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 ,漢語成語。

拼音:sàn sī ér xíng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思:思考。而:然後。行:行動。指經過反覆再三考慮,然後再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思而行
  • 拼音:sān sī ér xíng    
  • 釋義: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 注音: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
  • 簡拼:ssex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近義詞,反義詞,用法,相關俗語,相關成語,

成語

三思而行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引證解釋

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宋・辛棄疾哨遍》詞:“嗟魚欲事遠遊時,請三思而行可矣。”
明 施耐庵 《水滸傳》第六十七回:林沖諫道:”兄長,人心難忖,三思而行。“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且州縣之民,與明公何仇?殺之不祥。望三思而行。
歐陽山《三家巷》三0:終身大事也應該三思而行。

近義詞

深思熟慮、鄭重其事

反義詞

不假思索輕舉妄動 草率而行

用法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經過反覆考慮後再做。
連動式;含褒義。

相關俗語

謎語: 辭別姑母武則天

相關成語

反其道而行之 見機而行 量力而行 三思而後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