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

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

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是1993年6月由區政府和市新聞出版局聯合籌辦的“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掛牌成立,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陳至立為該市場成立揭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
  • 揭牌時間:1993年6月
  • 單位:區政府和市新聞出版局
  • 揭牌人:市委副書記陳至立
背景介紹,相關評論,

背景介紹

這是文化領域引進市場機制的一次嘗試,共有13個省市46個單位進場交易,總營業面積近1000平方米,年營業額約1億元。此市場發行面遍及全市90%以上的個體書報亭,成為上海圖書報刊市場的“龍頭”,各發行門市部充分利用市場批發優勢,打破傳統格局,自行組織書源,自擔經營風險。市新聞出版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文廟書刊交易市場年交易量列京、津、滬地區同行業市場首位,市場管理水平在全國書報刊市場中處於前列。1994年7月,中宣部副部長龔心瀚前往視察,指示要不斷發展壯大,使之成為國家級書刊交易中心。1997年4月,在文廟東北面沿夢花街、學宮街,興建仿明清風格的街坊式書市建築,長約150餘米,2~3層樓房高低起伏有致,建築面積3130平方米。新書刊交易市場於1998年6月竣工開業,全國50餘家書刊營業部投入經營,這一市場呈現了上海舊式街市風貌,成為滬上淘書、賣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相關評論

黃浦區文化局表示,不會搬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而只會“幫助它向更高層次發展”,作為對上海圖書發行一大源頭的支持,作為對全國各大出版社、報社、雜誌社的支持,黃浦區將在文廟旁建一個全新的集書刊交易、動漫展示、文化創意在內的大文化市場,以此作為對中央提出的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的回響。
在上海市民甚至全國許多人的印象中,上海文廟與圖書市場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文廟圖書市場已成為上海市民心靈的綠地,然而這兩年卻陷入困境:市場上級單位——黃浦區文化局稱有“火災隱患”、“市政管網不配套”,欲將圖書市場搬遷後,再引入其他商品市場;市場內的圖書發行單位則都認為過去有關部門將自己視為鮮花,將圖書市場建在市中心,盛邀各發行單位加盟,市場這些年確也極大程度地方便了市民淘書、買書,方便了眾多實體書店的進貨,對增加就業機會、創造稅收也有不小的貢獻,現在有關部門卻以種種理由“趕盡殺絕”,這其中另有不可告人的內情。一方強硬地表態:文廟圖書市場非關不可;另一方堅決地表示:人在陣地在,誓與文廟共存亡。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
我們認為,化解文廟圖書市場現如今的僵局,恐怕單靠黃浦區一區之力已難解決。文廟圖書市場建成十餘年,上上下下一貫重視消防工作,為何現在突然提出“存在火災隱患”、“市政管網不配套”等一系列問題?在市中心,若論經營條件、配套設施、消防要求、周邊環境,比文廟圖書市場遠遠不如的商品市場不在少數,為何獨獨要關閉文廟圖書市場?據了解,這兩年,文廟圖書市場內的圖書發行單位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呼聲、提出建議,可我們的有關部門雖然口頭上也高喊“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可實際工作中,從來沒有深入到我們中間,其思維方式之單向、工作方法之簡單,可以說,連動遷辦的工作人員都不如,而解決文廟圖書市場的所謂的問題,絕非只有關閉、搬遷這一種消極的方法。市里有關領導能否關心一下,要求相關部門認真傾聽各方意見,研究如何讓文廟圖書市場發展下去,比如有無可能與一些出版社急欲發展的讀者服務、文化創意等項目相結合,與報刊社的廣告業務相結合,使文廟圖書市場不僅是發行市場,也是讀者樂園、創意園區、廣告櫥窗,由此獲得的收入又可用於文廟老城廂的改造。這種模式在北京、杭州都有成功的案例,舊城得以改造,報刊社得以拓展,書刊發行業態得以提升,所在區的文化建設和稅收雙雙得益,為何上海老城廂就不能在綠化城市的同時為市民留住心靈綠洲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