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村(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店口鎮三江口村)

三江口村,因駐地坐落在浦陽江、楓橋江、西江三江之口而得名。全村共有農戶861戶,耕地面積1894.1畝,其中水田1776.1畝,旱地118畝,2007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4473萬元,其農業375萬元,工業85212萬元,三產5495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156.22萬元, 人均純收入20184元.經濟充滿活力,社會和諧穩定。

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以“諸北小城市”建設為第一目標,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爭創自主創新的示範區、城市化與新農村建設的先行區、和諧發展的先導區、基層組織建設的模範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江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
  • 人口:2286人
區域特點
三江口村是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位於諸暨店口鎮,由於浦陽江、楓橋江、湄池江三條江匯合於此,故而得名三江口。與三江口村傳承千年的古老歷史相映成趣的是,該村傳承千年的民俗活動“三江口水燈節”。 農曆七月十五對於三江口的人來說,其重要性不亞於春節。鳴禮炮、做祭祀、演戲劇、放水燈,這些都成了三江口必不可少的慶典環節。夜幕低沉,潮水漸退,碧水漣漣的三江口上,搖曳的波光水影,映襯著點點水燈,勾勒出一道跨越千年、充滿夢幻色彩的亮麗風景線。 古老水燈的動人傳說 三江口的百姓放水燈禮送西施 搖曳在三江口上的水燈,雖飄逸雅致、雋永工巧,卻承載千年歷史的厚重,記錄著古越國人的心愿和希冀,刻錄著一份濃濃的愛國情懷。 舊時,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又叫“盂蘭盆會”,每逢這一天佛教徒都要進行誦經布施,以使眾生免予倒懸之苦。後來逐漸演化出了“放水燈”的習俗,以祭祀先人和意外亡死者。 民間習俗的傳承,往往會融入當地相關的人情風物,在三江口“中元節”就與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掛起了鉤。相傳2000年前諸暨美人西施由越入吳時,走的就是三江口這條水道。七月十五那天二更,去吳國的西施用竹筏劃到了三江口換船,當時的三江口族長鳴鑼喚起了村民,用燈籠火把在兩岸送別這位為國赴吳的奇志美女。西施換船北去時,村民又點燃禾草,投於江面。燃著的成堆稻草,隨船而去,以禮送西施。並從此相沿成習,每年的這一天,三江口的村民必攜燈點燭,放於水面,任其游弋。 曾經水燈的抗日血淚史 滿江水燈,為激勵人們“勿忘國恥”  到了近代,三江口的水燈里更浸潤了整箇中華民族的堅毅不屈、保家衛國的犧牲壯志。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至年底浙贛鐵路中斷,三江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南北交通要道。國民黨軍在沿江設路障,架浮橋;第79師後勤部、紅十字會在此地樟樹下治療傷員;第3戰區支前派出所派人員送糧送彈在三江口宿營。1940年2月17日,喪心病狂的日軍在三江口實施野蠻的空襲,擲下炸彈,機槍橫掃,焚火燒毀民房,無惡不作。日軍進犯掃蕩三江口三天,血腥地屠殺我抗日軍民200多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三江口慘案”。在當年農曆七月十五那天夜裡,村民放出滿江水燈,以紀念在慘案中犧牲的軍民,並激勵人們“勿忘國恥”。如今水燈的詩情畫意 緬懷祈願,美麗快樂的水燈節 遠去了歷史的爭鋒相對,少卻了流血殺戮。三江口的水燈,更多寄託的是人們對先祖的緬懷思念,以及祈求現實的安康太平。農曆七月十五,點亮水燈,許下心中心愿,水燈帶著人們的各種願想流淌到遠處。農曆七月十五,三江口人又辦了一場熱鬧喜慶的水燈會,規模為近年來之最。上萬盞水燈映紅了三江口兩岸,趕來觀看的人群和車輛差點把諸湄公路給封堵了。水燈節當天,依水而搭的台上,老人們在念誦著祈願平安的祭文。江岸兩邊人聲沸騰,鼓樂喧天。空中禮花盛放,映亮了擦黑的天幕。江面上,一艘大船停泊江心,身著華服的演員們,演出著生旦淨末的越劇。環繞大船周邊的10艘小舟,每條舟上都有3人,一人撐槳把舵,兩人點放水燈。 40多分鐘後,偌大的江面已鋪滿了水燈,點點水燈依退潮的水勢向著錢塘江方向流去,滿江璀璨的光點,各式水燈,大如小舟,小似蓮花,搖曳在水波上,恰如流動的星河。熱鬧的水燈節,也在眾人祈願中達到了巔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