英國人與書
二七在英國逛舊書店
輯三讀書與思考一認識世界認識中國
二八政治哲學何處尋
二九探究內生秩序
三○政治文化的反省
三一土地·血緣·政治文化——讀費孝通先生重刊舊著《鄉土中國》
三二現代化:誘人的課題
三三探索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三四政治學者眼中的《經濟學家》
三五“文革”中的一粟——關於《摘譯》
三六可口可樂·牛仔褲·好萊塢
三七城市危機管理:一個緊迫的課題
三八智者的對話
三九社科人生——懷鄧正來
四○日俄戰爭一百周年祭
四一古德諾與中國
四二貝·布托之死
四三“民主國家協約”的誤區
四四回答“中國要什麼”
四五在哈佛論中日關係
四六中美關係研究有待兩個超越
四七美國智庫為何影響力大?
四八對學術刊物的期待
輯四對話與交流
四九一位現實主義理論家如是說——約翰·米爾夏默訪談錄
五○文化與信任——福山訪談錄
五一美國的戰略走向與亞洲的未來
五二美國大戰略三人談

序言

這本《世界與中國札記》,是我過去若干年間所寫的學術隨筆的結集。這些或長或短的文章,是綿延在過去一些歲月之中的斷斷續續的思考,不成“系統”,更無什麼驚人之語或高論,但卻敝帚自珍,白忖還有匯集在一起的些許價值。
每個人多半都有自我認同,我的自我認同是學者。學者自有學者的生活,徜徉於書海之內,進出於書齋內外,與同行切磋,與學子交談。二十年來,曾先後在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三種不同類型的崗位上工作。這些年間,白天夜間,讀書所感,寫成讀書札記;行走亞、美、歐多國,看到聽到,若有所思,寫成了一些文字;也有的時候應有關報紙雜誌約稿,寫了若干評論;還有為所著或所譯之書所寫的綴於書前的話;再有就是與幾位學人的對談了。這些大體就是收於書中的文章的類型。
它們都算不上是什麼“專業”文章,可是卻無不帶著專業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判斷。另外,我固然有自己的專業,但對於當今學科劃分那么細,一向不以為然,覺得當今學問愈做愈小,與此有關。以自己的喜好而言,平時閱讀,決不限於自己的“專業”。參加會議,也很樂於聽取其他專業研究者的看法。根據自己的經驗,這種時候,是每每能從其他專業研究者那裡汲取營養或受到啟發的。
我一向佩服眼光和筆觸犀利的人,而自己做人為文大約極少有犀利的時候,卻也是自己的風格,總是努力平實地、冷靜地看待和分析一些問題,試圖去探究表象背後的一些東西,也許有時成功,有時則不那么成功。人無論賢愚,總是有各自的短長,貴有自知之明。
本書的文章,多數都曾公開發表,少數是第一次發表。有些在發表前,因編輯考慮版面篇幅,有所刪節,收在這裡時,大體恢復了原樣,也就是寫成時的樣子。不過幾篇譯序中列舉合譯者用了幾行話,因無必要,就刪去了,這是順便要說明一下的。
承蒙復旦大學出版社美意,這些文章得以結集成書,也算是過去一些年研究思考的一個記錄,這是特別要向出版社各位表示感謝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