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醫家之路

三代醫家之路

基本介紹

  • 書名:三代醫家之路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開本:16
  • 作者:張榮大 朱震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690240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三代醫家之路》是一部近百年艱辛傳承醫學、獻身醫療衛生事業的創業史,更是一部近百年堅守高尚醫德、追求精湛醫術的奮鬥史。它代表了中國廣大醫務工作者一生的奮鬥、追求,以及始終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精神,也是我國現代醫學成長、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

媒體推薦

朱震教授畢生以救死扶傷為宗旨,為廣大患者診治疾病,發揚了崇高的醫德精神,利國利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方圻
《三代醫家之路》確實是一部近百年艱辛傳承醫學、獻身醫療衛生事業的創業史,更是一部近百年堅守高尚醫德、追求精湛醫術的奮鬥史。它代表了中國廣大醫務工作者一生的奮鬥、追求,以及始終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精神,也是我國現代醫學成長、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
——王德炳
創業維艱,奮鬥以成,朱震教授用一生去追尋自己心中一種崇高的情懷,從少年到白髮,從求學到行醫,一步一步地創造,一點一滴地積累。無論何時不改變初衷、不改變信念,方才成就了幾十年醫學生涯的輝煌。
——陳紅
縱覽這一部橫跨新舊社會、浸染時代風雲的家族史,中國現代醫學,乃至社會發展的歷程清晰可見,其間一脈相承的,是朱家幾代人共同堅守的大醫精誠的精神信念。
——姜振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一代醫家喜結“齋軒”良緣
第二章 白手起家創建太平醫院
第三章 日軍攻青島·民眾大逃難
第四章 背負國恨家仇重建醫院
第五章 醫院捐獻國家無怨無悔
第六章 初出茅廬甘當深山礦醫
第七章 評先進當勞模光榮入黨
第八章 金榜題名副博士研究生
第九章 師從馬萬森終生受大益
第十章 眾恩師言傳身教育高徒
第十一章 接二連三搶占醫術高地
第十二章 他為末代皇帝溥儀治病
第十三章 二代醫家郎才女貌佳配
第十四章 周總理接見夸“鐵壺大夫”
第十五章 神秘的病人·特殊的出診
第十六章 深受童第周教授的關愛
第十七章 首制人體醫用教學模型
第十八章 大辦千人心電圖學習班
第十九章 母親彌留之際,兒在哪裡?
第二十章 研究室到研究所的跳躍
第二十一章 心通膏藥未果終生遺憾
第二十二章 李先念為朱震頒發獎狀
第二十三章 摘尤里卡世界發明金獎
第二十四章 可敬的美國伯樂柔斯諾
第二十五章 走進美國醫學主流階層
第二十六章 ICD之父攜手中國知己
第二十七章 感慨兩次訪美合作交流
第二十八章 解決看病難·基建四部曲
第二十九章 恩師吳階平親臨開幕式
第三十章 醫學家文學家心心相印
第三十一章 第三代醫家開創新天地
第三十二章 三代同堂共享天倫之樂
第三十三章 好夢要續四代從醫之路
後記
附錄 《三代醫家之路》進入創作高峰 我為三代醫家圓夢

後記

人生並非如夢,往事並非如煙。
當《三代醫家之路》即將付梓時,我為我們一家三代雖艱辛卻充實的人生,以及值得回憶的許許多多有甜有苦的往事而欣慰,這就是我們這個三代醫家一筆寶貴的精神家產。
2001年底,我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時年72歲,也算超期服役了。
當從忙忙碌碌中清閒下來,我並沒有感到失落而無所適從,倒是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家庭的事。幾十年來,我對T作與事業盡心盡力,問心無愧,但對父母、老伴和兒女照顧少了,有欠賬。於是,我就動了出一部三代醫家的書的念頭,以彌補這個不足。
我們家九十多年的三代從醫之路,為百年中國西醫學的發展盡了微薄之力。
我的父親朱慎齋和母親張靜軒是朱氏第一代醫家,一個內科醫生,一個婦產科醫生,他們應該屬於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西醫醫生。他們攜手走過五十多年曆程,在貧窮落後、兵荒馬亂的舊中國,學業有成和事業有成是極為艱難的人生兩件大事,父母親敢於挑戰命運,憑藉艱難奮鬥,既學業有成也事業有成,白手起家創辦起青島最大的私人醫院——太平醫院,為勞苦大眾看病治病,廣受歡迎。日軍發動侵華戰爭占領青島後,太平醫院被日軍當作獸醫站,遭到毀滅性破壞。經過二次重建醫院,尤其到了新中國成立後醫院有了長足發展,父母親又毅然將醫院無償捐獻給國家,彰顯了他們愛黨、愛國、愛民的拳拳之心。
我們朱氏第二代醫家,就是我和老伴于楓,我們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具有高等學歷的醫生和研究人員。我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後攻讀副博士研究生考入北京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工作,多年後隨北京醫療隊到甘肅基層醫院工作,數年後調到青島醫學院,曾任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青島醫學院副院長,還創建青島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醫院並擔當首任院長。我被聘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委員。老伴于楓畢業於南京大學,分配到北京醫學院丁作,在著名的馬文昭教授領導的組織胚胎學教研室工作多年。我們夫唱婦隨六十年,成為我們朱氏三代醫家的承上啟下者。
朱氏第三代醫家,是我父母親的孫女、孫子,我和于楓的女兒朱珊和兒子朱黎。他們都是改革開放後考人青島醫學院,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弄潮兒,各自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醫學事業,並已嶄露頭角。朱珊1987年赴美國求學,取得博士學位,經過一二十年打拚,現在美國矽谷的kaiser醫院從醫,成為高層次的內科大夫,醫院還專門給她配備了秘書,還有專門的護士為她做事。她的丈夫現在是加利福尼亞州矽谷醫院的神經內科高級醫師,也有了一定的名氣。在美國從醫要求高、難度大的環境中,夫妻二人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兒子朱黎從青島醫學院畢業後,從事一段放射科和超音波工作後,現已改行做醫療器械業務,經營一個醫療器械公司,做得紅紅火火。
我最早和老伴于楓談起出書的事,她的意見是:“你願意,我支持,只要你高興就好。”我對她表白:“你是我事業上的助手,生活上的幫手,我永遠地感謝你。”
我和老伴與著名詩人、作家賀敬之、柯岩夫婦有二十多年的交情,當我把要出一部三代醫家書的事告訴他們時,他們非常贊成,並鼓勵早寫比晚寫好,尤其柯岩格外支持,曾多次詢問書稿寫作情況,並表示等書稿出來後,她有精力的話可以幫助修改潤色。但是,柯岩因病於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這成了我終生的一件憾事。
我曾向一些領導談過出書的事,有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山東省政協原主席、省人大原主任韓喜凱,山東省人大原副主任苗楓林,山東省原副省長王裕晏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王德炳教授,他們也都表示贊成和支持,鼓勵我努力完成這件大事。
青島醫學院是我讀大學本科的母校,她培養教育我成為一名醫師和教師。我離開母校23年後又返回親愛的母校,並承擔了一些T作,為母校盡了一止匕微薄之力。多年來受到各級領導的支持,特別是現任青島大學醫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院長,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姜振家,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兼青島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王新生,熱心地鼓勵和支持我,這也是我回到母校後心情最愉快的日子。
我攻讀副博士研究生的母校是北京醫學院,後改稱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把我引向了一條醫學大道。我的導師馬萬森教授,培養我從副博士研究生到從事心血管病研究與醫療事業,讓我終身難忘。原院長杜如昱、現黨委書記陳紅教授和胡大一教授、郭繼鴻教授,都熱心支持我所做的一些事情。同時也感謝國家衛生部張宗久司長的大力支持。
出一部醫學世家的書並非易事,我的記憶力雖強,表達鞥里也比較好,但是要動筆寫作困難就大了。
幾年前,我找到老朋友張榮大商量,他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第七屆、第八屆特約研究員,新華社青島支社原社長,是新華社一名實力派記者,著作頗豐,曾出版過專著《兩地集》《在新聞背後》,以及《我與新聞三十年》(九卷本、200餘萬字的叢書),與人合作出版過《祖國的聚寶盆柴達木》《自然王國探奇》《五四運動與青島》等著作。他曾與人合作採訪過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病專家陳可冀教授,撰寫了《清官醫案探珍記》長篇文章,連載於1988年5月20日至6月2日上海《新民晚報》的《十日談》專欄,產生了較強的社會影響。
我最初就有想請張榮大代勞寫書的想法,但怕他忙不過來沒有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他可能了解我的心思,也不好大包大攬,除了支持我出書外,並且給我出了一個很好的主意。他說,在未找到幫您寫書的作家之前,不妨先找個錄音機,對著錄音機談經歷,按時間順序一件事一件事地從頭到尾講明白,要說故事,就當成有人在採訪您,暢所欲言,積累素材,這要比別人從頭一點一滴地採訪要省勁得多、順利得多。我利用半個月的時間,滔滔不絕地與錄音機對話,一說就剎不住了,有時深更半夜想起什麼來,就爬起來錄製,終於錄下了三四十萬字的材料。
當然錄音材料重複的內容比較多,要整理出來是很費勁的事。青島濱海學院的韓方希院長熱心地大力支持,請圖書館館長楚老師組織十多名學生把幾十萬字的錄音材料全部整理成文字。後來我老家青州市委宣傳部的董廣風部長委託高麗麗同志,來到我家,做了幾天的採訪,又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將資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在此致以深切的感謝。
此書找誰來幫助寫作呢?我又想起了先前為我出謀劃策的張榮大,我認為他是最好的人選。當我正式提出要他幫我寫書圓夢時,他雖然感到難度比較大。當時他又在編撰自己的《海洋之戀》,但還是接下了這份重託。從2011年6月到2012年9月,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投入寫書,先後來我家採訪20多次,從早晨9點半來,中午吃個家常便飯,中午也不休息,一直採訪到下午五六點鐘,他問得很詳細,記得很仔細。他有時還通過電話採訪,這也有幾十次。就是春節期間,他也在忙碌著,這使我很感動。
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山東分社原副社長楊鳳山,過去曾寫過我的新聞報導,這次他又承擔了《三代醫家之路》一書的特約編輯工作,非常感謝。
兩年前,在從北京到青島的火車上,我結識了一個年輕人,他叫易振華,是青島天海一元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當時他只有35歲,我已是80歲的老人。
我們一家5口人分在兩個包廂,另外一位旅客就是易振華。他主動把自己的下鋪讓給我們,他去了上鋪休息,我為之感動。
我們在火車上聊得很投機,知道他在青島和蓬萊有實業,而且還在青島李滄區辦了老年公寓,對發展老年人養老事業很執著。
以後我們經常聯絡,特別是去年他在即墨市審批了88畝地,要建500張床位的老年醫療中心和1200張床位的老年公寓,我給他出了很多點子和建議,並帶他到北京見了一些專家,給他辦好這些事出謀策劃。賀敬之部長很讚賞這位年輕人,誇他辦了利國利民的事。
當易振華得知我夢寐以求的《三代醫家之路》一書已經寫作完成即將出版,他鼎力支持,為卅版此書作了貢獻,我表示感謝。他說,這是我們的緣分。
在《三代醫家之路》即將出版之際,我向所有關心支持我的領導和朋友們深表敬意和感謝。

序言

我認識朱震教授要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那時在北京協和醫院圖書館經常看到一個年輕人埋頭看書,後來得知他是師從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馬萬森教授的研究生,馬萬森教授原來也在協和醫院工作,是我國老一輩的著名心血管病專家。因此,我就對朱震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他求知若渴,勤奮好學,這是成才成功的基礎。
以後在一些全國性的會議上,我們就經常見面了,他辦事認真,受到好評,又上進心強,所以結識了許多的專家教授,這對他以後學術發展和醫療水平提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朱震是一個有創新精神又務實肯乾的人,他在創建青島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醫院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立志建一座高質量的心血管病專科醫院,為山東省人民服務,醫院聘請全國名醫坐診,這是醫療事業改革的一條新路,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的首肯,也贏得了許多專家的支持。
我欣然接受朱震邀請我擔任青島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醫院名譽院長的盛睛,並在醫院開業的慶典上,和陳灝珠教授一起為董承琅教授塑像揭幕。以後我還多次來到醫院坐診、查病房,雖然工作很忙碌,但心裡很高興,這段日子感到很難忘。
這幾年,我們年齡都大了,見面的機會少了,但彼此還互相關心掛念著。
近來朱震教授與作家合寫了《三代醫家之路》的著作,得到了領導和專家們的熱心支持,他又完成了一件利國利家的好事,可喜可賀。
從本書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朱震教授畢生以救死扶傷為宗旨,為廣大患者診治疾病,發揚了崇高的醫德精神,利國利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心血管疾病領域中,朱震教授傾畢生精力進行有關心源性猝死搶救的研究。他創製的多功能心臟猝死搶救儀,曾獲得國際尤里卡金獎。尤為可貴的是美國著名心臟病專家,被稱為“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之父”的Mirowski教授十分讚賞朱震教授的研究,曾兩次邀請朱震教授赴美參加他的研究。在第一代ICD產品.問世後,朱震教授即向Mirowski及廠家提出將起搏裝置整合到ICD中的建議。果然,它的下一代產品即兼有除顫和起搏的功能,成為現代ICD的原型。現在ICD在國際上大為推廣套用,成為心源性猝死一級預防的工具,舉凡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的病人,均應積極考慮安裝ICD以預防猝死。在國內也逐漸推廣ICD的套用。在此研究中,朱震教授是有功之臣。在此,我謹向朱震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2年7月
(方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