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

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

《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是2013年6月1日化學工業出版社圖書,作者是了凡。

基本介紹

  • 書名: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209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了凡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216700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用飽含禪意的語言,闡釋了世俗社會的紛繁世事,勘破紛擾表象。旨在引導人們該如何享有戒除貪念、懂得惜福、學會感恩的心態,做一個順其自然、樂觀豁達、自在隨緣的人。全書收納了很多富有深意的禪理故事和生活哲理故事,讓讀者在閱讀中體悟“不貪心”的生命真諦。同時教導世人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的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應秉持什麼樣的心態,勸慰人們真的幸福不是得到更多而是貪求更少,從而獲得“最難得的”平常心。
《不貪心:每天學點佛學智慧》收納多位著名禪師沉澱人生的經典智慧,引導人們該如何享有戒除貪念、懂得惜福、學會感恩的心態,做一個順其自然、樂觀豁達、自在隨緣的人。貪念是一切罪惡之源。幸福是不貪心,不妄取。人生哲學類暢銷書!
“貪、嗔、痴”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三毒。三毒中,“貪”為首,“貪”是指貪心,包括吝嗇、慳貪。人人皆有欲望,皆有貪圖之心,在佛家的認識里,佛教經典都教化世人要戒除貪念。
知足者常樂,是一種對生命的淡然之美。懂得享受工作與享受人生的人最快樂,這種快樂來自於自知與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每天都存在很多誘惑。我們一定要凡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凡事把握有度,適可而止。貪心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摧毀有形的東西,而且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遵守的原則,都可能在貪心面前垮掉。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任其膨脹,必將後患無窮。人有了貪慾,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欠缺,高興不起來。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作者簡介

方偉,筆名了凡,心理自助類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品有《一杯濃茶 八味人生》、《禪的故事》、《學會選擇 學會放棄》。

圖書目錄

第一章“貪、嗔、痴”,貪是人生首惡
1.人的本心,不要被物慾所困
2.不貪過去,不貪未來
3.世間種種,順其自然最重要
4.持平常心,內心清淨就是福
5.貪心少了,自然就會滿足
第二章貪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
1.煩惱多因有貪念,去除煩惱在自心
2.貪心不足,早晚要還的
3.知足常樂,是最大的幸事
4.不要貪圖安逸,確立自己的目標
5.“難得糊塗”,化解人性弱點
第三章不奢求、懂感恩,才能有快樂
1.欲望無止境,宜甩掉束縛
2.心外無物,才能度越一世
3.認識生死,就會少了奢求
4.學會息心,抵抗煩惱
5.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不貪心
6.施惠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7.做官常存貪念,官位難保
第四章世人皆有嫉妒心,不宜放縱
1.少生嫉妒心,要成人之美
2.懂得分享,不要獨攬榮譽
3.功名都是別人給,你爭不來的
4.嫉妒生事端,平常心最要緊
5.面對他人的嫉妒心,泰然處之
6.名越高越要謙虛,以免嫉妒招禍
7.一世功名,要學會自我解脫
第五章看淡金錢,惜當下之福
1.沒錢不行,錢太多未必是福
2.求財有道,莫貪求
3.不要為了錢,丟了人格和良心
4.錢財少,未必幸福快樂少
5.金錢是一種態度,珍惜當下之福
第六章取捨之間,該放下就放下
1.拿得起,放得下
2.“放下”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智慧
3.學會選擇
4.放不下,那就把它擔起來
5.取捨之間,就是找到我們自己
第七章凡事忍一忍,吃虧是福氣
1.忍讓是金,定有福報
2.古今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3.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今如此
4.戒除私心,忍讓就是福
5.忍讓不是怯懦憤怒或是無禮
第八章不計較,多幾分和氣
1.不較真,能容人
2.君子不報仇,用愛化解
3.不抱怨,就是不計較
4.面對惡語中傷,不計較
5.以君子之心對無禮之舉
6.我即是佛,要寬恕眾生

序言

幸福是不貪心、不妄取
時下有句非常流行的話:“你幸福嗎?”
相信很多人在聽到這句話後,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現在的我們收入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大,車子越來越好,吃喝穿用都不愁了,為什麼反倒沒有了過苦日子時候的幸福滋味了呢?!
而感慨過後,人們就又投入到自己忙碌的生活中去了。大家用奔忙顯示自己的重要,用不停的奔跑換取生活的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只有一個目標:掙更多的錢、做更大的官、謀取更高的職位……似乎只有這些才能證明,我是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我們卻很少會想到,這樣的生活狀態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這么著急去追求房子、車子、金錢、愛情、權力,我們的心裡真正幸福嗎?是不是太貪心了?
佛說:貪念是一切罪惡之源。
在佛經上,“貪”有好多不同的說法,譬如它又叫做“欲”,也就是希望、追求、渴求的意思。人到底希望什麼?又渴求什麼呢?人在身心的需求上,最主要的不外是貪“色、聲、香、味、觸”五欲,眼睛貪好看的、耳朵貪美聲、鼻子貪香、舌頭貪好味、身體貪接觸的舒適感。總之,凡是好的都喜歡貪。
但是,人本來就不能不吃飯、不睡覺,眼睛不能不看,耳朵也不能不聽。所以,貪是指我們過分的要求,實際上,人們真正的需要並不多,譬如我們睡覺只需要一個床鋪,吃飯只要吃飽就夠了……可是人仍然想要追求、獲得很多東西,為什麼人會這么貪得無厭呢?這和人的心理有關。
人的心理有一種想永遠據為己有的欲望,因為一般人想要貪著的東西都是不能永遠保有的,但是當擁有以後又開始擔心會失去。以金錢為例,我們日常所需的花費並不多,但是一般人總是害怕得到的金錢很快就會用完,所以希望財產能夠愈積愈多,以備不時之需,結果變得貪得無厭。
貪心的人就像一隻爬在結滿果實的桃樹上的猴子,它看到滿樹飽滿欲滴的桃子,每一顆都想吃,結果摘了一個往手裡放,又摘兩個夾在腋下;摘到最後,不但一顆桃子都沒有吃到,還把自己累死了。人往往就是這樣,被貪心帶來的許多煩惱給累死了。
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人並不只是貪圖財物,對很多東西也都是貪得無厭地追求、爭取。人和人之間很多的磨擦和不協調,也都是因此而起的。所以,貪心不僅為自己帶來困擾,也會為社會、自然帶來災難。
本來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並不多,如果是在個人的需要之外,為全體大眾的需要考慮,這就不叫做貪,譬如希望大眾能夠有衣服穿、有車子坐、有房子可住,為社會眾生造福,就不叫做貪。
因此,我們除了自己需要的東西以外,不可要得太多。適可而止需要智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時時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自己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其實,這種心態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個人都對自我太執著了,也就是欲望太多了,總是抱著既得的東西不想放下。我們每個人都會這樣,常常感覺不出生活變得更好了。我們被無窮無盡的欲望包圍著,變得浮躁和勢利,再加上攀比抵消了很多我們創造美好生活帶來的喜悅,逐漸地,不滿足感反倒是越來越重了。
要知道物質不過是幫助我們維持生活而已,若不懂得節制,貪無止盡,不但會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失去規矩,也可能招來他人的毀謗,以及自己無窮的煩惱。日常生活中,不要有非分之想,取物要適可而止;否則貪心一起,就像掉落無底洞,讓人不可自拔。
如果能做到事事順其自然,不貪心,不妄取,不過分執著自我,我們的內心就會安寧。只有這樣,當你再遇到“你幸福嗎?”這句問話的時候,你才會有最肯定的答案:“嗯,我幸福極了!”
作者謹識
2012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