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窟村

三池窟村

三池窟村地處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東部平原水網地帶,村域面積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2畝,全村358戶,1018人。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811萬元,人均純收入7818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池窟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溫嶺市大溪鎮
  • 面積:0.7平方公里
  • 人口:358戶,1018人
村情概況,村名由來,特色建築,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村兩委成員就帶領全體村民著手改變落後的村容村貌,新建村民住宅340多間,受到各級政府的好評,先後被命名為“縣文明村”、“省先進民兵青年之家”。2004年以來,村班子帶領村民積極開展村莊整治,投入資金120萬元,實施主幹道路硬化,鋪設排污排水管道6800米,安裝路燈72盞,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達100%,建成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的村部大樓,建起健身路徑和休閒場地。2004年通過了“市村莊整治村”驗收。
三池窟村在深入實施村莊整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一是結合“兩違”整治活動,拆除房前亂搭亂建54處;二是實施硬化工程,共硬化道路5000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1200平方米;三是實施增綠工程,在河岸兩側種花,河塘種植荷花,對房前屋後及空閒地塊進行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萬平方米;四是投資10萬元,建設一個高檔次的小公園,供村民休閒娛樂。

村名由來

村落的名稱往往是村落歷史的活化石。
原來,這名字里有著一幅優美的地形地貌圖:村落地處水網平原地帶,舊時,村內池塘密布,頭池、中池、飯籮頭池三個大水池如翡翠般鑲嵌著,村後還有一窟。三池加上一窟,村名也就打上一方水土的烙印,成為了三池窟。
如今,池與窟多已被填,村莊不復舊時風貌。村莊風貌變動最大的時期是二十世紀70年代。二十世紀60年代,三池窟村幹部去華西村參觀,考察學習。回來後,準備向華西村學習,把原來散亂的村莊統一在一起。村里經過十幾次的討論,達成了建造三池窟大寨屋的想法。二十世紀70年代後,村民開始平整100多畝雜地,填平11口池塘,在村中心開挖人工河。1976年,三池窟村開始仿大寨建一字形樓,在以後的幾年間陸續營建,遂有34幢的龐大規模,也形成了村莊的基本面貌。

特色建築

村子中心有一條長約350米的人工河,與村南那條俗稱老河的河流十字相交。34幢整齊劃一的大寨屋建在人工河兩側,屋沿河建,河跟屋走,呈“非”字型展開。屋群坐北朝南,屋舍儼然,規模宏大,有序地坐落在人工河的兩旁。沿河栽種著兩排水杉,高高聳立,如列隊的士兵,讓村莊更顯精神。河上彎彎的小橋,月牙般架在兩岸,又給村莊平添了幾分風韻。老河南側,是一片青青的田園。再遠處,世界地質公園方山在望,含黛起伏。近水遠山皆有情,讓人難忘。
每幢大寨屋的布局皆呈一字形,二層樓,每戶一樓一底。面闊基本上為九開間,偶有七開間、十開間、十一開間的。每幢總長約32米,寬約10米,高為6.5米。底層有廊,廊深1.5米,廊柱石制。樓前空地稱為道地,主要用作日常活動場所和晾曬場。每幢大寨屋後原搭建有豬圈、廚房等,統一用圍牆圍起,使村莊顯得整齊美觀。
大寨屋,因其建築材料大量採用了當地出產的石板,民間多稱之為石板屋,其底層立面基本統一,兩博山牆及隔斷牆皆用石板建造。二層則根據當時材料供應情況及居民喜好,選用磚或石材建造。建房的材料都是就地就近取材,磚是當地土燒的,石材則選用溫嶺長嶼、湖霧嶺頭等地的。溫嶺的長嶼等地是著名的石鄉,開採石材歷史悠久。長嶼採石後留下為數眾多的石硐,硐套硐,硐硐相聯,硐硐串通。雖是人鑿,宛若天成的長嶼硐天,如今已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了。由於擁有豐富的石礦,溫嶺民居歷來喜用石材。在三池窟大寨屋群里,石材也得到了充分的運用。石牆、石隔斷、石樑枋、石柱、石柱礎、石柱頭、石斗拱、石板鋪地、石板樓面,均以石板、石條構築,遍地皆石,成了三池窟大寨屋最大的特色。
在石板屋的時代,經濟條件並不好,但大家依然不忘在石樑枋、石斗拱上雕刻各色紋飾,寄託對生活的美好心愿。雕刻的紋飾題材與傳統木結構民居基本相同,但雕琢上略顯簡易,反倒呈現一種拙樸的味道。無論是飛奔的馬,還是戲球的獅子,都是溫和的姿態,與人相親。梅蘭竹菊“四君子”的高潔精神是最為國人所推崇的,其圖案最是經久不衰,自然地也延續在石板屋上。簡單一點的,則雕出各式雜寶,如捲軸書畫、盤腸、筆、錠等等,祈求吉祥。更直白些的,就乾脆刻一個雙喜,讓主人的心意一目了然。廊柱上的橫樑頭,亦繼承溫嶺傳統木結構民居的血脈,多做成漂亮的象鼻狀,象鼻向內捲曲,眼睛凸出,眉目楚楚。
石板屋一度流行於溫嶺等地,是溫嶺等地民居一個時代的代表性建築,體現了當時溫嶺等地民居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石板屋主要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興建。到二十世紀9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開始陸續拆掉石板屋,翻建4-6層高屋,取代了石板屋。浙江省保持集中連片的石板屋已是不多。像三池窟這樣統一規劃、規模宏大,且保存良好的,更是省內罕見。2011年,三池窟大寨屋被列入浙江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02.88畝(其中:田1701.28畝,地301.6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72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73.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8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16畝;荒山荒地73.82畝,其他面積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4戶通自來水,有105戶飲用井水,有10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38%)。有709戶通電,有48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5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8.83%和9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3戶(分別占總數的89.7%和49.79%)。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4輛,機車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701.28畝,有效灌溉率為6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701.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9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5.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52萬元,占總收入的67.87%;畜牧業收入17.57萬元,占總收入的2.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97頭,肉牛12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18.27萬元,占總收入的2.55%;第二、三產業收入194萬元,占總收入的27.12%;工資性收入100.51萬元,占總收入的14.05%。農民人均純收入14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6.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87人(占勞動力的41.24 %),在省內務工225人,到省外務工46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709戶,鄉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農業人口2768人,勞動力 1666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64人,參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18戶,占農戶總數的30.75%。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9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距離中學0.5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7人,其中小學生252人,中學生105人。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60.3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64850元(人均23.43元),一事一議籌勞2920元(勞均1.0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政收支、民政救濟。

地圖信息

地址:台州市溫嶺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