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全長

下肢全長

下肢全長(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length of lower limb,M53):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

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包括全腿長及足高的總長度。

(下肢全長=全腿長+內踝高全腿長=大腿長+小腿長脛骨點高=小腿長+內踝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肢全長/下肢長
  • 外文名: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
  • 意義: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
  • 相關概念全腿長腿長)、大腿長
測量方法,相關概念,相關指數,廣義的下肢長,

測量方法

(一)由於大腿的起點(股骨頭頂端)無法在外表找到確切的位置。因此,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一般採用從髂前上棘點(或恥骨聯合點)至地面、內踝點、脛骨點的折算法進行測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測量指標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轉子點作參考測量點進行近似測量。
使用不同測點(大轉子點、恥骨聯合點或髂前上棘點)測定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結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種測量法都測不出下肢全長(下肢長)、全腿長腿長)、大腿長的精確的解剖學長度。
(二)下肢長的測量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有7種:
(1)以髂前上棘點高作為下肢長;
(2)以恥骨聯合高作為下肢長;
(3)會陰高+90mm;
(4)大轉子點高+23mm;
(5)恥骨聯合高+35mm;
(6)恥骨聯合高+(身高×70)/(33×100);
(7)髂前上棘點高-40mm(平均值)。
成年人由於身高、骨盆傾斜角與髂翼形狀有很大的變異,所以自髂前上棘至股骨頭頂的垂直距離的變化範圍為9~52毫米,而平均值為40毫米;因此,測量下肢長應從髂前上棘點高減去一定的長度。
身高在130cm以下的,應減去15mm;在131~150cm的,應減去20mm;在151~165cm的,應減去30mm;在166~175cm的,應減去40mm;在176cm以上的,應減去50mm。

相關概念

(1)全腿長/腿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內踝下點高所得數值之96%。
(2)大腿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脛骨上點高所得數值之93%。
(3)脛骨上點高/脛骨點高/小腿長A:脛骨點(ti)至地面的垂距。
(4)小腿長:從脛骨點(ti)至內踝點(sph)的垂直距離。
(5)內踝下點高/內踝點高/內踝高/足高:內踝下點(sph)至地面的垂距。

相關指數

上下肢長度指數Ⅰ(intermembral indexⅠ)=(上肢全長/下肢全長)×100

廣義的下肢長

(1)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下肢全長
(2)臍高: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4)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5)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6)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7)會陰高/股下高/腿內側長: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8)身高減去坐高坐高: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9)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