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蔓草

三蔓草

三蔓草,即巴戟天,又名不雕草(《日華子本草》),雞眼藤、黑藤鑽、糠藤、三角藤。纏繞或攀緣藤本。根莖肉質肥厚,圓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狀,鮮時外皮白色,乾時暗褐色。有蜿蜒狀條紋,斷面呈紫紅色。巴吉有補腎陽、壯筋骨、祛風濕等作用。三蔓草即巴戟天出自《神農本草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戟天
  • 拉丁學名:Morinda officinalis How 
  • 別稱:三蔓草、雞腸風、雞眼藤、黑藤鑽、兔仔腸、三角藤、糠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龍膽目
  • :茜草科
  • :巴戟天屬
  • :巴戟天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藤狀灌木。根肉質肥厚,圓柱形,不規則地斷續膨大,呈念珠狀。有細縱條棱,幼時被褐色粗毛。葉對生;葉柄長4-8mm,有褐色粗毛;葉片長橢圓形,長3-13cm,寬1.5-5cm,先端短漸尖,基部鈍或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嫩時常帶眥色,並有衡疏短粗毛;老時肖滑無毛,下面沿中脈上被短粗毛,葉緣有短睫毛,側脈6-7對;托葉膜質,鞘狀。花序頭狀,有花2-10朵,生於小枝的頂端或熱電廠成傘形花序;總花梗長3-10mm,被污黃色短粗毛;花萼倒圓錐狀,先端有不規則的齒裂;花冠白色,肉質,長可達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縮,內面密生短粗毛,多數3深裂,較少14裂;雄蕊與花裂片同數。生於花冠管的近基部,花絲短;子房下位,4室,花柱纖細,2深裂,藏於花冠內。核果近球形,直徑6-11mm,熟時紅色。小核內有種子4顆,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側面平坦,被白短柔毛。花期4-7月。
三蔓草
攀援、纏繞或平臥藤本;嫩枝密被短粗毛,老枝棕色或稍紫藍色,具細棱。葉形多變,生旱陽裸地者葉為倒卵形,具大、小二型葉,生疏陰旱裸地者葉為線狀倒披針形或近披針形,攀援於灌木者葉為倒卵狀倒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2-5 (-7)厘米,寬0.3-3厘米,頂端急尖、漸尖或具小短尖,基部楔形,邊全緣或具疏緣毛,上面初時被稍密粗毛,後變被疏粒狀短粗毛(糙毛)或無毛,中脈通常被粒狀短毛,下面初時被柔毛,後變無毛,中脈通常被短硬毛;側脈在上面不明顯,下面明顯,每邊3-4(-6)條,脈腋有毛;葉柄長3-8毫米,被短粗毛;托葉筒狀,乾膜質,長2-4毫米,頂端截平,每側常具剛毛狀伸出物1-2,花序(2-)3-9傘狀排列於枝頂;花序梗長0.6-2.5厘米,被短細毛,基部常具鑽形或線形總苞片1枚;頭狀花序近球形或稍呈圓錐狀,罕呈柱狀,直徑5-8毫米,具花3-15(-17)朵;花4-5基數,無花梗;花萼下部各花彼此合生,上部環狀,頂截平,常具1-3針狀或波狀齒,有時無齒,背面常具毛狀或鑽狀苞片1枚;花冠白色,長6-7毫米,管部長約2毫米,直徑2-3毫米,略呈4-5棱形,棱處具裂縫,頂部稍收狹,內面無毛,檐部4-5裂,裂片長圓形,頂部向外隆出和向內鉤狀彎折,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裂片側基部,花葯長圓形,長1.5-2毫米,外露,花絲長1.8-3毫米;花柱外伸,柱頭長圓形,二裂,外反,或無花柱,柱頭圓錐狀,二裂或不裂,直接著生於子房頂或其凹洞內,子房下部與花萼合生,2-4室,每室胚珠1顆;胚珠扁長圓形,著生子房隔側基部。聚花核果近球形,直徑6-10(-15)毫米,熟時橙紅至桔紅色;核果具分核2-4;分核三棱形,外側彎拱,具種子1顆。種子與分核同形,角質,無毛。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平原路旁、溝邊等灌叢中或平臥於裸地上;丘陵地的灌叢中或疏林下亦常見,但通常不分布至山地林內。

分布範圍

產江西、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省區。分布於菲律賓和越南。

主要價值

氣味 (根)辛、甘、微溫、無毒。
主治
風濕、腳氣、腎虛、陽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