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行與探險經典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

世界旅行與探險經典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

1856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導下,柏頓偕同斯皮克前往桑給巴爾探察“內陸之海”,為的是了解當地的地理人文和物資。但在這之前,基於他的探險經驗,他在心中早已衍生探索尼羅河源頭與其文化的熱切渴望,於是他不計一切前往,深入中非心臟湖區,試圖尋找白尼羅河源頭。1858年2月,他們發現坦乾伊喀湖。後來因柏頓病重不良於行,斯皮克因之獨力發現尼亞薩湖(即維多利亞湖),並推測該湖即是尼羅河的源頭之一,但柏頓對斯皮克的這個發現說法頗多疑問。後來斯皮克搶先趕回英國,企圖獨占此次探險成果,柏頓獲悉此事後極憤怒,因而兩造引發一場眾所矚目的爭執。書中除了詳述探險的完整經歷之外,柏頓還記錄了歷程中對中非風土人文的深度觀察。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旅行與探險經典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
  • 作者:理察·弗朗西斯·伯頓 (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 郭淼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外文名:The Lake Regions of Central Afric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778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旅行與探險經典譯叢:中非湖區探險記(套裝共2冊)》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理察·弗朗西斯·伯頓(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 譯者:李宛蓉

理察·弗朗西斯·伯頓(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十九世紀英國最具傳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兼具多種身份:外交官、間諜、語言天才、民族學家、翻譯家、詩人以及探險家,其經歷精彩刺激,有如“印第安納·瓊斯”一般,令人稱奇與著迷。伯頓通曉25種語言和15種方言,出版43卷探險記,30卷譯著。他是第一個發現非洲坦噶尼喀湖的歐洲人,考察過索馬里穆斯林禁地哈勒爾,還曾以“天生的”穆斯林身份去麥加、麥地那朝覲,也是第一個進入麥加的歐洲人。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禮炮聲中告別桑給巴爾島
“領事遊艇”月神號
初步探險計畫
抵達姆里馬
海關稅務員丹哈
“要塞”城市
位高權重的“穹偉”
打擊士氣的主腦現身
黯然神傷
命運弄人
致歉
第二章細說桑給巴爾與姆里馬
桑給巴爾的定義
姆里馬人的特質
姆里馬人的生活方式
姆里馬人的“生意”
第三章通過金嘉倪與姆格塔河谷
啟程初階段
藍吉的忠告——樹木研究
二度延誤
三度啟程
婦女的舞蹈
第一處危險驛站
第二處危險驛站
漢摩頓中校去世
死亡幽谷
第三處危險驛站
梅楨遇害的經過
警報之夜
遭遇黏稠深泥沼
度圖米山區
度圖米綁架事件
祖果梅洛地區
環境惡劣卻糧食充裕的祖果梅洛
第四章海岸區的地理與人種
海岸區的地理景觀
札拉莫族
庫圖人
墮夷族
澤古拉族
第五章在祖果梅洛歇腳,重整旅隊
旅隊陣容
巴羅其人
驢夫與念維茲腳夫
腳夫背負物:珠子、布料、銅線
馱獸與裝備
第六章越過東非洲山區邊界
小羅望子
羅望子樹
儀器損壞
笨頭笨腦的馬卜祿
危機結束
儀器故障
壯觀的洋桐槭
汝穆瑪的薩加拉族蘇丹
鹹水河
趕驢苦差事
巧遇商隊
西吉伊薩和他的同伴
第七章論第二區的地理與人種
薩加拉區的地理志
薩加拉族民族志
黑赫族
第八章成功跨越烏戈果區
探索烏戈吉
艱辛的行程
屢遭敲詐
尋找安全的路徑
在東非狩獵
巴羅其扈從再次計畫叛逃
抵達吉維拉姆科亞
第九章論烏戈果區(第三區)的地理與人種
不毛之地
果果族人的領地
令人畏懼的亨魃族
第十章旅隊進入馳名的“月亮之境”烏念維茲
進入鹿布加區的極西之境
事後的恐懼
綜觀昂陽彥比
阿拉伯介紹信的妙用
腳夫費用面面觀
浩浩蕩蕩的隊伍
待客之道各有不同
審慎的旅程規劃
第十一章走過烏念維茲區
在卡澤暫時停留
一個接著一個病倒
愛吸菸的詠玻村婦女
穿越姆塞尼
病情惡化
第十二章論烏念維茲區(第四區)的地理與人種
地名讀音的訛誤
驚人的雨季
烏念維茲常見的動物
金埔族與念維茲族
奇風異俗
第十三章終於望見坦噶尼喀湖
穿行荒地
坦噶尼喀湖出現眼前
行程所見的地理與人種特性
烏吉吉區概述
區內主要部落族群
烏卜赫區和烏哈區的部族
第十四章探索坦噶尼喀湖
偽裝成“政府公僕”
斯皮克歸隊
探索湖區
傳說中的食人族
狂風暴雨不斷
返回卡澤
第十五章坦噶尼喀湖及其沿岸地區
考證坦噶尼喀湖
坦噶尼喀湖畔的地理和人種
第十六章返回昂陽彥比
啟程離開湖區
膽戰心驚渡過馬拉嘎臘齊河
辨證斯皮克的謬誤
卡拉瓜地區綜述
強權的烏干達王國
飽受烏干達侵擾的紐羅族
斯皮克自虛構的尼羅河源頭歸來
考證念札湖
念札湖區的部族
第十七章重返海岸區
印度的“英俊摩西”傳奇
準備返回海岸地區
疾病、缺水,事故不斷
心懷恐懼走出果果區
衝突不斷
非洲的聖誕節
巧遇大商隊
襲擊的傳言
第十八章東非的村莊生活
悠閒的村落
東非村落常見的食物和酒類
奇特的樂器
打獵——肉類的來源
部落里的手工藝技術
手工藝仍屬原始
東非常見的疾病
第十九章東非人的性格與宗教,政府與奴隸制度
前後矛盾的理論和實行
原始狀態的社會
受阻的智力發展
天地萬物皆是神鬼
巫醫形同先知
政府形態各有差異
黑暗大陸的奴隸制度
第二十章終曲

序言

我原來打算在一八五九年五月返回歐洲之後,立刻發表這部個人探險紀錄。無奈遇上了身體不適和情緒低落,加上不勝其煩的公文往返(好像我是為此而踏上非洲之行似的),這本書也就遲遲未能出版。
一八六○年四月,承蒙大英皇家地理學會厚愛,將我的詳細論文刊登成為該學會第二十九期會刊(承蒙該會慨然允許,本書中的地形描寫均摘錄自該報告)。現在,我試圖結合地理學與人種學的方法來敘述探險見聞,同時不忘描繪較受讀者歡迎的旅途風光。
當我向出版界的友人提出有意寫一本“內容輕鬆”的讀物時,他們均表示反對,指出若要滿足讀者的口味,就需添加更為紮實的內容。我接納了他們的建議,因此引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來描寫旅程,企圖把歡樂愉悅和沉悶不華的這兩面熔於一爐,藉以呈現出旅程的兩種不同面貌。
時下的“旅遊錦囊”總愛提醒探險家和傳教士要避免表達個人的理論和看法,甚至還有點盛氣凌人地指出:我們的職責是蒐集事實而非推論——亦即只可以用眼睛看,不該用腦筋思考。我們的責任只是把蒐集來的資料原原本本報告出來,至於分析資料的工作則該留給那些足不出戶的專家去做。然而,要是觀察者不僅心智清明,又擁有足以讓人敬重的知識,那么,表達一下個人對沿途所見所聞的看法,又有何不可呢?
我也無意避談旅途上個人及屬於私人性質的事。本書既然以“我”為中心,自然沒有必要避開以“我”為主的個人觀點。與我合力從事這次探險的同伴是斯皮克上尉,過去我已公開表達過對他的觀感。我們合作的始末非常簡單:一八五五年,他出錢出力陪伴我在柏貝拉吃苦受罪,因此我認為邀他重新深入非洲內陸是一件公平的事;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理由。我無法期待斯皮克提供太多協助,他既不是語言學家(對法語和阿拉伯語一竅不通),也不是科學家,觀察天象往往又錯漏百出。斯皮克任職的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原本公開拒絕他請假,我透過孟買的地方政府,才為他爭取到這次探險機會。在整個探險過程中,他充當我的部屬,讀者可想而知:斯皮克混跡在阿拉伯人、巴羅其人和非洲人之間,卻對他們的語言一無所悉,除了擔任副手之外,自然不能勝任其他職務。你們也不能責怪我的憤懣,尤其是斯皮克親口提出要等我回國後才一起向資助本次旅程的地理學會發表報告,最後竟然搶在我前面,從亞丁返回英國後,就快馬加鞭,想盡辦法在這個由我開啟的領域中鞏固自己的聲勢,並以探險之旅的“當然”主角自居,又自稱是此行的“測量員”——未免也太神氣了吧?
為了尊重讀者的判斷,我在此冒昧提出幾點期望:本書內容若呈現出任何粗俗風貌,不妨歸咎於這本書的主題;我的職責是以繪圖方式敘述旅行見聞,然而若是想描繪一處喧囂酒肆的話,終究少不了記述肆內的格局擺設、鄙俗鄉農、碩大酒桶、杯盞酒盅等。我並不規避自己所從事的不悅任務,因此不僅記錄結果,也記錄所有過程;我經歷了大小疾病、煩不勝煩的口角,以及各式各樣的小麻煩,但缺了這些瑣碎事,讀者看到的將不會是一本充滿意外事件的遊記,非洲探險亦會變得如希臘聖人的肖像似的,只有光芒而無陰影。
書里所繪的地圖、驛站覽表、日期等資料,都是根據皇家地理學會會員高爾頓先生所採用過的行程計畫,至於非洲的輪廓圖則出自會員韋勒先生的手筆,對於只完成一半探勘的非洲內陸而言,實為最新、最詳實的資訊。至於我向皇家地理學會提交報告時一併呈出的路線圖,則是承蒙地理學會的芬德利先生慨然相借,他對蒐集資料可說是不遺餘力、巨細靡遺,甚至還慷慨提供了我此行踏勘處的地理檔案,包括大盆地的東邊界限,以及中非洲的“隆起造山”地形。
最後,我懇請讀者海涵,包容書中的錯漏,因為現在我那酷愛遷徙的天性又開始催促我前往“新世界”,權且容許自己僅為這本書完成一次修訂。
四月十日寫於聖詹姆斯廣場
E.I.U.S.俱樂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