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營港

下營港

位於萊州灣南岸,濰河入海口東岸,昌邑縣市下營鎮北,港區距海口20公里,系河口港。海路可達天津(170海里) 、秦皇島(175海里)、煙臺(132海里)、龍口(53海里)、大連(175海里)、海廟港(16海里)、營口(265海里)、丹東(310海里)、威海 (175海里)、里島(220海里)、蓬萊(92海里)、東風(116海里)。陸路東臨下(營)小 (關)公路,南靠煙汕國道,距昌邑城關29公里,距濰坊市59.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營港
  • 外文名:無
  • 地址萊州灣南岸
  • 面積:10萬平方米
簡介,歷史,規劃,

簡介

下營港港池面積為10萬平方米,碼頭前沿水深2.5米,航道水深最深者2.8米,最淺者1.8米。進港內河航道20公里,寬100米以上,入海口水深1.8米至4米。濰河上游建有大型水庫,水深較為穩定。
下營港

歷史

下營港最初系自然形成,以泥沙陡岸為港壁。清末,曾有本地商船150 余只、外地入口船舶達300餘只。主要從東北(大連、營口)運入糧、木、百貨等, 從本港運出原鹽、水產品等。民國初年已有南北兩個碼頭,南碼頭位於李劉村以西河岸,北碼頭位於西營村以北河岸。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原有船舶全部被毀,但兩個碼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使用。1971年昌濰行署開始在下營籌建港口。 1973年3月動工,由水產局投資50萬元,修建了水泥灌注樁、鳳尾牆、三排樁工程,建成200米石碼頭一處。由於海運生產逐漸發展, 舊碼頭和漁港已不能滿足需要,1976年7月由山東省交通廳投資89萬元,昌邑縣自籌3萬元,建設下營港。1979年底竣工,1980年投產。建成樁基棧橋式裝卸貨台3個;800噸級泊位1個,長22.38米,500噸級泊位兩個;前方港面積1.21萬平方米 (長242米,寬50米),後方貨場7.05平方米;防潮護圍石牆1100米;商港總面積為78540平方米,設計吞吐能力20 萬噸,千噸駁和300噸以下自航船均可靠港。在商港內預留有客運碼頭場地2700 平方米。由港口到濰河入海口,設閃光燈標5個,配有航標,引航船1隻,並建立機裝隊,開始增置裝卸機械。到1983年已有自航式起重船2台,輪胎式裝卸機2台,皮帶輸送機4台,貨物吞吐量達42611噸。到1990年有職工217人。 建倉庫1200平方米,有23 噸起重機1台,16噸起重機2台,8噸起重機2台,裝卸能力完全適應港口現有吞吐量。

規劃

昌邑有著長達53公里的沿海線,但卻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如今,下營漁港停著大約400艘小漁船,規模已不算大,在眾多港口中相形見絀。由於港口水位較淺,它一直未能邁入海洋運輸港口的行列。
為了改變臨海不通海、臨港不用港的這種現狀,讓昌邑更好地“走出去”,2009年起昌邑開始對下營港進行改建擴建,把下營港區建成沿海開發的後方基地。兩年過去了,現在漁港周邊是一邊忙碌的建設場景,正在建設的道路,正打地基的樓房,一個嶄新的臨港物流聚集區正在崛起。今年2月,昌邑下營港及臨港物流園區建設項目又引來了100億元的協定投資,用於建設泊位碼頭和臨港物流園區。這個協定,為下營港安上了飛向商港的翅膀。 未來四年內,根據規劃,沿現有防潮大壩北移10公里,建設新的攔海壩,並在此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的商港,規劃建設年吞吐量600萬噸的散貨碼頭,其中5000噸級泊位2個,萬噸級泊位2個,並在圍海造田區域配套建設臨港工業區和臨港物流區。商港建成之後,將成為昌邑沿海及周邊腹地重要的海洋運輸基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