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鎮

三要鎮

三要鎮位於洛南縣東45公里處,東與高耀鎮接壤,南與丹鳳縣為鄰,西連古城鎮,北通靈口鎮、河南省靈寶市朱陽鎮。因其地處盧、洛、靈三縣交界處,是三條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三要”。轄10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589人(2017),轄區土地總面積104.4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要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洛南縣
  • 電話區號:0914
  • 面積:104.4平方千米 
  • 人口:16589人(2017) 
基本介紹,沿革,民風民情,交通要衝,基本布局,民情,發展,文化名人,

基本介紹

三要鎮地域遼闊,山環水繞,北部土地平緩,光照充足,南部沿蟒嶺山系,林木茂盛,中部川道地區,耕地平整,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三要鎮海拔760米,氣候溫和濕潤,物產豐富,全鎮以油松為主的用材林總面積78000餘畝,全鎮經濟林有核桃、柿子、桃、梨、杏等,其中核桃年總產量58000公斤,柿子11萬公斤,核桃、柿子是全鎮主要果業產品;自然生長的中藥材30餘種,主要有丹參、桔梗、黃芩、五味、連殼、板蘭根、天麻,現全鎮規範化種植中藥材4500餘畝,其中丹參3500餘畝,桔梗、板蘭根1000餘畝,已成為全鎮經濟產業的骨幹項目。三要鎮礦產資源有瑩石、鉛鋅、鐵等,礦產儲量大,品質優,有待規模化開採加工。種植業以烤菸、西瓜為主,現發展烤菸2860畝,年產值175萬元,創稅35萬元。
三要鎮
三要鎮新一屆黨委、政府將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主導產業,不斷加強五通建設,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推進突破發展。

沿革

三要街古名黃村,是洛南縣古鎮之一,以其地北望閿靈,南通武關,東抵盧氏,險要而居衡,故名。明成化十三年(1477)即設三要巡檢司,以鎮其地,清時撤銷。民國元年(1912)曾在此設立縣佐,掌理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民國20年(1931)廢。1958年成立三要公社,1983年改鄉。1983年設王嶺鄉。1961年設四岔公社,1983年改鄉。
1994年,三要區位於洛南縣東南邊陲,東與河南省盧氏縣為鄰,南接丹鳳縣,西連古城區,北接靈口區,西北至縣城45千米,總面積244.4平方千米,總戶數8324戶,總人口31866人,其中非農業入口693人,轄三要、李塬、高耀、王嶺、四岔5鄉,39個行政村,229個村民小組,區公所設於三要街;其中:三要鄉面積57.6平方千米,共3600戶、13421人,轄三要街、北司、楊村、話廟、龍山、永坪、楊川、九泉、羅村、莊河、潘溝11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三要街,海拔790米;王嶺鄉面積38.4平方千米,共799戶、3153人,轄橋溝、馬溝、小街、黑峪溝、東嶺、大南6個行政村,2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前河,海拔920米;四岔鄉面積39.4平方千米,共815戶、3179人,轄木廠、幫嶺、南嶺、毛溝、四岔、葉子河、麻蔓7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四岔溝,海拔920米。
1996年,三要鄉面積57.6平方千米,轄永坪、楊村、龍山、話廟、三要街、九泉、楊川、北司、潘溝、莊河、羅村11個行政村,距縣城41千米;王嶺鄉面積38.4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前河、大南、東嶺、黑溝、小街、馬溝6個行政村,距縣城54千米;四岔鄉面積39.5平方千米,人口0.3萬人,轄四岔、麻萬、葉河、幫嶺、木廠、南嶺、毛溝7個行政村,距縣城47.5千米。1997年撤區並鄉,撤銷三要鄉設立三要鎮,撤銷四岔鄉併入王嶺鄉。2011年,撤銷王嶺鄉(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前河村)併入三要鎮。

民風民情

秦人出陝入豫有兩條道兒,南是312國道,從省城西安經藍田越秦嶺過商州丹鳳商南進入河南西峽;北是310國道,出西安走臨潼沿渭河平原過渭南華陰潼關到河南靈寶。偏偏在312國道的半路上,又岔出一條省道洪箭公路夾在中間。始於商州的洪門河,一路曲折迤邐盤進洛南,爬過了七條嶺,拐過了三十三道彎,纏纏綿綿東行二百一十里,翻過鐵鎖關進入河南盧氏。三要鎮就是這條道兒上最後一站。要說這條路好似一柄玉如意,三要鎮就是如意頭兒上鑲嵌的一顆明珠兒。

交通要衝

鎮子不大,卻是交通要衝,東扼盧氏,北接靈寶,南通丹鳳,是豫進陝的咽喉,舊時駐兵設三要巡檢司,今仍有北司、南司的村名。街南一山,曰九泉山,因山頂曾築有石寨,亦稱寨子梁。三要人就以這山為中心,住了幾十里大一個扁圓。山不很高,然坡勢陡峭,危崖險峻,地處要塞,踞山頂可傲視四方,防靈寶,壓丹鳳,拒盧氏,截縣城,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兵家必爭之地。昔日徐海東程子華率部長征經鐵鎖關入陝,敵一營兵力盤踞攔截,雙方激戰數日,終為徐部所得,方順利通過;許權中轉戰陝南時,旅部設在三要街一幢叫高台階的老房子,山下就是許旅的練兵場,此兩段史實山腳豎碑記載,均有史藉可考。山下沙河,寬百五十米,少石多沙,故名。溯流上行里余,西南分岔,南源蟒嶺之巔,西源於古城鎮馬蓮灘。合至羅村,匯聚了東南來的瓮溝河,水勢漸漲,沿溝壑間七轉八轉,從一名河口之地躍進洛河,行程千里,經河南洛陽止滎陽歸於黃河。平日,沙虛水滲,凝縮成溪,柔靜若處子,沿途農人常引渠灌溉,惠及兩岸;若逢六七月間,陰雨連綿,山洪暴發,則水勢兇猛,惡浪咆哮,混沙挾石,毀路潰堤,吞噬田畝,釀成災害。二十多年前,沿河而居的三要人封山育林,綠化蟒嶺流域,固沙保土,至今黃沙日衰,沙落石出,河道下沉。又在兩岸插柳栽楊,修路築堤,危害遂減。山下河灣,煙筒高聳,廠房兩院,乃鎮辦紙廠水泥廠是也,產品遠銷冀豫鄂諸省。拐過河灣,便見小樓林立,房舍井然,煙氣繚繞,正是三要街。順公路西行三五分鐘,即臨街道。

基本布局

三要街早稱黃村街,雜七雜八地住著百十幾人家,張王李趙,雷萬齊楊甚眾,但黃姓並不多見,因古時曾在此置洛南分縣,首任縣老爺姓黃,故有此稱。街不大,狹長窄小,原不足百米,後開發擴建,東西各伸延二三百米,長始盈里,又在街腰南北橫開兩條短街,總呈兀字狀。因逞地利之便,古縣誌載為南來北往商賈雲集之所,貿易繁榮。從南新街進,一溜兩排商鋪,理髮美容者有之,百貨電器者有之,修理日雜者有之。最是十字口相鄰兩家個體酒店,雖居山鄉僻壤,檔次不亞於城裡,裝潢考究,飯美菜香。明為睦鄰,暗中較勁,你上川菜,我添海鮮;你請山東爐頭,我聘四川師傅,倒讓三要人平白得了實惠,飽了口福。十字口北原是區公所,撤區並鄉後成了鎮政府辦公地點。周圍依次列布了法庭、郵局、學校、醫院、銀行、電管所諸單位。往東為新街,俱為私人修建門面小樓。中街寬十餘米,店鋪相排,但多為供銷社地盤。七十年代,商品短缺,經濟蕭索,獨供銷社生意興隆,曾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攝成影片,廣為宣傳。西丁字街口,系原政府大院,院內兩層藍磚藍瓦辦公樓是三要有史以來第一幢小樓,亦曾輝煌一時。改革開放前,街坊低矮,人家稀疏。十年前鎮上最漂亮的樓宇當數機關單位,十年後最靚麗者卻為私人小樓。世事變遷,可見一斑。

民情

農曆三六九適逢集日,方圓百里有名。東至河南盧氏的官坡蘭草,西至洛南的景村古城,南至丹鳳的爐道巒莊,北至靈寶的朱陽犁牛河,不分男女老幼,梳妝打扮,穿戴一新,或步行、或騎車、或乘班車,成群結伴,翻山越嶺前來趕集。曾有笑話說鄰鄉一戶人家,平日從不梳洗,一日鄰家相約共赴三要趕集。(摘自劉琰珺《三要鎮》一文)

發展

昔日的洛南縣三要鎮街道坑坑窪窪,污水橫流;民房破破爛爛,街不成街,集不成集,一幅民眾聚集的山區小村莊模樣。如今走進三要鎮,街道平坦、寬闊、整潔,民房整整齊齊,秩序井然。每逢陰曆三六九,方圓二三十公里內的民眾爭相前來趕集,好不熱鬧。夜晚路燈一亮,居民們又在街道上或悠閒散步,或嬉戲說笑,宛如郭沫若筆下的“天上街市”。“小城鎮的變化是城鎮建設帶來的。”在三要街上做了十多年生意的李姓老闆掏出了心裡話。
三要鎮是洛南縣東部的邊貿名鎮,也是豫陝兩省四縣結合部的邊貿重鎮。三要街是豫陝箭桿嶺通道上的千年驛站,曾是商賈雲集之地。為重振古鎮雄風,近年來該鎮投資800多萬元,加快集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先後拓寬了老街,延伸了東街,又拓寬南街、南新街等街道,硬化路面8900平方米,鋪設人行道4000多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600多米,安裝了路燈。在基礎設施帶動下,集鎮呈現出路寬、渠暢、燈明,通信方便,市容整潔,建築優美,已具備生態園林式集鎮的雛型,成為對洛南經濟具有重要輻射作用的強鎮之一。
談到三要鎮的小城鎮建設,鎮委書記楊占武、鎮長張衛軍不假思索就從腦子裡拿出了他們一班人在小城鎮建設上的一套路數:立足三要鎮地處豫陝兩省四縣交界的地理優勢,建設以工農業生產和商貿集鎮為主的綜合性服務城鎮是總體目標,鄉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是他們的方向。在具體作法上,他們也有一套招式。就是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在小城鎮建設用地的開發上,以使用權拍賣為主,移民搬遷安置為輔,以及招商引資,結合滑坡體的排除,危房戶的新建和新建房屋集中安置於街道等辦法,使小城鎮的商貿用房成倍增長,城鎮市場容量不斷加大,小城鎮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三要鎮在小城鎮建設上主要是結合移民搬遷逐步加快步伐的。他們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政策,不強求一致性,從而使老百姓搬得出、住得穩、富得快。他們首先是選擇合適的搬遷點,既考慮到民眾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的需要,又考慮民眾發展前景的最大化,力爭使住房能結合商業用途。如北司的60戶民眾從搬遷的當初,就考慮到與三要街接通發展成商業用房的需要而進行規劃。三要街村的10多戶民眾移民搬遷後全部被安置於臨街門面。其次是注重選定合適的對象。他們採取發展兩頭、激勵中間的辦法,把富戶請進來,安置在邊貿新村上,用他們的資金和經濟頭腦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把窮人讓進來,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使其快速致富;激勵中間民眾學習先富起來的人們的經驗,再看窮人致富而增添動力,形成趕、比、超的創業熱情。這樣就使小城鎮得到迅速擴大並充滿活力。
經過發展,三要鎮在逐步修建過程中,鎮上又開展了文明城鎮文明人、消費者滿意一條街、打假維權除假貨等活動,制定了個體工商戶門前“四包”責任制,對行業用語、公民道德進行規範,對個體攤點划行歸市、分區管理,任命了街、路、巷長具體負責,使市場向規範化邁進。
30多歲的呂西寧是三要鎮臨鄉高耀鄉雙關村人,今年元月份投資了七八萬元在三要街辦起了百十平方米的超市,店內商品品種有上百種。他的話實在:“我就是衝著三要鎮經過這幾年發展,市場繁華,有生意可做才來創業的。”小城鎮的建設還吸納了河南、浙江等地40多戶客商和本縣兄弟鄉鎮的客商前來定居、經商。交通運輸由過去搭乘過路車到新增本地專線車,從縣城到三要的專線車已達21輛,一小時一輛,加快了三要鎮與外界的溝通。
談起未來的發展,鎮上負責同志告訴記者:他們將在環境條件改善的同時,學習外地先進經驗,開拓本地市場,採取各種優惠措施吸納外地人口和外地資金,使小城鎮規模達到160公頃,人口超過1萬人,年商品交易額突破1000萬元,把三要鎮建成名符其實的邊貿強鎮。

文化名人

薛國用、陳夢淇、楊運昌、何伯群[2]、李群山、楊浦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