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負重障礙

下肢負重障礙

下肢負重障礙是距骨骨折脫位診斷的臨床症狀之一。距骨分為頭部、頸部及體部;頭部與舟骨構成距舟關節,後方為較窄的距骨頸;距骨體位於後方不僅體積最大,上方以滑車狀與脛骨下端構成踝關節,此處為力量傳導最為集中的部位,常易引起損傷。可依據患者的外傷史、臨床症狀及X線平片(正位、側位及斜位)加以確診。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四肢
  • 相關疾病:骨折 距骨骨折 距骨後外結節骨折 先天性垂直距骨
  • 所屬科室:其他科室 其他綜合
  • 相關症狀:距骨壞死 下肢負重障礙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病因:
常為壓縮擠壓暴力所致。
發病機制:
大多系高處墜下時的壓縮,或擠壓暴力所致;尤以足背伸時更易引起。此時以距骨頸部骨折為多發,次為距骨體骨折,足處於中間位時,多導致距骨體骨折,而足跖曲時則距骨後突骨折多見。類同的暴力尚可引起距骨的脫位。注意辨別風濕的原因,外力的因素。

檢查

一般多無困難,可依據患者的外傷史、臨床症狀及X線平片(正位、側位及斜位)加以確診。其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踝關節的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壓痛點多局限於踝關節下方,且與骨折分型的部位與骨折線的走行相一致。除距骨後突骨折者外,下肢負重功能多有障礙。

鑑別診斷

距骨壞死,缺血性壞死較多見。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無肌肉起止附著的骨骼,在踝關節遭受嚴重損傷時,可使距骨的血供遭到完全破壞而發生缺血性壞死。最終導致距骨體塌陷變形,造成踝關節骨性關節炎。

緩解方法

(一)治療
應根據骨折的類型及具體情況不同,酌情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無移位的骨折:一般選用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6~10周。於固定期間,如局部腫脹消退致石膏鬆動,可更換石膏。
2.可復位的骨折:原則上是在手法復位後以小腿石膏制動,並按以下不同骨折類型處理。
(1)距骨頸骨折:牽引下將足跖屈,並稍許內翻,再向後推進以使骨折復位。但跖屈位不宜超過120deg;,以小腿石膏固定2~3周,換功能位小腿石膏繼續制動6~8周。
(2)伴有距骨體後脫位的距骨頸骨折:徒手牽引下(必要時跟骨斯氏釘牽引),使足部仰伸及外翻,以使脛距間隙增寬及松解跟骨載距突與距骨之間的交鎖,從而有利於距骨體的還納。與此同時術者用拇指將距骨向前推移,當感到已還納原位後,即逐漸將足跖屈,並在此位置上行小腿或大腿石膏(後者用於移位明顯者,膝關節亦維持於微屈位)固定,3~4周后更換功能位石膏,再持續6~8周。
(3)輕度距骨體壓縮骨折:持續牽引3~5min,而後以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