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楊回族鄉

上楊回族鄉

上楊回族鄉地處崆峒區南部山區,全鄉轄7個行政村,33個生產合作社,1546戶,6830人,其中回族6340人,漢族500人,全鄉總面積6713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楊回族鄉
  • 別名:上楊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下轄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7行政村
  • 政府駐地:上楊鄉
  • 電話區號:0933
  • 郵政區碼:744000
  • 地理位置:崆峒區南部山區
  • 面積:67130畝
  • 人口:6830人
  • 方言:平涼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崆峒山
  • 火車站:平涼站
  • 車牌代碼:甘·L
基本概況,概述,運輸業第一村,中英合作第一村,新型農民第一村,

基本概況

該鄉耕地面積27590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4畝,地域分布為兩道溝三架梁。建設
崆峒區上楊回族鄉

概述

紅柳綠的5月,走進崆峒區南部山區的上楊鄉,只見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緊張地鋪設自來水入戶管道,鄉幹部穿梭於房前屋後為即將修建的牛棚精心選址,村幹部蹲守在東西面山指揮著推土機整修生產道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把這個昔日寧靜的偏僻鄉鎮變得沸騰起來。這個人口不足7000人的小鄉,正以科學的精神、和諧的理念、發展的眼光,舉全鄉之力,汲民眾之智,聚社會之財,精心打造特色鮮明的新村“名片”,演繹著一段又一段奮力建新村的美麗故事。

運輸業第一村

名片之一:運輸業“第一村”
夏日的早莊,每天凌晨四五點鐘,沒有誰通知,發動機聲便淹沒了雞叫,百餘輛“雙橋”牌汽車組成的龐大車隊,浩浩蕩蕩地開往同一個目的地——石灰溝料場。
早莊村是上楊鄉的一個普通村莊。全村現已擁有大中型汽車123輛,年創收1200萬元,實現利稅380萬元,戶均收入3萬元以上,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崆峒區運輸業“第一村”。張炳軍是早莊村的運輸大戶,家裡的8輛汽車常年拉運石料,年收入近40萬元。馬有拾在跑運輸的同時,年初又投入50萬元建成了上楊鄉第一個百頭養牛場。在運輸業的帶動下,早莊村平日裡已經沒有閒人,更沒有是非和刑事案件,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乾,大家團結一心掙大錢。

中英合作第一村

名片之二:中英合作“第一村”
石灰溝村具備了崆峒區南部山區所有村莊的典型特徵:地廣人稀、廣種薄收。惡劣的自然環境讓這個1200人的村子長期背負著貧窮的“包袱”,人均純收入低於全鄉平均水平。2007年春季,隨著英國贈款小流域治理項目的順利實施,石灰溝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新變化:山綠了、路寬了、水通了、牛也“住”進房裡了。
該項目於2006年8月在上楊鄉境內的甲積峪小流域正式啟動實施,治理期為兩年,總投資1182萬元,其中獲得英國贈款300萬元,區直相關部門配套882萬元。項目區共實施造林、種草、溝頭防護、澇池、梯田、道路、橋涵、機井、水窖、投牛還犢和技能培訓等子項目11類32個,完成造林1130畝,種草900畝,建成小康屋40戶,新修農二級生產道路24公里,新建梯田800畝,安全飲水工程、便民橋、牛棚建設有序進行。

新型農民第一村

名片之三:新型農民“第一村”
小岔是上楊鄉的又一張“名片”。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村黨支部推出的“四型”農民新鮮經驗,讓這個窮山溝聲名遠播。全村162戶708口人,90%的民眾掌握了2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湧現出科技致富戶85戶,人均科技收入2540元。村民張玉祥通過參加農民夜校,學到了新的養殖技術,是黃牛養殖的“土專家”。科技帶頭人馬正興與老黨員糟清林結成“一加一”幫扶對子,送致富信息,傳種植技術,幫助老人走出了生活困境。村黨支部定期邀請科技等方面的專家舉辦科技知識講座,累計培訓民眾1100多人次。小岔村建起蔬菜大棚30座,種植大田蔬菜1007畝,栽植果樹550畝,發展暖棚養牛102戶。培育10畝以上種植大戶20戶,10畝以上果品大戶18戶,10頭以上養牛大戶16戶,戶均蔬菜、林果、畜牧年收入分別為5000、1200、11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