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說

三德說是古代印度數論派關於事物構成的學說。“德”有屬性、特性的含義,三德”指構成事物的三種屬性,即薩埵、達摩、羅闍。認為一切宇宙現象均可歸結為三德的相互作用。薩埵代表喜、輕盈和光明,達摩代表闇、沉重和阻礙,羅闍代表憂、恃重和運動。當三德處於平衡狀態時,原初物質(自性)不變,一旦三德失去平衡,自性便產生變異,從而演化出世界各種現象。由於早期經典對三德未作確切的闡述,後人解釋各異。如摩陀婆認為喜是善德,憂是動德,愚是闇德。

筏遮塞波底,彌室羅將喜德引申為廉直、柔軟、正直、清潔、謙讓、智慧、忍耐、憐憫等;將憂德引申為憎惡、危害、怨恨、非難、欺騙、束縛、殺戮等;將闇德引申為無智、暗愚、恐怖、悲慘、不忠實、怠惰等。當代學者對三德也有不同解釋。如恰托巴底亞耶認為三德是相互依存的物質性實體或實在,在世界的構成中有時輕盈光明性質的物質薩埵居於支配地位。有時沉重、阻礙性質的物質達摩居於首位;有時運動著的物質羅闍居於支配地位。認為喜是原始物質中的智力潛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