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八相

上海十八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十八相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頁數:120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文化出版社
  • 作者:董鳴亭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501735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作者簡介

董鳴亭 自由撰稿人。曾任《新聞報》記者,後旅居日本多年。著有散文集《國立的雨》、報告文學《挑戰無極限》、電影故事《霍生桑》、小說《屋檐下的風鈴》等。多篇作品人編文匯出版社《我的初戀》一書,散文《國立的雨》被收進《中外經典抒情散文集》,《冰心的美》被中國文聯出版社編進《世紀之愛》。敘事散文《河邊人家》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及主要新聞單位聯合舉辦的“情系民居”徵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同年,電影故事《霍生桑》在上海文聯和上海電影製片廠聯合舉辦的“建國五十周年電影劇本和電影故事徵稿”中獲得優秀電影故事獎。現今,在上海市寧波旅滬同鄉會工作,從事寧波人文的研究,並在《海上寧波人》開闢專欄,撰寫上海與寧波之間的親情故事。

圖書目錄

阿娘的小“漆夾”
阿娘和親媽
花臉外婆
老房子老外婆
阿寶的三少爺
小五子媽媽
大眼睛阿爸
袁家姆媽
長腳娘舅
排骨阿姨
寧波阿嫂
浦東走來的阿香
小寧波剛剛
“癆病鬼”王格里
搗蛋鬼阿華仔
麗麗小刁臉
弄堂小妖女
我家咪咪
後記

文摘

阿娘的小“漆夾”
寧波阿娘多多少少有點自己的私藏貨,就如我的阿娘有一隻黑色的小皮箱,它一直放在阿娘的床底下。小皮箱是用牛皮經過黑色加工後做成的,小巧玲瓏,拎在手裡不但漂亮而且輕便。寧波人講話喜歡用形容詞,大多數寧波人都喜歡把皮箱叫“漆夾”,漆就是經過黑色加工,夾就是皮夾的意思。小皮箱就叫小漆夾了。
我有時候看著阿娘默默地翻著箱子裡的一些東西,仿佛在想些什麼。阿娘看見我在偷看她的小皮箱,就會隨手把箱子關了,用她那雙大大的眼睛瞪我一眼,用濃濃的寧波話對我說:“這個小漆夾等我死了,儂小娘要就掇①去。”我對阿娘說:“這個小皮箱我也不要,阿娘也不會死。”這時候阿娘的臉上就露出了難得的笑容,說我是一個“馬屁精”、“交關壞的小娘居②”。
那時,阿娘的小皮箱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個非常稀奇古怪的東西,皮貨呀,拎著是多么神氣活現的樣子!相比家裡那些又大又沉重的大箱子,那個小皮箱真是漂亮。
要知道我從小人書上看見林道靜就是拎著這樣一個小皮箱走出了家庭,還有電影中的江姐拎著皮箱站在朝天門碼頭上走上了華鎣山。好幾次我學著江姐的樣子,脖子上圍著媽媽常戴的一條白絲巾,穿著姐姐的紅毛衣,拎著那個小皮箱,還叫隔壁的毛毛穿上我哥的衣服扮著蒲志高,一起在走廊里走來走去。那些樓梯象徵朝天門的碼頭,我揮一揮脖子上的圍巾,毛毛就從我手裡拿過小皮箱,接著我向她叫道:“同志們再見了,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隨著我的口號,毛毛從衣服口袋裡取出一把木頭槍對準我就“砰!”的一聲,我倒了下來英勇犧牲了。
然後,我倆就撲在小皮箱上笑,笑夠了,毛毛說我們把皮箱打開看看,但我不敢,我拎阿娘的皮箱已經夠大膽了,萬一被阿娘知道了我肯定要“吃生活”①的。因為平時,阿娘從來不讓我們去碰箱子,只有她養的咪咪可以愜意地躺在她的床底下睡在這個小皮箱上,享受著皮革的待遇。仿佛阿娘有很多不讓人知道的故事都藏在了這個皮箱裡,讓咪咪為她保守著。
但我不時地會從親戚口中知道阿娘的故事,偶爾也會從母親那裡聽到些阿娘當年的風光和神采。說真的,用現在的審美觀來說阿娘可算得上是個大美女了,她皮膚白白的,眼睛也是大得出奇,就是活到七十多歲,她的腰板也是筆挺的,那頭雪白的頭髮每天用“刨花水”梳理得整齊光滑,她的衣服也是洗得發白,沒有一點污跡。
聽母親說,阿娘的箱子裡有很多漂亮的首飾,都是阿爺用當年在大連做裁縫時賺的錢為阿娘買的。我也聽父親說起過阿娘和阿爺的故事。阿娘十八歲時就嫁給了阿爺,為了生活,新婚不久的阿爺就和阿娘分別了,跟著同鄉北上去了瀋陽。阿爺學的是最吃香的紅幫裁縫,又聽說北方人非常相信寧波人做生意,於是阿爺先是和同鄉合夥開了個裁縫店,賺了的錢就寄回老家他姐姐處,然後阿娘再去阿爺的姐姐處拿生活費。
阿娘不識字,看不懂阿爺寫給她的信,於是她從姐姐處拿了生活費和信就跑了很遠的地方,到一個集市里請擺測字攤的先生讀信給她聽。信很短,內容也很簡單,但阿娘會把信牢牢地攥在胸襟里,再從微薄的生活費里拿出幾鈿錢讓測字先生給阿爺寫回信,阿娘對阿爺說:我也要去瀋陽。
那時候,瀋陽對寧波來說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寧波魚米之鄉,瀋陽冰天雪地。過了不久,阿娘一個人去了瀋陽。到了瀋陽阿娘成了阿爺裁縫店裡的幫手,做飯時阿娘就在廚房裡,閒暇時阿娘就坐在店裡幫阿爺做下手,縫衣服紐扣和繰邊。晚上阿爺和同鄉睡在一張床上,阿娘就在窄小的店堂里搭張鋪睡覺。漸漸地,阿爺有了積蓄,就和同鄉提出了自己想開店的想法,為了不和同鄉搶生意,阿爺帶著阿娘離開了苦心經營的瀋陽那家裁縫店,赤手空拳來到了北京。
P3-5

後記

當我把十八篇書稿交給編輯黃慧鳴時,在和她那纖縴手指接觸的一瞬間,我們的心就像得到了某種默契,她對我說:“這書名一定要加上海這兩個字。”
是啊,上海,她是我們的故鄉,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在這裡,有過我們無數的歡笑,也背負著各個地方對她的寄託和希望。上海是由一條條弄堂組成的,那長長的弄堂就是我們的一個小村莊,村莊裡有我們一起長大的夥伴,有那白髮蒼蒼的阿娘和外婆,還有阿姨和娘舅,他們就如一條條河在村莊裡緩緩流過,就如一棵棵樹在風中舞動著多彩的樹葉,天天在我的耳邊吟唱著風和雨的故事,教我無法忘記他們,忘記自己的故鄉。如今,那些人物用他們不同的方式重新出現在我的故事裡,活靈活現地對我們講述著上海的風土人情。上海啊,她是一個充滿了濃濃人情味的故鄉,她是一個活色生香的人生大舞台,演繹著世間的百態人生。
《上海十八相》書名就這樣形成了,在此,我要感謝天底下所有的人和事物。
首先要感謝上海《東方城鄉報》的情感欄目編輯任海傑先生,十多年來,他的欄目就如一個舞台,供我演出人世間的無數悲喜情節,扮演著少女和年輕人的角色,我寫普通人的愛和恨,寫生與死的考驗,這樣足足寫了十多年。突然,一夜間發生的事情改變了我以往的創作領域,使我走向了一個更寬廣的舞台,我寫我身邊最親近的人,寫他們的命運在上海的弄堂里交織著悲喜和難以忘懷的我們的童年。
其次要感謝“上海寧波旅滬同鄉會”的雜誌《海上寧波人》,這些年來一直為我特辟有關寧波人情系列的欄目,使我一鼓作氣寫著系列性的有關寧波祖母——阿娘的紀實小說。
特別要感謝的是吳紀椿老師,他一直默默地關注著我在文學創作道路上走過的每一步,從我發表處女作開始,到今天的《上海十八相》問世,我們的友誼延續了近三十年,這三十年,充分表達了上海人之間的情分和師生的情誼。
還要感謝這世界上的緣分,都說緣分是一個謎,我就喜歡在緣分中尋找自己的夢想。就在我寫著弄堂故事時,一位失散了十多年的故鄉人找到了我,他就是本書的繪畫者施振華先生,我們從小生活在一條弄堂里,又是一個中學畢業的。當他讀了我的文章後,也喚起了他心靈深處的記憶,並從文章中認出了故鄉的人,他欣然對我說,如果出書,我來幫你插畫。我立馬答應,心想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一條弄堂的人共同來完成這本書。
我們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緣分的到來。也許我一直心存感恩,一直相信緣分是個謎,當緣分讓我們碰到了黃慧鳴,簡直使我對緣分更著了迷。
而最叫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和她交談中,知道她居然是我們弄堂里的媳婦,只是在弄堂要拆遷前才嫁過來。啊呀,說起她的老公我們都認識呢,特別是她講起過街樓里老寧波家養的貓,學著老寧波的老婆用一口濃濃的寧波話叫著“老頭呀,老頭……”什麼話都不用說了,我就認定了她是我們弄堂里的人,我也認定了這本書非她不出了。
我被自己遇到的事情興奮得簡直想再編個故事講給大家聽了,這世界上怎么有這么巧的事?作者、繪者和編者都是一條弄堂里的。於是在黃慧鳴的鼓勵下,我注重於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展開,塑造了“小五子媽媽”和“長腳娘舅”等多個人物。隨後又產生了《大眼睛阿爸》和《排骨阿姨》等作品。如今,這些人物可以匯集出版了,相信大家也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那份緣,找到曾經生活的氣息,找到心中的故鄉,因為這是一本出自純粹的上海弄堂人的文學,願大家喜歡。
最後,我還是回到後記的開頭,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們,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去駕馭文字、捕捉世間的動態;感謝我的家人,給了我無盡的愛和支持理解;感謝所有的朋友們,這些年來一直陪著我鼓勵著我,讓我在文學道路上歡快地歌唱著。更要感謝生活,無論我經歷的是苦還是甜,它們都是我生命中的滋味,給了我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我也將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為大家奉獻更多的具有上海生活氣息的上海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