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皂

下元皂

下元皂位於河北省蔚縣北部壺流河畔,村內人口1900餘人,是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之首班長馬寶玉的故鄉,也是改革開放後以中藥材強村的典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元皂
  • 簡介: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馬寶玉故鄉
  • 位於:河北省蔚縣北部壺流河畔
  • 村內人口:1900餘人
簡介,古堡,村務,民俗,戲團,傳說,

簡介

下元皂村位於雙井山腳下,壺流河畔西岸,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村堡。在這個村莊裡曾有過美麗的傳說和傳奇的故事,是一個歷代政治和軍事重地。

古堡

從古堡的遺址上看,是由一條自然形成的土龍盤踞著西邊半個村莊,泰山廟是龍首,南門口是龍尾緊緊圍繞著村堡。大街中心縱貫南北,是通往冀(河北保定)晉(山西)張(張家口)京(北京)蒙(內外蒙古)的必經之路,也是歷代的茶馬古道。
早在古代國時期建村,始建於現在的東小堡,當時起名衛後所。在這裡建有堅固的監獄(現舊學校處)東西兩處人工夯築土圍牆高達十多米,大街東堡牆下建督察院,在南堡圍牆上建有烽火台和巡視寨(現遺址尚存)為維護代國的統治保護都察院和監獄的安全和防禦倭寇的入侵。
隋唐時期,由於壺流河水時常泛濫成災,為取吉祥之意改名為順河城。
元末明初由於村居民日益增多,又加之山西洪洞縣移民,村莊隨之擴建,因袁姓人建村又改名為袁家皂,擴建了圍村堡圍牆石甃磚砌了昇平門(即原來的堡門旋)。並在東西都建築了木柵的堡門。清朝時期由於茶馬古道給村里增加了商機,各村的買賣人和手藝人云集而至,相當一個時期經濟很繁榮,遷來居住的人很多,因此又進一步將村堡擴建,昇平門北面加築了一道土圍牆。後來這個村成了鬧市,人口日益劇增,又一次擴建了村堡牆。(即現在北門口)沙河南建了堡門樓。門樓上蓋奎星樓,取奎星點狀元之意充實村文化事業。一九五五年不知何故改為現在的下元皂。
古堡的主要建築: 舊堡南門口建有元通寺(由舊監獄改建),寺院坐北朝南開山門。正門兩側東西各建鐘鼓樓一個,一進門就是一座朝北的古戲樓,台基約二市尺高,面對三義殿。三義殿後朝北一小廟是韋陀菩薩。第二層院正過殿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分立東西。正面朝南是接引佛,朝北是觀音菩薩。東西各蓋廂房三間。後大殿是地藏殿,正中央面南是霹靂佛,面北是地藏王菩薩。後縮廊有十八羅漢堂。西廂房是二郎神,東廂房是哪吒。
元通寺西側緊挨八龍廟,八龍廟西是土地廟。在南堡崖下正街朝北是觀音殿。是一個小院子東西兩側有鐘鼓樓,大街中心建南北開的雙台戲樓。戲樓正北是龍王廟,廟院很大。龍王廟西挨三關廟,東有財神廟。廟院的西南方建有燈山樓。燈山樓北是堡門洞有十五米長。上建真武廟,朝北是子童廟,堡門正中央朝南用磚雕浮三字《袁家皂》,朝北中央浮雕磚字《昇平門》,南北檐下各懸一匾。朝南《玄帝宮》、朝北《乾坤文耀》都是木刻的字形。東西兩側鐘鼓樓,房檐角吊有鑄鐵風鈴,微風一吹叮噹作響。東邊是碑房。
東北第二道堡下街西側建有大五道廟,也是一座小院,兩側建有鐘鼓樓。西邊高坡頭建泰山廟,朝南開門,是磚旋的上面建有《玉皇閣》,兩旁鐘鼓樓。一進旋門正殿是《奶奶廟》,後院正中是《老君觀》。當時的人們沉醉於暮鼓晨鐘的歲月里。
幽默的歷史傳奇:
一、碑上蓋廟,是龍王廟院內一六棱形石碑六個面上都刻有文字,是一部金剛經的經文,碑頂上蓋有石頭鑿成的一座小廟,碑頂是石蓮花。
二、山門洞的井,是龍王廟的井(現在的大井)。
三、牆上長樹,是北堡圍的大土牆上的榆樹。
四、橋上開店,村里人常說的橋店,是舊燈山樓前小溪水渠上搭的小石橋,橋西開了一處車馬大店。(原稱永吉店,後改通泰店)。
下元皂
下元皂

村務

早在明清時期直至中華民國,村裡的村務管理及民族自治是應鄉約(即人們常說的鄉頭)鄉約相當於現在的村長。這個職務的產生是村民評定的,有相當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實力為條件。當時的鄉約選舉較公平合理。凡家有耕地40畝以上的農戶均可輪流值鄉約,任期為一年。鄉約的職責是管理村裡的一切行政事務。如催稅收捐、燈節廟會、民間社火等各項活動,管理村政的財政收支等。

民俗

民間俗語說的誰當鄉頭誰點戲就是這個意思。當時的管理區域以甲分區分,這裡屬鹹孝里九甲,完銀糧(農業稅)按此分編戶籍。當時如有人行為不軌犯了錯誤或因偷盜、打架鬥毆,村里給予相應的處罰。有的被罰鞭炮,有的被罰匾額,甚至輕者遊街示眾。犯了賭的挨戶送豆腐表示悔過。舊戲樓上的匾是罰打架鬥毆的,上書“彰善癉惡”以儆後人。
傳統廟會與民間社火:
泰山廟每年農曆四月十七至十九日趕廟會三天。本村的人和鄰村營子堡的人都來廟裡降香,那些善男信女門為求子和求子女平安,有的拿著公雞,有的牽著羊羔前來還願。廟院了香菸繚繞,鐘鼓聲不斷,頑皮的男童們圍著香客搶拿上貢的泥人,你爭我奪甚是快樂。
二月初九日是觀音殿的聖會,慶典三天請戲班唱戲三天。戲台裝飾有四隻紅呢宮燈。
五月十三日是三義殿聖會。在元通寺坐檯請戲班大唱三天助興。
四月是龍王廟的祈雨戲,大唱三天,秋收後的九月為龍王廟唱謝茶戲三天。
元宵節燈山樓過燈山會。排字三天。用數百盞油燈排擺“天下太平”、“天官賜福”等字樣。
其次正月二十天蒼節二月二日照擺慶祝。人們都來敬香拜燈山,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以上各項活動均屬鄉約的必須責任。如有疏忽遭受天災,人們會加罪於鄉約頭上,理由是觸怒神靈。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大搞民間社火慶典活動。有別具風格的舞龍燈表演(斗活龍)、獅子滾繡球、劃旱船、別有風趣的大頭人。豬八戒調戲高小姐、孫悟空懲治豬八戒等大頭人。老漢背妻,打架人。其次是登高蹺、扭秧歌。尤其突出的是繡球地下任意旋滾,裡邊的燈卻不滅,是本村的一絕技。龍鑽圈、蛟龍鬧海(獅子鑽海眼)舞姿雄風深受觀眾喜愛,風趣的夫妻觀燈(推車)令人捧腹好笑。幽默的老漢背妻自言自語逗人開懷。其次是王八麻子大拜年,正月十五日社火隊組成團拜對,向全村百姓拜年,以丑角扮成老王八,翻穿皮襖,手持麻鞭,脖挎串鈴翩翩起舞。老麻子手搖笤帚迎合伴舞。其意識是:一年當中全村父老團結共處、祥和過年並祝來年幸福安康,同時以社火隊的名譽發給賀年卡,眾百姓為感謝社火隊的辛勤表演也相應的贈送些禮品,如紙菸、糖塊之類,有的還贈送現金。禮品都分發給演職人員,現金留給下年做籌金,賬目收支公開透明,每次完場都由經管人員張榜公布。當時的活動都自發性的,不計酬不圖報。每年的正月初二開始籌辦花燈,愛好者都不約而至,而且盡職盡責,有時還加班加點的工作。就連去看紅火的頑童去了也會自發的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搓紙捻、看火打漿糊等。真是廢寢忘食不亦樂乎。
下元皂龍燈下元皂龍燈
下元皂社火下元皂社火
歷代民間習俗的傳承:
山門洞水井的最底下甃了個洞,洞裡有一個鐵鑄造的龍王爺,後來人們淡化了對龍神的感情將其拿出賣了廢鐵,不知從何年流傳至今天旱掏井祈雨的說法。在古石碑上也刻有天旱掏井的字樣(筆者目睹)。
每年元宵節龍燈要上泰山廟一趟也傳承至今,也不知在何朝何代所傳,據說泰山廟是龍首,龍燈上去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今每逢元宵都要把龍燈拿上去舞一趟方得安然。(其他燈不去只去龍燈)

戲團

這裡的文藝是自行創造的,沒有師承的傳授,在清末明初時期,村民自行組織的高蹺隊有時登上拐在大街上扭秧歌舞,有時平地演唱,又稱士攤高蹺,主要樂器是一把四胡,一桿橫笛和鑼鼓鑔即可演出。主要劇目有《挎嫂嫂》、《邋遢老婆》《寡婦上墳》《打連成》《對花》《小牧牛》等。當時的演藝人有李庫,羅余,馬思義,馬喜福,史玉等人,有時也出村演出但報酬不多。
至後由馬德成、馬效增、唐正元等組成大戲團。他們在外地看戲學來在村當導演教戲。唐正元在舊戲班當過先生(會計)又加之本人愛好,學會一套戲劇武打,如打扛,刺槍,耍刀等技巧,因此在當時的農村業餘劇團中,下元皂業餘劇團的武打戲別具特色,當時的武戲有《白水灘》《白草山》文戲有《算糧登殿》《打金枝》《金水橋》《太后罵殿》《斬黃袍》《轅門斬子》《二進宮》等大型劇目,一九五六年該劇團在蔚縣匯演,演出新編現代劇《十贊》榮獲全縣一等獎。當時的縣政府駐地在西合營,匯演後被留在戲院售票演出數場。一時間轟動全縣享有名氣。一九五七年全縣綠化大西山,組成綠化大軍,縣文化館特邀本村業餘劇團到現場慰問演出,當時由縣裡配給設備。此後凡有慶典活動都離不了該劇團的助興。一九五九年成立人民公社時,該劇團被邀北水泉慶典演出數場,深受北水泉人民的讚譽。在當時經濟落後的年代,劇團沒有資金來源,無法解決服飾和裝備,都是土法自造,服裝、道具、紗帽、翎子都是土法自造,就是比較像樣的龍袍也是用請龍王的龍旗綴作而成。在那時也就算不錯了。 在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七年時段,村裡的文化事業很繁華,白天婦女組成秧歌隊,在大街扭秧歌,紅腰帶伴舞姿心曠神怡,鑼鼓喧天感人肺腑。每逢星期六晚由村業餘劇團演出劇目。當時的駐村工作組也同台演出,有個工作組幹部叫徐元枝,一天夜晚他同村劇團演傳統戲《二進宮》扮演兵部侍郎楊波,還有個姓李的工作組幹部自演傳統晉劇《三上轎》還從縣劇團借來戲裝。幹群關係很融洽。
鑼鼓隊鑼鼓隊
別具特色的多變鑼鼓點:
本村在元宵節搞社火時,鼓樓點獨特在蔚縣境內獨樹一幟。主要有《溪水長流》《喜鵲登梅》《王八三點頭》《蛟龍鬧海》(即獅子鑽海眼)。

傳說

黑驢馱水的傳說:
在距古堡的西北方約一里路,西邊坡上叫寺泰梁,據傳上邊有一座《林沁寺》,寺院裡養了一頭黑驢善通人性。寺里的生活用水都由黑驢從村里大井來馱。老和尚將馱鞍備好掛上木製的水桶,桶里放上饃或餅子,那驢自己來到井邊,如有人看見是寺里的驢就幫它將水灌上放好,那驢知有了水就自己走回去,誰給灌水誰拿饃或餅以作酬謝禮品,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們習以為常,後被傳為故事,現在舊址磚礫瓦片尚存。
燈官賜子的說法:
村里每當搞社火鬧元宵總要扮演王八、麻子為百姓拜年,又不知從何時流傳誰當王八誰生兒子,這樣以來王八這個角色就走紅了。凡沒有兒子的人想及早生兒子就爭著當王八,為此團隊里出了個辦法,誰當王八也得給社火隊貼豆腐一鍋。因每年都為要燈人吃一頓黃糕,向每戶齊些酸白菜熬豆腐作為犒勞。說也奇巧,凡是當王八的人都有了兒子,後來人們說是燈官恩賜純屬巧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