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店鎮(三座店鄉)

三座店鎮

三座店鄉一般指本詞條

三座店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三座店村得名。地處寧城縣西北部,坤都倫河沿岸,北臨大城子鎮,西接存金溝鄉、東連一肯中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座店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
  • 面積:216平方公里
  • 人口:28295人(2017) 
鎮情概況,經濟情況,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地理位置,政區沿革,政區,人口面積,發展現狀,

鎮情概況

三座店鎮因鎮政府駐地位於三座店村得名。三座店鎮位於寧城縣西北部,坤都倫河沿岸,北靠大城子鎮、東臨一肯中鄉、南接大雙廟鎮、西與存金溝鄉接壤,國道508線、省道207線貫穿全境。全鎮總面積2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9萬畝,林地面積11.1萬畝;共轄15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151個村民組,7954戶,28295人(2017)。現有貧困村10個,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4戶2472人,五保戶330人,低保戶2920人。

經濟情況

農村經濟

堅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設施農業、畜牧業和林果業等現代農牧業發展。截止2019年5月份,全鎮共發展日光溫室蔬菜13000畝,冷棚蔬菜700畝,食用菌種植460萬袋。其中,投資6500萬元,在馬市營子村建設占地700畝的潤益扶貧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日光溫室蔬菜大棚74個、14577延長米。全鎮發展特色種植業3888畝,其中種植日光溫室火龍果203畝、大櫻桃306畝、葡萄15畝,露地藥材、花卉364畝,引進甜菜種植3000畝。全鎮肉牛存欄0.67萬頭,生豬存欄2.5萬頭,肉羊存欄2.5萬隻;發展寒富蘋果、寒紅梨等果樹經濟林8600畝。

工業經濟

堅持做大項目,做優平台,提升質量,延長鏈條為目標,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確保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成功引進了投資1億元、占地103畝的粉條加工企業1個,企業落戶三座店粉條集中加工園區。積極培植民營企業發展,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共發展個體工商戶200餘家。積極探索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發展,構建農村經濟網路化、電子化發展新格局。

地理位置

地處寧城縣西北部,坤都倫河沿岸,北臨大城子鎮,西接存金溝鄉、東連一肯中鄉。鎮政府駐三座店村,電話區號0476,郵政編碼024228,距縣政府駐地天義鎮45公里。
三座店鎮

政區沿革

解放後,原三座店鄉屬寧城縣第二區,1958年建公社,1968年稱三座店鄉人民公社改革委員會。1983年改建為三座店鄉人民政府,轄15個村民委員會,73個自然村。原存金溝鄉解放後屬寧城縣第二區,1956年建存金溝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8年成存金溝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改建為存金溝鄉人民政府。因境內有存金溝,故命名。存金溝系蒙古語,正音正字為松根那,意為有大蔥的地方,因此溝產大蔥得名。轄15個村民委員會,128個自然村。
2006年,原三座店鄉和存金溝鄉合併為三座店鄉
2013年,重新成立存金溝鄉人民政府,程家營子、南溝門、八家、格日勒圖、南山根、趙家店、李麻子溝、李家窩鋪、喇嘛溝門、盧家店、六支溝、老局子、草溝門、小梁子、陶營子14個行政村從三座店鄉分離,劃規存金溝鄉管轄。
2013年,經自治區批准,三座店鄉正式更名為三座店鎮,轄區範圍不變。

政區

三座店鎮轄三座店村、八台營子村、大塘土溝村、小塘土溝村、河東台村、喇嘛城子村、哈日和碩村、烏蘇台窪村、敖漢營子村、進寶溝村、馬市營子村、西窩鋪村、蘇家窩鋪村、大金溝村、西溝村,共15個村民委員會,151個村民組。

人口面積

2014年末, 總人口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5萬人,其中少數民族5600人,以蒙、滿、回族為主。2014年人口自然增率5.27‰。轄區總面積216平方公里,東部丘陵、西部山區。2017年總人口28295人(2017)。

發展現狀

2014年,財政收入6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70元,固定資產投資1.27億元。
(一)農村經濟。①糧食生產。耕地面積8.75萬畝,年產糧食4萬噸,產值9620萬元,純收入4330萬元。②設施農業。高標準設施農業園區7處、4100畝,其中食用菌710萬單位,覆蓋5村、820戶、3300人,年產蔬菜1.6萬噸,產值8070萬元,純收入4840萬元。③果樹經濟林。2013年以來累計種植寧豐蘋果和寒紅梨8300畝,覆蓋6村、2800戶、1.2萬人。④畜牧業。規模以上養殖場5家,養殖大戶300戶,家畜存欄7.28萬頭只,禽類養殖20萬隻,產值1.4億元,純收入8400萬元。⑤農牧業產業化。養殖專業合作社8家、農機合作社2家、種植業合作社12家。⑥農業機械化。全鎮農機具保有量502台套,推廣農機作業8萬畝。
(二)非公經濟。私營企業3家,個體經營戶150戶,從業人員2000餘人。其中:蒙大礦業年開採螢石200萬噸,產值3000萬元;星展牧業存欄優質奶牛5000頭,年產鮮奶3000噸,銷售收入870萬元;粉業公司1家、粉條加工廠8家,年產粉條7萬斤、產值50萬元。
(三)鎮村建設。①小城鎮建設。鎮區規劃面積1.9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0.96平方公里,人口5000人。鎮區實現集中供水、供熱、排水、排污,弱電線路全部下埋。鎮區主街道拓寬改造2120米,人行道硬化裝鋪4萬平方米,主街道兩側安裝路燈140盞,建設綠化帶2924米。建成64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廣場1處。開發商住小區4處、1.2萬平方米;沿街農民住宅改造25戶、2萬平方米。建垃圾填埋場1處、垃圾收集房5座、設立垃圾箱40個,由專業清潔服務公司定期清理垃圾、養護樹木。②新農村建設。縣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1個,鎮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4個。2014年,投資2076萬元,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4個村。改造危房24戶,安全飲水工程覆蓋7個村、1.8萬人,硬化街巷12.5公里,農網改造20個低壓台區、6公里,建設標準化衛生室1個、村級活動場所3個、文化活動室4個、便民連鎖超市8家,合作醫療參合率93%、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8%、享受低保、五保補助及老齡老人津貼共2380人。
(四)社會事業。①教育。現有國小3所、公立幼稚園1所、蒙古族國小國中一貫制學校1所,教職工133人,在校學生、幼兒2000人。②衛生。一級甲等衛生院1家,床位60張、醫生45名。村級衛生室21個、衛生站6處,從業人員25名。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5%以上。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1.77%,出生人口性別比107.89:100,人口自然增率5.27‰。③文化體育。被譽為“塞外背閣、抬閣之鄉”、“自治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三座店背閣、抬閣”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成草原書屋15個,農民文化活動廣場5處,室內健身活動中心1處、室外小型健身活動中心8處,健身秧歌隊、健身操隊15支,廣播電視覆蓋率100%。每年舉辦的“寧城縣元宵文化廟會”和“馬市營子那達慕大會”成為全縣乃至周邊地區重要的文化品牌。正在積極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和“中國傳統村落保護”。
(五)基礎條件。①交通。轄區內省道15公里、縣道16公里、通村油路37公里,通村油路率53%。②電力。66千伏變電站1座,完成農網改造10個村。③水利。機電井229眼,輸水管線120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5萬畝。④生態。營林造林3.5萬畝,封山育林0.8萬畝。
(六)民生保障。①就業。勞動力資源1.4萬人,年均轉移就業5300人次,勞務收入7100萬元。②社會保障。敬老院1所、床位90張,院民47人,年人均供養標準5052元。低保戶1719戶、1731人,年人均保障標準1751元;五保戶293戶,年人均供養標準3100元;優撫戶92戶。2014年,發放各類惠農補貼2000萬元、冬季取暖用煤補貼291萬元、民政救助款490萬元。③扶貧。貧困村7個、1227戶、3997人,革命老區村2個,每年計畫1000人穩定脫貧,計畫到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④社會管理。建立三級格線化社會管理體系,年均調解各類矛盾糾紛400起,調處成功率98%。⑤便民服務。建成350平方米便民服務中心1處,設立業務視窗8個,日均接待50餘人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