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考棚

下江考棚

下江考棚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東側,原為江寧縣縣考場,今考場不存,僅作為一條街巷的名稱保存至今,長約50米。南京在明、清兩代設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因安徽居長江上游,習稱上江;江蘇處長江下游,故稱下江。考棚是來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考場和考生居住的房舍群。

明朝時期,每到三年各省都會舉行一次“鄉試”,老百姓稱之為“大比”之年。當時的兩江(時稱安徽為上江,江蘇為下江)各縣、州、府的秀才、廩生等雲集江南貢院應試,考中者即為舉人。參加“鄉試”之前,報考人必須通過預試。預試的場所,正稱為考棚,南京設定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上江考棚也就成了安徽學子的預考考場,這個制度一直沿襲至清朝未曾改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江考棚
  • 位置: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東側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下江考棚原為江寧縣縣考場,雞鳴山麓的考棚則是上元縣縣學的考場,現考場已不存,僅作為街巷名保存至今。下江考棚是一條東西向的小巷,西起中華路,東到信府河,街巷長不過百米,門牌號也僅有一二十個,巷內住著百來戶人家。

歷史沿革

下江考棚在南京眾多的街巷中難然很不起眼,但它的歷史卻並不短,並且在明清時期還是很有些名氣的。因為在那時這裡曾是科舉考試時鄉試(由秀才考舉人)的預考考場。下江考棚巷名中的考棚二字即源出於此。在明清時期,安徽與江蘇兩省的秀才們都在南京的江南貢院參加鄉試,但並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參加鄉試,他們必須要先通過預考,合格者方能參加鄉試。預考時,安徽與江蘇的秀才們是分在兩個考場進行的。安徽秀才預考處被稱為上江考棚,而江蘇秀才的預考處則叫做下江考棚。因為在那時,安徽江蘇兩省依它們沿長江的位置,安徽居於江蘇上游,因而為上江,而江蘇自然就成了下江。
上江考棚原先位於朝天宮,清同治年間被遷往老城南邊營,後又經歷了多次的搬遷,作為江蘇秀才們預考舉人的下江考棚地名卻因考棚未發生遷移而得以保留下來。
下江考棚及其附近地區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在巷子西段北側,舊時曾有始建於南宋淳熙二年的明道書院(又名程子祠),內奉理學大家明道先生(程頤)。這座書院與嶽麓、白鹿洞、象山等當時著名的書院齊名。一九○五年,清政府在這裡辦起了程子祠學堂。一九二九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將學堂改為考棚國小。1956年,考棚國小被遷至長樂路11號,原址讓給位於學校東邊的南京市第一醫院
下江考棚的中段是南京市第一醫院,座北朝南,原先叫南京市立醫院,是由當年的國民政府籌款,於1934年建立的。該醫院時占地十八畝,為南京首家公立醫院。日占時期被改名為同仁醫院,後移交給汪偽政府,並被更名為南京市戒菸醫院。抗戰勝利後,院名恢復為市立醫院。南京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這所醫院,並將之更名為南京市第一醫院。
下江考棚的中段有當地兒科聖手張祖柏的故居。張生於上世紀初年,他繼承了祖傳的兒科醫術,並融合了新的醫學知識,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於兒科的一些疑難雜症,他都能夠手到病除,深得百姓們的信賴。後來,張祖柏就成了有著兒科聖手稱號的名中醫。張健在時,找他看病的人得排上很長時間的隊。
下江考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