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

三尖是武術用語,出自《萇氏武技書》。武術用語。指鼻尖、手指尖、足尖。拳械中大部分定式動作都有“三尖相對”或“三尖相照”的規格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尖
  • 性質:武術用語
  • 包括:鼻尖、手指尖、足尖
  • 記載:《萇氏武技書》
三尖(武術用語),三尖為氣之綱領論,三尖照論,三尖到論,三尖(徒步線路),

三尖(武術用語)

武術用語。指鼻尖、手指尖、足尖。拳械中大部分定式動作都有“三尖相對”或“三尖相照”的規格要求,即上對鼻尖;中對手尖或器械尖;下對足尖,使三尖上下一線貫穿。清萇乃周著《萇氏武技書》卷四云:“三尖照者,鼻尖手尖腳尖,上下一線相照也”。槍法中對三尖相照的要求是:上照鼻尖,中照槍尖,下照足尖。
三尖

三尖為氣之綱領論

凡事專一則治,以有其主宰,有統帥,雖有千頭萬緒之多,而約之歸一轍也。如行軍有主帥之運籌,治家有家長之規矩,方同心協力,於事有濟。練形練氣,動關性命,其氣之統領,氣之歸著,可不究哉。頭為諸體之會,領一身之氣,頭不合,則一身之氣不入矣。如俯勢而頭仰,則陽氣不入矣;仰式而頭俯,則陰氣不入矣;左側俯式而頭反右歪,則右半之陰陽不入;右側俯式而頭反左歪,則左半之陰陽不入。側仰式亦然。直起式頭反縮,則下氣不得上升;直落式頭反頂,則上氣不得下降;旋轉而右,頭反左顧,則氣不右入;旋轉而左,頭反右顧,則氣不得左入;三陰止於手之內,三陽起於手之背,為臂膊血氣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翹,一有不合,則膊氣不入矣。如平陽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平陰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氣亦不入;陰手下栽者,掌翹則陽氣不入;陽手上沖者,掌翹則陰氣亦不入;平陰手前盪者,腕勾則陰氣不入;平陽手栽打者,腕勾則陰氣亦不入;側手直打者,跌手則氣不入;側手沉入者,翹手則氣亦不入。余可類推。三陽止於足之背,三陰起於足之下,為腿胯往來血氣之道路。一足之尖根楞掌,腳脖之伸翹內外,一有不合,則身氣不入矣。如仰勢踢腳,若尖伸,則陽氣不入;俯勢栽腳,若尖翹,則陰氣不入;起勢直竄,若尖伸,則氣不得上升;落勢下墜,若尖翹,則氣不得下降。

三尖照論

練形不外動靜,動則氣擎不散,靜如山嶽難搖,方能來去無著。每見俗學,動靜俱不穩妥,蓋未究三尖之照與不照也。三尖照,則無東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則此牽彼扯,必有搖晃之失。如十字左腳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腳尖,頭照右手則中下一線,不歪不斜,必穩;側身右腳前右手前順勢者,頭照右手,右手照右腳。余仿此。

三尖到論

三尖到者,動靜一齊俱到也。不此先彼後,不此速彼遲,互有牽扯而不到也。蓋氣之著人,落點雖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氣則在全體。一尖不到,即有牽扯,身氣不入矣,自練不靈活,催人不堅剛,皆是此失。凡練形者,須刻刻留意此三處方為合竅。

三尖(徒步線路)

戶外界的一種說法,太子尖(海拔1559米)——百丈嶺(1334)——童公尖(1558)簡稱“三尖”
三尖其實是近10座大小山峰的泛指:浪廣(起點)-太子尖(海拔1558米)-中馬嘯(海拔1449米)-花石岡(海拔1485米)-下馬嘯(海拔1152米)-百丈嶺(海拔1334米)-大牛糞(海拔1598米)-童公尖(海拔1558米)-上坪(海拔1558米)-大峽谷鎮(終點)三尖南起清涼峰一帶,北至浙西大峽谷白馬崖一帶,全程42公里。
三尖穿越路線是是繼清涼峰後的又一條江浙戶外的經典線路,他位於臨安西部,南起清涼峰一帶,北至浙西大峽谷一帶。因為全程路線因都在山脊上走,故視野開闊,山兩邊景色盡收眼底,線路主要是在山脊上走,視野開闊,山兩邊景色盡收眼底,經常能看到雲海,冬末春初溫度低的時候能看到霧松,如果運氣好還能看到霧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