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取

中醫術語。指上部病變從下部治之,是一種與病氣上下相反的治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病下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素問·五常政大論》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上病下取指上部病變從下部治之,是一種與病氣上下相反的治法。《素問·五常政大論》:“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上病,指病證表現、部位偏於上;下取,即用藥物或針灸從臨床主證所在部位以下的臟腑或體表進行調整和治療,多指滋腎陰、溫腎陽、補肝腎、清肝火、溫脾腎、攝納腎氣、通利二便等治療手段。

中醫套用

本法是本著整體觀念,結合人體臟腑、經絡、九竅、表里上下,以及氣血運行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而確立的治療大法,指導藥物或針灸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內治、外治,有補、有瀉。如腎精虧損或命火不足引起頭痛、眩暈、耳鳴,可用填精、溫腎類方藥,如左、右歸丸治療;腎水不足,水不上承,相火上炎之失音,可予滋腎清火方藥治療;膽胃失於和降而見脘脅作痛,嘔惡,口苦,則“上壅者疏其下”,予利膽和胃通腑類方藥治療;脾腎兩虛或腎虛不能納氣而出現咳喘,可用溫補脾腎或納氣歸腎類方藥,如人參蛤蚧散、黑錫丹等治之;肝火上炎,迫血妄行而衄血、木火刑金而咳血、肝火犯胃而吐血,予清瀉肝火類方藥,使肺胃上逆之氣火漸平,血證自已;熱毒邪火上沖引起的目赤、口臭、齒齦腫痛、咽喉腫痛等,予瀉火解毒通下方藥,如承氣類方、涼膈散等,使大便通暢,上部諸證得愈。有報導,本治法也用於治療高熱、昏迷、急腹症、黃疸、上消化道出血、上呼吸道感染、腦血管意外乃至三衰等危急重症。據1985年《中醫內科急症治療研究進展》載:用“上病下取”法抗三衰:心衰用四逆、參附、真武等益氣溫陽,利水化瘀;呼吸衰竭屬實喘腑實者,用承氣類方釜底抽薪;腎衰用大黃類藥物通下排毒等。外治方面,如用吳茱萸和細辛二藥研末,以開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治療復發性口腔炎,也是上病下取法。
“上病下取”也是診治疾病的一種配穴方法。當疾病表現的症狀與癥結所在不一致時,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現卻在上。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治療原則。採用“上病下取”遠道刺,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通過針灸“下取”而治療上部病症的方法,稱為“上病下取”。如:心腎有陰陽水火上下升降關係,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可致心陽偏亢出現心悸、怔仲、失眠等心腎不交的症狀,取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及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以養心安神,滋陰潛陽,壯水制火。肺與大腸相表里,兩經脈氣相通,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致肺氣不利而胸滿咳喘,取足陽明經的合穴足三里及手陽明經的絡穴偏歷以導熱下行通便,達到泄下清上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