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縣恆豐民族學校

恆豐民族國小創辦於1921年,現已有近百年的辦學歷史,為水族地區培育了無數英才。始名為“荔波縣國立第二國小”,民國二十五年更名為“貴州省立荔波少數民族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都縣恆豐民族學校
  • 校訓:進來彬彬有禮,出去步步生風 
  • 創辦時間:1921年
  • 所屬地區:貴州省三都縣
  • 學校地址:貴州省三都縣恆豐鄉
  • 創辦人:韋雨臣
學校概況,辦學歷史,歷任校長,辦學初衷,建築設計,地圖信息,

學校概況

創辦時間:民國十年(1921年) 學校地址:貴州省三都縣恆豐鄉
校 訓:進來彬彬有禮,出去步步生風 學校警句:睡獅警醒,惡獸遠逃
1951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省立荔波恆豐民族國小”,是省民委單列撥款在水族地區創辦的第一所民族國小,是建國初期,水族地區民族國小的典範。1958年,恆豐鄉劃入三都水族自治縣,學校易名為“恆豐民族國小”,於2004年更名為現在的恆豐民族學校。
“省立恆豐民族國小”遺址已有近百年的三紡一壁四合院及室內文物,至今仍保護完好。據專家學者考證,該校四合院有較高的文物開發價值,是黔南地區乃至全省民族地區鄉村學校中僅此一所。曾引起省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進行了必要的搶救維修工作,是研究水族地區近代以來文化教育的歷史見證。

辦學歷史

韋雨臣先生簡介:韋雨臣,名學霖,號雨臣。貴州省原荔波縣水婆鄉(水婆鄉即現在的恆豐鄉)塘黨村塘黨大寨人。私塾於前清舉人覃貴廉門下,學畢,被選任縣義會議長。民國初年就讀於貴陽南明中學(今貴陽一中),畢業後任貴州省遵義專區稅務長官。因政治見解有歧義而辭官返鄉,於荔波縣城私人宅院內出資開辦“農民識字班”,教授學徒。因而得縣長韓知重讚賞,遂與之韓直抒胸意,曰:“欲完成國父孫中山先生之興國大業,必須喚醒民眾,欲喚醒民眾,必須創辦學校,曉之以大義,習之以文化科學知識,一人力單,多人方能勢眾噫!”。韓聽後,頻頻點頭稱是。旋即受任國民政府荔波縣方村區區長,後任第四區區長[第四區時轄恆豐鄉(恆豐鄉時轄恆豐、廷牌、陽安、和勇)、周覃鄉、三洞鄉、九阡鄉]並指派先生創辦學堂。先生先在荔波城內創辦桂花書院及文廟(後稱荔波縣第一兩級國小),後在水婆鄉創辦荔波縣立第二兩級國小(即現在的恆豐民族國小),荔波縣立第二兩級國小後立為“貴州省立荔波少數民族國小”,直至新中國成立後1950至1957年仍用此名。
抗日戰爭期間,先生為學校題聯:“放開眼孔觀中外,站穩腳根看古今”。勉勵學生為挽救民族危亡勤奮學習。先生致力於民族教育的義舉得到當時國民政府貴州省主席王家烈的讚許,後贈先生一匾“桑梓儀型”以表彰先生為平民百姓辦教育的功德。先生一身生謹記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之勉,踐行孫中山先生遺訓。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姓名
籍貫
學校創建人、名譽校長
韋雨臣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塘黨村人
第一任校長
高重光先生
荔波縣人
第二任校長
韋國恆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塘黨村人
第三任校長
韋鈞煊先生
三都縣廷牌鎮人
第四任校長
韋國恆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塘黨村人
第五任校長
玉成瑞先生
荔波縣玉屏鎮人
第六任校長
覃昆源先生
三都縣周覃鎮人
第七任校長
潘仲營先生
三都縣三洞鄉達便村人
第八任校長
韋國才先生
三都縣三洞鄉板告村人
第九任負責人(教導主任)
羅積榮先生
榕江縣人
第十任負責人(教導主任)
韋祖榮先生
都勻市王司鎮人
第十一任負責人(教導主任)
劉東仙女士
荔波縣甲良鎮人
第十二任負責人
覃興盛先生
三都縣周覃鎮人
第十三任負責人
覃福幫先生
三都縣周覃鎮人
第十四任校長
韋萬忠先生
三都縣廷牌鎮本托村人
第十五任校長
韋貞和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景奎村人
第十六任校長
韋繼商先生
三都縣廷牌鎮廷牌村人
第十七任校長
韋德富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豐來村人
第十八任校長
韋志努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豐來村人
第十九任校長
韋光鼎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板力村人
第二十任校長
韋景躍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塘黨村人
第二十一任校長
吳茂華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和勇村人
第二十二任校長
韋紹田先生
三都縣恆豐鄉塘黨村人

辦學初衷

恆豐場在解放前是一個商貿活動十分繁盛的集市,每當快臨趕場的頭一天,就有來自廣西的糖商、鹽商,獨山、荔波的雜貨商、布匹商來到,真可說是商賈雲集,趕場天趕場不下四五萬人,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但這熱鬧也給不少人養成了整日遊手好閒、吃喝嫖賭、打劫商賈財產的惡習,屢教不改,屢禁不止,長此以往,則鄉人悲矣!
時任國民政府區長的韋雨臣先生看在眼裡,悲於心中,要想改變鄉人的這些惡習,必須從源頭遏制,必須從孩童時就施之以仁、義、禮、智、信的道德理念教誨和情感培植,使之知書尚禮,成為有志之士,方能使一方安寧,民族興旺。在此理念的驅動下,韋雨臣先生急召鄰近的陽安鄉、廷牌鄉、和勇鄉、恆豐鄉等四鄉八里的行政要員及有名望的人士、鄉佬,聚於恆豐,道出自己心中的悲怨和想法--即創建一所學堂來教誨四方子弟,以利未來的想法。該構想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讚許,可是同時提出:創建學校,一需要大筆建校舍資金,二還有教書先生去那裡請?三他們的薪俸誰來承擔?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韋雨臣先生面對眾人提出的問題,充滿信心地對大家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大家有沒有信心辦學?”眾人喜出望外,異口同聲應道:“有信心,只要這些問題區長您老都有辦法了,您叫我們幹啥都沒得講的!”韋雨臣先生面對眾人的激情,迴轉話鋒:“眾位真不愧為有志明理之士,話得認真仔細地說啊!創辦一所學校,這可是一件大事,是造福我們子孫後代千秋偉業的大事,既然是大事就要大家齊心協力來幹才成功啊!如果辦學的幾個問題我都能解決了我還請大家來做什麼呢?首先,眾位要明白,創辦這所學校既然是我們自己覺得很有必要做的事,受益的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又不是政府派的差,那我們就得先自己想辦法!你們想沒想過:第一、修建校舍是沒有問題的,你們看,我們到處都是滿山的大杉樹,大松樹,兩個抱都抱不過來,要多少就有多少,建造校舍的柱子、枋子、板子、檁條、椽皮、制課桌凳的材料還愁嗎?我看是沒什麼問題了吧!第二是磚瓦,廷牌小場、的空那邊有那么多專業燒磚瓦的,還怕沒有磚瓦嗎?第三、至於教書先生,我們有現成的啊,而且都是有名望的大學生,我數給你們聽:韋鈞煊,廷牌小場人,南京中山大學國語系畢業,在家教私塾;韋永和,務條寨人,中央大夏大學畢業,在荔波中學教書;韋永培,水東地涯寨人,湖南商業大學畢業,休閒在家;韋金美,廷牌本托人,貴州大學畢業,在家教私學;韋國恆,水婆塘黨人,貴州大學國語系畢業,大書法家;韋凱儒,水婆太來人廣西桂林美術學院畢業,大畫家,在荔波中學任教員;覃貴廉,周覃上弄細人,前清舉人,在家教私塾;他們都是家鄉人,我們去把他們請來,這不都解決問題了嗎?第四、建築校舍的工匠,這我們也不用去請人呀!陽安的“們”師傅還帶著徒弟到榕江、獨山等地去造房子呢,陽安引雖的石匠不是很有名嗎?雕龍刻鳳,樣樣在行。諸位想想,我們現在不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嗎?這東風就是我們下決心幹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韋雨臣先生的一席辦學條件剖析,使與會者茅塞頓開,一致點頭稱許。接下來,韋雨臣先生趁著大家情緒高漲的辦學熱情,進行了合理而明細的分工,並與相關人員達成了責任協定:
1、校舍、校園建築工匠由陽安鄉負責選派,(利用專長)
2、校舍建築所需木料由水婆鄉(恆豐鄉)負責。(就近取材)
3、校舍建築所需磚瓦由廷牌鄉負責。(利用專業)
4、教書先生由韋雨臣先生出面聘請,俸祿由各鄉分攤。
就這樣,在韋雨臣先生的協調下,四鄉八里百姓投工獻料、自行設計、完全是一個民意行為的辦學創舉開始緊鑼密鼓地實施。從備料到施工到竣工,歷時兩年的時間,一幢嶄新的、仿製貴陽南明中學的中式四合院校舍便巍然矗立在遠近聞名的恆豐場壩西端,緊挨著龍頭山。

建築設計

1、校園整體布局及創意
校園建設在當時遠近聞名的恆豐場壩西端龍頭山口,學校門樓面向東方太陽升起之處--巍峨的筆架山,寓意學校辦學必定蒸蒸日上,如旭日東升,面朝著巋然勁偉的筆架山,則寄寓學校將來必定培養出博學多藝的英才。
學校背靠龍頭山,龍頭山延綿起伏千里,猶如一條巨龍停歇在此棲息,校園建於此,寓意真龍之脈,望子成龍必有應,望女成鳳必如願的美好憧憬,有趣的是,龍頭山下有一個石灰岩溶洞口,學校背後就緊挨著這個洞口,溶洞口貌似巨龍張口,洞裡有一塊似一面旗的鐘乳石,就像龍口裡含著寶石,走進洞口,便聽到下面幽暗不可測的深處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後因恐學生入洞裡玩,不慎者有可能會掉進深不可測的暗洞或暗河裡,因而已將此龍山洞口及洞內用石塊填封。)
校舍主體為土木結構中式四合院,正樓及左右兩翼樓渾然一體,連線左右兩翼樓的則是門樓,門樓下洞開拱形八字大開校門,正對著東方的筆架山,大禮堂、旗台、校門、筆架山位居一線,校門兩側掛著黑漆底,刻凹字鍍金的對聯,
上聯書:進來彬彬有禮,
下聯書:出去步步生風。
校門兩側各置一對石雕獅子,並題聯於上,曰:“睡獅警醒,惡獸遠逃。”意為只要進此校門接受教育的人就會醒悟,一切惡性就會消除。校門中央頂部是一個半圓形平面裝飾建築,在半圓的兩端平台各安置一座雕刻十分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筍,意為學子將如雨後春筍節節高,學校會一帆風順。在半圓形的平面上繪有一枚國民政府的十二角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正下方白底黑字楷書:“貴州省立荔波民族兩級國小”(當時稱一至四年級為初級國小,五至六年級為高級國小,兩級國小系指初小和高小),與校門同一平面的左右翼樓的端部各繪一個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其下左面書白底黑字“學做人”,右面書“學做事”。此為校訓,每個字約占1平方米麵積,十分醒目,在距校門一里遠的筆架山下也能看到這幾個醒目的值得學子們天天為之努力的警句。
正樓及左右兩翼三棟樓均為上下兩層結構,正樓上層為教員宿舍,下層正中兩間為大禮堂,大禮堂兩側共六間是學生集體宿舍,左右翼樓,上下兩層各設四個大型教室,共八個教室,每個教室可容納60多個學生上課,全校可收500名左右學生就讀。
正樓及左右兩翼樓的杉木柱子和裝修的板面全部用朱紅油漆塗抹,閃著肅穆的光芒,紅樓與院內濃密的深綠色的樹葉交輝相應,感覺十分相宜。
在四合院內,稍向中的四角位置,靠正樓的兩角栽金桂花樹和銀桂花樹各一棵,靠門樓的兩角栽紅色紫荊花樹各一棵,每棵樹都用青石麻條砌成四四方方的圍台,對教員寓意為要清心寡欲、一心一意教書育人,對學子則寓意為方方正正做人做事,(所砌青料石麻條,於58年大煉鋼鐵時已被拆去砌煉鋼爐,現已不復存在)院內栽在方方正正青石圍台里的兩棵桂花樹和兩棵紫荊花樹,共四棵,則寓意“四方貴子”在教員的精心呵護和教誨之下,將來必定成為棟樑之材。桂花樹的“桂”音同“貴”,紫荊花樹的“紫”音同“子”,“桂”“紫”即“貴子”,寓意深長,耐人尋味。
2、大禮堂
大禮堂位於正樓下層正中間位置,禮堂四壁為三合土夯牆,表面刷石灰,十分光滑和潔白,正面里壁牆正中壁頂繪國民黨黨徽十二角星,十二角星下左則書三民主義內容,右則書孫中山先生的遺囑;正牆向前一米處,磚砌一半身屏風,白底邊鑲黑色邊條,屏風上繪著孫中山先生的半身遺像;禮堂右壁上用工整的中楷仿宋字型羅列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的喪權辱國賣國條約等內容,具體是《不平等條約簡表》、《中國領土喪失表》、《中華民國政俯機構圖表》、《總理年表》、《度量衡標準制與市用制表解》、《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政綱宣言》;禮堂左壁書寫《革命紀念日一覽表》、《國曆表解》、《建國方略表解之三》、《錢幣革命》、《總理遺教(一)》《總理遺教(二)》、《地方自治法開始實行分解表》、《國民黨國旗、黨表旗解》等黨國知識。各種知識內容均用靛藍色圖案及線條框邊,繪國旗、黨旗陪襯,齊齊展展,莊嚴肅穆,與南京中山陵無異。尤其是《中華民國政俯機構圖表》的繪製,從中央到地方羅列,好似金字塔。禮堂壁上各種旗圖表格及內容安排布局,恰到好處,進入觀之使人靜穆深思。禮堂左右兩側分別整齊地排列各五張教員辦公桌及椅子,供教員集體備課、批改作業及開會用。整個禮堂布置簡潔,莊嚴。當時學校規定全校教員必須每日清晨七點半到大禮堂備課,全員到齊後,由校長率領全體教員面向孫中山先生遺像行鞠躬禮,並誦讀孫中山先生遺囑,以此激勵每日的工作,校長每星期一晨操時向全校師生講讀清政府喪權辱國條約的條文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滔天罪行,告誡師生勿忘國恥和己任,牢記孫中山先生遺訓,報效國家,報效民族,愛我中華。
大禮堂壁牆上的文字系第一任教導主任韋國恆先生書寫,牆上圖表及屏風孫中山遺像為韋凱儒先生所繪。
值得一書的是,禮堂土壁上所寫所繪內容,經解放和文革兩次運動的洗禮,仍沒有被破壞,實乃少見。今除正面壁牆因1986年倒塌而換為磚牆其內容不存外,其餘左右兩壁書繪內容仍清晰可見。
3、校訓
(1)、民國時期的校訓:“學做人,學做事”。
常言道:做人難,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益的人更難,所以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引導和教育學生勿忘國恥,立志長大後報效國家,報效民族,成為有用的人,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做人。
光有一腔報國之心和一肚子文章是不夠的,關鍵還在於付諸行動,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可能教出來的學生都是書呆子,必須從國小會做事,而且要做正事,做有益的事,校訓的辦學宗旨性和目的性邏輯十分緊密,完全從學生最根本的素質要求出發。
(2)、新中國時期的校訓:“求實、團結、活潑、嚴謹、創新。”
這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校訓,內容與民國時期的相比更為細緻和具體化,可謂異曲同工。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恆豐鄉衛生院北面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