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草霜霉病

三葉草霜霉病

霜霉病是三葉草上重要病害,世界性分布,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廣東、江蘇、浙江等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葉草
  • 別稱:車軸草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雲南,廣東,江蘇,浙江,等
症狀,病原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病害症狀表現在幼嫩葉片上出現不規則褪綠斑,有時病斑占據小葉的大部分面積,後小葉逐漸變黃並皺縮。與病斑相對的葉背面產生灰色、肉桂色或紫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遊動孢子囊梗)和分生孢子(遊動孢子囊)。

病原特徵

據前蘇聯諾沃切里諾娃等(1985)報導,為害三葉草屬不同種的霜黴菌,為霜霉屬(Peronospora)中6個種:紅三葉霜霉(P. trifoliialpestris Gaeum.)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150-550微米×6-10微米,4-6次銳角分枝,分枝彎曲;末枝呈直角或鈍角伸直或彎,長(4)7-10(35)微米;分生孢子橢圓形,淡黃至煙色,18-29(37)微米×11-24(29)微米,有性階段未知;寄主紅三葉、間三葉。高山三葉霜霉(P. trifoliialpestris Gaeum.)分生孢子梗250-450微米×6-13微米,分技子闊橢圓至近球形,無色或淡黃色,(16)22-27(32)微米×(10)18-22(26)微米;藏卵器球形, 直徑34-57微米卵孢子球形,直徑34-50微米,表面光滑或具褶皺;寄主高山三霉(P. trifoliiarvensis Syd.)分生孢子梗250-480微米×6-10微米,分枝4-7次,彎曲;末枝呈直角伸出,直或稍彎,5-20微米;分生孢子闊橢圓形至近球形,淺黃色,(9)17-21(26)微米×(8)16-20微米;有性階段未知;寄主田野三葉。雜三葉分生孢子梗150-500微米×5-10微米,分枝4-10次,彎曲;末枝呈銳角伸出,直或彎,10-30微米;分生孢子橢圓形,淺黃色,(11)19-24(30) 微米×(11) 19-23(27)微米;有性階段未知;寄主雜三葉、棗紅三葉、條紋三葉。白三葉霜霉(P. trifoliirepentis Syd.)分生孢子梗250-550 ×6-10微米,分技4-6次,彎曲;末枝呈直角伸出,直或彎,10-50微米;分生孢子橢圓、闊橢圓至近球形,無色或淡黃色,(14)24-29(36)微米×20-26(32)微米;有性階段未知;寄主白三葉;小三葉霜霉(P. trifoliiminoris Gaeum.)分生孢子梗240-400(700)微米×6-15微米,分枝5-11次,彎曲;末枝呈直角或銳角伸出,近等長,直或彎,(3.5)10-30微米;分生孢子橢圓形,淡黃色,(12)16-22.5(27)微米×(9)14-17微米;寄主葉。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系統侵染的病株地下器官中越冬,或以卵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次春隨著苜蓿株返青生長,感病植株表現症狀並產生分生孢子,隨風傳播,侵染新生植株。卵孢子隨殘體混入種子間,可成為遠距離傳病的重要途徑。分生孢子產生要求濕度。形態成熟的分生孢子,依環境,只能存活幾個小時到幾天,如室溫下相對濕度低(RH48%上下)時,大部分孢子在0.5-3小時內死亡,在冰凍狀態下可存活7天。在田間分生孢子或通過氣孔侵入。幼嫩組織容易受侵染。在有利條件下,5天可以完成一個侵染循環。溫涼潮濕,雨、霧、結露頻繁的氣候條件有利於此病發生,炎熱乾燥的夏季停止發病,因此,許多地區常出現春季和秋季兩個發病高峰。我國北方,第一茬草受害較重。

防治方法

1、使用抗病品種。
2、草地管理措施割利用,減少發病,降低損失;②春季返青後及時除掉系統發病的病株;③合理排灌,防治田間過濕;④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⑤做好種子去雜、清潔工作。
3、藥劑防治 科研地和種子田可用以下藥物保護:①波爾多液,②65%代森鋅400-600倍液,③70%代森錳600-800倍液,④65%福美鐵300-500倍液,⑤50%滅菌丹500-600倍液,⑥25%甲霜安可濕性粉600-800倍液,⑦乙磷鋁40%可濕性粉300-400倍液。以上藥劑在發病期間應7-10天噴施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