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節煤礦

下石節煤礦位於陝西銅川市西北部,距市區54公里。礦井鐵路由梅七線的瑤麴車站引出,至工業廣場1.54公里。銅(川)一瑤(曲)公路與礦井公路溝通。設計年生產能力初期為60萬噸。下石節煤礦屬於焦坪礦區。焦坪礦區是一個煤炭地質區域概念,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北面,是銅川礦務局兩大自然礦區之一。包括:焦坪煤礦(續採煤礦為玉華煤礦)、崔家溝煤礦、下石節煤礦陳家山煤礦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石節煤礦
  • 位於:陝西銅川市西北部
  • 井田長:4公里
  • 含煤面積:13.2平方公里
簡介,設計單位,發展,電源,生產過程,機構設定,

簡介

下石節煤礦井田長4公里,傾斜寬約3.3公里,含煤面積13.2平方公里。可采儲量1.27億噸,原設計服務年限101年。主采侏羅紀4-2#煤層,厚度為0-34米,一般厚度為10-12米,礦井四條井筒(平峒、風井、副井、皮帶井)均布置在井田中央,採用中央並列式通風,副斜井、皮帶斜井為進風,風井為迴風;皮帶井為主提升,副井為輔助提升。礦井設計兩個水平,采面為“交叉雙U型”巷道布置,採用走向長壁綜采放頂煤一次采全高的採煤方法。礦井原設計生產能力60萬噸/年,1980年2月簡易移交投產,1996-1997年經一期技改,開始使用綜采放頂煤設備,此後連續6年堅持對各生產環節系統進行技術改造,2000年礦井形成“一井一面”生產布局,採掘機械化程度100%,2005年2月6日經省煤炭工業局核定礦井年生產能力為160萬噸。
井田南部以1004和1005鑽孔連線與陳家山井田相分,北部以無煤區為界,走向長4公里,東部以煤層露頭為界,西部達無煤區,傾斜寬3.3公里,面積13.2平方公里。煤田為一傾斜西北,走向北東的單斜構造,淺部傾角15°—30°。局部地帶有起伏,煤田構造簡單。
煤系地層含有2、3、4^-1、4^-2四個煤層,屬中侏羅紀直羅群與下侏羅紀延安群。4^-2煤層為主采層,一般厚1012米,最厚達34米。發火期36個月,最短28天,屬特厚易燃煤層。煤塵爆炸火焰長度860毫米。煤炭著火溫度336°C。3號煤僅在上石節淺部與深部局部開採,一般厚2米,最厚達5米。4^-2煤層結構與崔家溝同。煤種為不粘結長焰煤。直接頂板為粉砂岩與砂質泥岩。煤系地層下部為延長群,多為細、粉砂岩互層,其中粉砂岩易風化破碎。煤層頂底板岩層均含油氣,局部地區呈雞窩狀油氣儲存,遇裂隙時,油氣同時噴出。1990年底保有地質儲量16960.7萬噸。

設計單位

西安煤礦設計院設計,銅川基建公司第一、第二工程處承建。1970年開工,1977年6月投產,排油放氣試采,1980年正式生產,建設工期11年,投產後掃尾補套工程延續到1983年,前後工期長達14年之久。累計完成投資8389.2萬元,按60萬噸計算,噸煤投資達139.8元。完成井巷掘進32286米,房屋建築90635平方米(扣除滑坡報廢房屋)。

發展

礦井施工中,開拓方式歷經由分散到集中;煤、油、氣共生礦井的反覆試驗;地層滑坡根治;第二水平施工等幾個艱難曲折過程,方建成了一個年產60萬噸的礦井。
1970年在下石節地區,沿煤層露頭分別開工建設了荒草灣、上石節、石窯溝三個獨立片盤斜井,每對斜井設計年生產能力30萬噸,合計90萬噸。由於三個斜井均開在半山腰,所產煤炭靠汽車運輸,難度頗大。1971年決定在下石節村,沿+1230米水平開鑿一條1.3公里長的平硐,通至煤層,再沿煤層開+1230米水平運輸大巷,把三個片盤斜井串聯起來,變為三個採區,形成一個統一的90萬噸礦井。1972年底,三個片盤斜井的+1230米煤大巷建成,部分採煤工作面初步形成。
礦井準備投產時,“煤派”與“岩派”發生爭論,後經燃料化學工業部工作組決定廢棄已建成的+1230煤大巷,重建一條+1230岩石大巷。1972年8月,開始岩石大巷施工,1973年2月23日,當大巷掘至石窯溝採區石門放炮時,突然湧出大量石油與石油氣體,3至6月掘進中,油氣噴出時而可見,到6月底累計噴出原油1300立方米。為此,於6月底被迫停止井下施工,直到1976年才恢復施工。
荒草灣採區施工中遇到古煤窯發火區,掘進隊在濃煙與明火中幾經周折,終未突破火區,被迫關井停建。因減少一個採區,投產時,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減為60萬噸。
地面建設的部分單身樓和生產系統均坐落在滑坡地帶,經過多次防滑加固或重建才得以利用;廣場南部建成的鐵路專用線,在雨季滑動扭曲報廢,80年代又重建了長線棧橋代之。
下石節、上石節和石窯溝三個採區服務年限分別僅有4、3、1年,無法滿足礦井生產接續,又決定開拓第二水平(+1000水平)。
礦井設計一水平為平硐開發,二水平為平硐暗斜井盤區開拓。大巷、暗斜井均設於4-2煤層底板砂岩中。礦井地面分平硐與副斜井兩個工業廣場。井下分+1000米,+900米兩個水平開採(+1230為第一水平上部聯絡運輸水平)。副斜井與皮帶暗斜井長分別為1000米和1036米。副井安裝一台JK2×1.5×20絞車,電機240千瓦;皮帶暗斜井安裝一台寬1米的鋼絲繩膠帶,電機2×250千瓦。採區分別安有輔助提升絞車。
平硐、大巷為10噸架線式電機車與一噸礦車組列。上、下山、中巷採用皮帶、鏈板機、串車等不同運輸形式。
礦井初期為分區通風,各採區風井均安裝有主扇。1988年改為中央並列式通風。風井裝有708221N028軸流式主扇兩台,電機480千瓦。總進風量4000立方米/分,總排風量4200立方米/分。等積孔2.6—2.8平方米。壓風站設在上廣場,安裝40立方米壓風機3台,供井下用風。
礦井湧水量不大,在+1000米水平設水倉,水泵3台,型號為150D—67×7,電機350千瓦,正常時1台工作。水排至+1230大巷水溝,流入地面二號水庫。

電源

電源引自石斗坡110千伏變電站,井口安裝SJ—5600/35變壓器1台,供本礦與地方煤礦用電。礦井設備總容量7290千瓦,工作負荷3645千瓦。
為防止煤層采後自燃發火,採區地面設有黃泥灌漿站,黃土與水源取之當地。用土係數10%,土水比1:5,灌漿時間10一12小時,倍線816。

生產過程

礦井生產過程,採用黃泥灌漿,小風量通風,氣霧阻化防火措施,較有效的防止煤層自燃或發火。1989年初至1990年,未出現發火現象(小風量通風,即每分鐘、每人四立方米風;炮采面按每分180—200立方米;機采面按230250立方米)。
下廣場設有滑坡式煤倉,容量2400噸,貯煤場容量1.2萬噸,推土機回煤。
1977年試生產後,是年僅產原煤4.8萬噸,1980一1983年的4年中,年產量徘徊在25萬噸左右,1985年產量達到50萬噸。1988年產原煤65萬噸。1980-1990年,產原煤444.48萬噸。1990年末平均工作面個數3.46個,平均總長度353米,工作面平均月產量11295噸。年末三個煤量可采期分別為17.8年,33.1個月,3.8個月。

機構設定

礦井機構設定分為原煤與非煤兩個系統。原煤系統設“三部(黨委工作部、經營管理部、生產管理部)、二室(黨政辦公室、調度室)、一科(安質科)、一會(工會)”,基層單位17個,一線單位五個,其中一個採煤隊(綜采隊),四個掘進隊(兩個綜掘、兩個炮掘),其餘為二線及輔助單位;非煤系統設有後勤保障總公司,下設生活公司、物業公司、綜合辦公室、勞動服務公司及7個附屬單位,全礦現有職工2655人。
特別是近兩年,該礦首先從提高礦井的機械化裝備水平入手,不斷加快技術裝備現代化建設步伐。先後將綜采工作面的採煤機,由MWG—200/500—W型更新為ZF6400—17/30A型,大幅度提高了原煤回採率和礦井生產效益;將綜掘工作面的S75J型掘進機更新為EBZ160懸臂式掘進機,進一步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提高了掘進生產效率。該礦綜采工作面機械化程度已達到100%,掘進工作面機械化程度達到80%。還加大了老舊雜、高耗能設備的淘汰力度,對礦井機電運輸、“一通三防”、監測監控等系統、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建成了第三套瓦斯抽放站、監測監控中心、地面裝車系統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投資兩千多萬元建成的二號風井,年3月14日正式投入使用,使礦井的科技裝備水平和安全生產能力得到了整體提高。同時,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創新機制,鼓勵和引導全礦生產技術人員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積極與國內外大專院校和有關科研部門合作,研究和攻關礦井生產技術難題,使礦井的井巷支護、瓦斯抽放、綜合防滅火等技術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建礦以來,累計生產原煤1740.27萬噸,掘進進尺156258米,實現工業總產值133390.18萬元,2000年至今為國家上繳稅金5940.4萬元。生產的“蛇山”牌優質環保長焰煤被省政府列為“環保型”用煤,被評為90SO環保型指標。礦井先後榮獲省安全生產先進集體、部安全文明生產先進集體,質量標準化礦井,全煤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文明礦,省、市級先進基層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單位、全國雙十佳煤礦等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