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山伏

上位山伏

即時戰略遊戲帝國時代3亞洲王朝中日本特有的重裝步兵單位。他們揮舞著沉重的狼牙棒,可對敵人的步兵及建築物造成嚴重損傷。需要在領事館中選擇“日本鎖國”(即陸軍加強)後方可由領事館生產。英文Konsha Yamabushi,其他譯法:長鼻山伏,修驗山伏。

領事館兵種,重步兵。血140,占人口1,建造時間30秒,無建造上限,價格60齣口商品(即茶葉)。建造經驗6,殺戮經驗6。初始攻擊10,攻擊間隔1.5秒。10%遠防,視野12,速度5,防禦模式下速度2.5。5倍反騎,3.5倍反輕步兵。攻城攻擊35,間隔3秒。反騎效果較好,價格較低,成型快,可做廉價炮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位山伏
  • 外文名:Konsha Yamabushi
  • 出處:戰略遊戲帝國時代3
  • 領事館兵種:重步兵
  • 別稱:長鼻山伏,修驗山伏
歷史,釋義,山伏,上位,

歷史

山伏和僧兵同屬一個時代,但山伏是關係相當疏離的山居隱士,他們退居山野,追求平靜和戒除一切嗜欲。山伏是修驗道的信徒,研究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摒除外界的影響,追求心靈的開悟。漸漸地,山伏成為各種玄秘的導師,很多人向他們尋求慰藉和導引。山伏除了研究人與自然、神秘的意象和宗教經文外,也研習武術。
13、14 世紀時,散居各地的山伏開始對山居外界的事務發生興趣,並組成一個鬆散的團體,受中央寺廟指揮。山伏有了這種組織,有如僧兵和一向宗暴軍,突然在宗族與王國不斷更替的地區掌握了政權。這些和尚戰士在戰國時代常常與武士並肩作戰,後來被強大的大名織田信長瓦解。

釋義

山伏

日本修驗道行者的統稱。又稱山臥、修驗者、行者。即指為得神驗之法,而入山修行苦練者。尊奉奈良時代初期的役小角為始祖,以大和(奈良)的大峰山、金峰山、吉野山,紀伊的熊野山,奧州的出羽三山,九州的英彥山等諸山為修行的場所。初時,修行者多依賴顯貴的經濟援助,發展至鎌倉時代,逐漸獨立,並與政治、軍事頗多關連。依其入山次數或修行深淺,分作一僧祇、二僧祇、三僧祇、正先達、大先達等階級。裝束獨特,身著袈裟,系之以鈴,圍兜巾,懸珠,提杖,負笈,復佩以大刀、法螺。
中世時山伏屬於天台、真言兩宗。天台宗方面由三井寺(園城寺)統轄,真言宗方面由醍醐寺統轄。近世以來,由於修驗道的組織化(本山、當山兩派的成立)與社會制約的增強(如確立大名領國制、幕藩體制等),山林修行逐漸淡化,修行者轉往鄉村居住,從事加持祈禱、神社別當職等宗教活動,對近代日本民間信仰有很深的影響。

上位

較高的或上面的位置;比較高的地位或職位。
(1).高官;顯達的職位。《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戰國策·齊策四》:“於是, 梁王 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 孟嘗君 。” 唐 韓愈 《與崔群書》:“所以如此云云者,以為足下賢者,宜在上位。托於幕府,則不為得其所。”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如果一切在上位的人都和你一樣,把自己的爵祿拋棄了,真正做個自食其力的平民,那可就好了。”
(2).特指君位,帝位。《管子·牧民》:“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
》卷十:“ 堯 非不能召 舜 而留於帝室,以 舜 有父母,故又以二女嬪之,家齊身正,舉而加之上位。”
(3).指君主。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三章二:“ 元璋 多次派使臣督責, 國珍 推說:‘當初獻三郡,為保百姓,請上位多發軍馬來守,交還城池。’”原註:“當時人稱君王為上位。”
(4).上級官員;上司。 宋 范公偁 《過庭錄》:“郡醫 姚生 ,以術賂結權貴,豪恣莫比,監司憚之。郡縣僚吏,居職能媚 姚生 者,雖上位有隙,亦必善終,或升改而去;反是者禍亦不測。”《元典章·聖政·振朝綱》:“ 世祖皇帝 之後,各枝兒里近行的官人,每等上位奏了,多與了聖旨來,可憐見呵。”
(5).上座,貴客座位。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一》:“ 秦 使者至, 昭奚恤 曰:‘君,客也,請就上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