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理論

“三平”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是指在安排經濟發展計畫時,必須保證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其中,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信貸平衡是綜合反映,物資供求發揮基礎作用

基本介紹

概述,重新認識,

概述

“三平”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是指在安排經濟發展計畫時,必須保證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其中,財政平衡是綜合平衡的關鍵,信貸平衡是綜合反映,物資供求發揮基礎作用。
財政收支平衡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平衡,並且收大於支,略有結餘。這是“三平”的關鍵。
信貸收支平衡信貸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雙方永遠是相等的,這在“三平”起“綜合反映”作用。
物資供求平衡:市場總供給市場總需求的平衡,這是“三平”的基礎。
計畫經濟體制下,三平理論既是保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的理論指導,也是制定實施各種計畫的重要方針,在巨觀決策中起過積極作用,也反映了經濟活動的客觀必然性.是我國學者對金融理論的一種貢獻。

重新認識

“三平”理論是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財政平衡理論,在當時情況下,對我國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封閉經濟轉為開放經濟,對這一理論必須重新認識和更新,這主要表現在:
①隨著統收統支體制的破除,財政收入GDP比重急劇下降,相應地信貸資金來源急劇增加,因而“財政是關鍵”這一論點已難成立,需要重新認識和協調財政、銀行關係。
②隨著統購統銷的物資供應體制轉換為市場流通體制,計畫價格轉換為市場價格,政府已不再直接協調資金運動和物資運動的關係,而是通過對市場的間接調控來調控物資供求關係
③隨著籌資主體和資金籌集方式的多元化、市場化,在當前體制下,不僅要直接安排好預算內投資規模結構,而已要協調運用各種經濟槓桿間接調控社會投資和結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對象應由物資供求平衡轉為社會總供給總需求的平衡。
④傳統體制下,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較少,居民貨幣收人水平和儲蓄傾向較低,企業和居民收支在綜合平衡中作用很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行為傾向以及居民儲蓄均對巨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⑤“三平”後來又加入外匯收支平衡,構成“四平”理論。隨著對外經濟交往的不斷擴大,國際收支平衡已成為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在綜合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