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燈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上海燈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上海燈彩是中國燈彩的一部分。燈彩是中國民間盛行的元宵遊藝活動,中國的燈彩藝術源起於漢代,興於隋唐,在南宋時期更為興盛,明清時期尤為風行。

2008年上海燈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海燈彩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50
  •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上海市盧灣區
歷史源流,發展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源流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唐詩曰:“紫禁菸花一萬重,鰲山宮闕隱晴空,玉皇高拱雲霄上,人物嬉遊陸海中”。至宋代,汴梁、臨安上元燈節,延續五夜,“四十里燈光不絕”,《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當年燈會盛況。朱元璋建都南京,曾於元宵節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遷都北京後,元宵辟專區懸燈,增設燈市。清代燈節也“競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而上海近代燈彩繼承了古代燈彩的優秀技藝,不僅燈彩的材質在不斷更新,有麻、紗、絲綢、玻璃等,而且品種更為豐富,有撐棚燈、走馬燈、宮燈、立體動物燈四大類。

發展現狀

上海非遺代表的“上海燈彩”則選擇走向少兒教學。2月開始,燈彩大師何偉福便來到七色花國小進行“非遺”的普及“試水”。
首期舉行的“藝術大講壇——上海燈彩的故事”普及講座就吸引了近300位師生“捧場”。通過 “上海燈彩”的歷史、上海燈彩代表性作品、上海燈彩製作技藝三大部分的詳細解說,師生們了解到“上海燈彩”方方面面的情形。
據悉,何偉福將在七色花國小開設12堂課程,全校三至五年級的學生報名非常踴躍,在3月11日“神仙魚燈”的小班教學中,甚至還有不少從隔壁班過來“蹭課”的學生。
何偉福在課程中由簡入繁地安排了兔子、熊貓等形態各異的傳統藝術燈彩。他告訴記者,為學生講授簡單入門課程,引其興趣,培養傳統文化知識,等他們長大就能對這種文化有所了解,而非一無所知。同時,他還將幫助把這些“小小傳承人”的優秀作品推薦到更大的平台與競賽當中。

傳承意義

尊重傳統,並不意味著墨守陳規。“所謂傳承,是兩個字:傳和承。一是傳,是將老師傳授的技藝掌握嫻熟,並且化為一種方法;一是承,要與時俱進,要體現時代和自身的特色。”基於這樣的理念,呂協莊這些年不斷地嘗試著突破和創新。
傳統美術工藝在現代發光發熱是當代人的義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