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女子五枚拳

上杭女子五枚拳由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鳳陽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創立,並將五枚武術帶到南方,已傳閩、粵、贛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杭女子五枚拳
  • 外文名:Shanghang woman five fists
  • 項目名稱:上杭女子五枚拳
  • 主題詞:五枚拳,傳統體育
  • 認證級別:省級第二批、市級
  • 項目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代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中都鎮政府
  • 區域:龍巖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五枚武術創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祖師(亦稱五枚師太、五枚道姑)。有傳女不傳男的說法,五枚拳是中國武術稀有的拳種之一。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鳳陽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傳,後結為夫婦同回上杭,創立梅花拳(亦稱五枚拳)軟樁八法。據說五枚武術在北方已失傳,而丘正元和梅花將五枚武術帶到南方,已傳閩、粵、贛三省。

歷史淵源

五枚拳又稱“梅花拳”,據傳源於北方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五枚祖師”,亦稱“五枚師太”、“五枚道姑”,在清朝末年傳入閩西客家地區,是中國武術稀有的拳種之一。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上杭縣廬豐鄉扶陽村的丘正元跟隨來上杭演出的安徽鳳陽花鼓戲班的武師到北方習武,後來,丘正元又和戲班的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一起到河南拜五梅祖師的弟子為師。由於丘正元和梅花謙虛好學,深得師父賞識,得五枚拳真傳。10年後,丘正元和梅花拜別師父,結為夫妻回到閩西上杭,在上杭縣中都、藍溪、黃潭、太拔一帶傳授五枚拳,從此五枚拳在閩西客家地區流行,並流傳到粵、贛二省的客家地區。
北方地區歷來都是兵連禍結,戰亂頻仍,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於少林武術受到清廷的壓制,加之五枚拳又是女性拳種,所以五枚拳在中原地區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制約,五枚拳在北方的失傳也就不是偶然了。閩西地區地處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山區,群山連綿,地勢險要,所以當時清廷政府也是鞭長莫及,使得五枚拳能在閩西客家地區快速發展。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區,由於田園稀少,土地貧瘠,謀生不易,因此男人們多數遠走他鄉,多外出營生。客家女人既要料理家務、教育小孩、照顧老人,又要上山砍柴、下地耕種,形成“男外出,女留家;男工商,女務農”互補型的家庭模式。由於青壯年客家男子外出營生或參與戰爭,客家女性承擔著保護家族及其成員的責任。所以,五枚拳的傳入,得到了廣大客家女性喜愛,使得客家女性在求生存、爭發展的奮鬥過程中,有了適合她們習練和保護她們自己及家族成員的拳種,這也提振了客家女性的生存環境。
清末民國初期,上杭縣中都鎮古基村還開設了武廠,成立了“五枚武術隊”、“女子舞獅隊”。解放後,五枚拳在閩西客家地區鄉村得以快速發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五枚拳受到衝擊,武術活動也被迫停止。改革開放後,在當地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沉寂多年的五枚拳重新獲得新生。1982年,中都鎮古基村女子武術舞獅隊正式成立,從1984年始,中都鎮古基村女子武術舞獅隊參加了各級各類比賽、表演等活動,巾幗不讓鬚眉,她們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武藝讓世人大開眼界,讚揚、獎勵也接踵而至。如在1988年全國首屆農運會上,中都女子五枚武術隊獲金牌1枚、銅牌2枚,榮獲全國農運會武術團體獎。1992年獲福建省舞獅武術表演第一名、1996年獲福建省農運會傳統拳術和棍術第一名;她們還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和表演,屢獲殊榮。2002年開始上杭中都中心國小把“五枚武術”當作鄉土教材來傳承。

基本內容

五枚武術包括拳法和棍術,屬儒家打法,即文拳,其核心是五枚拳軟樁八法。八法分文八法和武八法。文八法是:點、橫、豎、鉤、拐、挑、撇、拉;武八法是:接、打、騰、封、踢、彈、掃、掛。其特點為:拳法套路短小緊湊,步型低矮,步法轉換靈活,技術上以靜制動,借力還力,以守轉攻,短打快攻,出其不意攻克對方為主要特點。絕招是:上打頭豐(即太陽穴),下打陰膛,中打胸膛肚角,用擒、拉、鉤、扒,抑陽五尺,抑陰三尺。
五枚拳軟樁八法招式包括:(1)小八法;(2)分八法(大八法);(3)生克;(4)四椎卷指(四椎手);(5)鯉魚翻白;(6)鷂子翻身;(7)佛子手;(8)龍虎樁(龍虎下山絕命樁)。

主要價值

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過硬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術,深受人們的喜愛,而“五枚拳”作為稀有的拳種之一,深深紮根在上杭這塊紅土地上,並在中都古基村完整傳承下來。
梅花拳屬中部奪路之拳,核心是五枚拳軟樁絕命八法,屬儒家打法,即文拳,在武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都鎮古基村女子五枚拳是五枚拳的優秀代表。汀運發達時,位於古基村的汀江第一險灘大沽灘為交通要衝,該村人習武防身之風盛行,解放前40年代古基村開設武廠,後成立“五梅武術隊”、“女子舞獅隊”。中都女子五梅拳享譽省內外,曾獲首屆全國農民運動會武術團體獎、個人拳術表演冠軍、省農運會金銀獎等殊榮。

瀕危狀況

受國家武術競賽規則的影響,五枚拳習練者減少,能掌握精髓的更少。
五枚拳屬於客家民間武術拳種之一,它的傳播、發展主要受客家文化、地域、文化素養和保守意識的局限以及五枚拳自身戒律,如家族式傳授,還有傳女不傳男等規制影響。在其漫長的傳播過程中,口傳身授、拜師學徒式的傳授一直是最為主要的方式。從20世紀90年代後開始,習練者逐漸減少,目前從事五枚拳訓練的專業人員僅有20餘人,主要集中在閩西上杭縣的中都鎮古基村、藍溪、黃潭、太拔等一帶,且大都年事已高。特別是受國家武術競賽規則的影響,致使許多年輕人不願學習那些難登賽場的民間武術,雖然近幾年當地政府也重視對五枚拳的保護,五枚拳的傳承人也摒棄了舊有戒律,招收不同姓氏願意學習者。2002年開始將五枚拳作為學校鄉土教材,但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害怕吃苦,不能堅持。況且習練五枚拳要求習練者具有紮實的基本功,也使得許多習練者在習練五枚拳時無法真正全面掌握五枚拳的套路、功理、功法,真正能掌握五枚拳精髓的幾乎沒有。

保護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體委發出《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有關體育主管部門非常重視,挖掘整理出五枚拳的拳譜,被編入福建省體委編的《拳械錄》中。五枚拳這項集健身、競技、教育於一體的民間武術項目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競技性、社會普及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於2007年8月入選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發展過程中碰到許多困難。本研究在對五枚拳歷史淵源梳理基礎上,通過對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探討五枚拳的發展策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