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分部

上海交通大學分部

上海大學延長校區位於延長路149號,該校區(東部)原為上海交通大學分部所在地。1956年,上海市北郊中學(今上海財經大學附屬北郊高級中學)遷出該地;1959年,上海交通大學工農預科遷入該地,與原先已在那裡的交大基礎部會合;1960年,延長路西部劃歸上海工學院;1962年,交大基礎部遷出延長路東部,工學院擴充至東部,由於學校的搬遷和交接工作的展開都需要一定時間,因此上海工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分部的師生曾共用該處校舍;1962年,上海交大工農預科改為上海工學院附中,翌年暑假遷出單獨建校,即現在的上海交大附中

上海中學位於百色路989號(南大門:上中路400號),校園的一部分原為上海交通大學分部所在地。1978年9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中路100號上海中學西部,劃出49.7畝包括四幢房屋給上海交通大學籌建部分專業的實驗基地;1983年初,經國家教育部審定,上中路100號為上海交大成人教育進修、培訓基地,並下達相應的校舍建造計畫,同年初,學校開始籌建上中路分部;從1983年至1995年學校各系根據社會的需求,在上中路分部先後開設了30多個專業的大專班和10多個進修培訓班,共培養大專生、本科生、雙學位和進修生;1999年,經報市教委和教育部批准,在上中校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學院;2006年,上海交大將上中路分部校址轉讓予上海中學。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1978年10月創辦,校舍位於仙霞路85號原遵義中學,1985年初與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合併成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交通大學分部
  • 分部地址:閘北區延長路149號
  • 分部地址:徐匯區上中路100號
  • 分部地址:長寧區仙霞路85號
機電分校,歷史變遷,共用校址,上中路分部,

機電分校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管理工程系首屆78級畢業生合影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管理工程系首屆78級畢業生合影
交大機電分校機械系首屆學生會幹部交大機電分校機械系首屆學生會幹部
交大機電分校黨委成立交大機電分校黨委成立
1978年10月30日,中共上海市委《批轉市教育衛生辦公室<關於擴大高校招生名額的請示報告>》(滬委[1978]60號),決定建立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等十三所高校。
1978年12月7日,經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滬委組(78)第1074號文)批准,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建立黨委會,並任命校黨政領導班子。1978年12月21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黨委成立會(第一次黨委會)正式召開。此後,交大機電分校一直以“12月21日”為校慶紀念日。
1980年8月,中央教育部、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發出舉辦幹部專修科的通知。1981年1月,上海市有關部門聯合發出貫徹意見。同年春季,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首先試辦工業企業管理幹部專修科。
1985年1月16日,經教育部和國家計委研究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和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的基礎上建立上海工程技術學院((85)教計字008號文);2月16日,上海市高教局轉發教育部(85)教計字008號文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滬府辦(85)26號文:經教育部同意,將原先批覆同意在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和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的基礎上建立的上海工程技術學院改名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下設機電學院及紡織學院。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1978年10月創辦,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第一機電工業局、第二機電工業局、上海造船工業局、上海交通運輸局、華東電業管理局和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聯合創辦,委託第一機電工業局主管,1984年劃歸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主管,校舍位於仙霞路85號原遵義中學。
交大分校領導與78級畢業生合影交大分校領導與78級畢業生合影
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由華東紡織工學院(今東華大學)、上海市紡織工業局、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聯合創辦,由上海市紡織工業局主管,校舍是普陀區提供的原朝暉中學。
1985年初,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由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和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合併成立,校部在仙霞路350號。兩校合併後校名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設有機電、紡織、汽車三個學院,共有13個系、20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科專業。時任國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出席了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成立大會,發表了重要講話,並為學校題詞:“為上海經濟建設培養更多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學校已初步形成“依託、結合、服務於工業”的辦學特色,按上海工業的發展需要調整專業設定。實行按系招生,分段(二二分段或三一分段)教學。探索“產學合作教學”的辦學模式,紡織學院採取“工學交替”;汽車學院是與產業集團聯合辦學;機電學院與企業協作辦學等。科研開發堅持面向生產,促進教學。邀請工業界人士參加校務委員會和院務委員會,作辦學決策的諮詢和指導。舉辦幹部專修科、夜大學和自學考試等多學制、多層次、多形式的高等成人教育。1991年底,學校通過新建高等學校的合格評估。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校徽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校徽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掛牌儀式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掛牌儀式
學校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香港、澳門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學者互訪和教育、學術的交流,並與加拿大、德意志聯邦的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1992年,學校有教職員工180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2人。在校學生達3300人。
至1992年,本科畢業生9138人,培訓各類人員達4萬餘人次。
(以下數據截至2018年8月)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是工程技術、經濟管理、藝術設計等多學科互相滲透、協調發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前身為創建於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和華東化工學院分院(其中華東化工學院分院於1984年編入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1985年經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和華東紡織工學院分院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03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高級技工學校(創建於1951年)整體劃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校擁有松江、長寧、虹口等校區,占地近1400畝,總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其中,主校區松江校區坐落於上海松江大學園區。
方毅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方毅同志為學校題寫校名
學校作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首批試點高校和全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牽頭單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學校堅持依託現代產業辦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堅持現代化工程套用型特色大學的辦學定位,以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學科群、專業群對接產業鏈和技術鏈,以產學研戰略聯盟為平台,構築了具有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特色的“一年三學期,工學交替”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學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辦學、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的“三協同”模式,成為以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優秀工程師和工程服務人才的搖籃。
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
學校現有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點,62個本科專業(含專業方向)。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名,其中碩士研究生近2500名。學校各本科專業(除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外)實行完全學分制,標準學制4年,學生可在3~6年內完成學業。
學校現有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電子電氣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中韓多媒體設計學院、航空運輸學院(飛行學院)、服裝學院、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師學院、城市軌道交通學院、數理與統計學院、外國語學院、社會科學學部(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教學部、工程實訓中心、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19個教學機構,以及上海飛行仿真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政府公共決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國際郵輪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現代工業工程訓練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民航飛行與運營管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學校擁有“社會保障”“天然源農藥化學工程”“現代汽車運用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能源科學與工程”等11個上海市重點學科,“高能束智慧型加工與綠色製造”和“設計學”等2個上海市高峰學科。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檢測與評估服務中心”和“高強雷射智慧型加工裝備關鍵技術產學研開發中心”是上海市級知識服務平台(協同創新中心)。學校擁有“上海創意產品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服裝創意設計與數位化技術公共研發服務平台”“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上海社會調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分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政府公共決策支持研究基地”等省部級基地平台。國家大學科技園已成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台。
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歷任領導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歷任領導
學校秉承開放辦學的理念,積極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培養熟悉國際規則,具有社會責任感,具備綜合能力,擁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的高等工程套用型人才為目標,先後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瑞士、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87多所國際知名大學與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與交流關係,合作舉辦有11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校為學生提供攻讀博士學位、雙學位聯合培養、學分互認、聯合畢業設計、海外實習及國際產學研合作等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海外學習交流機會,每年有2000多名學生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接受國際化教育。目前在校留學生近千名。
松江校區地址:上海市松江區龍騰路333號,郵編:201620
長寧校區地址: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路350號,郵編:200335
虹口校區地址:上海市虹口區逸仙路88號,郵編:200434

歷史變遷

上海大學“南大樓”,坐落於延長路149號上海大學延長校區的南部,一進校門便可看到。這座“南大樓”就是以前上海工業大學的“紅樓”。上海工業大學的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上海工學院。上海工學院是時代的產物: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上海迎來第二次經濟發展高潮,並因此成為年輕共和國的最重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始終是上海發展的第一要素。正是在此背景下的1960年,儘管國家正處於經濟異常困難階段,但中共上海市委為培養更多的工程技術人才支持上海工業發展,1960年3月仍然決定籌建“上海工業師範學院”,同年7月改設“上海工學院籌備處”。
上海工學院籌備處最早設在市委院內2號樓,約100平方米,位於延安西路33號。此後,學校在金沙江路征地80畝,建造了6000平方米的宿舍和教室,該校址靠近華東師範大學,為的就是依託華師大的師資和辦學經驗。但是,6000平方米的建築對亟需大量實驗室的工科大學來說遠遠不夠。經上海市委市府討論決定,將閘北區(今靜安區)延長路149號上海交通大學分部和上海交大預科(附中)校址劃給上海工學院。
該校址一是毗鄰上海新興的彭浦工業區,二是校園內有基本辦學條件。在此辦學堂可以追溯到1925年。1897年,美國南浸禮會在上海創辦桂秀女學。後來,因為晏摩氏捐建校舍一幢,故更名為“晏摩氏女中”。1925年,女中遷入“浸會莊”(即現在的延長路149號)。1947年,同由浸禮會創辦的滬江大學附中也遷入這裡。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併合並這兩所學校,命名為上海市北郊中學(今上海財經大學附屬北郊高級中學)。1956年,北郊中學遷出該地。1959年,創辦於1954年的上海交通大學工農預科遷入該地,與原先已在那裡的交大基礎部會合。上海工學院剛起步時,校舍是在延長路校區的西面,現在稱作為“西部”的地方,把校區割成東西部的廣延路是20世紀70年代才築通的。“西部”在工學院之前是1951年在此成立的中國共青團上海市團校。1962年,交大基礎部搬出延長路(東部),工學院擴充至東部。1962年初上海市委市府又決定,將廣延路140號上海團校校址劃給上海工學院。
原上海市北郊中學的“紅樓”原上海市北郊中學的“紅樓”
1962年3月,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決定將上海交通大學工農預科改為上海工學院預科;同年8月,又改名為上海工學院附中;又過了幾個月,工學院向上級提出不再辦附中,獲得同意。1963年暑假,附中搬出,單獨建校,後來就成了現在的上海交大附中。當時上海工學院校園面積達300畝。儘管如此,學校的搬遷和交接工作的展開都需要一定時間,當時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部的教師和交大一年級新生還在原址延長路149號學習,需要繼續用房,因而實際給工學院的辦公、教學和宿舍用房較少。於是,學院黨委號召學習“抗大”精神,條件差,培養的學生不能差,要為上海高、精、尖工業培養出合格的人才。為了不耽擱教學時間,校內的工學院學生和交大的師生擠在一起上課,教室與交大分部共用。包括當時的“紅樓”中的辦公室也是和交大合用的,通常到了晚上,辦公樓里依然燈光通明。
動盪年代,教育遭到嚴重破壞,工學院不能倖免。1966年6月,全校停課。1972年,上海工學院受命撤銷,併入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原工學院院址成為上海機械學院總部,無線電技術及設備和有色及稀有金屬冶金兩個專業併入上海科技大學。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的教學秩序才得以恢復。1979年1月,上海工學院原建制與上海機械學院分離,正式成立上海工業大學。
1983年1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錢偉長教授出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然而,當錢偉長來到上海工業大學時,他才知道,這個學校已經兩年沒有校長,全校學生不足千人,被上海人稱為“四流學校”。1985年前後,學校又在校區北面新增土地180畝,就形成了現在的校園格局。現在校園內,屬於“浸會莊”時期的房子只剩下兩幢半了,一幢就是現在的“南大樓”-工大的紅樓,還有一幢就是現在西部的“西北小樓”(離休幹部活動室),剩下的半幢是西校門邊上原來的幼稚園用房(一半被拆)。錢校長的辦公室就設在“紅樓”里。上任伊始,錢校長就深入各系、基礎部、分校、圖書館等處進行調研,了解第一手材料,聽取各部門意見,解放思想,立志改革。錢校長提出許多重要的教育理念,都是在“紅樓”里醞釀、討論、研究後形成,傳承至今。
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業大學與上海科技大學、原上海大學及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新的上海大學,錢偉長任首任校長。新上海大學成立後,“紅樓”就成了校部機關大樓,師生改稱它為“南大樓”。共四層的“南大樓”辦公分布如下:一層有設備處、武保處、學工辦等部門;二層有科研處、教務處、財務處等部門,東西向各有一個會議室,稱為“東會議室”和“西會議室”;三層有黨辦、校辦、組織部、宣傳部、紀委、統戰部和人事處等部門,東面是校長的辦公室,西面是書記的辦公室;四層有審計處等部門。直至1998年9月寶山校區行政樓竣工後,機關總部隨之搬離“紅樓”。
“紅樓”是學校的行政辦公用樓,從上海工學院,到上海工業大學,再到1994年合併的上海大學,學校的教學、科研、財政等各項行政事務工作都在這裡展開,“紅樓”是學校各項工作正常運轉的“隱形保鏢”,它靜靜佇立在學校的梧桐樹從中,見證著學校的變遷和成長。

共用校址

艱苦創業二三事
“水上飯店”
上海工學院早期是與上海交大分部擠在一起,由於用房緊張,學院的學生食堂是用蘆席搭起的臨時草棚,建在北大樓和學生食堂之間的荒草地上。由於條件簡陋,下雨天滿地積水,趕上大雨,真是“屋外大雨潑,屋內小雨滴,兩腳踏在小河裡。”下小雨時,還能用磚墊著腳就餐;下大雨時,往往站在水裡,卷褲腿赤腳就餐,“水上飯店”由此戲得其名。在困難時期,食堂經常是煮青菜、醬油湯。師生們一起自力更生,開荒種菜,打漁養豬,改善一伙食,改善生活。
上海工學院早期食堂上海工學院早期食堂
“桌椅示眾”
1960年代的工學院,一進校門,映入眼帘的是用冬青樹栽培的“勤儉辦學”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艱苦創業的寫照。當時,由於辦學經費的有限,教學和辦公用具一時難以添置,學校設法從別的單位調撥來一些舊的家具和舊的課桌椅,其中大多是從上海農學院調撥來的。有一次,校內發現了一些缺腿少腳的課桌椅被丟棄在露天,院長知道後,馬上責成有關部門把被損壞的桌椅放到教學大樓門口去展覽,還畫成漫畫,對全校師生進行愛護公物教育,形成節儉之風。
“共用教室”
建院之初,雖然市委市府已決定把上海交大基礎部和附中的校址作為工學院的校址,但搬遷仍需要一段時間,當時上海交大基礎部的教師和新生還在這裡,需要繼續用房,因而能給工學院的辦公、教學和宿舍用房較少。
學院黨委號召,要發揚“抗大”精神,條件差,培養的學生不能差,要為上海高、精、尖工業培養合格的人才。南大樓的辦公室同上海交大合用,晚上辦公樓通常是燈火通明。為了不耽擱教學,當時上海工學院的學生和上海交大的學生擠在一起上課。機械系、電機系和冶金系男生借住在上海化工技校宿舍,女生借住在上海團校宿舍。
儘管教學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工學院的領導和全院師生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學院在創建時期還是有了較大的發展。

上中路分部

1978年9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中路100號上海中學西部,劃出49.7畝包括四幢房屋給上海交通大學籌建部分專業的實驗基地。1983年初,經國家教育部審定,上中路100號為上海交大成人教育進修、培訓基地,規劃建設規模為在校學生700人,並下達相應的校舍建造計畫。同年初,學校派出了以周天寶為主任、周本興為副主任的13名工作人員開始籌建上中路分部。由此奏響了上海交大上中校區建設發展的動人樂章!
當時的上中路分部一片荒蕪,地面建築物僅有三幢1975年由“五七”京(劇)訓練班建造的、總面積為1998㎡的三層琴房和一座200㎡、用作練功房的簡易平房,校園內一片雜草叢生,茅草蘆葦比人高,水塘里龍蝦小魚在游,東一塊西一塊的小菜地,更談不上“三通一平”。而學校因“文革”後高教事業的迅猛發展,教育、培訓任務緊催著要求當年必須開班接納學生進校。在校領導的關心下,在校務處的協調和基建辦公室的大力支持下,13位同志發揚頑強拼搏精神,僅用4個月時間就完成當年基建當年學生進校的任務。這中間湧現許多感人事跡:恰逢天公不作美,連續陰雨40多天,滿地泥濘,施工條件極為困難,在缺乏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硬是人扛肩挑,在現綜合樓的原址上建起23間平房作當年進校學生的教室;缺乏材料,從校辦工廠拆下的舊材料在現實驗實訓樓的舊址上建起簡易食堂;教室的課桌椅、寢室的家具都是學校換下來的舊的再油漆一下使用;人手少,許多同志放棄休息,輕傷不下火線,生病堅持工作。
籌建組同志的辛勤汗水終於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完成施工用房200㎡、簡易汽車庫230㎡、廚房330㎡、食堂200㎡、琴房擴建150㎡、教室640㎡,築水泥道、豎電桿、排水管,實現路通、水通、電通,上中路分部雛形初現。1983年7月11日,第一批外語函授教學班、失效分析短訓班579名學員(其中大專生84人、進修生495人)進入上中路分部學習。艱苦創業,奠定基礎!這一日,成為了上海交大上中校區歷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天。
此後根據學校的發展,上中路分部校園建設依然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從1983年至1986年,先後建起教學樓、食堂、鍋爐房、綜合樓、二幢學生宿舍樓、體育館、汽車庫等,合計建築面積近18000㎡,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學生要吃飯,家屬樓要生活,籌建組同志為解決煤氣問題,多次天不亮就起身趕在煤氣公司未上班前坐等公司領導開門,憑一片誠心打動人家,硬是在上中路分部周邊沒有煤氣管道的情況下,於1984年第一屆教師節前將上中路分部3幢家屬樓安裝上管道煤氣,1987年4月新食堂竣工即開通管道煤氣,使學生和家屬區的生活得到保障。除了跑煤氣,籌建組的同志還要跑電話局、供電局、自來水公司,跑副食品公司、煙糖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憑著一顆火熱的心,終於將後勤保障工作落到實處,使學員們無後顧之憂。
建造鍋爐房、安裝鍋爐之際同時在進行下水道的敷設,因道路被掘開,汽車無法通行,起重設備難以運輸到現場。在此情況下,鍋爐房幾位同志硬是用肩膀將好幾噸重的鍋爐附屬檔案扛到安裝工地,令工程施工人員為之深深感動,從而使施工得以順利進行並在規定的工期內圓滿完成鍋爐安裝任務。為節約開支,學生宿舍的鐵床、家具是分部的男女老少用雙手和肩膀搬上樓的,許多人手磨破了、肩扛腫了仍堅持工作。綠化建設中,為保證苗木成活率和合理的價格,員工們直接到江浙採購,自己選苗木自己押車,當天運到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栽種,面對棵棵成活的苗木,人是辛苦了,臉上卻流露出欣喜的微笑。此外還有,校園在發展,電力要擴容,領導和辦事人員多方聯繫,硬是節約了30多萬元的支出;在校園基建中,層層把關,總是把一分錢掰作兩半花,將經費卡到最低限度;前些年的校園義務勞動人人毫無怨言、個個踴躍參加,校園建築垃圾清運和校園綠化建設基本上是在分部人的“義務勞動”中完成的,短短几年中使上中路分部面貌煥然一新……以校為家,以事業為重,艱苦創業的主人翁精神已成為了上中校區員工共有的工作傳統。
上海中學校園上海中學校園
上中路分部的校園建設,始終得到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時任校黨委書記的鄧旭初同志,在上中路分部開辦之初,親臨現場解決校園的建設、學生的生活等問題;時任副校長的王守仁、范祖德同志多次召開會議、親臨現場協調工作,為上中路分部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校校務處、基建處、總務處等方方面面都給予了大量的支持。
辛勤耕耘,春華秋實!經過全體幹部、員工的共同努力,上中校區面貌年年有新改觀。1987年征地開始建足球田徑場;1992年進行污水管道改造,從此夏季下暴雨再不會出現校園積水現象;先後建成計算機房、語音室等,辦學條件進一步得以改善。當年在一片荒地上建起的簡陋教學基地,已建設成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清潔整齊的美麗校園。1988年上中路分部在全校率先連續榮獲上海市市級“花園單位”和“衛生先進單位”,到90年代又先後榮獲“上海市高校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安全單位”等榮譽稱號。
伴隨著上中校區的校園建設,分部教育事業也蒸蒸日上、繁榮發展。從1983年至1995年學校各系根據社會的需求,在上中路分部先後開設了30多個專業的大專班和10多個進修培訓班,共培養大專生、本科生、雙學位和進修生6417人。到1999年,學校敏銳地抓住國家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機遇,經報市教委和教育部批准,在上中校區成立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學院。在以孔慶鴻為首的院領導班子帶領下,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辦學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學科研碩果纍纍,學院事業取得了快速長足的發展。學院實力的提升反過來又推動了校園建設的發展。學院領導始終堅持以學院發展為重,在校園建設上捨得化錢,注重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在1999年起,自籌資金建造5019㎡的學生公寓樓和2337㎡的實驗實訓樓,建成5個現代化多媒體教室、5個計算機房,改善了教學條件,目前校園建築面積共25000㎡;自籌資金完成了食堂改造、浴室改造、宿舍樓改造,為學生改善了生活條件;自建了近440餘座的多功能演講廳和學生活動中心,擴建了閱覽室,翻新了體育館,為學生創造了社團活動條件和改善了課外閱讀和體鍛條件;改造了校園路燈照明,美化了校園環境;在綠化建設上,綠化面積近10000㎡,如今校園是四季有花、層層有綠、假山噴泉、鳥語花香,真是“風景這邊獨好”!
上海中學校門上海中學校門
上中校區以綜合樓和教學樓為校園的中心,集教學、辦公、實驗為一體的綜合樓迎面“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激勵著“上中人”永遠為交大的事業發奮努力,仿佛在張開交大這博大的胸懷歡迎一代代學子的到來;教學樓像一艘遠航的巨輪,載著交大學子奔向知識的海洋和理想的彼岸,教學樓內設有電子、微電子、通信實驗室,學生在實驗室內探索科學知識,蕩漾在智慧的海洋里,領略著電子、微電子在宇宙中無窮無盡的變化的魅力。
教學樓的南面是校園中心綠化景點,當年校園建設中“上中人”親手栽下的樹木,現已長成參天大樹,學生在綠化休讀點看書聊天,沐浴著陣陣春風;校園中的假山、噴泉、紫藤架、草坪、爬山虎勾畫出了校園美景,上中校區在全校率先取得“上海市綠化衛生先進單位”和“上海市花園式單位”、“上海市十佳垂直綠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毗鄰綠化中心點是學院的三層樓的食堂,經自籌資金,將食堂裝修得暢亮乾淨舒適,三樓餐廳更是美輪美奐,為學生就餐創造了溫馨的環境。
再往南是二棟六層樓的學生宿舍,建造於80年代初的學生宿舍,幾經修繕,現已變得寬敞舒適明亮,四人間的宿舍,電話、網路進房間,學生在學習之餘可上網流覽,將天下大事盡收眼底。
綜合樓東是學院體育運動區域,體育館於2004年暑假中自籌資金翻修如新,室外籃球場學生課餘運動生龍活虎。
綜合樓北是2000年2月,技術學院根據辦學需要,拆去二棟1975年建造的三層琴房,自籌資金開工建造的學生公寓,建築面積5019㎡,共有126間寢室504個床位,通風采光良好,每間有近4㎡的陽台,“三線”(電話、有線電視、網路)接入宿舍,每人有獨立自修桌和書架,套內有盥洗設施,為學生提供舒適的住宿條件。
為培養套用性人才所需,學院自籌資金於2000年9月動工,2001年7月整體完工建成2337㎡的實驗實訓樓,內設電子電工電路、計算機網路、現代化辦公設備、電子商務、通信等專用實驗實訓室和能容納500人的多功能演講廳。現在學院擁有5間共能容納500人的設施先進的多媒體教室,有5個能容納450台計算機的機房,還有一批設施較先進的能基本滿足套用性技術人才培養的實驗實訓教學設備。
經過近三十載的奮力拚搏,上中校區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的一筆。(註: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將占地近50畝的上中校區以1.2億元的價格轉讓予上海市上海中學,上海交通大學上中路分部原址現為上海中學340餘畝校園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