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3月9日《成都商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 本質:就是一個背離教育公平的“提法”
  • 含義:社會問題
  • 意義:教育
簡介,筆者看法,王平看法,袁貴仁看法,

簡介

政協委員“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本質就是一個背離教育公平的“提法”。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現代教育,“有教無類”是教育的核心,上大學是任何一名學子的權利,無論農村孩子還是城市孩子,“不鼓勵”本身就是“不希望”和“不提倡”,無形中造成的是大學教育對農村孩子的排斥。二來,這一“提法”違背選拔人才規律。不希望農村孩子上大學,剝奪的是農村孩子中優秀人才被“選拔”和“發現”的權利,有可能埋沒的是一大批農村孩子中的佼佼者。
誠然,政協委員這一提法有現實無奈的因素。相比於城市孩子,即使上了大學的農村孩子,教育起點仍然“低”,他們在國小、初高中階段教育可能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即使大學畢業仍不占競爭優勢;農村家庭相對不富裕,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成本更高,給家庭造成的負擔更大;“大學畢業既失業”,農村大學生比城市大學生占比更大、數量更多;“上了大學”的現實無用問題,就業升職上的“拼爹”現實等等,對農村孩子影響更大、創傷更嚴重。因此,這位委員從務實角度分析讓農村孩子“不上大學”就有了一定的輿論語境。
不過,“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更像是對現實不公、教育不公的逃避。農村孩子上大學“無用”,“競爭不過城市孩子”,根源在於長期存在的“城鄉經濟結構失衡”、“城鄉教育資源嚴重失衡”以及就業等競爭中長期存在的“不正之風”問題,這些現狀和問題不是“農村孩子不上大學”就能解決的。相反,越是“鼓勵農村孩子不上大學”,越會固化升學就業的社會不公問題,對於長期存在的“城鄉教育資源失衡”、城鄉經濟失衡等問題,反而會因為農村孩子“逃離”大學被遮蔽。

筆者看法

在筆者看來,“逃避問題”不僅於事無補,更可能造成的後果是加劇上述問題的嚴重性。事實和實踐證明,從“功利”的角度,“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有一定道理,但從農村孩子和新農村建設長遠發展的角度,“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就是一種短視行為。農村學子上大學、獲得更高的知識儲備後再行就業創業,其實現人生價值和給社會創造的價值,將遠遠高於“早輟學”、“早就業”人群,未來發展的空間和含金量也更高。從有利國家長遠發展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打破教育不公的角度,“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更是要不得。

王平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艷 張玉琴 朱小勇 孫婷婷 實習生 吳夢)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昨日,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館長王平語出驚人。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農村地區,認為城鎮化讓每個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勵農村孩子上大學。
“中國文化要在農民身上體現”
她認為,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是個農業國家,“因為我們的地理環境包括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既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文化。”她認為中國的文化也要在農村廣大老百姓身上體現,只有他們在農村生存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民族傳承的載體,“他們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
她認為,城鎮化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老百姓搬到平原,把牧區的搬到郊區,然後把郊區的搬進城。“在搬遷的過程里,我們是把每一種文化的發源地都給斷了,然後換一種生存方法強迫他生存。”她認為,快速的城鎮化,會導致“我們只剩下北京上海了,所有地方都是這個樣”。
她表示,中國文化的延伸,農民也是一種傳承,“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味的落後,大家應該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農村,你們不知道田頭上那個八九十歲的老頭比我們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裡面,看看天,就知道會不會下雨,收成好不好。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對文化的看待,不是說我們拿哪種文憑來論事。”
“不鼓勵農村娃上大學”
在小組發言上,她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在會後記者就此採訪她時,她表示,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並不容易,農村的孩子上了大學也可能連工作都找不著。“而且你看看現在,咱們花了多少錢供一個大學生,上大學是要很大費用的,往往一個家有一個大學生就返貧了。”她還說,供完了大學生進城以後,就不回農村了。
她還表示,一邊是就業難,一邊是自己不願回農村。“在城市裡呢,蝸居在北京或者蝸居在他讀書的地方,可是蝸居後,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買得起房?像這么高的房價,什麼時候買得起?好了,這樣他自己這一代犧牲了,將來他還得有他的第二代,到那個時候,他可能才適應這個城市。”王平認為,農村的孩子如果讀的是中專或是高中的話,他就會回到農村。“他們不用來城裡,在農村也許就發展起來了,有技術,有目標,有幸福。”
她解釋說,自己說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鼓勵包括城裡人在內,人人都一定要去讀大學;也不是要鼓勵農村人都進城才叫幸福。

袁貴仁看法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明與14省簽備忘錄促各地教育均衡化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艷 張玉琴 朱小勇 孫婷婷 實習生 吳夢)在昨日聯組討論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聽取了委員們的討論。在委員們關心的學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問題上一一進行了回應。袁貴仁表示,為了解決教育均衡、上好學位的問題,3月9日,教育部將與14個省簽訂備忘錄,促進各地把均衡教育發展落實好。
在談及義務教育上,“我們可以向全世界說,全面普及了,‘有學上’,‘不花錢’,基本解決”。不過,他坦言,現在還有“上好學位”問題、擇校、減負問題。對此,他表示,“9日下午,教育部要和14個省簽備忘錄,促進各地把均衡發展落實好,滿足老百姓上好學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