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臘菜

三臘菜

被譽為安豐一絕。三臘菜以野麻菜為主要原料,具有開胃通氣、驅寒止痛之功效。當地鄉民逢年過節製作、以備春節食用的特色菜餚,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每當臘月寒冬,安豐人採摘當地野生麻菜,洗淨後用繩子串起,掛在朝北的背陰處,風乾兩個月左右,然後用清水洗淨,去黃葉、留總根,洗淨後用刀切細,放在鐵鍋內用文火炒至三成熟起鍋,盛於大盆之中,使之充分自然冷卻。冷卻後的麻菜,與事先準備好的佐料(一般十斤麻菜配熟菜油一斤半、白抽醬油一斤、切碎的白蘿蔔乾二斤左右、白糖、鮮生薑、炒過的精鹽各三兩和少許味素)均勻拌和後,分裝在大口瓶中,密封十天,即可食用。成品三臘菜綠如翡翠、吃在嘴裡不辣,但辣味竄鼻而過,口味獨特。食用時,再加上少量麻油和食醋,味道更佳。長期食之,可開胃、明目。被列為興化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批量生產,超市有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臘菜
  • 主要原料:野麻菜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老少皆宜
相關典故,食品特點,製作方法,採摘,製作,憶事,

相關典故

被譽為白駒一絕的三臘菜歷史悠久。相傳600多年前,文學巨匠施耐庵在興化白駒場(大豐市白駒鎮),還有一說在興化新垛施家橋一帶採風、撰寫《水滸傳》時,其餐桌上常有的一道佐菜就叫三臘菜。三臘菜因主要原料野麻菜的麻辣、芥子的辛辣、臘月天製作最佳和臘辣同音而得名。如今這三臘菜已成為天下一絕的特產,具有開胃通氣、驅寒止痛之功效。幾百年來,到了臘月,新垛、安豐不少人家都要做一些三臘菜。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友,三臘菜的名氣漸漸傳遍大江南北。

食品特點

三臘菜是家鄉的土菜。
三臘菜是很有個性的菜。她有 “鹹、甜、鮮、脆、香、潤、麻”(家鄉人對辛辣的食物都稱為麻)的特點,是佐酒、就粥的佳品。
三臘菜必須一點一點的品嘗,急不得。初次品嘗的人不知其味大口吞嚼,立時會有一股芥末的氣味直衝腦門、鼻腔,嗆得人眼淚鼻涕直掉,不過,爾後給你的感覺就是兩個字——“舒服”。要是感冒鼻子不通,吃上一點,立感通泰。

製作方法

採摘

三臘菜好吃,做三臘菜所用的原料到是很平常的,他是生長在冬季的芥菜,家鄉人不知其學名稱它為麻菜。每年小雪前後,小鎮和村子裡的婦女便裹著頭巾,領著小孩帶著鏟鍬籃子,散落在田埂河堤上採挖麻菜,為製作三臘菜準備原料。麻菜採回來後是不能立即做三臘菜的。先去除黃葉老莖,然後,要把他分成一個個小把子,用草繩紮成一長串掛在屋後北風口,吹乾吹癟去除辛辣味,增加其特殊的臘香味道。到三九寒冬時把吹至乾癟的麻菜取下來,先泡在水裡待它甦醒後到小河裡洗淨,然後晾在竹蓆上或青石板上瀝乾水分,再切成細末,方可烹飪。

製作

三臘菜製作的關鍵在油料的充足和調味火候的準確把握,過去,每有人家做這道菜時,便會引來不少人來觀看。外面朔風凜冽,廚房裡溫暖如春,油香怡人,女主人掌勺,姑娘燒火,有經驗的人在一旁指點,學經驗的人則在一旁觀看.指點的人有時嫌主婦領悟不好會笑罵幾聲,就搶過來親自操作,很是有趣。製作好的三臘菜需晾透,然後嚴實的貯入帶色的瓶中或陶瓷罐里,密封半個月即可食用。

憶事

我的母親善做三臘菜,她做的三臘菜顏色碧綠,口感脆嫩、味道純正,久放而不變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初春或仲春的晚上,我家的餐桌總會有一小碟碧綠的三臘菜,很精緻也別致。昏暗的油燈下,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喝著稀飯、就點三臘菜,偶爾聽母親講些趣聞逸事,感到特別的幸福和溫馨。
生活條件改善後,母親每年都堅持親自做一點三臘菜,捎給她在外地的兒女。三臘菜雖然很不值錢,但因家鄉風味濃烈,每次收到母親帶來的三臘菜,我都視之如珍品,若有好友來時我才會把它拿出來請他們品嘗,友人是否喜歡我是不管的,看到朋友品嘗時直皺眉頭,我內心卻泛起甜甜的味道。
三臘菜,家鄉的土菜味道真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