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華山

三華山

三華山位於蕪湖市三山區境內,面積4平方公里。東接蕪湖市區、龍窩湖旅遊度假區,南與峨橋鎮“江南第一茶市”、浮山生態保護區為鄰,西靠蕪湖綠色食品經濟開發區,北臨長江。三華山曾是有名的佛教聖地之一,早在唐肅宋至德年間新羅王子在前往九華山前曾在此做過道場,建立寺廟,氣勢恢宏,“文革”時被毀。

區內現仍有接官亭、戰國古礦坑、商周文化遺址、明代陶窯遺址、文昌宮、城隍廟等文化遺蹟。三華山上林木蔥蘢,山下礦藏豐富,白雲石為甚,銅鐵煤均有。現三華山西麓有簡易三華廟,原廟址現為三華中學(已更名蕪湖市第四十中學)。三峨公路繞其半周,東北麓為蕪湖綠色食品經濟開發區。有綠色食品工業園、雙鶴藥業,天池聖居等企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華山
  • 基本概況:三山因三華山而名。
  • 示例:《千禧新秋》
  • 歷史文化:王石達開軍營遺址
基本概況,歷史文化,

基本概況

三山因三華山而名。三華山(俗稱老山)圖經云:其三峰秀起:一老子,二方丈,三秦望。卓如文筆,為一邑文明風氣之會。三山屏列,狀若三花,雲蒸霞蔚,鵲岸奇葩。三華,三花之謂也。
三華山為皖南山區北延山脈之餘脈,面江臨磯,山下水闊波平,山上茂林修竹、鬱郁森森、獸行鳥鳴、雲煙氤氳、秀色怡人。
東側有筆架峰、飛來石。老山腰有天虹洞,又名天仙洞,且為上下兩洞。上洞洞口直徑3米—4米,洞傾斜而下,人必須爬進,深不可測。遊人環繞逡巡皆不敢下,孩童常以土石擊入,嗡嗡有聲,現洞已壅塞。
下洞在老山坡上,容積較上洞為小,今尚存。昔石場放炮,常有人蹲此洞躲避。頂有天香洞,洞口長寬約10米,洞口有几案,石室有桂枝跡。
中間那座山頂上有石棋盤,南斗星、北斗星,二首對奕正酣。據傳馬蘭腰處還留有地藏王腳印。月白清風之秋夜,可賞山月倒影,乃三山秋月之美景。
山之東南,香爐峰曾有香雲院(後稱香雲寺)。唐元和8年(公元814年),油杜凡者建 。828年,鑄大鐘一隻。明宣德七年(1432年),和尚信儒重修香雲院,一時香火旺盛。
西北有三華禪院,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時信者眾、香客如雲、久負盛名。傳說寺內有一大活石,晝在院內,夜跑院外。寺後有大小雨天井,底通長江,中秋之夜可現明月雙輪。
三華山控江扼磯,鎖古道之咽喉,進可攻退宜守,為兵家要隘。宋設老山寨,寨主王瑛,原有碑記,石碑高約一米左右,寬約60公分,厚約5公分,現已不存。
清代湘軍首領曾國藩、曾國荃率軍沿江東下,進攻太平天國首府天京(今南京),曾在三山江濱諸磯和竹山、公堂山、三華山等地紮營。
1949年4月21日—22日渡江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曾在老山腳下激戰兩晝夜,二十九位烈士壯烈殉國。

歷史文化

竹山頂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軍營遺址;窯山有明陶窯遺址;雙龍口為津關鎖鑰;磯頭山烈士陵園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渡江烈士紀念塔高聳入雲,令人景仰。登頂可瞰鎮區全貌,極目遠眺,可望長江龍窩湖,且有“登上三華感萬千,風光旖旎意綿綿,舒心悅目窮千里,錦繡山川壯麗篇”(黃剛澤)之感慨,又可感受“臨絕登山眺,心舒景入眸,江河多壯闊,一瀉向東流”之雄渾。
揚子江畔,三華毓秀,遊人趨之,墨客書之,騷辭詠之,遊子思之。明末清初蕪湖畫家肖尺木(肖雲從)創作的《太平山水圖》十三幅,“三山秋月”幸入畫軸。唐?李白有詩云“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樹繞蘆洲月,山鳴鵲鎮鐘”,“尋仙下西嶽,陶令忽相逢,問我將何事,湍波歷幾重。”
嘉慶丁已年三月,清翰林院主事、桐城學派創始人之一、大文學家姚鼐阻風於三山磯,偕陳碩士及兒侄游三華山,也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五首,字字珠璣。如《又寄方值德之》“草青雲碧接孱顏,一經深林記共攀,步屧只為前兩歲,停舟仍在上三山。空岩松響含風急,春盡花枝著雨殷。寄語閉門千帙畔,夢魂曾否到江關。”
又有清翰林院庶吉士張星煥,游三華山著十章,贊道:“誰能參天工,扛此清霄筆”,“三峰天外落,古寺逼澄江,山色六朝剩,鐘聲長夜撞。”於是“攜手同行半日閒,臥遊翻笑頻年拙。雲霞滃涌足底生,星斗歷落懷中擷,俯瞰江流信步歸,夕陽欲下燈明滅”。
在當時交通極不方便的情況下,他們不畏艱難,臨絕覽勝,為空谷松濤所陶醉,儘管春雨殷殷,仍然樂乎怡然,回到船上趕快記錄下來,匯成書卷,這才讓我們後人能從詩文中了解當時的勝景。還有的在山中賞景、吟詩,樂不思返,想把天上落下的星星兜回,直到夕陽西下燈明滅的時分才離去。回來以後仍然思緒翻騰,魂繞夢牽:“上有九華幾探尋,下有金焦幾登臨,到此恍若舊相識,三年信宿經睛陰,驚人有句何處問,搔首青天情更深,安得同游追曩哲,咳吐珠玉詞縷金”。這是他們的讚嘆:三華山可比九華金礁,真是太美了。還有的以為這裡是靈山聖境,下次要邀畫家同行:“安得黃笙寫生手,同游重與繪山靈。”異鄉的靈山秀水,使他由三山而想到老家“忽憐歸去路,山面憶湘帆”。回去以後“縱許夢遊仙,亦與亂山亂。”希望有機會再來,“何期去復來,永此巨鰲冠。入山手斧柯,豈為觀棋爛 ”。那時再來就不走了,可是“法說宰官身,大願恆沙算”。官服在身,身不由己啊,只能是“識我有山靈,默默心神粲”把這美好的記憶永遠刻在心裡了。
值得提起的還有乾隆年間,本邑學博謝潛齋邀戶部尚書黃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葉山等人同游三華山吟詩作聯,互有唱和,有詩章十餘首,開三山文人述宴之先河,揚三山文明風氣之先聲。此後,三山文風頗盛,以致建起九蓮詩社,春山詩社等等。
三華山是三山的標識,聞三華山而知有三山。三華山乃邑人心中的聖殿,憶三華山而思鄉,念三華山而戀毋,遊子尤甚。三山區謝家苑嗣子,國大代表謝鴻軒先生,解放前夕赴台灣,為台灣師範大學教授,2000年作《千禧新秋》云:“三華遙望紅華嶺,二水中分錦衛洲。喜見飛帆歸獲浦,繁陽烈馬自回頭。”俞乃蘊,本區浮山人,曾任省政協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現為安徽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安徽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作《暮春過三山》云:“艷陽天裡過三山,欲覽風光久倚窗。夢裡幾番尋故跡,歸來難識舊時顏。”無不為家鄉自豪。
物換星移幾多秋,滄海桑田說從頭。如今三華山雖無當年之容顏,然靈氣猶在,人們心中的聖殿永存。
正如蕪湖詩詞學會副會長、繁昌詩詞學會會長、繁昌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表位書寫的三華山雄偉壯麗的新詩章:“三華景物畫圖中,遠近高低造化動,遍野禾苗淋露秀,無邊柳絮沐煙濃。殷勤紫燕穿崖岸,快意黃鶯囀翠叢。大好春光關不住,登臨正值日升東。”綠滿江南帆正舉,碧血凝成草木鮮。在新三山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古老而年青的三山,必然會建設得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