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厥上冒(文獻記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厥上冒指因脾胃升降失調,胃氣逆上冒於頭部,導致頭目昏花、噁心嘔吐等症狀。《素問·五臟生成篇》:“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含義,名家解釋,

含義

又 下厥上冒
下厥上冒一詞,見於中醫經典《內經》。《素問·五藏生成論》云:“腹滿(月真)脹,支鬲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據經文之義,下厥當指病機和或伴有症狀,上冒則指症狀。
下厥之“下”,相對於上冒之“上”而言,系指部位→足太陰脾與足陽明胃也;厥,即厥逆、氣逆,指病機,即脾胃陽氣衰餘下→氣機逆亂,和或伴手足逆冷(四肢發涼)。
楊思澍、張樹生、傅景華主編《中醫臨床大全·第一章內科·厥病》云:“厥者,盡也、逆也、亂也(《景岳全書·厥逆》)。主要是指其病機而言。由於氣機逆亂,升降失常,陰陽氣不相順接,而致手足厥冷,突然昏倒而能復甦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故稱為‘厥’。如《素問·方盛衰論》說:‘逆者為厥’;《類經·厥逆》亦指出:‘厥者,逆也,氣逆則亂,故忽為眩仆脫絕,是名為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最為急速。”
厥字,在《內經》全書共見355次,概括起來不外乎四個概念:⑴指手足逆冷;⑵猝然昏倒,暴不知人;⑶指氣逆為厥;⑷指六經形證。
上冒,頭部昏冒、昏蒙、眩冒,甚至昏厥是也,即眩暈混亂。上,指頭部;冒,昏冒、昏蒙、眩冒、昏厥者也,即眩暈混亂。
下厥上冒,指脾胃陽虛,氣機逆亂,升降失常,氣逆衝上,從而出現昏冒、昏蒙、眩冒,眩暈混亂,甚至昏厥,和或伴手足逆冷(四肢發涼)的病證。

名家解釋

歷代注家又是怎樣解釋的呢?
王冰註:“下厥上冒,謂氣從下逆上而冒於目也。”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下厥上冒者,謂氣從下逆上,而上則昏冒矣。……氣從下上,而上焦昏蒙,其病正在脾胃也。”
吳昆《素問吳注》:“下厥,謂氣從下逆上也。上冒,頭目如蒙冒也。”
張介賓《類經·十四卷·疾病類十四》註:“四肢厥逆於下,胸腹冒悶於上者,皆過在足太陰、陽明經也。”
高士宗《素問直解》:“下厥上冒者,太陰脾氣不升,則下厥;陽明胃氣不降,則上冒。”
日本·森立之《素問考注》:“所云下厥者,胃氣閉塞,胃氣閉塞則陽氣厥;所云上冒者,胃氣閉塞而氣道不通,故上焦昏冒如以物冒覆之狀,與人每暴食則郁冒欲睡之理同。……厥,四肢逆冷也。冒,人事不省也。”
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下厥,下部之氣上逆。上冒,頭目昏蒙。”
李經緯、鄧鐵濤主編《中醫大辭典》云:“下厥上冒 下厥,這裡專指相對於上部頭面的中焦脾土陽氣不足,氣機逆亂。因脾胃升降失調,胃氣逆上冒於頭部,導致頭目昏花、噁心嘔吐等症狀的病機。《素問·五臟生成篇》:‘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傅景華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註》:“下厥,氣逆而四肢逆冷。上冒,上逆而腹滿(月真)脹。冒,有侵犯意。”
周海平、申洪硯、朱孝軒主編《黃帝內經大詞典》:“足及下肢逆冷不溫,頭目眩暈之證。”
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程士德主編第2版《內經》註:“下厥,指氣血逆上而四肢厥冷;上冒,為濁氣不降而胸腹(月真)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