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村

三楊村

三楊村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博望鎮,位於馬鞍山東部,博望鎮東南部,與江蘇省溧水市接壤。該村轄16個自然村,共有1706戶,7036人,黨員94名(其中女性13名),總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90畝,可養水面1206畝。2013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4.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000元。轄區現有各類企業117家,新建農民新村東華苑小區、康嘉花園小區和三楊新村。

2007年,三楊村被農業部等單位評為第四屆“中國十佳小康村”,被省委組織部授予“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2008年獲得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稱號; 2009年獲得馬鞍山市新農村建設“一等獎”;2011年被馬鞍山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去年,通過複審授予“國家級生態村”稱號。

2017年11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楊村
  • 地理位置: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博望鎮
  • 總面積:10平方公里
  • 榮耀:中國十佳小康村
  • 戶數量:1706戶
  • 工農總產值:4.8億元
經濟建設,工業發展,農業發展,養殖業發展,基礎建設,相關榮譽,

經濟建設

工業發展

該村堅持走“工業興村、工業富民”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為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村工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全村有集體企業3家,專業生產刃模具。該村為了擴大集體企業規模,投入大量資金,引進精密生產設備,增加技術人員,不僅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面臨就業的嚴峻形勢,給很多村民解決了就業難題。
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還不斷加大工業小區的建設,在2008年初,在原有的三太、芷山工業小區的基礎上,新開闢了壇林工業小區和五畝墩工業小區,安排入園企業25家,大溪工業園新增企業29家,全村共發展民營企業104家。2008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2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600元,村民生活殷實富足。
工業經濟的大力發展,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生活水平,帶動了一方民眾脫貧致富,促進了三楊村的經濟快速發展。

農業發展

該村經濟以工業為主,農業相對落後。2004年,為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引進了反季節蔬菜種植能手陶乃飛,新建40畝蔬菜大棚生產基地。該基地生產的蔬菜面向本地民眾,品種主要以本地民眾的喜好和口味為主,以反季節生產為目的,實現一年四季都有不同蔬菜上桌。品種主要有:辣椒、茄子、黃瓜、毛豆、豇豆、絲條、白菜等,深受本地農民喜愛,銷路很好,還沒有上市,就被商販和附近廠家購買。
反季節大棚蔬菜的種植、推廣,節約了商販成本,保證了蔬菜品質,方便了民眾生活,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時,也為種植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是博望經濟類型的有效補充,也是三楊經濟的另一特色,在博望地區具有示範帶動作用。

養殖業發展

該村位於博望鎮南端,緊鄰石臼湖。一直以來該村高度重視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行業。根據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展水產養殖業。該村村委會通過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鼓勵村民在石臼湖邊進行水產養殖。同時村委會為了提高養殖產量,專門聘請水產養殖專家,並設立了培訓班,養殖戶通過深入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水產養殖技術。
為了進一步加大對水產養殖的發展,該村村委會新開發了新圩農田900餘畝地進行水產養殖。已有60多戶水產養殖戶,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產業化結構日趨完善,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提高了農業效益,促進了該村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

該村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立足村情,努力推進,創辦工業集中區3個、村辦集體企業3家,扶持民營企業104家;新建農民新村3處,實施老村整治7個,建設農貿市場1處,開發商業街1條,修建公路32.6 km,衛生公廁38個,清淤塘口140個,實現水面養殖1206畝,蔬菜大棚40畝,基本實現了水泥路、有線電視、電話、自來水“戶戶通”,全面完成了村級農網改造。

相關榮譽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過程中,在全村民眾的積極努力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進全村各項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1995年獲縣委、縣政府“小康村”稱號;1997-1999年連續3年獲市委、市政府發展鄉鎮企業“十強村”稱號;2000年、2001年獲市委、市政府發展鄉鎮企業“先進村”稱號;2002年獲縣委、縣政府“經濟發展十強村”稱號;2001-2004年獲得市政府“先進集體”稱號;2004-2007年連續4年獲縣委、縣政府“綜合十強村”稱號。2007年,被農業部等單位評為“中國十佳小康村”,2008年被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級生態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