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祀

不祀

解釋: 1.不祭祖先。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祀
  • 讀音:bù sì
  • 解釋:不祭祖先
  •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
詳細釋義,示例,典故,

詳細釋義

不 bù 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
祀 sì 祭:祭祀。祀天。祀祖。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7;部首:礻;筆順編號:45245

示例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左傳》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意思是認祖歸宗,前提是弄清血統,否則祖先神靈不會享用祭禮,下屬民眾也拒絕承認貴族所謂的本族祖先。
皐陶、庭堅不祀忽諸
文公五年:“皐陶、庭堅不祀忽諸!”
杜預曰:“傷二國之君不能建德,結援大國,忽然而亡。”(《十三經註疏》第1843頁。)楊伯峻曰:“此猶言皐陶、庭堅忽焉不祀,惟忽焉作忽諸,倒置句末,故前人多不得其解。”(《春秋左傳注》第540頁。)
按:《詩·大雅·皇矣》:“是絕是忽。”毛《傳》:“忽,滅也。”瑞典學者高本漢據此釋《傳》,(台灣中央圖書館1979年版《高本漢左傳注釋》第540頁。)是也。《傳》言“皐陶、庭堅將絕滅不祀乎”!《資治通鑑·秦始皇二十五年》:“臣光曰:‘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

典故

1.不祭祖先。《孟子·滕文公下》:“ 葛伯放而不祀。” 趙岐 註:“放縱無道,不祀祖先。”《史記·周本紀》:“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
2.無人奉祀,比喻亡國或絕後。《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 皋陶、庭堅不祀忽諸。’” 晉盧諶《贈劉琨》詩:“ 夫差不祀,釁在勝齊 。” 清戴名世《徐節婦傳》:“ 徐氏之禍,可不謂烈哉!微節婦, 徐氏不祀矣!”
祀古代的意譯:祭神的地方
過墓則式,過祀則下。——《禮記》
又如:祀堂(祭殿);祀舍(祭祀的房屋,廟宇);祀場(古代祭祀地神的處所);祀壇(古代祭祀時用土築的平台) 世代,固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絕於天下者矣。——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 中國商代對年的一種稱呼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