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是三亞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8月發布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三亞市人民政府 
  • 頒布時間:2021年8月12日 
全文,內容解讀,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國建設交通強國、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節點;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的關鍵時期。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落實交通強國戰略,推動三亞區域中心城市構建,帶動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發展,支撐三亞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新標桿的客觀要求。根據《三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並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規劃相銜接,制定本規劃。2第一章 “十三五”發展回顧(一)發展成就 1、交通運輸發展 全市交通運輸取得巨大建設成就。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備,初步建成涵蓋航空、鐵路、公路、水運多種方式構成的綜合交通系統。客、貨運量指標穩中有進,2019 年末全市客運總量達 2416 萬人次,比“十二五”年末增長 6.8%,但因海洋生態評估壓力大,新機場填海工程停滯,貨運量指標下降,貨運總量達 1265 萬噸,比“十二五”年末降低 22%。航空運輸取得較大發展。截止 2019 年末,全市建成 4E級民用航空樞紐一處——三亞鳳凰機場,占地 7000 畝,擁有 3400 米長跑道一條,航站樓面積 10.7 萬平方米。2019 年運行航線 204 條,通航城市 123 個,起降架次 12.3 萬次,較“十二五”年末增長 16%,完成旅客吞吐量達 2016 萬人次,“十二五”年末增長 25%;利用鳳凰機場跑道南側空間建成A1 級通用航空機場 1 個——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三亞基地,占地面積 60 畝,擁有 520 米長跑道一條,直升機 3 架。水運建設加速推進。三亞市具備經營資質的港口碼頭共18 個,其中國際母港經營港口 1 個——鳳凰島國際郵輪港占地面積 83.9 萬平方米,擁有 8 萬噸級泊位 1 個,15 萬噸級郵輪泊位 2 個,2019 年旅客吞吐量達 9 萬人次,較“十二五”年末降低 10%;貨運經營業務港口 2 個,分別是港務局碼頭和南山貨運港;危險貨物作業經營港口 2 個,分別是石油太平洋紅塘碼頭、中海油南山終端碼頭;遊船遊艇碼頭 133個。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近 2816 公里,較“十二五”年末增長 81%。公路密度約 146.9 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100.8 公里,一級公路里程 61.2公里,二級公路里程 136.2 公里,三級公路里程 60.3 公里,四級公路里程 2009.1 公里,等外公路里程 448.6 公里。國道方面、總計 4 條,里程總計 233 公里。省道方面總計 5 條,里程總計 62 公里。農村公路總計 2514.13 公里,縣道 121.27公里、鄉道 248.04 公里、村道 2151.04 公里,其中行政村通達率 100%,通暢率 100%,自然村通達率 100%,通暢率97.34%,硬化道路里程 2462 公里,硬化率 97.7%。鐵路運營態勢良好。全市鐵路通車裡程總計 143 公里,較“十二五”年末增長 47%,其中設計速度 250 公里/小時的高速鐵路 36 公里,設計速度 200 公里/小時的快速鐵路 46公里,西環貨線鐵路里程 61 公里。建成鐵路客運站五處,分別為三亞站、鳳凰機場站、崖州站、亞龍灣站、南山北站,旅客傳送總量達 700 萬人次,較“十二五”年末增長 67%。建成鐵路貨運站兩處,分別為天涯站、崖州站,貨運吞吐量達 251 萬噸,較“十二五”年末小幅增長。客運樞紐場站逐步完善。建成/在建汽車客運站 3 個,分別是三亞汽車客運總站占地 109 畝、客運西站占地 53 畝、客運東站占地 49.3 畝,其中三亞汽車客運總站年旅客傳送量達 197 萬人次,較“十二五”年末大幅增長。建成公交維保場 1 個——紅沙公交綜合維修保養場,占地 15 畝。建成4公交首末站 12 個,占地面積總計 57 畝。物流貨運設施逐步完備。建成貨運物流基地 1 個——南山貨運港綜合物流基地,配備 1 萬噸級散雜貨通用泊位和3 千噸級滾裝碼頭。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 5 個,其中已建成 3個分別是崖州農產品批發市場、吉陽農產品批發市場、三亞天鋒果蔬物流中心,占地總計 576 畝,另外三亞南果果蔬萬噸冷庫和三亞佳翔航空貨運農產品加工貿易冷鏈物流園已建成,其他批發市場正在規劃。建成其它物流節點 2 個,分別為海棠灣免稅城物流後勤中心 66.8 畝,崖州中心漁港海(水)產品物流中心 93 畝。交通對旅遊發展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在鳳凰島、海棠灣建成以空中遊覽為主要目的的直升機起降點若干,2019 年起降架次達 1.5 萬次。建成遊船遊艇經營碼頭 13 個,其中遊艇泊位 934 個、遊船泊位 76 個。運營海上巴士線路 1 條——鹿回頭廣場遊船遊艇公共碼頭至天涯海角,2019 年旅客量1 萬人次左右。建成崖州-荔枝溝旅遊資源路 67 公里,依託海榆西線、海榆東線在建環島濱海旅遊公路 158 公里。交通運輸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目前智慧型交通車載終端已經覆蓋全市公車,並完成若干電子站牌、藍牙標籤建設,發布天涯行 APP,較大程度方便市民遊客出行。抓好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工作,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更新老舊公車輛,綠色公車輛比例達 86.7%。紮實開展交通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工作,加強道路運輸企業、港口港航企業、駕駛培訓行業、施工建築行業等相關安全培訓工作和安全隱患排查治理。5綜合運輸建設運營管理機制逐步建立。三亞市依託優勢企業重組最佳化相關產業,構建“2 個平台公司+6 個產業集團”的國有企業發展新格局。交投集團作為 6 個產業集團之一整合全市交通設施資源,統籌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交、場站等交通設施建設。截止 2019 年末三亞市交通局共編制規範性檔案清單 23 份,主要針對公交、水上巴士、停車、計程車、網約車、共享腳踏車等社會熱點問題在建設、運營、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規範性要求,有效推進交通各行業健康運行發展,形成由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外向型交通聯繫 三亞市呈現外向型聯繫特徵.與島外城市聯繫占總對外聯繫比例的 50%,其中聯繫最密切城市依次為北京、廣東、四川,受疫情影響,這一數值由 50%下降至 20%。大三亞範圍內城市間聯繫緊密,疫情期間這一特徵尤為明顯,與省內聯繫最密切城市依次為樂東縣、陵水縣、海口市、保亭縣,疫情期間占比達全部對外聯繫的 60%。3、高端出行需求顯現 自貿發展背景下人群高端化特徵初現。為落實自貿港建設要求,三亞市著力打造兩大重點園區——崖州灣科技城、總部經濟和中央商務區,截止到 2020 年 7 月,崖州灣科技城已進駐本科學歷及以上人員 1237 人。根據就業人口畫像特徵分析,中央商務區、東岸地區已經呈現出高學歷、高消費、高收入、專業技術人員集聚特徵,接近相對高端的外來6旅遊人群特徵。全域組團式聯繫態勢顯現。全市職住分布呈現跨組團式、長距離特徵,根據對重點片區通勤距離統計結果顯示,崖州灣科技城通勤距離在 25 公里以上人數占比 15%,平均通勤距離達到 7.8km,遠高於東岸片區和鳳凰海岸片區。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結果顯示,高端化人群對交通設施供給要求提升。在對外交通方面,需要高品質的航空、鐵路、城際交通系統支撐。在城市內部交通方面,需要快速、高效的公共運輸、軌道交通支撐,但傳統公交服務難以兼顧長距離與高效率的要求。過去旅遊主導下城市特色化大發展、交通大跨越,當下國家賦予三亞更高要求,需要交通更大的跨越。(二)問題短板 緊緊圍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定位與現代化自貿港都市交通目標,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主動適應國際交通運輸發展新趨勢,充分學習借鑑國際自由貿易港都市的交通服務、交通設施、管理方法和制度安排,對標國際最高水平,借鑑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發展經驗,明確三亞交通運輸發展問題與短板。整體上判斷,三亞目前核心矛盾是高端的發展定位與有限的交通支撐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為 6 大發展差距。差距 1: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不高 深圳等城市依託高質量的交通基礎設施,可滿足自由貿易與旅遊人群對高品質交通服務的需求,以人為本,宜快則7快、宜慢則慢。在對外交通方面,通過機場、高鐵等交通設施,形成國家/區域廣泛聯通的交通圈層,滿足對外高可達性的需求。在城市交通方面,通過快速道路、快速軌道等設施,構建便捷一體的服務網路,滿足城市內部高效率的需求。在休閒交通方面,通過特色化的綠道、步道等設施,打造宜人的慢行交通系統,滿足旅遊休憩時高舒適度的需求。三亞現狀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不高。航線資源有限,航空服務可達性一般,缺少 350 公里時速的高速鐵路對外服務。大三亞經濟圈聯通度較差,以城區為核心的 1 小時輻射圈不足以覆蓋市域,2 小時輻射圈不足以覆蓋三陵樂保範圍。城市內部客運快速化服務缺失,多元化水平偏低,特別是水上運輸服務短板明顯。貨運服務結構不平衡,物流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偏高,社會物流總費用與與 GDP 比率為 15%(深圳為 12%)。差距 2:對外交通樞紐能級不強 為適應全球化視角下開放格局,深圳等對標城市均具備強大的對外交通樞紐,核心是以機場為核心、包括高鐵站、郵輪母港在內的的門戶樞紐系統。特別是機場門戶,其客貨運吞吐量在全球各大城市機場中排名前列,如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以及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全球客運量排名分別為第 13、第 18 和第 26 位,貨運量排位更加靠前,中轉功能更加突出,排名分別為第 1、第 12 和第 24 位。三亞現狀對外交通樞紐能級不強。受制於鳳凰機場單條跑道的運能限制,三亞機場客貨運量在高峰時期長期處於飽8和運營狀態。2015 年起,三亞機場客運吞吐量被海口超越,104 條航線數量也遠不及海口的 169 條,其中國際航班多為深夜“紅眼航線”,服務水平較差。機場貨運功能十分薄弱,無貨機運營空間,大量貨物(特別是國際貨物、免稅貨物)進出需經廣州甚至成都機場中轉,再由陸運進島入三亞,相交於直接空運時間成本增加 3 天,經濟成本增加 50%,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物流等產業發展。高速鐵路與港口客貨運量近5 年來也處於比較飽和狀態,幾無增長。差距 3:全域綜合運輸通道不暢 深圳等城市均具備高效率、全覆蓋的全域運輸通道,支撐城市、都市圈一體化聯動發展。首先是高等級、快速化的道路交通系統,包括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網路,串聯核心區,輻射全域各組團。其次是多層次、直連直通城市核心點的軌道交通系統,包括可覆蓋全境乃至其他城市群的城際鐵路/市域軌道網路,以及高密度大容量的城區地下鐵路網路,其鐵路與軌道網路最重要的特徵不僅僅是覆蓋面廣,更是不論市域還是城區軌道,均直接連通城市各大主要核心區域,降低換乘次數與時間成本,確保客流直達。三亞乃至大三亞範圍目前全域綜合運輸通道不暢。鐵路與軌道交通方面,僅有服務海南島範圍的環島鐵路,速度等級不高,東段東環高鐵時速 250km/h,西段西環鐵路時速僅200km/h,屬於城際鐵路範疇。鐵路以三亞站為組織中心,遠離中心城區核心片區,且全線站點較少,覆蓋城鎮及其他功能區有限,難以實現快速可達。高速與快速路方面,快速9化道路通道單一,僅一條環島高速,承擔客貨運、對外與內部等多重功能,現狀已存在多處瓶頸,大茅、南山等路段出現經常性擁堵。整體路網設施方面,全域公路、道路等級偏低,80%以上為兩車道公路與道路,路網暢通水平不佳。差距 4:交通多元化、一體化程度不足 深圳等城市均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選擇,包括多元化的對外交通、內部交通和特色休閒交通,以滿足不同類型人群出行需要。對外交通方面,除航空、公路與鐵路之外,水上交通也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如香港與其他城市的水上運輸比例占全方式的 8%。城市內部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化,如香港公共運輸方式可細分為港鐵巴士、專營巴士、公共小巴、居民巴士、的士和水上輪渡六大類,其中服務通勤客流的水上輪渡年運量可超 1500 萬人次。遊艇、水上觀光、低空遊覽、休閒步道等休閒出行方式也獨具特色。三亞交通多元化、一體化程度不足。目前水上交通設施與旅遊碼頭短板明顯,海上巴士、海上旅遊線路年客運量僅1 萬人次。尤其各交通設施之間、交通設施與用地開發之間融合度較差,全市沒有立體化的綜合交通樞紐,各類交通設施大多獨立占地,與城市功能分離,不利於三亞相對緊張的城市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差距 5:交通治理政策體制不順 深圳等城市均具備健全的交通運營管理體系,包括一體化的大交通管理體制、健全的運輸行業監管和長效的管理養護機制。如深圳自 2009 年起推行大交通管理體制改革,整10合了交通運輸全行業相關的管理職責;香港施行嚴格、細緻的監管條例與多渠道監管,保障海上輪渡高品質服務,同時引入市場化力量主導養護,政府建立明確的質量標準,保障嚴格監管;新加坡營造完善的營商環境,使多家計程車公司良性競爭,提供差異化出行服務。三亞目前交通治理政策體制不順。缺乏大交通整體管理機構,職責交叉、多頭管理。政企職責不明、缺乏協調,規劃實施效果難以保證,如現狀海上巴士存在多家企業惡性競爭,公共客運服務品質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養護資金來源單一,農村公路養護經費由燃油附加費返回和市、縣專項資金組成,市場化機制體制不完善,隨著農村公路里程的提升、車流量增加導致公路損耗加大,養護壓力日益增加。差距 6:尚處於交通發展初級階段 梳理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城市與交通運輸發展歷程,在時序上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定基礎”階段,建設重點為貨港、機場,以滿足人與貨物基本流動。二是“搭框架”階段,建設重點為快速道路、快速軌道,以滿足人與貨物高效流動。三是“提質量”階段,建設重點為水上交通、慢行交通,以滿足人和貨物多元化、高品質流動。三亞目前處於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的視窗期、機遇期,在“十四五”期間亟需明確發展方向,推動交通運輸轉型發展,解決現狀高端的發展定位、有限的交通支撐之間11的矛盾問題。另外,三亞還存在若干其他問題與短板。如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還需大力提升;部分項目建設涉及敏感用地,制約前期工作審批;部分重點項目征地拆遷工作協調難度大;政府投入與財政補貼缺口較大,公交企業運營困難等。12第二章 “十四五”發展環境(一)發展形勢 1、交通強國戰略為中長期交通運輸發展指明了方向 交通強國戰略意義重大。交通運輸是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和服務性行業,建設交通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行領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了明確要求。綱要指出,要推動交通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綱要強調,以高品質服務、高質量設施為導向,形成“全國 123 出行交通圈”和“全球 123 快貨物流圈”兩個交通圈,擁有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幹線網、廣泛的基礎網三張設施網。綱要明確,交通強國建設分兩個階段實施,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實現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50 年)》更是為三亞交通運輸發展指明了方向。三亞位於“6 軸、7 廊、8通道”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骨幹網路之上,定位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航空樞紐(客貨兼顧)及國家綜合類郵政快遞樞紐(空運+陸運),是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13三亞港鳳凰島定位為郵輪系統重點港址。2、海南自貿港建設為三亞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時代海南省、三亞市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海南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改革開放重大舉措,是黨中央著眼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戰略決策。《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檔案指出,要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戰略定位,聚焦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檔案強調,要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建立與高水平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政策制度體系,實現貿易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實現百萬人才下海南。《海南省委關於貫徹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決定》對三亞交通運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檔案提出,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規劃建設,加快三亞新機場和國際郵輪母港建設,推進環島旅遊公路、“豐”字型高速公路網和“田”字型高鐵網建設。檔案要求,加快設立三亞鳳凰機場保稅物流中心(B 型)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先行先試通用航空分類改革,開展第七航權開放試點工作,推動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14和航空樞紐。檔案明確,加強“大三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功能上共享共用,進一步推動大部門制改革,將職能相近的部門、業務範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3、新形勢下三亞發展需要交通運輸提供有力支撐 為落實自貿港建設要求,三亞市制定了《中共三亞市委關於貫徹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行動計畫》,明確提出按照“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的要求,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水平開放,全面抓好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以“一天當三天用”的幹勁,建設免稅購物天堂、自貿港人才高地、企業聚集高地,在加快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勇當排頭兵、打造新標桿。(二)發展要求 交通強國戰略對三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意味著三亞未來對外開放更加全面、輻射範圍更加廣闊,需要更加現代化、高品質、高質量的交通運輸提供支撐。同時三亞交通運輸發展不能僅僅局限於三亞行政範圍以內,應當著眼於三亞、陵水、樂東、保亭“大三亞”範圍,在區域的角度提升三亞面向全球的樞紐地位。三亞市打造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標桿的目標,意味著在三亞傳統的熱帶濱海旅遊職能之外,新增了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兩大領域,三亞面臨從“旅遊城市”向“自貿港都市”跨越式發展,需要三亞交通運輸由過去的旅遊特色交通主導,向現代化自貿港都市交通轉型,為跨越式發展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15第三章 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4·13 重要講話和中央十二號檔案精神,堅決落實交通強國戰略與海南自貿港建設要求,對標國際高水平交通運輸發展,堅持把交通作為“發展先行官”,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全面提升交通服務品質,全面提升門戶樞紐地位,全面提升網路聯通水平,全面提升一體化融合程度,增強系統韌性,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動三亞綜合交通體系轉型發展,為三亞市打造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標桿提供有力支撐。(二)基本原則 堅持整體推進和穩步實施。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大局,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強化頂層設計,提升服務水平,增強方案系統性、協調性,使各項舉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提高整體效益。科學把握實施步驟,注重與時俱進與最佳化調整。堅持創新驅動和示範引領。加強科技創新,打造與智慧型載運工具協同、適應智慧運營管理的智慧型化交通基礎設施,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與信息網路融合發展,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在提升高質量設施、高品質服務、16高水平治理等方面創新突破,以示範項目為抓手引領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和區域協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向南亞、東南亞,強化絲綢之路經濟帶與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聯繫,突出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省、大三亞旅遊經濟圈交通協同發展。堅持綠色生態保護髮展。倡導綠色出行,科學有序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培育壯大特色水上交通,形成陸海交通互動協調、城鄉融合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強化與土地、水域、岸線、空域等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交通與自然和諧共生。(三)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初步建成“互聯貫通、功能完備、無縫對接、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完成交通強國戰略指引下的交通設施建設轉型升級,服務更優質、結構更最佳化、覆蓋更廣泛、銜接更順暢、運行更智慧、生產更安全、發展更綠色,明顯提升對外交通可達性,全面暢通三亞及大三亞全域。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通暢。基本形成具有三亞特色的“123出行交通圈”,瓊南區域 1 小時直連、海南島與粵澳港大灣區 2 小時通達、全國與東南亞主要城市 3 小時覆蓋。貨運多式聯運高效經濟。初步形成面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全球 123 快貨物流圈”,國內 1 天送達、周邊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達。運輸服務基本實現安全、綠色、智慧化。可持續養護機制基本形成,各類體制機制和政策更加完善,初步建成全國17性綜合交通樞紐、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有效支撐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四)發展思路 以海南省和三亞市中長期綜合運輸體系發展框架為藍圖,“十四五”時期三亞綜合交通運輸發展遵循“優服務、提質量、強樞紐、暢通道、促融合、保底線”的總體思路。優服務。在保持大眾化、普惠化的基礎上,加快提升運輸服務品質。提供更多樣更便捷更優質的客運和出行服務,充分滿足未來不同年齡群體、不同收入群體個性化、高品質的出行需求,重點包括自由貿易人群、旅遊人群、候鳥人群和本地居民等。提供更經濟更高效更精準的貨運和物流服務,充分滿足未來現代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等生產流通方式變革要求和生活配送要求。提質量。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推動三亞交通運輸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優先加快完善高質量公路與水上交通設施網路,適時推進快速道路及城際鐵路/市域快軌“雙快”系統建設,提前預留城市軌道交通通道。最佳化各類運輸方式供給結構,高質量打造綜合立體交通樞紐,集約化配置交通運輸資源,更大程度發揮航空、鐵路及水上客貨運輸能力,形成高效、綠色、集約化的高質量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強樞紐。加快建成面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全國性交通運輸樞紐城市、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全球供應鏈服務中心。以新機場為龍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航空18樞紐和郵政快遞樞紐,提供最具競爭力的全球運輸和物流服務解決方案。加快壯大郵輪母港樞紐,服務海南自貿港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實施。升級高鐵樞紐並預留發展空間,構建陸上對外運輸核心。暢通道。著力推進三亞“三橫兩縱”綜合運輸大通道,支撐和引導大三亞整體發展。重點打造中部城鎮密集地區的都市高效通道,形成三亞城市發展的主要軸線,實現東西貫通、一小時可達。加快落實北部區域快速通道建設,以 G98環島高速大三亞段擴容工程及其集散通道為抓手,形成高密度網路化系統。探索南部濱海特色通道構建,以水上運輸、旅遊公路、城市道路等設施,提供高品質出行服務。大力提升山區公路等級,最佳化南北向聯通樂東與保亭的公路基礎設施水平。促融合。以創新為引領,促進各類交通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促進交通樞紐場站與用地一體化融合發展。加強交通科技創新,推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與交通產業深度融合,打造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的交通網路。推動交通與旅遊、物流、郵政、高新技術等產業的高水平融合。保底線。依據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治理具體要求,強化用地用海和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交通建設活動管控,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發展水平和保障安全能力,強化系統性風險防控,健全完善安全應急保障體系。加快實現交通領域治19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政府、市場、社會三大領域改革創新,通過最佳化政府治理、完善市場治理、增強社會治理,率先在推進行業治理現代化上實現突破。20第四章 最佳化服務,滿足自貿港標桿城市需要(一)滿足運輸發展需求 未來三亞人口規模、年齡結構、空間分布及出行需求將發生明顯變化。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市總人口(常住人口)為 1031396 人,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85408 人相比,增加 345988 人,增長 50.48%,年平均增長率為 4.17%。分區看,海棠區人口為 113481 人,占 11.00%;吉陽區人口為 447322 人,占 43.37%;天涯區人口為 353698人,占 34.29%;崖州區人口為 116895 人,占 11.33%。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724854 人,占 70.2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306542 人,占 29.72%。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 271035 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 4.07 個百分點。根據市發改委《三亞市(含大三亞)人口發展規劃(2030 年)》,統籌常住人口、人才引進、旅遊及候鳥人口換算的當量人口,預測 2025 年三亞市服務人口總量為 150-200 萬人左右,濱海沿線地區仍是人口最為密集區域,繞城高速以北片區人口也將會有一定幅度增長。隨著產業跨越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出行次數也將顯著提升,預計 2025 年運輸總量較 2019 年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客運方面。考慮全國整體社會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三亞迎來自貿港發展重大機遇,預計“十四五”期間三亞客運年均增速為 7%左右,較“十三五”年均增速有所上升,同期全國預計增速為 4%左右。預計 2025 年客運需求為 2019 年的 1.6 倍,達到 3900 萬人次。客運出行結構發生顯著變化,21鐵路、民航、小汽車出行需求占比不斷提升,高品質、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快速增長。國際旅客出行以及海南省內、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內部出行需求更加旺盛,濱海沿線地區仍是客運需求最為集中的區域。貨運方面。貨運需求的增長將略微慢於客運,預計 2019-2025 年間年均增速為 6%左右,同期全國預計增速為 3%左右,預計 2025 年貨運需求為 2019 年的 1.5 倍左右,達到 1900萬噸。受益於貿易業發展潛力,郵政快遞業務量增速較快,預計為 2019 年的 3 倍左右,2025 年達到 3000 萬件左右。貨運結構不斷調整,快遞、民航貨運需求占比不斷提升,大宗散貨運輸需求將於 2030 年左右達到峰值後基本穩定。高價值、小批量、分散性、時效性強的貨運需求快速攀升,外貿貨物運輸保持長期增長態勢。城市方面。三亞市已實施限購政策,城市機動化已進入穩定發展期,2020 年末中小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28 萬輛。“十四五”期間,將保持 6%左右的增長率,預計 2025 年,三亞市域中小型汽車擁有總量約 38 萬輛以上。沿灣各組團之間的出行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紅塘灣、中心城區-海棠灣、紅塘灣-崖州,預測至 2025 年市域人均出行次數 2.7 次/日,出行總量 536 萬人次/日,其中南山斷面日均出行總量將達到 18 萬人次、天涯斷面日均出行總量將達到 31 萬人次、吉陽斷面日均出行總量將達到 21 萬人次。旅遊交通需求量約為 189 萬人次/日,主要出行方向以西部的天涯、南山、崖州方向,東部的亞龍灣、海棠灣方向為主。22(二)便捷通暢客運服務 基於客運發展需求,打造具有三亞特色的“123 出行交通圈”,瓊南區域 1 小時直連、海南島與粵澳港大灣區 2 小時通達、全國與東南亞主要城市 3 小時覆蓋。綜合客運樞紐到所在地中心城區實現半小時通達,各方式樞紐場站之間公共運輸轉換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運輸服務更加安全、智慧、綠色,全市綠色出行分擔率達到 75%,交通基礎設施無障礙化率達到 90%以上。完善海陸空一體的多樣化交通服務,推動綜合交通立體化網路服務,構建城市內部品質化出行服務,提供旅遊出行全程化交通服務。(三)高效經濟貨運服務 基於貨運發展需求,構建面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全球123 快貨物流圈”,國內 1 天送達、周邊國家 2 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3%,充分滿足現代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與旅遊業等生產流通方式變革要求和生活配送要求。郵政快遞基礎設施與服務質量效率居全國前列。(四)明確主要發展指標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框架,初步擁有高品質服務、高能級樞紐、高效率網路、高標準融合和高水平治理,實現人享其行、貨優其流、暢通全球,穩步邁向國際影響力卓著的交通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和自由貿易港都市。23目標 分類 指標 2019 2025出行時間可達性 (1)大三亞都市圈通達時間(小時) 2 1.5高品質服務 交通網覆蓋水平 (2)城市建成區公交站500m 覆蓋率(%) 94 100(3)航空客、貨吞吐量(萬人次、萬噸) 2016、102400、15基礎設施規模(4)郵輪母港客運量(萬人次) 8 36高能級樞紐對外開放水平 (5)國際通航城市數量(個) 52 70(6)市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 8.37 115交通網配置水平(7)高等級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 15 30高效率通道交通網暢通程度(8)自然村通硬化路率(%) 97.7 100樞紐銜接轉換效率(9)綜合交通樞紐平均換乘時間(分鐘) 15 <8交通與經濟適應度(10)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 GDP 比率(%) 15 13高標準融合交通與旅遊融合(11)海上巴士與旅遊碼頭數量(個) 10 16高水平治理綠色安全發展水平(12)全市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 70 75(五)重點問題研究分析 根據三亞發展趨勢,識別關係到三亞未來發展的重要節點與片區,自下而上的開展針對性研究分析,微觀與巨觀相結合,確保整體方案的科學合理。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重點包括以紅塘灣新機場為核心的航空樞紐系統,以郵輪母港為核心的水上客運樞紐,以南山港為核心的水上貨運樞紐,24以及以三亞站為核心的鐵路樞紐系統。交通場站設施方面,重點包括以港務局老碼頭片區為核心的城市客運樞紐和以三亞梅村綜合物流園為抓手的貨運物流系統。城市內部片區方面,重點研究崖州科技城片區,以及中央商務區包括的鳳凰海岸、月川、東岸和海羅片區。城市外圍片區方面,結合三亞向北部片區拓展的趨勢,重點分析崖州北片區、紅塘灣北部片區、育才、高峰、落筆洞和南田農場北部片區。旅遊交通方面,重點探索水上旅遊及低空旅遊設施。在巨觀背景下,從節點出發,以每個重要節點與片區各自的發展趨勢和需求判斷為基礎,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建議,並系統整合為一體,反饋至全局性整體性規劃方案體系。1、重大交通設施 依據自貿港定位,新機場建設迫在眉睫。規劃新機場吞吐量達到 5600 萬人次,結合三亞航空運輸需求,在大三亞尺度上判斷紅塘灣新機場對外集散客流分布,應當高標準配套多元化集疏運設施,包括高速公路、軌道交通乃至水上交通設施,同時配套足夠的中轉接駁空間和集散樞紐空間,在臨空產業和物流配套方面一體化綜合打造。新機場建成後,建議以 TOD 為導向,改造開發鳳凰機場片區,保持“一市一場”機場格局。結合未來三亞高端化商務航空需求,建議在大三亞尺度選址布局 A1 級通用機場。假如鳳凰機場仍保留航空功能,建議其與新機場在功能上有所區分,新機場為民用航空機場,鳳凰機場可兼顧民航與通航等需求。25落實中央要求,在拆除鳳凰島二島基礎上,謀劃郵輪母港選址。根據國內外案例和三亞郵輪母港需求判斷,選址應當儘可能靠近城市中心區,便於提供良好的配套功能,應當靠近機場、高鐵等重大交通樞紐,便於中轉、集散,同時陸側應當有充足的腹地空間,便於高標準布局集疏運系統。建議優先考慮鳳凰島一島選址。結合三亞產業發展趨勢,建議充分發揮南山港貨運功能,保障港區多道路通道的集疏運系統,預留充足的物流園區等配套設施。三亞站現有客流已超過 500 萬,接近飽和狀態,考慮中線高鐵與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建設,未來鐵路客流需求將大幅增長,現有南廣場及南站房空間明顯不足。建議提前控制預留北廣場和北站房的建設空間。長遠來看,三亞站擴建之後也難以容納遠期鐵路客流需求,需要謀劃三亞未來鐵路樞紐格局,預留增長空間,建議控制預留鳳凰機場站空間,作為鐵路備選樞紐。2、交通場站設施 充分利用好城市內部交通場站設施,大力推進交通場站與用地一體化開發。在城市核心區域,根據港務局老碼頭與鳳凰海岸商務區空間特點,探索建設立體化綜合交通樞紐場站,整合道路、公交、軌道、水上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緩解鳳凰海岸高強度開發帶來的交通問題。貨運物流設施是三亞目前的一大短板。規劃積極拓展貨運物流空間,高標準打造三亞梅村綜合物流園,充分預留用26地規模,構建貨運車輛集疏運系統,無縫銜接繞城高速及第二高速等重大區域廊道,通過幹路網聯通城市內外。3、城市內部片區 崖州科技城、中央商務區為三亞市重點發展片區,現狀科技城已經出現高達 15%的通勤出行需求,每日往返於中心城區。從未來的出行需求出發,遵循組團式空間格局理念,保障重點片區之間以及與其他城市片區高效聯繫,在充分擴容繞城高速等骨幹道路設施之外,應當提前預留大運量快速化集約化軌道交通通道,形成快速道路與快速軌道兩張網路。4、城市外圍片區 北部腹地是三亞未來空間拓展的重要方向,依託第二高速建設,謀劃戰略性骨幹道路通道,串聯南北、貫通東西,在優先強化北部片區與濱海地區南北向聯繫的基礎上,合理布局東西向通道,完善北部片區相互之間聯繫,有效支撐崖州北、育才、高峰、南田等片區出行需求。5、旅遊交通設施 旅遊業仍為三亞支柱產業,在既有平面旅遊交通設施基礎上,謀劃海陸空多元化的旅遊交通配套設施,以點帶面,帶動旅遊向高品質發展。27第五章 強化樞紐,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一)強化對外開放型門戶樞紐 為打造我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建設,形成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規劃著名力提升三亞對外交通樞紐能級,建設成為開放性對外門戶樞紐。以三亞機場和港口為核心,構建服務品質高、運行速度快的區域交通樞紐。高標準建設三亞新機場,打造成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區域航空樞紐。以服務國際郵輪旅遊、水上旅遊交通為特色,提升郵輪母港面向南海服務功能。推進南山港高質量發展,提升樞紐貨運服務功能,為科研基地建設、南海維權和開發服務提供港口運輸保障。高標準建設開放口岸和“二線口岸”基礎設施。(二)加快發展民用及通用航空 1、打造新機場門戶型航空樞紐 加快打造面向太平洋、印度洋區域航空門戶樞紐,支撐自貿區(港)發展建設。推進新機場填海建設工程儘早開工,建設近期兩條跑道、遠期三條跑道 4E 級機場,打造可支撐2035 年 5600 萬吞吐量,2050 年 8000 萬吞吐量的航空綜合交通樞紐,提升三亞市航空樞紐承載能力。打造新機場多方式快速集疏運系統。按照零距離換乘要求,建設東西雙向聯繫通道,按照高快速路標準接入陸側高速公路及國省幹道系統。引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快28軌),滿足瓊南片區乃至全島範圍內大規模客流的快速集散要求。開行水上巴士,打造覆蓋城區、服務市域的水上交通集散系統。提前預留各類產業配套設施,積極開展新機場陸側物流設施選址工作,做好新機場臨空產業區與物流園區用地控制。近期充分挖潛鳳凰機場空側陸側運能。開拓機場空域航路,進一步提升運轉效率。積極最佳化各類交通銜接方式,提升既有航空樞紐能力。2、構建“1+12”通用航空設施網路 推進通用航空建設,打造“1+12”的通航設施網路。在大三亞範圍預留 1 個 A1 級通用航空機場。結合景區景點、高端酒店、旅遊島嶼、特色鄉村,在全市範圍內布局 12 個直升機、水上飛機起降點。積極與軍方、空管有關部門開展空域、航線使用事項對接協調工作,研究低空空域開放政策,搭建暢通連線、安全運營的通用航空空中網路,高標準建設地面、空中“兩張網”。加快空管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空域資源配置,推進軍民航空管理融合發展,提高空管服務保障水平。專欄 1 通用航空布點方案(一)A1 級通用航空機場。1.必要性分析(1)上海青浦通用航空機場(規劃選址階段):為支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市謀劃建設通用航空機場,主要以服務青浦區入駐的騰訊、華為等企業的公務出行。考慮到現狀兩座民用機場——虹橋機場、浦東機場客貨吞吐量處於較飽和態勢,且受制於民航機場空域高度限制,導致通航可起降機型少,因此規劃於虹橋機場西南側 45km 位置建設青浦通航機場,遠期形成“一市三場”民航、通航機場格局。首期建設面積3.5 公頃,1 條跑道,長度 2500 米並配有通航產業。29(2)邁阿密機場:邁阿密作為世界知名的熱帶濱海旅遊城市,全市共布局 5 個通航機場,其中 2 個通航機場與民航機場共同設定,主要功能以服務高端出行、飛行遊覽為主,同時配套通航服務及產業配套功能。(3)案例經驗總結:為支撐海南自貿港建設,服務未來崖州科技城、總部經濟和中央商務區高端商務出行,應借鑑上海、邁阿密等城市的規劃建設經驗,建設服務大三亞地區的 A1 級通航機場。考慮到民用機場與通航機場在空間和空域上之間存在一定衝突,建議優先考慮兩者分離設定。2.A1 級通航機場布局方案比選(1)崖州鎮海 A1 級通航機場選址位於鎮海片區繞城高速南側,跑道東西向布局,交通便捷,緊鄰環島高速、海榆西線、環島高鐵、西環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便於與市域及大三亞間組團聯繫。但由於既有交通設施阻隔、生態紅線及永久基本農田限制,機場選址位置僅可支撐 1.2km 長跑道建設,部分固定翼通航機型無法起降。(2)海棠灣 A1 級通航機場選址位於海棠灣北部片區,靠近保亭與陵水,空間相對較為寬裕,可支撐 2km 長跑道建設,適用於大多數固定翼通航機型起降,但受制於地理位置,機場周邊交通設施資源較為貧瘠,且由於山體阻隔,跑道朝向選擇受限,影響航線設定。(3)三亞新機場 A1 級通航機場選址位於紅塘灣片區三亞新機場島,與三亞新機場共場運營,未來三亞新機場將引入 2 條高/快速道路、高鐵及市域鐵路、水上巴士等多種交通方式,交通便利,與中心城區、崖州聯繫便捷。但由於新機場本島空間十分有限,可能導致通航跑道需借用民用航空跑道進行飛行作業,易受民用航空日常作業飛機影響。同時在空域上通航飛行器也將受到民用航空諸多限制,影響飛行任務。(4)樂東 A1 級通航機場選址位於樂東縣黃流鎮片區,用地空間相對較為寬裕,可支撐 2km 長跑道建設,適用於大多數固定翼通航機型起降,空域條件較好。但由於機場地理位置距離三亞市中心城區約 90km,且周邊交通設施資源較為貧瘠,與中心城區核心心組團聯繫便捷程度較低。(5)保亭 A1 級通航機場選址位於保亭縣,用地空間相對較為寬裕,可支撐 2km 長跑道建設,適用於大多數固定翼通航機型起降,但周邊由於山體阻隔,跑道朝向選擇受限,影響航線設定。由於機場地理位置距離三亞市中心城區約 60km,且周邊交通設施資源較為貧瘠,僅可依靠國省道支撐,因此與中心城區核心心組團聯繫便捷程度較低。(二)直升機、水上飛機起降點結合景區景點、高端酒店、旅遊島嶼,在全市範圍內布局 12 個直升機、水上飛機起降點,功能主要為空中遊覽、旅遊休閒、高端出行,分別是海棠灣免稅城、亞特蘭蒂斯、海棠灣紅樹林酒店、文華東方酒店、蜈支洲島、鐵爐港、鳳凰島、西島、天涯海角、南山、大小洞天直升機起降點、崖州灣水上飛機起降點,其中新建 10 處,既有 2處,新建規模總計 1 公頃,總投資約 500 萬元。30(三)大力提升港口等水上交通 1、構建“一港三區”港口總體格局“一港三區”包括三亞港區、南山港區和紅塘港區。三亞港區由鳳凰島郵輪母港和港務局碼頭組成。鳳凰島郵輪母港定位為華南地區面向南海及東南亞、東北亞、大洋洲的重要門戶,規劃布置 5 個郵輪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 226萬人次。積極拓展歐美航線,推廣海南環島游航線,豐富郵輪旅遊航線產品,拓展郵輪旅遊消費發展空間,支持建設郵輪旅遊發展試驗區。逐步放寬郵輪運營主體限制條件,大力發展中資郵輪公司,吸引國際郵輪註冊,構建特色郵輪產業鏈。增設“國際旅客中轉”功能,探索實施 144 小時過境免簽及郵輪團體乘客 15 天免簽政策改革。加快國際郵輪母港選址及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提升交通承載力,支撐高質量建設。大力推進港務局碼頭“交通+物業”綜合開發,以國企建設、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模式,整合海上巴士、市域軌道、有軌電車、公交、計程車、小汽車及物業開發等複合功能。通過立體化的交通系統,聯絡碼頭、公車場、捷運站點和商業開發,以一體化綜合開發激活片區服務,形成示範效應。預期客流量 800-1500 萬人次/年。海岸線長度約750m,陸域面積約 3.2 萬平方米。專欄 2 國際郵輪母港選址方案比選研究考慮鳳凰島二島已經拆除,郵輪母港亟需重新選址。參考國內外郵輪母港建設經驗,母港選址一般重點考慮以下因素:1.水深及淨空條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海洋綠洲號,吃水深度 9.1m,淨空高度為 77m;312.高效便捷的集疏運體系,郵輪旅遊通常為“郵輪+飛機”組合模式,郵輪碼頭應鄰近城市機場和軌道交通系統,以方便旅客的集散。如邁阿密郵輪母港距離機場約 10km,通過疏港道路與快速路相連直達機場等區域設施;3.靠近城市中心區,能快速到達市中心、觀光景點和購物區等繁華地帶;4.充裕的建設空間,郵輪碼頭附近需開闢大量的陸域及水域空間建設航站樓、商業設施及郵輪停靠泊位等大量配套設施。例如:上海國際郵輪母港港區面積160 公頃,核心區面積 48.8 公頃;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占地面積 70 公頃。綜合以上影響因素,選取鳳凰島一島、新機場及海棠灣作為三亞國際郵輪母港可能的選址,開展初步比選研究。方案 1:鳳凰島一島 優點:區位優勢,緊鄰城市中心區;水深及淨空條件較好。問題:受限海洋生態紅線及現狀已開發用地,未來可建設空間比較有限,與三亞郵輪母港預期有差距,可能涉及到已出讓用地;集疏運體系不夠完善,對外聯通通道能力不足,特別是鳳凰海岸片區開發量較大,本身交通壓力較大,比較難以承擔郵輪母港帶來的增量衝擊。方案 2:新機場綜合交通樞紐 優點:新機場水深及淨空條件好;作為綜合交通樞紐,規劃有鐵路、軌道、道路等多方式集疏運體系,能夠較好的服務郵輪母港的客流;尚處於規劃建設階段,在郵輪母港空間預控方面存在較大彈性。缺點:與中心區的距離相對較遠,大約 25 公里,偏離目前客源中心;新機場仍處於規劃階段,其淨空要求與大噸位郵輪存在一定的衝突,存在新增郵輪母港功能空間布局問題、建設時序協調和匹配等問題。方案 3:海棠灣片區 優點:水深及淨空條件好;可考慮與海棠灣規劃的旅遊碼頭、遊艇碼頭結合,建設空間彈性較大,與海棠灣國際旅遊度假區的定位相匹配。缺點:集疏運體系不完善;與中心區的距離較遠,約 25 公里。總體而言,郵輪母港是三亞重要的對外戰略性設施,在二島拆除後,新選址工作應當儘快啟動,開展專項研究,明確選址及配套設施建設要求。南山港區定位為現代化綜合性港口和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形成與海口港、洋浦港錯位發展並具備一定規模的區域性港口,共同承擔海南自貿區對外門戶樞紐港和水水轉運中心職能。規劃南山港公共貨運碼頭區岸線總長 2131m,布置 3 千-5 萬噸級泊位 8 個,碼頭通過能力 1280 萬噸,規劃32陸域總面積 190 萬 m2。南山港區作為三亞未來主要的貨運港區,承接老港區貨運轉移功能,是三亞對外貨運交流的重要依託,並為南繁、深海科研基地、資源勘探、應急救援與南海開發等提供保障。建議改善南山港區集疏運條件,按雙向六車道標準擴建港口公路,緩解通而不暢問題。配套建設南山港綜合物流園,規模按 600 畝左右控制。隨著崖州科技城發展到一定階段,南山港區的貨運功能需轉移,規劃十四五期末將崖州灣西段(梅山段)約 3km 岸線作為承接三亞港港口貨物運輸功能的開發岸段。紅塘港區由海南石油太平洋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專業碼頭和新機場配套碼頭組成,主要保障機場民航用油和腹地的成品油運輸,近期保留現狀 1 個 2 萬噸級成品油泊位,並預留貨運和客運碼頭髮展空間。2.大力提升水上旅遊碼頭設施 圍繞東部海棠灣與中西部三亞灣、崖州灣,構建東西兩個扇面狀開放式水上旅遊碼頭網路,分別組織對應海上旅遊線路。推進海棠區與三亞主城區三亞河、臨春河等內河旅遊資源開發,打造“海河聯動、陸島相連”的水上旅遊服務格局。同時加強碼頭陸側集散交通系統建設,重點完善道路交通、公交接駁設施及慢行交通,促進水陸一體化交通發展。著力提升、新建一批旅遊觀光碼頭。東部海棠灣扇面,結合景點與酒店區,新建鐵爐港等海上旅遊碼頭。中西部三亞灣、崖州灣扇面,新增大小洞天等海上旅遊碼頭,提升南山景區等海上旅遊碼頭,最佳化全市旅遊碼頭功能布局,提高33碼頭綜合利用價值。研究三亞河、臨春河、鐵爐港至免稅店等內河水上旅遊線路,新增國際免稅店等 3 處內河旅遊碼頭。碼頭具體選址應符合《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要求,保障生態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專欄 3 旅遊碼頭布局方案(一)海上碼頭:新建 3 個,提升 2 個。1.新建 3 個碼頭,分別是大小洞天、鳳凰島、鐵爐港碼頭。2.提升 2 個碼頭,分別是南山景區、港務局碼頭。3.單個碼頭岸線長 80-400m,泊位 4-12 個,陸域面積 0.6-3.2 萬平方米。(二)內河碼頭:新建 3 個1.新建 3 個內河碼頭,分別是國際免稅店、亞特蘭蒂斯、海昌不夜城碼頭。2.單個碼頭岸線長 50-325m,泊位 2 個,陸域面積 0.4 萬平方米。3.推動遊艇碼頭建設及遊艇產業發展 擴大遊艇碼頭設施規模,創新旅遊產品,提升服務品質,壯大遊艇產業,提升鹿回頭、鴻洲遊艇碼頭設施,新增鐵爐港、崖州等 3 處遊艇碼頭,形成“一心、三基地”遊艇碼頭格局。“一心”指圍繞陽光海岸形成的城市中心港灣,是遊艇消費及賽事活動中心;“三基地”指鐵爐港、肖旗港、崖州灣三個遊艇基地,提供海上運動、遊艇銷售、維修保養等綜合服務。4.穩步推動海上巴士碼頭建設 在鳳凰島、港務局增設海上巴士碼頭,改造提升天涯海角、南山碼頭功能,推動以港務局碼頭為核心,以鳳凰島、天涯海角、南山等碼頭為銜接的海上巴士碼頭系統建設,初步形成水上客運網路,為遊客提供多樣化出行選擇,緩解陸上交通壓力。碼頭設施以宜人、便捷、公交化為發展方向,鼓勵與周邊用地綜合開發,配套無縫銜接的公交及慢行接駁34系統,打通直連周圍片區或景區的陸域通道。35第六章 暢通網路,支撐全域一體化協調發展(一)構建全域網路化綜合運輸大通道 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路是三亞乃至大三亞區域與海南島內其他地區以及內部聯繫的主動脈,是支撐國土空間開發的主軸線,也是各類運輸方式資源配置效率最高、運輸強度最大的骨幹網路。根據大三亞旅遊經濟圈規劃、三陵樂保各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開發布局,結合城鎮、產業、人口及未來交通運輸需求的空間分布,在大三亞範圍內規劃形成“三橫兩縱”綜合運輸通道網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壯大,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引導大三亞整體發展。中部都市高效通道。是區域發展核心通道,支撐大三亞城市發展的主要軸線,覆蓋三亞大部分城鎮與人口。規劃轉變過去單純以道路建設引導城市開發的模式,以快速軌道和快速道路為雙快引領,實現東西主軸線一小時可達。北部區域快速通道。是區域對外聯繫的快速通道,承擔主要的過境與貨運交通功能。以 G98 環島高速大三亞段擴容工程及其快速集散通道為抓手,輔助以高標準山區公路,覆蓋鄉村。南部濱海特色通道。是沿貼近海岸線的宜人休閒走廊,承擔旅遊與遊憩功能。以水上運輸、旅遊公路、風景道、綠道等設施,提供高品質出行服務。兩條南北延展通道。打通由海向山、山海相連的腹地縱深格局,聯通樂東與保亭。以高速公路、國省幹道和農村公36路為主,提升北部山區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專欄 3 綜合運輸通道布局(一)橫向綜合運輸通道。1.中部都市高效通道。起自樂東尖峰鎮,沿環島鐵路、繞城高速一線,經黃流、崖州、三亞中心城、海棠、英州,至陵水縣城。2.北部區域快速通道。起自樂東尖峰嶺,經福抱、崖州北、育才、高峰、呀諾達、文羅,至陵水縣城、至提蒙。 支線由樂東縣城起,經志仲、毛感、響水至保亭縣城。3.南部濱海特色通道。起自樂東嶺頭灣,沿海岸一線,經東鑼灣、崖州灣、紅塘灣、三亞灣、亞龍灣、海棠灣、陵水灣,至陵水日月灣。(二)縱向綜合運輸通道。1.黃流至番陽通道。起自樂東黃流鎮,經千家、樂東縣城、番陽,至瓊中方向。支線由三亞紅塘灣起,經育才、志仲至樂東縣城。2.海棠至五指山通道。起自三亞海棠區,經三道、保亭縣城,至五指山方向。支線由三亞中心城起,經高峰、毛感至保亭縣城。(二)重點打造高標準公路與道路網路 1、打造“兩橫一縱”高快速路網路 “兩橫”為 G98 環島高速大三亞擴容段(第二高速)與G98 快速化改造。推進 G98 環島高速大三亞段擴容工程項目,承擔區域過境交通職能,緩解 G98 環島高速交通壓力,第二高速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項目起點擬接陵水境內 G98 黎安互通,終點接 G9811 石門互通。打造三亞市域貫通東西的橫向快速通道。第二高速建成後,推動 G98 三亞段快速化改造,承擔三亞各組團間交通聯繫功能、同時帶動主城區北部片區開發。項目起點位於 G98 利國互通,終點為G98 山海高速互通,全線採用雙向八車道快速路標準擴容改造。G98 沿線互通節點同步進行改造升級。G98 迎賓互通至海棠灣互通段可先期啟動建設,由目前雙向 4 車道擴建為雙向 8 車道,隧道改造起點為 G98 迎賓互通,終點為 G98 林旺37互通,以緩解 G98 大茅隧道段交通擁堵。“一縱”為山海高速。推進第二高速快速集散通道建設,聯繫三亞第二高速與濱海地區,構建三亞南北向快速連線線系統。包括鹽灶鳳上連線線、崖城連線線、南山連線線、新機場高速公路連線線、鳳凰機場連線線、鳳凰連線線、火車站連線線、亞龍灣連線線、吉陽連線線、海棠灣連線線等 10 條連線線,連線線採用一級公路或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藉助火車站連線線,形成三亞中心城區縱向骨幹通道,建議通道起點為主城區下洋田交叉口,向北沿鳳凰路、海潤路、師部農場路、G98 火車站互通,繼續向北至二高速,主城區縱向骨幹通道採用交通性主幹路標準建設,雙向 6 車道,部分節點進行立體化改造,保障直行主線可以快速通行,形成主城區南北向公共運輸與小汽車交通的便捷聯繫通道。3、構建“四橫三縱”國省道幹線網路 “四橫”為 G223、G225、環五指山旅遊公路、環島濱海旅遊公路;“三縱”為 G224、S216、S314。加快 G224、G225 國道擴容改造,強化三亞對周邊縣市輻射帶動作用。G224 道路擴容改造起點位於 G98 迎賓互通、終點為保亭縣界,全線採用雙向 6 車道標準建設。G225 海榆中線塔嶺至海角段、天涯海角西門至 S84 聯絡線段、崖城至梅山段、梅山至樂東段進行擴容改造,全線採用雙向 6 車道標準建設。推進環島濱海旅遊公路與環五指山旅遊公路建設,提升沿線景觀功能。384、完善高密度高標準縣鄉道網路 完善縣道網路,以市域核心組團為中心,共十六條放射通道,加強三亞對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核心組團與行政村之間聯繫。保留十一條既有縣道,新增五條縣道。鄉道網路在幹線網路骨架基本確定的情況下,通過配置必要的聯絡線和支線打通關鍵控制節點和斷頭路,提升連通度和服務水平,並將部分村道提級為鄉道,共 61 條,其中新增 22 條,調整編號 39 條,確保行政鄉對外交通聯繫。通過旅遊化改造,提升縣鄉道沿線景觀功能,強化對山、海以及沿線景區、美麗鄉村的串聯作用。規劃縣道採用三級及以上標準建設,除承擔二高速聯絡線的縣道以外,一般情況下縣道控制寬度以 20 米為主,道路實施時應根據地形條件及填挖方情況設定實際邊坡。鄉道採用三級或四級標準建設,地勢平坦地區一般按照 20 米控制,山區一般按照 8.5 米控制,按道路實施時應根據地形條件及填挖方情況設定實際邊坡。加強公路配套設施建設,如旅遊公路驛站,縣鄉道道班、服務站等。消滅漫水路面、漫水橋,防止雨水對路面結構破壞。專欄 4 三亞縣鄉道網路規劃方案(一)縣道1.保留 11 條縣道,分別為 X820(海荔線)海榆中線至荔枝溝、X822(青鐵線)青田村至鐵爐港村、X823(海六線)新紅村-虎頭嶺、X826(田獨一線)新紅村至海榆中線、X827(羊抱線,向北延伸與保亭 X620 連線,加強三亞與保亭、五指山聯繫)、X829(三鹿線)三亞至鹿回頭海洋生物試驗站、X831(海小線)海榆西線至小洞天、X833(保港線)海榆西線至港門港、X834(藤加線)藤橋至丹什線、X835(崖雅線)崖城至道班、X836(田獨二線)田獨村至部隊軍械倉庫。2. 新增 5 條縣道,分別為 X840(藤首線)藤橋至首弓、X841(旅遊資源線)已建旅遊資源路、X842(崖樂線)鹽灶至鳳上、X843(南立線)南濱居至立才農場、X844(檳南線)檳榔至南新十三隊。39(二)鄉道總計 61 條,其中新增 22 條,調整編號 39 條。詳見附表。5、控制預留繞城高速北部片區重要通道 構建三亞市域範圍繞城高速以北片區“兩橫十縱”的重要通道布局,支撐三亞繞城高速以北片區發展。“兩橫”為三亞東西二通道、旅遊資源路(X841),“十縱”為 X842(崖樂線)、X835(崖雅線)、X843(南立線)、二高速南山聯絡線、育才生態區至鳳凰機場連線線、X827(羊抱線)、X844(檳南路)、X820(海荔路)、二高速海棠灣聯絡線、X840(藤首線)。謀劃育才生態區至鳳凰機場連線線工程建設項目,構建育才區與主城區第二通道。起點為 G98 環島高速鳳凰機場互通,向北過梅村產業園(物流園)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延伸,接南立線(X843)。推進三亞中心城區環島鐵路以北片區骨幹通道建設,形成“三橫七縱”骨幹路網,支撐三亞繞城高速以北片區發展。“三橫”包括北部片區一橫路、二橫路、三橫路,“七縱”包括北部片區一縱路、水蛟路南延、G98 妙林進城通道、育新路(已建成)、落筆洞路南延、北部片區六縱路、G224 擴容。提前謀劃三亞全市繞城高速北部新增組團骨幹路網。崖州大學城拓展區規劃 X835、X842 聯繫崖州科技城及 G98 快速路。崖州科技城拓展區規劃 X841、X843 向西聯繫崖州科技城,向東至育才組團。臨空經濟園規劃新機場高速公路、東西二通道等,向南連線新機場,向北連線第二高速。梅村綜合物流園規劃育才第二通道、二高速鳳凰機場連線線,向40南連線中心城區,向北連線第二高速及育才組團。育才片區規劃新增育才第二通道,向南可聯繫中心城區,同時新增S314 第二高速出入口。高峰南島片區規劃 X827 擴建,向南聯繫中心城區。南田北片區整體形成“一橫一縱”的高速公路通道,包括山海高速、第二高速,骨幹路網規劃形成“兩橫兩縱” 格局,包括 X834、X840、東西二通道東延、YX72等,規劃新增 X834 與二高速互通。以上重點道路兩側有用地開發的路段按照 40 米紅線預留,其餘路段按照 20 米控制,預留重大通道空間,支撐片區發展。6、暢通主城區“四橫、七縱、九放射”骨幹路網 “四橫”為榆亞路、躍進路、新風街、三橫路。“七縱”為御海路、一縱路、海虹路、河東路、抱坡路、落筆洞路、學院路。“九射”為三亞灣路、勝利路、解放路、鳳凰路、荔枝溝路、迎賓路、榆亞路、南邊海路、鹿回頭第二通道。著重加強主城區對外聯繫通道,化解現有交通瓶頸。主城區西向通過三橫路西延至新機場高速公路,化解鳳凰與天涯段交通瓶頸。主城區東向通過荔枝溝路東延至迎賓大道,化解迎賓路、吉陽環島交通瓶頸。從長遠角度出發,崖州科技城建議通過內部城市幹路,規劃東西二通道,以及縣道 X841、X843 等重要縣鄉道路打通,強化與中心城區和崖州北部腹地聯繫。鳳凰海岸片區建議打通勝利路、解放路,完善北向至海坡方向聯繫;打通荔枝溝路、新建躍進路隧道,提升東向至吉陽方向聯繫;打通新建街隧道、下洋田隧道,加強南向至鹿回頭方向聯繫;在41郵輪母港選址未定情況下,鳳凰海岸與鳳凰島維持現狀兩車道橋樑聯繫。東岸、月川、海羅片區建議規劃金雞嶺路東延接吉陽大道,構建迎賓路北側東西向分流通道,規劃亞龍灣第二通道接落筆洞路南延,構建迎賓路南側東西向分流通道;片區內部加密次幹路網,如師部農場路南延、友誼街東延、溪澤中路東延、海螺西路南延等。7、打通斷頭路、構建微循環系統 加快鹿回頭隧道建設,緩解榆亞路鹿回頭廣場段交通擁堵。推進勝利路、解放路貫通工程,增加老城區向北交通通道,緩解老城區向北交通壓力。推進躍進路通道建設,加密老城區跨河通道的同時打造老城區出城通道。打通一批重要支路及斷頭路,形成為微循環系統,緩解老城區交通擁堵。專欄 5 主城區道路網路最佳化方案 1. 中心城區對外交通瓶頸化解西向分流通道:利用三橫路西延,形成天涯與鳳凰間兩條東西向聯絡通道,緩解馬嶺段交通瓶頸,三橫路西延全線按雙向六車道預留建設。東向分流通道:利用荔枝溝路東延至迎賓大道,緩解迎賓路、吉陽環島交通瓶頸,荔枝溝路東延段按雙向四車道預留建設。2. 中心城區內部交通擁堵緩解榆亞路分流通道:通過鹿回頭隧道,將鹿回頭片區、大東海片區交通流進行分流疏解,緩解榆亞路下洋田至大東海段交通擁堵。勝利路、解放路分流通道:通過解放路、勝利路貫通,增加老城區向北聯絡通道,緩解老城區交通擁堵。躍進路出城通道:打通躍進路、龍尾嶺路,落筆洞路,增加三亞老城區跨河通道密度,緩解新風橋、三亞大橋交通壓力,新增三亞老城區進出城通道,緩解迎賓路交通壓力。月川、東岸片區路網最佳化:加密次幹路網,研究推進師部農場路南延、友誼街東延、溪澤中路東延、海螺西路南延等次幹路。3. 構建微循環系統打通通海二巷、通海四巷、儋州北一巷、春園二巷、佳河巷、榕根路跨河橋、水城路、育秀路等一批老城區次支路,提高老城區路網密度,緩解老城交通擁堵。424. 主城區交通節點擁堵緩解通過節點精細化設計,對下洋田節點、迎賓路-鳳凰路節點、河東路-鳳凰路節點、吉陽環島等一批交通擁堵較為嚴重的節點進行最佳化改造,提高節點通行效率,緩解交通擁堵(三)有序拓展高質量鐵路與軌道網路 鐵路與軌道交通網路包括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快軌)和城市軌道交通三個層次。1、完善“一橫一縱”高速鐵路 提前謀劃預留中線高鐵。按照 350km/h 以上時速,統籌考慮生態環境、通道條件與建設成本,預留通道與場站接入條件。建議以三亞站為起點,線路沿既有東線高鐵走廊布局,經海棠灣站(新建)後向北進入保亭,設保亭西站,過五指山市接海口與大陸方向。推進環島鐵路擴容升級。提升東線高鐵運能,增建三亞站北站房及北廣場交通樞紐,預留三亞站成為對外聯繫新門戶條件。推進海棠灣站建設工程開工,進一步提升高鐵覆蓋面,形成以三亞站為主、以崖州站、鳳凰機場站、亞龍灣站和海棠站為輔助的多樞紐聯動模式,提前控制預留鳳凰機場站擴建空間。推進環島高鐵三亞至陵水公交化改造工程。提升環島鐵路快件貨運功能,充分發揮西環鐵路貨運功能,壯大天涯站與崖州站鐵路貨運樞紐功能。強化鐵路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綜合開發。2、形成東西貫通的城際鐵路系統 高鐵更多服務海南島跨縣市長距離出行,而城際鐵路/市域快軌可以提供鄉鎮、組團之間中等距離出行服務。大三亞空間跨度較大、城鎮人口相對分散、均衡的多中心組團式43布局形態,適合以城際鐵路/市域快軌為核心、以其他客運方式為集散的發展模式,以實現大三亞一體化集約化發展。推進形成大三亞東西貫通的城際鐵路幹線通道。加快已開工的西環鐵路(三亞至樂東)公交化旅遊化改造工程建設進度,作為城際鐵路西段。研究落實三亞至陵水城際快軌建設,作為城際鐵路東段,形成可貫通運營的幹線系統。研究預留聯繫保亭、新機場等支線通道。高密度布局城際鐵路站點。結合城鎮、景區等主要的客流點,按照市域快軌模式,建議設定 24 處,平均站間距 8km左右。圍繞鐵路與軌道交通站點開展高密度開發,引導城鎮空間高效集約化發展。推動三亞主導下的“多網融合”。城市軌道跨市運營、國鐵服務深入城市需求開始顯現,雙流制新型市域車技術已成熟,軌道線路物理走廊可以與運行網路逐步剝離。大三亞地區城際鐵路的建設需要制度創新引領,重在城際鐵路、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的“三網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核心形成地方與國鐵合作的創新體制(企業),在車型、信號、供電、站台、檢票等一系列環節以城鎮居民出行需求為主導,力爭按照城市軌道建設運營模式,實現“城市軌道跨城運營”模式。3、預留網路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根據客流預測分析,大中運量客流走廊分布在勝利路/解放路走廊、迎賓路走廊、金雞嶺路走廊和鳳凰路走廊之上。基於現實發展情況,三亞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一項中遠期建44設內容,現階段重點是做好客流走廊的通道控制與預留。結合客流分析,建議在主要客流走廊預留地下軌道網路通道條件,包括迎賓路、解放路、金雞嶺路、河東路、鳳凰路西段、三橫路等,道路紅線控制 40 米以上,有條件的按 50 米以上預留。有軌電車作為大中容量地下軌道網路的補充,建議以旅遊功能為主,兼顧部分通勤功能,線位選擇建議避讓大中運量軌道通道,布局在三亞灣路等次要客流走廊。45第七章 綠色低碳,落實生態文明試驗區要求(一)打造一體化客運樞紐場站 1.完善多層次公共運輸網路 構建“以城際鐵路/市域快軌為骨架,以常規公交為主體,以有軌電車為補充,以海上巴士為特色,以慢行交通為基礎”的多層次公共運輸網路,打造大三亞現代化綠色客運體系。推動城際客運一體化發展,在大三亞層面提供公交化服務。提升城鄉公交服務品質,構建全域覆蓋的城鄉公交網路,圍繞若干城市客運樞紐實現內外交通無縫銜接。建設“公交都市”,構建保障更有力、服務更優質、設施更完善、運營更安全、管理更規範的城市公交體系。鼓勵定製公交、微循環公交、旅遊公交、海上巴士等新興公共運輸模式,多元化服務精確滿足乘客需求,增強公共運輸吸引力。倡導綠色公共運輸,提升綠色新能源公車輛比重,完善新能源公車充電站(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共享腳踏車、電動車規範發展,推進城市綠色慢行公共運輸體系建設。推進智慧型化公交系統建設,實現城市公共運輸發車班次、客流信息、到站信息、延遲信息等監測,推動公交智慧型支付終端、電子站牌等智慧型化設備配套套用。2.構建三級客運樞紐體系 創新客運樞紐規劃建設模式,形成“綜合客運樞紐、城市客運樞紐、公交首末站”三級客運服務體系,以樞紐場站為核心,組織公共運輸網路。46綜合客運樞紐服務三亞市對外及區域交往客流,整合航空、鐵路、客運站、公共運輸、慢行交通等資源,是客運樞紐體系的核心。規劃布局三亞站、鳳凰機場、鴻港市場 3 處綜合客運樞紐。城市客運樞紐服務三亞市重點片區集散與接駁客流,整合公路客運站、公共運輸、慢行交通等資源,主要發揮內外出行轉換的關鍵作用。規劃布局 6 處城市客運樞紐,總用地規模 12.3 萬平方米。公交首末站圍繞城市商業中心、居民集聚區、重點旅遊區布設,保障公共運輸場站空間,最佳化片區內部公交運營體系,解決居民“最後一公里”出行難題。規劃布局 17 處,總用地規模控制在 8.9 萬平方米左右。專欄 6 綜合客運樞紐布局指引(一)綜合客運樞紐 3 處。1.三亞站綜合樞紐。結合環島高鐵升級與三亞高鐵站站房擴容,建設北站房與北廣場,落實跨南、北廣場行人社會通道,建設汽車客運總站,打造一體化綜合型交通樞紐。北廣場及配套交通樞紐總用地規模 20 公頃。2.鴻港市場綜合樞紐。以客運碼頭為依託,融合郵輪母港、軌道交通樞紐、規劃公交樞紐等多種交通設施,構建“交通+物業”一體化開發的綜合型樞紐地區,總用地 3.57 萬平方米。鴻港樞紐與港務局老碼頭樞紐一體化打造。3.鳳凰機場綜合樞紐。近中期承擔三亞航空門戶職能,最佳化提升各交通銜接方式集散水平。遠期新機場建成後,向城市客運樞紐轉型,融入並帶動周邊土地整體開發。(二)城市客運樞紐 6 處。1.客運西站城市樞紐。融合長途汽車站與公交樞紐功能,總用地 3.6 萬㎡,提供長途客運、公交換乘、社會車停車等服務。2.客運東站城市樞紐。即在建高新交通綜合體項目,占地約 3.3 萬㎡,與亞龍灣高鐵站一體開發,承擔三亞中心城區東部長途客運、公交樞紐等功能。3.崖州城市樞紐。結合崖州鐵路站設定長途客運站、公交樞紐,占地約 2.2 萬平方米,提升片區交通可達性,推進鐵路樞紐周邊一體化開發。474.海棠灣城市樞紐。結合環島高鐵海棠灣站設定長途客運站、公交樞紐,占地1.8 萬平方米。5.科技城城市樞紐。結合市域快軌(西環鐵路改造)站點布設公共運輸樞紐,用地面積 9903 平方米。6.育才城市樞紐。承擔片區公交換乘功能,兼顧旅遊巴士、社會車停車等服務,占地約 4000 平方米。(三)“3+17”公交停保場與首末站網路。1.規劃布局公交停保場 3 處,承擔各片區公車輛停保功能,同時進行物業開發,探索公交與物業統一建設、綜合開發模式。主要包括:公交西站停保場、吉陽北停保場、紅沙停保場。2.規劃布局公交首末站 17 個,詳見附表。3.推動樞紐與周邊用地一體開發 創新樞紐土地出讓模式。採用定向招拍掛模式出讓場站樞紐土地,保障後續客運樞紐一體化實施效果。鼓勵公交場站與物業上蓋一體化開發,儘快編制《三亞市樞紐場站綜合開發配建指引》,推動樞紐場地開發建設標準化,完善人才保障房、城市公園、市政公共設施、公寓、商業等多樣化上蓋開發模式。4.完善靜態設施供給 堅持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和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設施供給策略。最佳化建設項目停車配建標準,適度降低中心城區商業、辦公停車配建標準。明確中心城區一、二、三類管控分區建築物停車配建指標上限要求。嚴格保障居住、醫院、景區景點,以及免稅購物商店等近期重點建設項目的配建指標落實。多方式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題。著眼於停車設施供需矛盾突出片區,加快推進河東-河西片區、大東海片區補充配建設施。探索老舊小區與周邊商業、辦公類停車設施共享制48度,制定相關措施鼓勵配建機械式立體停車設施,多方式補充停車缺口。完善公共停車場設施布局,作為補充方式適度滿足中心城區、旅遊景區、大型樞紐區停車需求。嚴格規範路內停車行為,原則上禁止主幹路及以上等級道路路內停車。專欄 7 靜態設施規劃方案1、利用醫院、商業設施、行政辦公用地內部空間補充配建停車場建設 4 處,包括四二五醫院、金雞嶺橋頭公園停車場、海濱電影院空地、交警支隊停車場;2、利用交通場站、廣場和公園綠地等用地合作開發停車場 5 處,包括三亞站站前廣場停車場、三亞高級技工學校西側空地、城市樂園地下停車場、春光路停車場、中醫院東南側空地;3、推進既有規劃獨立占地公共停車場建設 3 處,包括西島旅遊區、大東海停車場、亞龍灣站停車場。(二)建設現代化貨運物流設施 對標自貿要求,促進貨運樞紐、場站有序發展。形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級貨運設施體系,構建“2+7+N”物流設施網路。創新既有配送模式,打造“投運分離、共同配送”的未來物流配送體系。著力推進綜合型物流園區建設,包括三亞梅村產業園(三亞綜合物流園)和南山物流園,建設規模分別為 1375畝、600 畝。加快推進物流中心規劃建設和設施改造,其中新建 2 個,提升 1 個,既有 4 個。完善城市主要商業區、社區等末端配送節點設施,推動城市配送中心結合公交場站、社區中心、郵政網點布設。加快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路,統籌交通、郵政、商務、供銷等農村物流資源,推廣“多站合一”的物流節點建設,積極推廣農村“貨運班線”49等服務模式。促進郵政快遞業健康發展。加快建設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現代郵政快遞業,打造“三級設施網路”。以新機場為郵政空運樞紐、綜合物流園為郵政陸運樞紐,鼓勵郵政快遞企業實施“入園行動”。物流中心為二級配送節點。並結合配送中心、公交場站、社區中心,按照 500-1000 米半徑布設郵政、快遞公司網點及末端配送點。升級改造三亞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增加國際郵路,發展國際快件中轉拼接業務。加快完善郵政普遍服務網路,鼓勵郵政設施資源共享,構建縣域分揀中心、鄉級便民服務站、村級投遞站三級城鄉寄遞物流體系,基本實現鄉鄉設網點、村村通快遞。推進物流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探索與駐軍部隊在物資運輸配送、人員裝備投送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專欄 8 貨運物流設施規劃方案(一)物流園依託鳳凰機場、港口建設三亞綜合物流園和南山物流園。其中三亞綜合物流園位於三亞梅村產業園,占地 1375 畝、南山物流園位於南山港東北側占地 600 畝。(二)物流中心為支撐自貿發展,“十四五”期間新建物流中心 2 個,分別是三亞保稅物流中心(B型)、免稅城物流中心。其中三亞保稅物流中心(B 型)位於鳳凰機場西側,占地73.65 畝,免稅城物流中心占地 100 畝。(三)現狀提升改造三亞佳翔航空貨運農產品加工貿易冷鏈物流園已完成 3 萬噸冷庫和 9 千平米加工車間建設,二期處於施工提升階段,占地總計 83.4 畝。(三)形成集約化基礎設施體系 最佳化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加強土地、海域、岸線、通道、空域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鼓勵不同類別、不同等級50交通路線共用線位、點位,提升用地用海效率。尤其是在空間資源特別緊缺的關鍵截面上(如崖城至城區紅塘灣段、海棠灣至城區白石嶺段等),構建立體化複合交通走廊,如高架軌道+地面道路型式,最大程度集約利用空間。加快推進港口、鐵路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向鐵路和水運有序轉移。全面推進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養護全過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套用綠色材料、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逐步提高已建交通基礎設施的生態保護水平,實施交通廊道綠化行動。加大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新動力交通運輸載運工具的推廣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舊運輸裝備。鼓勵車船執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和使用更清潔燃料,大力推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推廣套用。持續推進郵件快件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51第八章 融合發展,引領智慧化旅遊城市升級(一)交通與旅遊業一體化融合 1.完善旅遊公路網路布局 以濱海旅遊公路為幹線,以“兩橫三縱”山區公路為延伸形成旅遊公路網路。依託海榆西線、海榆東線建設高品質濱海旅遊公路。按旅遊公路標準,推進環五指山旅遊公路建設。推動 G224、S314、X827 旅遊化升級改造工程。提升旅遊服務功能。為滿足停車、休息、信息諮詢等需求,布局公路服務區/驛站 7 處,分別是芙蓉紅棉驛站、鎮海村驛站、南山驛站、紅塘灣驛站、白虎角驛站、海棠花語驛站、白鷺椰舟驛站,單個規模 0.4-0.5 公頃。2.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服務 推動低空飛行融入城市立體綜合交通和旅遊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航空消費、公務飛行、短途運輸、公共服務等多類通用航空服務。積極推動熱氣球、滑翔傘等低空項目,豐富低空旅遊業態。爭取軍方支持,推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基於大三亞視角,布局直升機、水上飛機起降點 12 個,依託景區、酒店、旅遊島嶼、特色村鎮布設。預留 A1 級通用航空機場一個,選址位於崖州鎮海片區或海棠灣北部片區。3.豐富海上旅遊服務體驗 最佳化濱海旅遊服務,豐富濱海岸線多元化旅遊產品體系。積極推動遊艇碼頭、旅遊碼頭建設,完善遊船中心、水上運動中心、遊艇駕駛培訓、遊艇維修保養、加油站、船具店、52遊艇銷售、遊艇會所和酒店、口岸通關聯檢辦公室等配套功能。創新海上旅遊交通產品。研究布設移動式海上平台基地,提供浮潛、海底漫步、水上飛機等海上旅遊項目。探索麵向三沙、粵港澳、台灣的高速遊船旅遊項目。4.構建綠道休閒網路 以山海相連的綠道網路整合各類資源,構建四條市域綠道主廊,打造國際濱海旅遊目的地,促進全域旅遊體系形成。濱海風情綠道串聯崖州、紅塘灣、三亞灣、天涯海角、南山、亞龍灣、海棠灣等沿海景點,預留進一步延伸至陵水、樂東濱海一線條件。天涯人文綠道串聯天涯海角、文門、育才等資源點,並進一步延伸至樂東,以天涯古道展示三亞歷史人文和鄉村田園風光。山水生態綠道串聯崖州古城、抱龍嶺森林公園、檳榔河、中心城區等地,是三亞最具生態價值的山、河走廊。山地風情綠道串聯百越民俗文化村、甘什嶺森林公園,進一步延伸至保亭、五指山,展現熱帶山地景觀。重點推動三亞灣路、迎賓路-亞龍灣路、南邊海路等綠道建設,豐富城市居民遊憩體驗。5.塑造高品質慢行環境 完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推動優質街道、街區建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增強城市活力與動力。面向中心城區逐步推廣“安全、智慧、全民友好、體驗優先”的 5G 街區建設,通過設施、管理、服務的全面提升,持續最佳化出行結構,不斷增強安全保障,明顯提升體驗舒適度,包容關注弱53勢群體,推動三亞成為海南自貿區城市服務水平和慢行環境品質的標桿城市。優先在鳳凰海岸、月川、東岸等城市重點片區開展示範工程。(二)交通與信息化一體化融合 1. 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推廣套用 推動交通治理從“交通設施配套”向“提升出行服務”轉變,支持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建設智慧道路。率先在中央商務區、崖州灣科技城等城市重點功能區交通設施建設植入智慧型化元素。逐步增設 5G、車路協同等設施,實現數據的全面採集、互聯共享,實現遠期城區道路全面智慧化。積極發展智慧停車。利用智慧型化信息化手段採集實時數據,精確識別停車需求,推行“動靜態交通管理一體化”,推動“共享停車”模式套用。通過升級智慧停車設施和管理平台,逐步實現小汽車停車全面智慧型化、自動化。構建智慧公交服務體系。完善公車輛信息採集設備,推廣智慧公交站台建設,構建智慧公交服務平台,提升公交智慧型化服務和管理能力,實現大三亞智慧公交服務全覆蓋。打造綠色智慧港口。推進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堆場建設改造、港口作業和口岸物流單證電子化,逐步實現港口運營智慧化、港口管理智慧化、港口服務智慧化。2. 推進運輸服務智慧型化升級 推動客運出行一票制、貨運聯運一單制,發展樞紐一體化銜接的智慧化服務模式。以智慧型化手段推進運輸企業之間54票務互聯、安檢互認、信息互通,研究成立專業化的旅客、貨物運輸聯營主體,形成運輸企業之間常態化合作關係,提出票款清算流程指引。推行 Maas 模式套用。通過整合公交、城際鐵路/市域快軌、網約車、計程車、長途大巴等多種交通行業大數據,提供一體化服務平台,通過多種交通方式一站式“門到門”定製化服務,改善公共出行體驗。探索新型貨運組織模式和新型載運工具套用。逐步構建物流服務智慧平台,研究“共同配送”、“預期物流”等新型貨運組織模式本地化套用。研究無人駕駛貨運車輛、無人機、高鐵等新型物流載運工具套用場景。強化旅遊全程化服務,推進旅遊一票式聯程和一卡通服務,形成遊客自樞紐至酒店、景區全程一站式服務。3. 構建智慧交通一體化大數據平台和綜合管控平台 建成智慧交通一體化大數據平台,打通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以公交、慢行、停車的全面、實時信息化服務為切入點,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深化交通大數據分析研判、預測預警和智慧型決策,推進智慧型交通套用實踐,實現精確分析、精準管控、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加快出行、物流組成要素和活動的數位化,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搭建綜合出行服務平台、綜合物流服務平台,實現智慧型跟蹤、智慧型調度、智慧定製、智慧型服務。建立道路安全防控體系,實時識別風險點,繪製道路安全防控“一張圖”,提升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和回響能力。55以大數據、雲計算、定位導航、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支撐,建立交通安全主動防控平台,實現人-機-環境的有機協同,積極開展套用示範。4. 推動智慧型交通產業園建設 發揮重點科研平台、產學研聯合創新平台作用,加大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技術攻關力度,積極引入高新技術交通研發企業,建設智慧型駕駛實驗室、無人駕駛試驗場地,提供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接駁、物流配送、環衛清掃等場景的套用研究場所,促進人才集聚、科技研發、產品轉化。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鼓勵企業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技術、服務、組織和模式等各類創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不斷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延伸。56第九章 深化改革,服務重大戰略保障區建設(一)強化安全運輸體系 1、全面提升交通設施安全韌性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路布局,增強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可靠性,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安全設施建設需求,強化安全配套設施,完善安全標識系統,提高設施安全品質。充分識別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和疊加效應,確立適當的設計標準和施工標準,全流程監管保障交通設施按標準運行。針對道路、橋樑、地下管線、鐵路等關鍵性交通基礎設施,重視安全防護設計,保障安全防護投入,提升安全防護能力。2、加強全流程交通安全管理 強化基礎設施運行日常監測檢測和載運工具質量管理,構建常態化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機制。圍繞重點片區、重點車輛,採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動態化交通安全管理體系。推動交通安全大數據平台共建共享,加強交通與應急、消防等部門協同處置能力。3、加強安全郵政建設 加強海南自由貿易港郵政快遞業重大風險防控研判管控,維護安全穩定運行。強化寄遞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等安全制度。引導企業加大安全設施設備和信息技術投入,推動智慧型安檢、智慧型視頻聯網落地實施,探索推廣 5G、北斗導航系統、人臉識別技57術等在行業中的套用,加強數據、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加強機要通信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強化安全檢查,提升機要通信安全運行質量和信息化建設水平,確保機要通信安全。(二)完善應急救援體系 立足建設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構建全方位、高效率應急救援體系,增強城市韌性,加快完善維權、航運、漁業等重點基礎設施,顯著提升三亞對管轄海域的綜合管控和開發能力。落實南海保障工程,建立完善的救援保障體系。持續加強支撐保障能力建設,更好服務海洋強國、“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統籌布局“快速通達、銜接有力、功能適配、安全可靠”的應急運輸通道與應急運輸網路,強化重要通道的應急通訊、物資存儲、防災防疫等配套設施與功能。充分調動三亞“海、陸、空”立體化交通資源,構建統一調配的應急救援預警、防控和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三亞市應急救援能力。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應急保障運輸中的主體和骨幹作用,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和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性和比較優勢,集中、整合、協調全三亞社會力量和資源,切實提高應急保障運輸能力和水平。健全海陸聯動、地方主導的綜合治理機制,成立水上交通安全委員會,探索大型郵輪應急處置和搜救、疏散模式,加強深海安全保障能力。利用通用機場和直升機起降點等設施,構建全面覆蓋的空中應急救援網路。完善應急救援道路體系布局,形成完整、通暢、有適當冗餘度的綠色保障通道。58第十章 創新驅動,完善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一)深化大交通體制改革 1、最佳化大三亞工作協調機制 由三亞聯合陵水、樂東、保亭共同編制一體化交通實施計畫,推動跨市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設立溝通協調機構,承擔大三亞交通運輸統籌協調職能,推動跨行政區道路、公交等服務合作。探索大三亞跨市項目建設模式。組建跨市交投公司或項目公司,以企業為主體,簽訂合作協定,統籌大三亞交通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利益分配事項。研究各地政府以財政資金、土地等形式參與模式。2、逐步建立大交通管理體制 強化相關部門職能橫向統籌。由交通局統籌管理主要交通專項規劃,包括公共運輸系統及專用道規劃、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停車系統規劃、貨運物流系統規劃等。建議交通局納入城市道路管養、執法職能,增加政策研究及行業監管職能,形成以交通局為核心的“建管養運”全過程、“綜合立體”全方位的大交通管理架構。(二)推進交通市場化改革 1、創新行業監管機制 完善營商環境,健全市場監管規則,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交通市場體系。最佳化海上巴士運營等準入/退出機制,以品質服務為導59向,制定運營管理條例,對碼頭利用、船隻載運量、班次、船費價格、監察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要求,強化政府管理能力,發揮國企作用,整合各類資源,促進良性競爭。2、推進全方位監管手段 引入與信用掛鈎的市場化機制,市交通局、各級管理站通過市場契約對承包商的養護成本、養護質量、養護效益實施嚴格監管。重點項目建立統籌委員會,負責工程管理和對承包商監管工作。落實農村公路“路長制”。探索車輛識別等精準分析車輛運行里程的科技手段,按里程收取養護費,實現費用精細化管理和結算。(三)加快交通投融資改革 1、拓展資金來源渠道 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以旅遊資源路為試點,通過沿線資源開發、沿線設施收益共享分成的方式籌集養護資金。農村公路建議採取“省補助+市財政安排+各區自籌”的方法綜合解決資金問題。探索新能源車輛逐步普及背景下,充電費用中增設交通專項稅可行性,借鑑燃油稅費經驗,按照“使用者付費”原則,確保道路使用者承擔部分道路養護成本。2、創新資金來源模式 以樞紐綜合開發為抓手,綜合樞紐建設成立開發管理主體,給予土地儲備功能,依靠土地收益反哺建設運營資金缺60口,並通過在樞紐內增設旅遊集散中心、充電設施、植入商業功能等方式創新既有場站運營模式,促進可持續發展。(四)完善交通政策法規標準體系 1、探索國鐵、市域鐵路、城市軌道等多網融合制度 突破目前規劃、建設、運營等主體獨立,管理機制不同,信息不共享等問題,形成地方為主、國鐵合作的創新體制(公司),在車型、信號、供電、站台、檢票等一系列環節以地方需求為主導,施行城市軌道建設模式,尤其關注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和城市軌道三網融合。2、推進第七航權試點工作 研究三亞機場開通第七航權對自貿區發展起到的作用,預判未來航空客貨發展格局,提出第七航權開通後管理需求、機場規模及設施配套、政策配套需求等。3、推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完善低空服務 爭取國家空管委、中國民航局、公安部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低空飛行管理辦法,建立基於公眾利益和運行風險的分類監管機制,重點管控載客類運行,放寬其他類運行監管標準。4、探索快遞物流業共同配送模式套用 以政府或政策性主體主導,統一建設物流園區,競爭性快遞企業入股成立共同配送企業,探索共同配送模式套用,降低物流綜合成本。61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一)加強空間保障 加大政策支撐力度,在用地計畫、供地方式等方面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從源頭抓起,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城市未來發展需求,預留預控具備彈性的交通廊道和樞紐設施空間,切實保障交通建設用地。規劃建設過程嚴格用地控制,突出立體思維,提高交通用地複合程度,盤活閒置交通用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岸線、空域等稀缺資源。(二)加強資金保障 完善財務管理體制,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障機制,形成“政府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的交通投融資體制。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做好財務預算和成本精細化管理工作,重點保障國家級、區域級的重大項目落位。在防範財務風險的基礎上,爭取加大政策性、開發性等金融機構貸資金支持力度,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保險資金通過債權、股權等多種方式參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收費公路權益有償轉讓、水路基礎設施有償使用等機制手段。(三)加強人才保障 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針對三亞有緊62迫需求的交通類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創新人才、智慧交通等方向專業人才,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收入,在住房、戶籍、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大力政策支持。注重外來及本土人才培養。提升交通行業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建立人才派遣制度和培養輸送機制,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形成較為牢固的、紮根三亞的人才保障體系。(四)加強實施管理 市政府牽頭,市交通局主導,統籌協調三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交通強國示範的整體工作安排。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形成任務分工和任務清單,落實主體責任單位及部門,推進與自然資源、環保、財稅、金融、投資、產業、貿易等項目、政策協同。加強與上位規劃、三亞市國土空間規劃協同。強化前期研究工作。針對創新性的體制機制和前瞻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推進前期研究,做好技術儲備工作。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快速通道布局、水上交通專項、港務局老碼頭樞紐綜合開發、高鐵三亞站樞紐、鐵路軌道“多網融合”、地下軌道通道控制等。完善實施評估制度。建立動態監測評估體系,將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部門年度考核指標。研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發揮社會監督作用。63附表: 三亞市“十四五”主要交通建設項目一覽表序號 類型項目名稱 建設內容 建設年份歸屬片區建設性質總投資/億元十四五投資/億元新增用地用海/公頃用地落實情況合計 -2525.63763.693234.42(用地)+9.45(用海)一、民用航空運輸 1500 100 15001三亞新機場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南海門戶機場,是三亞建設航空門戶,支撐自貿港發展的重要依託。包括機場跑道及聯絡線、停機坪、航站樓等空側與陸側設施,建設集高鐵、軌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於一體的綜合換乘樞紐,依託海南自貿區相關政策,在新機場周邊預留海關特殊監管區和臨空經濟區。2023 天涯區 新建 1500 100 1500 未落實二、水上交通 18.6 126.37(用地)+3.2(用海)2港務局老碼頭交通樞紐建設及片區綜合改造項目總用地 3.57 萬平方米,碼頭岸線 800 米,建設綜合性交通樞紐。以客運碼頭為依託,融合郵輪母港、有軌電車樞紐、規劃公交樞紐等多種交通設施,以國際方案徵集與整合方式,開展整個片區精細化交通設計,支撐周邊港口混合娛樂功能用地,構建“交通+物業”一體化開發的綜合型樞紐地區。2022 天涯區 新建 5 5 3.57 已落實3南山港貨運碼頭二期新建一個 1 萬噸級散雜貨泊位,兼顧 2 萬噸級滾裝船靠泊,建設護岸和相應的供電、給排水、消防、通信等輔助措施,年設計吞吐量 65 萬噸。 2023 崖州區 新建 5 2.5 已落實4南山港科考碼頭和科考船維修碼頭加快深海科考平台建設,支撐深海科考研究。建設萬噸級以下科考船泊位,科考船維修碼頭船塢。 2023 崖州區 新建 5.5 2.752.2(用地)+2.7(用海) 已落實645深海科考實驗研究與岸基保障平台--三亞深海科考碼頭一字型順岸布置泊位 5 個及用於深海科考及載人深潛基地建設形成的陸域。 2023 崖州區 新建 2.7 1.35 已落實6鳳凰島海上巴士碼頭新建鳳凰島海上巴士碼頭,岸線長 100 米,泊位 3 個,服務通勤化、商務化水上交通,打造獨具三亞特色的水上快速運輸系統。 2023 天涯區 新建 0.4 0.40.6(用地)+0.5(用海)未落實三、公路與道路交通 481.05 433.22 1070.47G98 環島高速大三亞段擴容工程項目項目起點擬接陵水境內 G98 黎安互通,終點接 G9811 石門互通。主線長128.5 公里,其中陵水段 24.5 公里,保亭 13.5 公里,三亞段 74.3 公里,樂東段 16.2 公里;項目全線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路基寬33.5 米。新建連線線 6 條,分別為:吉陽連線線、亞龍灣北連線線、火車站連線線、南山連線線,建議增加崖城連線線、海棠灣連線線。預留新機場高速公路連線線、鳳凰機場連線線、鳳凰連線線、亞龍灣連線線。2022 三亞市 新建 268 268 249 已落實8三亞繞城高速鳳凰機場互通及連線線工程道路全長約 2.35 公里,道路紅線 40 米,設定雙向 6 車道,道路設計速度 80 公里/小時。與 G98 高速公路交叉處新建半定向半苜蓿葉型互通立交,互通匝道長約 7.5 公里,設計速度 40~60 公里/小時。2021 天涯區 續建 9.1 9.1 9.4 已落實9三亞繞城高速亞龍灣互通及連線線改造工程項目主線全長 3.0 公里,規劃紅線寬 20-50 米,雙向六車道。改造長度6 公里。隧道一座,長度 890 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隧道工程、橋涵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給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2022 吉陽區 新建 4.9 4.9 27 未落實10高速公路及快速路三亞繞城高速火車站互通改造工程項目擬採用全苜蓿葉互通型式,擬建互通匝道總長約 6 公里,其中橋樑段長約 200 米,被交路檳榔連線線紅線寬 50 米,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互通匝道標準路基寬 9 米-10.5 米,設計速度 40 公里/小時。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橋樑工程、排水工程、電力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2022 天涯區 新建 2.2 2.2 30 已落實6511三亞繞城高速 (G98)抱坡互通改造項目位於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北側,三亞繞城高速 G98 與現狀抱坡路交叉位置,現狀抱坡路設計時速為 50 公里/小時,主要對現狀互通進行改造。建設內容包括:路基路面工程、景觀綠化工程、交叉工程等。2022 吉陽區 新建11 20 已落實12荔枝溝互通改造工程項目位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北側,三亞繞城高速 G98 與現狀落筆洞路交叉位置。 2022 吉陽區 新建11 15 未落實13三亞海棠灣至保亭三道通道工程項目項目起點接藤橋互通,沿現狀南田路往北,經南田農場、赤田水庫保護區、終點與國道 224 銜接,路線全長約 8.2km,其中隧道段長約 0.8km,橋樑段長約 1km。2023 海棠區 新建 6.7 6.7 58 未落實14林旺互通連線線工程項目 項目位於海棠區海岸大道與G98 環島高速交叉位置 2023 海棠區 新建1 0.5 15 未落實15繞城高速大茅隧道段擴容 大茅隧道及上下游路段擴容改造為雙向八車道 2024海棠、吉陽區 新建84 10 未落實16三亞繞城公路提升改造暨安全隱患整改三亞繞城公路主線工程總長度 30.46 公里,互通立交6 座分別為迎賓、南丁、荔枝溝、檳榔、鳳凰、海角互通立交。全線設定4 座隧道。按照專家報告意見,經專業設計部門估算,涉及到三亞繞城公路主線工程的各類整改。2021 三亞市 新建 2.08 2.08- 已落實17G224 改造擴建工程項目項目起點位於迎賓互通,終於保亭縣邊界,全長 11000 米,寬為 40 米,設定雙向6 車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給排水工程、電氣工程、綠化工程等。2023 吉陽區 新建 8.254 22 已落實18國省幹道國道 G225塔嶺至海角段改造擴建工程項 目起點位於海榆西線南山互通出口,終點接並利用 S84 三亞西聯絡線。路線長 15.979 公里,連線線全長 0.818 公里,寬 40 米,按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同時配套旅遊設施等。建設內容包括: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涵工程、隧道工程、防護工程、景觀綠化工程、交叉工程、旅遊配套設施工程等。先建設一期 10.4 公里。2021 天涯區 新建 12.7 12.7 60 已落實6619海榆西線(國 道 G225)天涯海角西門至S84 聯絡線終點段改造工程道路全長 5046 米,其中 1158 米路況較好不考慮改造,本次設計改造路段長度為 3888 米;改造路段分為5 段,分別為:路段1 道路全長 500米,道路寬 30 米;路段2 道路全長 139 米,道路寬 15~40 米;路段3道路全長 1158 米,道路寬 15 米(含邊溝);路段4 道路全長 521 米,道路寬 17.6 米(含邊溝);路段5 道路全長 1630.143 米,道路寬 20米;路段6 道路全長 1098 米,道路寬 40 米。2020 天涯區 續建 0.28 0.28 15 已落實20國道 G225崖城至梅山段改造工程項目起點位於崖城過境路西側,終於梅山烈士陵園,全長 14200 米,寬 為 40 米,設定雙向 6 車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給排水工程、電氣工程、綠化工程等。2022 崖州區 新建 10.65 10.65 56 已落實21國道 G225梅山至樂東段改造工程G225 國道梅山至樂東段改造工程。項目起點位於梅山西側,終於樂東縣邊界,全長 4000 米,寬為 40 米,設定雙向6 車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給排水工程、電氣工程、綠化工程等。2023 崖州區 新建33 16 已落實22環五指山旅遊公路項目保亭界至樂東界,三亞境內全長 4.2 公里,雙向2 車道建設,寬度 12米。 2023 天涯區 新建115 未落實23亞龍灣第二通道(二期)工 程項目位於三亞市區東側,本次設計分A、B、C、D 四段,A、B、C 三段道路全長約 2875.373 米,為城市次幹路,道路紅線 30 米,設定雙向4車道,道路設計速度 40 公里/小時。D 段近期利用已建及在建望嶺路,不做具體設計及拓寬改造;路線長 1570.484 米。2020 吉陽區 續建 2.4 2.4- 已落實24城市道路 安游路改造工程項目起點位於國道 G223 安游路口處,與亞龍灣第二通道交叉,途徑安羅村、羅郁上村、羅郁村等,終點位於安羅橋Y 形平交口處。道路全長約 5.46公里,北段長 2.08 公里,道路紅線 30 米,設定雙向4 車道。中段長3.41 公里,道路紅線 20 米,設定雙向4 車道。南段長 3.34 公里,道路紅線 16 米,設定雙向2 車道。道路與沿線道路交叉均採用平交方案。2021 吉陽區 新建 5.6 5.6- 已落實6725龍嶺北路建設工程道路全長 3.24 公里,路幅寬度 40m,雙向六車道城市次幹路,設計時速40 公里/小時,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給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連通道路(龍嶺北路與紅沙隧道連線線連通道路)全長 0.446 公里,路幅寬度 25 米,雙向四車道城市支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等。2022 吉陽區 新建 6.5 6.5 - 已落實26鹿回頭隧道建設項目路線全長 500 米。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規劃為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橋樑工程、隧道工程、排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景觀工程等。2023 天涯區 新建 15 5 - 已落實27三橫路南丁段建設項目道路長度 4.7 公里,寬度 40 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橋涵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給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綠化工程。 2022 吉陽區 新建 5 5 - 已落實28G98 妙林進城通道項目 G98 至鳳凰路,道路全長 4 公里,城市主幹路。 2022 天涯區 新建 2 2 - 已落實29下洋田隧道建設項目路線全長 1777.273 米,設定隧道一處,長 990 米。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幹路,規劃為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 50 公里/小時,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橋樑工程、隧道工程、排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景觀工程等。2023 吉陽區 新建 9 5 4 未落實30吉陽轉盤交叉口改造項目 涉及榆亞路、迎賓路部分路段改造。 2022 吉陽區 新建 9 9 - 未落實31育才生態區至鳳凰機場連線線工程G98 鳳凰機場互通向西北延伸,道路總長度 15 公里,其中隧道 3 公里。 2022天涯區、育才區新建 6 3 40 未落實32北部山區二橫路水蛟路至學院路,項目建設里程長 12 公里。 2023 天涯區 新建 6 6 - 已落實33北部山區一縱路G98 至新城路(含 G98 互通),道路全長 3 公里,城市主幹路。 2022 天涯區 新建 3 3 - 已落實6834北部山區一橫路梅村至育新路北延,道路全長 11 公里,城市主幹路。 2023 天涯區 新建 5.5 2.75 - 已落實35北部片區六縱路X820 至三橫路,道路全長 1.5 公里,城市主幹路。 2023 天涯區 新建 1.5 1.5 - 已落實36落筆洞路非機動車道改造項目三亞市落筆洞路非機動車道改造工程改造道路全長約 5.136km,按照城市主幹路標準建設,道路紅線 50m,設定雙向 6 車道,道路設計速度50km/h。本次改造主要為完善兩側非機動車道,具體如下:(1)對落筆洞路(不含下穿 G98 高速段)兩側增加寬 2.5m 的非機動車道;(2)對落筆洞路(下穿 G98 高速段)兩側增加 4.5m=2m 人行道+2.5m 非機動車道。2023 吉陽區 新建 0.3 0.3 - 已落實37頌和水庫規劃三號路工程西起福海苑三路,東至 91922 部隊營區,整體呈東西走向,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幹道,道路全長約 1.46km,紅線寬度為 24m。2023 吉陽區 新建 1.1 1.1 - 未落實38城市微循環暢通工程打通通海二巷、通海四巷、儋州北一巷、春園二巷、佳河巷、榕根路跨河橋、育新路等一批老城區次支路,提高老城區路網密度。通過節點精細化設計,對下洋田節點、迎賓路-鳳凰路節點、河東路-鳳凰路節點、吉陽環島等一批交通擁堵較為嚴重的節點進行最佳化改造,提高節點通行效率,緩解交通擁堵。2023天涯區、吉陽區新建 10 5 - 已落實39藤加線縣道升級改造工程項目建設里程長 11.856 公里,路面寬度 7 米,路基寬度 8.5 米,三級公路標準。建設內容:路基路面拓寬,瀝青罩面,路基防護排水,邊坡防護、橋涵工程,路燈照明,綠化工程、觀景台工程、停車場、公車停靠站等。2021 海棠區 新建 1.56 1.56 10 未落實40縣鄉村道天涯區南島至嶺曲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項目建設里程長 25.3 公里(包括主線南島農場至嶺曲村 22.2 公里,A 線827 縣道至抱龍森林公園 3.1 公里),路面寬度 7.5 米,路基寬度 8.5米,三級公路標準。建設內容包括:路基路面拓寬,瀝青罩面,路基防2021 天涯區 新建 3.42 3.42 21.5 未落實69護排水,邊坡防護,橋涵工程,路燈照明,綠化工程,觀景台工程,公車停靠站等。41三亞市鹽灶村至三公里村西沿至樂東公路工程鹽灶村至三公里村項目路線長 16 公里,分三段:1、鹽灶村至三公里村北公路 6.5 公里,按照三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 8.5 米,路面寬 7.5米,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2、基地進出環路 5.5 公里,按照四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 7 米,路面寬 6 米,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3、過三公里村部瀝青罩面路段(含道路病害處治),對 Y081 現狀道路進行瀝青罩面,路段長 4 公里,路基寬 6.5 米,路面寬 6 米。鳳上村延伸至G540 項目路線場 5.9 公里。2022 崖州區 新建 1.88 1.88 12 未落實42崖州縣道X835 接樂東縣道 X785X835 接 X785 至 G540,新建段 10 公里,紅線 20 米。 2023 崖州區 新建 3 1.5 20 未落實43天涯區 X827提級延伸項目天涯區 X827 東延至 G224;X827 提級北延接 X620,改造段 24 公里、新建段 7 公里,紅線 20 米。 2022 天涯區 新建 6 6 14 未落實44深中至牙龍橋村道升級改造工程深中至牙龍橋(YX62),道路長度 4.2 公里,寬度 20 米 2022 海棠區 新建 0.4 0.4 8.4 未落實45中廖至道達村道升級改造工程中廖至道達(YX81),道路長度 4.6 公里,寬度 20 米 2022 吉陽區 新建 0.5 0.5 9.2 未落實46赤草至東光隊新建工程 赤草至東光隊(YX11),道路長度 5.3 公里,寬度 20 米 2022 崖州區 新建 0.5 0.5 10.6 未落實47崖州區三公里村至羅牛山基地公路改建項目項目位於崖州區,全長 4.57 公里,寬度 10-15 米 2022 崖州區 新建 0.5 0.5 6 未落實7048崖州區北嶺村至三公里村公路改建項目項目位於崖州區,全長 6.8 公里,寬度 15-20 米 2022 崖州區 新建 0.7 0.7 13.7 未落實49 南繁大橋 項目位於崖州區,全長 0.93 公里,寬度 30-43 米 2022 崖州區 新建 0.2 0.2 3 未落實50崖州區全球動物種質資源庫配套農村公路項目項目位於崖州區,全長 0.86 公里,寬度 10 米 2022 崖州區 新建 0.8 0.8 8.6 未落實51海棠區縣鄉道升級改造海棠區藤橋至首弓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長 9.74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8.5 米,路面寬度 7.5 米,投資11300 萬元;海棠區升昌至長田分場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長 14.367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12212 萬元;海棠區北山村路口至林旺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里程長 12.506km,路面寬度 7.5 米,路基寬度 6.5 米,三級公路標準,投資 10630 萬元;海棠區紅旗分場至黎光分場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2.290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1947 萬元;海棠區豐收隊至繼光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4.246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3694 萬元;洪李村至灣坡村(YX64)村道升級改造工程:道路長度 7.6 公里,寬度20 米,投資 8000 萬元;2023 海棠區 新建 4.78 2.5 50 未落實7152吉陽區縣鄉道升級改造吉陽區三農水庫至三亞學院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2.112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8.5 米,路面寬度7.5 米,投資 12800 萬元;吉陽區中廖村至羅蓬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5.215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4432 萬元;吉陽區紅花村至南新二十三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7.218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6135 萬元;吉陽區落筆六隊至旅遊資源路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5.895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6.5 米,路面寬度 6 米,投資 2063 萬元;2023 吉陽區 新建 2.54 1.5 16 未落實53天涯區縣鄉道升級改造天涯區六羅河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2.582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2324 萬元;天涯區 Y203 鄉道至旅遊資源路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4.304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3658 萬元;天涯區抱龍至那會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7.476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9569 萬元;天涯區前鋒隊至梅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1.061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9955 萬元;天涯區大恩村至嶺渣水庫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3.12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米,投資 2811 萬元;天涯區天涯互通至梅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5.697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13342 萬元;天涯區檳榔村至旅遊資源路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8.94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2023 天涯區 新建 6.47 3.5 56 未落實72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7780 萬元;天涯區下那後至過嶺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3.349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2847 萬元;天涯區布甫至布營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8.986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7638 萬元;天涯區紅塘村委會布甫村至煥合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3.217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2734 萬元;布山上村至 G225(YX42)村道升級改造工程,道路長路 2.3 公里,寬度20 米,投資 2000 萬元。54崖州區縣鄉道升級改造崖州區南濱醫院至紅五月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6.899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8.5 米,路面寬度7.5 米,投資 7300 萬元;崖州區拱北至南濱三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8.512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7235 萬元;崖州區 X835 縣道至赤草三組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89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606 萬元;崖州區馬丹村至三陵水庫公路升級改造公路:道路總長 12.90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米,投資 13548 萬元;崖州區雙聯管區至三公里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5.066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1773 萬元;崖州區梅東經三更至大策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6.321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其中梅東至梅山互通路基寬度 8.5 米,路面寬度 7 米。三梅山互通-大策村-三公里段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17137 萬元;崖州區 G225 至三更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2.455 公2023 崖州區 新建 7.84 4 113 未落實73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2578 萬元;崖州區南濱居至雅安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2.450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2082 萬元;崖州區保平村至海棠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3.560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2136 萬元;梅山村至三更上村(YX01),道路長度 3 公里,寬度 20 米,造價 2000萬元;G225 至坡加(YX04),道路長度 4.5 公里,寬度 20 米,造價4000 萬元;鹽灶至紅會橋(YX05),道路長度 8.2 公里,寬度 20 米,造價 8000 萬元;赤草-青法(YX08),道路長度 11.3 公里,寬度 20米,造價 10000 萬元;55育才區縣鄉道升級改造育才生態區立才農場畜牧隊至南濱農場勝利隊路口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7.29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8.5 米,路面寬度 7.5 米,投資 18200 萬元;育才生態區那受村至什盆老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7.173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6168 萬元;育才生態區馬腳村至那扎線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9.238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7944 萬元;育才生態區立才二十三隊經抱安至保文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18.607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23817 萬元;育才生態區馬腳至那介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4.638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3989 萬元;育才生態區抱安至保國農場二十七隊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4.000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7.5 米,路面寬度 6.5 米,投資 3520 萬元;育才生態區那供二村至那受2023 育才區 新建 6.9 4 55 未落實74村委會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5.814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6.5 米,路面寬度 6.0 米,投資 2035 萬元;育才生態區雅亮村公路升級改造工程:道路總長 4.748 公里,技術等級為三級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路基寬度 7.5 米,路面寬度 6.5,投資 3324 萬元。56村組硬化路建設項目 查缺補漏,有針對性的加快等級路通自然村、硬化路通村組建設。 2023 三亞市 新建 1.5 1.5 - 已落實57農村公路旅遊化改造建設山區國省幹道旅遊化改造提升工程:推進省道 314 等北部山區公路旅遊特色化改造,提升沿線的景觀功能,強化對山、海以及沿線景區、美麗鄉村的串聯作用,包括綠化、彩化、景觀小品、觀景平台、指示標誌、路域環境整治、旅遊服務區等內容,投資 30000 萬元;三亞市農村公路旅遊特色景觀提升工程:對崖荔線、羊抱線(X827 縣道)等農村公路主要幹線的旅遊特色進行打造,提升沿線的景觀功能,包括綠化、彩化、景觀小品、觀景平台、路域環境整治等內容,投資 20000 萬元;特色風景道建設:結合半嶺水庫、水源池水庫、湯他水庫等旅遊資源,結合旅遊公路建設一批騎行綠道、健身步道,形成全方式山區旅遊網路,投資20000 萬元;三亞市農村公路交通旅遊服務區項目:計畫利用縣道養護道班房進行擴建,納入停車、加油、休憩等交通和旅遊服務功能,主要服務於農村公路各主要幹線(如省道、縣道),每個服務區占地約 5 畝,投資 6000 萬元。2023 三亞市 新建 7.6 3.8 - 未落實58三亞市交叉通道涵洞項目項目包括暫定改造 68 座交叉通道涵洞,改造涵洞總長度約 2000 米,涵洞跨徑為 7.5-10 米,涵洞高度為 4.5-5.5 米,建設內容包括涵洞工程、路基、路面工程、排水工程等。2022 三亞市 新建 2.2 2.2 2 已落實7559漫水路面漫水橋整治工程 消滅漫水路面、漫水橋,防止雨水對路面結構破壞。 2022 三亞市 新建 2 2 - 已落實四、鐵路與軌道交通 358.38 105.88 361.360 中線高鐵 雙線 350km/h 2023 三亞市 新建 100 10 28 未落實61利用海南西環高鐵和貨線三亞至樂東(嶺頭)段開行公交化旅遊化列車改造工程項目本項目線路全長 103 公里,共分布車站 14 座,西環高鐵三亞至樂東(嶺頭)段正線維持現狀不變,對部分既有車站進行改建並加站。在鳳凰機場及崖州站新建西環高鐵至西環貨線聯絡線約 23.56 單線公里,利用西環貨線段增建二線約 20.2 公里,並對既有線進行電氣化、病害整治、新增封閉設施等改造。另新建鳳凰地區火車聯絡線 0.72 公里,新建崖州站折返場及客車疏解線 4 公里新建嶺頭折返線 2.5 公里。西環高鐵利用車站 3 座(樂東站、黃流站、尖峰站),改建車站 3 座(三亞站、鳳凰機場站、崖州站),新建車站 4 座(鎮海站、龍棲灣東站、利國站、嶺頭站),預留 2 座。西環貨線改建車站 2 座(天涯海角站、南山北站),新建車站 2 座(紅塘灣站、三亞科技城站)。近期全段共開站 14 座,新建城際站按滿足 8 輛編組確定站台、到發線長度,西環高鐵既有站改建按原標準實施。同步配套 4 條動車組存車線,2 線檢查庫。。工程投資估算 58.2 億元,建設工期 2 年,計畫 2020 年 6 月開工建設,2022 年 6月竣工。全線拆遷 4.7 萬平方米,新徵用地約 2000 畝。2020天涯區、崖州區續建 58.2 58.2 206 已落實62城際鐵路(三亞陵水段)建設項目由三亞主城經田獨、海棠灣、英州、新村、三才,終於陵水縣。串聯海棠灣景區等景區,同時兼顧服務體育中心、免稅店。該線路在服務區域旅遊、通勤、購物客流需求的同時,兼顧帶動三亞主城內部城市交通客流需求。線路敷設方式設計原則為:在三亞中心城區以地下方式敷設為2025天涯區、吉陽區、海棠區新建 150 5 88 未落實76主,在城市中心城區外圍道路兩側建設密度較高處採用高架敷設,建設密度較低處採用地面敷設。63環島高鐵三亞-陵水公交化改造研究 針對既有環島高鐵(三亞至陵水段)線位及高鐵站進行公交化改造 2022吉陽、海棠區 新建 8 8 - 未落實64鎮海站位於崖州區西部鎮海村區域,海榆西線 G225 北側,為線路新建車站。本項目建設內容包括進出場道路,以及站前接駁廣場。其中新建進出場道路總長 4600 米,紅線寬 30 米,新建站前廣場約 40000 平方米,配建停車場、公交首末站、計程車蓄車區等。2020 崖州區 續建 4.8 4.8 4 已落實65紅塘灣站項目擬建設公交首末站 5000 平方米,新建生態停車場 3500 平方米,配建計程車蓄車區 1000 平方米,非機動車停車場 500 平方米;新建站前規劃路 2185 米,其中:站前規劃次幹路一長 1440 米、道路紅線寬 30 米,規劃支路長 542 米、道路紅線寬 18 米,規劃次幹路二長 203米、道路紅線寬 34 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站場及配套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交通監控、給排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2020 天涯區 續建 0.8 0.8 1 已落實66崖州灣科技城站項目擬建設公交首末站 6000 平方米,新建生態停車場5000 平方米,配建計程車蓄車區 1500 平方米,非機動車停車場 500 平方米;新建站前規劃路 1115 米,其中:站前規劃支路長 504 米、道路紅線寬 18 米,規劃次幹路長 348 米、道路紅線寬 28 米,規劃次幹路二長263 米、道路紅線寬 24 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站場及配套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交通監控、給排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2020 崖州區 續建 0.95 0.95 1.3 已落實67城際軌道站市政配套工程天涯海角站項目擬建設公交首末站 5000 平方米,新建生態停車場 3500平方米,配建計程車蓄車區 1000 平方米,非機動車停車場 500 平方米;新建站前規劃路 809 米,其中:站前規劃次幹路一長 356 米、道路紅線寬 30 米,規劃支路一長 453 米、道路紅線寬 24 米,規劃次幹路二長203 米、道路紅線寬 34 米。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站場及配套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交通監控、給排水工程、電氣照明工程、綠化工程等。2020 天涯區 續建 0.63 0.63 1 已落實7768環島高鐵三亞站南北廣場改造及北廣場交通樞紐建設項目環島高鐵重要樞紐站,建設綜合交通樞紐,促進站城一體化開發。結合環島高鐵升級與三亞高鐵站站房擴容,建設北站房與北廣場,落實跨南、北廣場行人社會通道,南北兩廣場一體化打造為綜合型交通樞紐,推動樞紐內外服務一體、互通銜接,創新樞紐運營模式。2024 天涯區 新建 30 15 20 未落實69環島高鐵海棠灣站建設項目 建設綜合交通樞紐,促進站城一體化開發。 2024 海棠區 新建 5 2.5 40 未落實五、客運樞紐場站 54.63 37.97 60.8270 鴻港市場綜合樞紐 融合軌道、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建設旅遊集散中心,配套公交樞紐,兼顧城市公交換乘。與港務局碼頭樞紐一體化打造、地下聯通。 2022 天涯區 新建 5 5 3.57 未落實71客運西站城市樞紐用地面積 3.6 萬平方米,提供長途客運、公交換乘、社會車停車等服務。 2022 天涯區 續建 3 3 3.6 已落實72客運東站城市樞紐即高新交通綜合體項目(三亞高新技術產業園控規地塊 C12-1)。占地約 3.3 萬平方米,承擔三亞中心城區東部長途客運、公交樞紐等功能。 2021 吉陽區 續建 1.96 1.96 3.3 已落實73科技城城市樞紐結合城際鐵路站點布設,公交樞紐,用地面積 9903 平方米。 2020 崖州區 新建 1.1 1.1 1 已落實74 崖州城市樞紐 結合崖州鐵路站設定長途客運站、公交樞紐,占地約 2.2 萬平方米,提升片區交通可達性,推進鐵路樞紐周邊一體化開發。 2023 崖州區 新建 3 1.5 2.2 未落實75海棠灣城市樞紐環島高鐵重要站點,建設汽車客運站、公交樞紐,占地 1.8 萬平方米,並與物業統一建設、綜合開發。 2023 海棠區 新建 1 0.5 1.8 未落實76城市客運樞紐育才城市樞紐 育才片區客流集散、農村公交組織的公交樞紐站,用地面積 4000 平方米。 2023 育才區 新建 1 0.5 0.4 未落實77公交停保公交西站公交西站項目:本項目進行綜合開發,用地面積為 27801 平方米,主要建設管理用房、輔助生產服務設施、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配套工程、道路及綠化工程等,探索公交場站與物業統一建設、綜合開發模式。2023 天涯區 新建 10 5 2.7 已落實7878 紅沙停保場 占地 1 萬平方米,承擔三亞城區東南部地區客車、公車輛停保功能。 2020 吉陽區 續建 0.8 0.8 1 已落實79場吉陽北公交停保場吉陽北公交停保場(三亞高新技術產業園控規地塊 A4-3)。項目位於亞龍灣高鐵站西南側,占地約 22514 平方米,承擔三亞中心城區北部公車輛停保功能,同時進行物業開發,探索公交與物業統一建設、綜合開發模式。主要建設管理用房、輔助生產服務設施、停車場、充電基礎設施、配套工程、道路及綠化工程等。2023 吉陽區 新建 1.36 1.36 2.25 已落實80 公交首末站 “十四五”期間在全市範圍內布局 26 個公交首末站,其中現狀 6 個,新建 20 個。 2023天涯區、、吉陽區新建 17.16 8 14.89 未落實81三亞市主城區停車設施工程項目(PPP)主城區建設 8000 個公共停車位,第一期擬建 8 處立體停車樓,約 2300個停車位。 2020吉陽區、天涯區續建 8.9 8.9 24 已落實82充(換)電站建設項目建設充(換)電站,建設內容包含管理用房、調度室、服務區、停車場、充電樁及相關配套設施等。 2020崖州區、吉陽區、天涯區續建 0.35 0.35 0.11 已落實六、貨運物流設施 63.98 38.73 148.8383三亞梅村產業園(綜合物流園)結合三亞梅村產業園建設綜合物流園區,促進物流服務全面提升,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暫定選址梅村以西,繞城高速北側。一期將建設物流貨運站、綜合物流倉庫及配送中心、農漁業深加工和綜合配套設施等。2022 天涯區 新建 23.5 11.75 91.69 已落實84物流園南山物流園區 位於崖州區,承擔大宗貨集散、轉運、港口保稅倉儲加工等功能。 2023 崖州區 新建 24 12 40 未落實85三亞保稅物流中心(B 型)位於鳳凰機場西側。提供跨境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免稅、保稅商品存儲和多種形式的國際物流配送服務。 2020 天涯區 新建 3 3 4.91 已落實86物流中心三亞佳翔航空貨運農產品加 現狀既有,位於天涯區,提升改造。 2021 天涯區 續建 10.48 10.48 5.56 已落實79工貿易冷鏈物流園87免稅城物流中心位於海棠區,主要承擔免稅商品倉儲、配送功能。 2023 海棠區 新建 3 1.5 6.67 未落實七、旅遊交通拓展類 23.89 13.8920.6(用地)+6.25(用海)88直升飛機、水上飛機起降點在全市範圍依託景區景點、旅遊島嶼布局 12 個直升機起降點,其中既有2 個,新建 10 個。 2022天涯區、海棠區、崖州區新建 0.05 0.05 1 未落實89海南省環島旅遊公路陵水土福灣至三亞海棠灣通道工程項目項目位於海棠灣椰子洲風景名勝區,路線全長 2.781 公里,分為新建段和椰林路利用段。其中新建路為項目起點至與椰林路交叉口路段,長2019.646 米,道路紅線寬 19 米;椰林路利用段長 671.617 米,道路紅線寬 25 米。本項目全線路基長 393.246 米,橋樑全長 1716.4 米,採用57×30 米的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組合小箱梁結構。2020 海棠區 續建 2.54 2.54 3.8 已落實90旅遊公路配套服務區項目結合我市國省幹道分布情況,打造 1-2 個具備遊客集散、休憩、購物、車輛充電、加油、停放服務功能集中式的、符合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建設要求的新型綜合旅遊服務區。2022 三亞市 新建 2 2 2 未落實91鐵爐港旅遊交通樞紐建設項目結合鐵爐港片區一體化發展,建設包含直升機場、旅遊碼頭、遊艇碼頭、旅遊公路服務區等功能在內的旅遊交通樞紐。 2023 海棠區 新建 1.4 1.4 5 未落實8092南山港等旅遊碼頭改造提升最佳化全市旅遊碼頭功能布局,提高碼頭綜合利用價值。以需求為導向,結合景區與酒店區,改造升級南山、天涯海角等一批旅遊碼頭,完善串聯各大景區、市區、海棠灣、亞龍灣等地的水上旅遊航線,構建專業化、高品質水上交通網路。2022 崖州區 新建 0.3 0.30.6(用地)+1(用海)已落實93 大小洞天旅遊碼頭 結合大小洞天風景區新建旅遊碼頭,岸線長 80 米,泊位 4 個。 2023 天涯區 新建 0.8 0.80.4(用地)+0.4(用海)未落實94國際免稅城、亞特蘭蒂斯、海昌不夜城內河旅遊碼頭結合景點與酒店區,改造、建設一批旅遊碼頭,最佳化全市旅遊碼頭功能布局,提高碼頭綜合利用價值,岸線總長 150 米,泊位 6 個。 2023 海棠區 新建 0.3 0.31.2(用地)+0.45(水域)未落實95遊艇碼頭改造提升工程 2022 三亞市 新建 5 5 - 已落實96 崖州遊艇碼頭 2023 崖州區 新建 1 15(用地)+0.4(用海)未落實97 肖旗港遊艇碼頭在現有鴻洲遊艇會、鹿回頭公共碼頭、半山半島帆船港基礎上,擴大遊艇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創新旅遊產品,壯大遊艇產業。新建泊位 670個,水域面積 13.4 萬平方米2023 天涯區 新建 0.5 0.51.6(用地)+4(用海)未落實98城區慢行交通出行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結合總部經濟區(東岸、海羅、月川單元)、崖城科技城、海棠灣消費中心以及商品街等片區,在勝利路、河西路、河東路、鳳凰路、迎賓路、新風街、商品街等街道,開展片區精細化交通設計,提升慢行交通整體環境品質。2022天涯區、吉陽區新建 10 0 - 已落實八、智慧交通創新類 18 18 66.68199智慧交通系統平台功能整合提升項目(含公共運輸大數據監管平台)推行新技術新手段,推動信息化套用和數據融合,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在既有平台基礎上,將土地利用、房屋、公共設施現狀等“物”的數據與浮動車、公交卡、手機信令、社交網路等“流”的數據相疊合,交叉分析,升級為智慧交通系統整合平台。包含公共運輸大數據監管平台、旅遊出行服務平台、大數據服務中心、情景模擬分析平台等。2022 三亞市 新建 8 8 - 已落實100三橫路智慧道路示範項目首條智慧道路,引入智慧型化設施,為民眾出行提供便利,同時提升城市面貌,具有示範意義。規劃全長 18.8 公里,借鑑深圳僑香路經驗,主要設施包括:交通信息採集系統、降噪路面、智慧多功能桿、港灣式公交站台、智慧公交設施、智慧型控制系統等;同時建設智慧道路管理平台,實時監控路面設施的運營狀態。2022天涯區、吉陽區新建 5 5 - 已落實101智慧交通產業園項目促進人才和產業集聚,推動智慧型交通領域科研成果產業化。產業園擬選址南丁,面積約 1000 畝,與三橫路智慧道路聯通。積極引入高新技術交通研發企業,建設智慧型駕駛實驗室、無人駕駛試驗場地,提供開展自動駕駛出行、接駁、物流配送、環衛清掃等場景的套用研究場所。2024 吉陽區 新建 5 5 66.6 已落實

內容解讀

《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政策解讀
一、背景和依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國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節點,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關鍵時期。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是三亞市開啟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新標桿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全面落實推進交通強國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推動三亞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五年規劃,具有重大意義。
2019年7月國家“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啟動會在交通運輸部召開,2020年5月海南省交通運輸廳正式開展“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調研工作,2020年7月三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三亞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目錄》,包含《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規劃編制過程中,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依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省委關於貫徹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決定》、《中共三亞市委關於貫徹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行動計畫》,銜接《海南省“十四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三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並與《三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過程稿)充分互動協調。
二、目標和任務
“十三五”時期,全市交通運輸領域取得巨大建設成就,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備,交通運輸服務進一步提升,初步建成涵蓋航空、鐵路、公路、水運多種方式的綜合交通系統。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短板,我市尚處於現代化交通運輸發展的初級階段,核心矛盾在於高端的城市發展定位與有限的交通系統支撐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在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不高、對外交通樞紐能級不強、全域綜合運輸通道不暢、交通多元化一體化程度不足、交通治理政策體制不順等方面。
面向“十四五”,交通強國戰略對三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需要更加現代化、高品質、高質量的交通運輸提供支撐。三亞市打造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標桿的目標,要求三亞從“旅遊城市”向“自貿港都市”跨越式發展,三亞由過去的旅遊特色交通主導,需要向現代化自貿港都市交通轉型。
規劃到2025年,以現實差距為基準,以總體定位為導向,提出“優服務、提質量、強樞紐、暢通道、促融合、保底線”的總體思路,目標是初步建成“互聯互通、功能完備、無縫對接、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支撐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的發展定位。
三、主要內容
1、最佳化服務品質
(1)滿足運輸發展需求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市總人口(常住人口)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增長了50.48%,年平均增長率為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都是比較高的水平。在良好的發展勢頭基礎上,結合國家高標準定位,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採取中高速增長的趨勢預測“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發展需求。
(2)客貨運服務提升
時間可達性是衡量運輸服務水平的重要標準,以時間效率為核心,提出三亞運輸服務目標。
全國性交通樞紐的定位,要求三亞與國內乃至國際大城市之間應當有較高的客運可達性。依託航空運輸網路,結合三亞地理區位,提出全國與東南亞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包括國內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西安等重點城市,也涵蓋了東南亞的雅加達、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城市。依靠航空與高鐵運輸,實現三亞2小時聯繫粵港澳灣區與北部灣經濟區,區域協同發展,同時2小時全覆蓋海南省內各縣市。大三亞經濟圈作為省內一體化發展重點地區,應當打造1小時交通圈,實現以三亞為核心高標準的互聯互通。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對三亞的貨運物流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時間可達性上,以全球性貨物中轉樞紐為目標,對標香港機場服務水平,力爭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在貨運成本上,應當實現價格優勢,對標深圳服務水平,力爭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8%。
(3)指標分解
結合發展目標,明確五大類指標,包括十二項詳細指標。
第一類為高品質服務指標。包括指標共兩項,分別表征出行時間可達性和交通網覆蓋水平。“大三亞都市圈通達時間”指標面向大三亞都市圈一體化建設,表征三亞城市中心與陵水、樂東、保亭中心間的交通聯繫時效性。“城市建成區公交站500m覆蓋率”指標以每個公交站點為圓心,500米為半徑覆蓋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除以城市建成區總面積,重在引導交通設施網路,尤其是公共運輸網路的完善,提升三亞市公共運輸的服務水平。
第二類為高能級樞紐指標。包括指標共三項,分別衡量基礎設施的總體規模和對外開放水平。航空客、貨吞吐量、郵輪母港客運量及國際通航城市數量均採用主管部門提供的指標數值,分別表征了機場、郵輪母港兩大對外樞紐的能級和開放水平。
第三類為高效率網路指標。包括指標共三項,分別衡量交通網配置水平和交通網暢通程度。“市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指標表征了三亞市軌道交通網路發展水平。“高等級公路密度”指標由三亞市域高等級公路總長度除以總面積,表征三亞市公路網發展水平。“自然村通硬化路率”指標由自然村硬化路長度除以自然村道路總長度,表征交通網路的服務水平和暢通程度。
第四類為高標準融合指標。包括指標總計三項,分別衡量樞紐銜接轉換效率、交通與經濟適應度和交通與旅遊融合程度。“綜合交通樞紐平均換乘時間”指標計算三亞全市綜合交通樞紐內部換乘的平均時間,平均換乘時間越短,樞紐銜接的效率越高。“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指標用以表征三亞市物流發展水平和物流成本高低,體現交通與經濟、產業的互動關係,該指標降低,表示物流服務效率增強,成本下降。“海上巴士與旅遊碼頭數量”指標重在體現三亞海濱旅遊的設施服務水平。
第五類為高水平治理指標。包括指標一項,衡量三亞綠色安全發展治理水平。“全市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指標以綠色交通(包括軌道、公共運輸、有軌電車、腳踏車、步行等)出行量除以出行總量,綠色交通出行水平的提高要求三亞市需求管理和精細化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是高水平治理的成果體現。
2、強化樞紐能級
(1)新機場
三亞建設新機場十分必要。從地理區位來看,三亞具備建設區域性樞紐機場的條件,三亞地處西太平洋環帶上,位於東南亞中心,是同東南亞各國交往的南大門,也是同西南亞、非洲、歐洲交通的海上交通要塞。從航路組織來看,海南開放航權的航路調整得到了批准,“南面開口”加強了與東南亞的聯繫,有利於開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洋洲新市場,這也進一步加強了三亞作為南大門的門戶地位。從旅遊發展政策來看,便利的入境免簽證政策開拓了國際遊客市場,吸引了國際旅遊客流,從而成為區域旅遊客流的中轉樞紐。但機場作為承載自貿開放的首要門戶,目前仍存在能級不強的問題,例如由於機場吞吐量飽和,導致春節高峰時期部分前往三亞的遊客選擇海口美蘭機場入島,再通過鐵路方式進入三亞,同時機場貨運空間不足,貨運能力較差,2019年貨運吞吐量僅為10萬噸。因此無論是支撐自貿開放,亦或是滿足居民和遊客日常生活、工作、旅遊的需要,應儘快開工建設三亞新機場,高標準預留配套集散設施,打造成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區域航空樞紐。
圖1 三亞、香港、新加坡航線示意圖
新機場需建設東西雙向通道。三亞新機場作為區域性綜合型交通樞紐,對外集散通道應與海南省、瓊南區域、三亞市域形成快速、便捷的聯繫。為保證機場集散的可靠性,同時結合客流需求預測分析,滿足終端8000萬吞吐量的出行需求,規劃建議新機場布局東西雙向聯繫通道。東側通道採用高架形式,按照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分別與海榆西線、環島高速、第二高速形成立交節點。西側通道按照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與環島高速形成立交節點。
新機場需引入軌道交通方式。為提升新機場對瓊南片區及全島範圍內大規模客流的快速集散能力,規劃引入軌道交通出行方式。考慮到新機場北側紅塘灣片區用地資源緊張,新建軌道線路的可能性較小,建議利用在建西環鐵路公交化旅遊化改造通道,近期建設新機場至陸側紅塘灣站軌道連線線,於同一島岸銜接通道引入高速鐵路和市域鐵路兩類軌道制式,受制於線型條件,建議按照市域(郊)鐵路相關標準建設。建設時序上,建議陸島軌道連線線與東側陸島高速公路連線線同步建設,新機場軌道開通時間與新機場啟用時間保持一致,支撐新機場旅客集散。
新機場宜引入水上交通方式。三亞市作為沿灣發展城市,適宜發展水上交通。海上巴士可作為新機場的補充、特色集散方式,服務三亞市域、沿灣帶居民、旅客出行。規劃遠期伴隨客流需求增長,於新機場島東北側建設海上巴士碼頭,開行新機場至崖州、中心城區航線,緩解陸側交通壓力,打造三亞新機場特色化、綠色出行方式。
三亞新機場建成前充分挖潛鳳凰機場空側陸側運能。三亞鳳凰機場共有一條跑道,2019年吞吐量已經達到2016萬,接近單條跑道機場的上限,且機場周邊已無擴建跑道的空間。但距離新機場投入使用仍有較長時間,因此近期應充分挖潛鳳凰機場空側陸側運能,積極最佳化各類交通銜接方式,提升既有航空樞紐能力。提升機場周邊道路設施通行能力,拓寬鳳凰機場航站樓北側三橫路,由雙向4車道擴寬至雙向6車道,提升鳳凰機場集散能力。結合三亞綜合梅村產業園項目,於鳳凰機場西側梅村處新建互通立交及一縱路連線線,增加西側進入鳳凰機場通道;最佳化鳳凰機場內部交通設施及既有航路,提升機場運營效率。
(2)通用航空
布局選址原則。將《海南省“十三五”通用機場布局規劃》、《三亞低空旅遊發展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作為參考,並結合三亞市城市發展情況及土地利用協調關係,對規劃中的通航設施點位進行適當調整。選址時原則上在城市核心商務區、景區景點、高端酒店、旅遊島嶼、山區特色村鎮等需求集中點布局固定翼、直升機、水上飛機場/起降點。服務半徑按照5-10km考慮,覆蓋市域範圍內主要景區景點。同時避讓既有、規劃機場進近管制區、空中禁區、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
(3)港口碼頭
三亞港功能定位進一步提升。依據《三亞港總體規劃(2018-2030年)》,三亞港經濟腹地分為三亞市、五指山市、萬寧市、陵水縣、保亭縣、樂東縣及三沙市。三亞港是海南省地區性重要港口之一和地區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三亞國際郵輪母港的重要載體;是促進三亞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和國家深海科研基地建設的重要保障;是三亞市全面貫徹落實“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資源。
南山港區發展亟待升級轉型。未來將承接三亞老港區貨運功能的轉移,逐步發展成為三亞港的綜合性港區,作為“一港三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水轉水的中心職能。並為南繁、深海科研基地、南海維權和開發服務等方面建設提供保障。
提升對外疏港道路條件。南山港規劃年貨運量1280萬噸,根據港口貨運需求和周邊片區開發帶來的交通量,規劃疏港道路擴建為雙向六車道主幹路,以滿足未來發展需求。
推進南山港物流園區建設。物流園區依託南山港,提供建材、能源、農產品等大宗貨物信息處理、儲存、運輸、處理、加工等物流服務,發揮港口及緊鄰環島鐵路、環島高速優勢,既可服務於港口貨運及配套轉運需求,又可為崖州科技城提供物流倉儲服務。根據港口貨運量及周邊區域物流需求,規劃占地規模600畝。
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南山港集疏運體系布局圖
圖2 南山港集疏運體系布局圖
新增內河旅遊碼頭。內河碼頭建設是打造“海河聯動、陸島相連”的水上旅遊服務格局的重要探索。借鑑新加坡克拉碼頭經驗,克拉碼頭是新加坡舊時的碼頭,政府的重劃改建後,配套有良好的水上交通和陸上公共運輸接駁系統,是集交通、購物、娛樂於一體的娛樂天堂。規劃優先開通“國際免稅店-亞特蘭蒂斯-海昌不夜城-鐵爐港”航線,其中鐵爐港碼頭為總站,預計航程約18公里,航行時間約60分鐘。
推動遊艇碼頭建設。遊艇碼頭分遊艇俱樂部、公共遊艇碼頭兩類,遊艇俱樂部碼頭一般為非公用,主要面向中高端遊艇消費群體;公共遊艇碼頭是面向社會提供遊艇停泊等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中低端遊艇消費群體,可以滿足大眾遊艇停泊和休閒的基本需求。目前三亞有半山半島帆船港、鴻洲國際遊艇會、亞龍灣瑞吉酒店遊艇會、星華遊艇碼頭、鹿回頭廣場公共碼頭等遊艇碼頭,合計996個遊艇泊位。現狀公共遊艇碼頭布局少,服務範圍有限,而近年來需求量大增,遊艇泊位十分緊張。規劃根據海岸線條件及內河水域的可開發狀況,擴大遊艇碼頭設施規模,在擴大中心城區遊艇碼頭基礎上,建設鐵爐港、崖州遊艇碼頭,服務于海棠區和崖州區的旅遊需求,提升服務品質,壯大遊艇產業。
3、暢通全域網路
(1)公路與道路
推動G98三亞段快速化改造。根據三亞發展趨勢,未來中心城區發展重心北移,既有繞城高速於各組團中間穿過,沿線用地的大規模密集開發,將帶來大量交通流,衝擊現在已經較為飽和的道路通行能力。隨著崖州、海棠灣及大三亞地區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將進一步加劇道路交通壓力。未來繞城高速不適宜承擔過境及貨運交通功能,應以城市快速集散功能為主,過境及貨運功能逐步向第二高速轉移。根據交通需求預測,G98三亞段全線規劃改造為雙向八車道,沿線互通節點應同步進行改造,按照城市快速路模式升級。
藉助第二高速火車站連線線打造貫通城區南北的骨幹通道。長久以來三亞中心城區主要是東西方向擴張,未來北部片區開發之後,需要南北向快速通道,支撐城市“厚度”,同時增加主城區對外交通能力。規劃藉助火車站連線線,形成三亞中心城區縱向骨幹通道,建議通道起點為主城區下洋田交叉口,向北沿鳳凰路、海潤路、師部農場路、G98火車站互通,繼續向北至二高速,該通道的師部農場路、海潤路沿線條件較好,改造餘地較大,且與三亞高鐵站、三亞總部經濟啟動區契合較好,利於三亞中心城區主要組團對外交通集散。主城區縱向骨幹通道採用交通性主幹路標準建設,規劃雙向6車道以上,部分節點進行立體化改造,保障主線可以快速直行通行,形成主城區南北向公共運輸與小汽車交通的便捷聯繫通道。
重要縣道寬度按20米控制。既有縣道橫斷面多為行車道和路肩的組成形式,此種公路橫斷面形式並未考慮預留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通行空間。而縣道沿線大量村鎮存在,部分重要縣道直接聯繫未來城鎮化開發片區,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通行需求在既有行車道和路肩的斷面形式中無法得到滿足。規劃結合用地開發與村鎮需求,將重要縣道按照20米紅線進行控制,預留在慢行交通需求較為旺盛的路段增設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的可能性,同步預留拓寬機動車道的可能性。
規劃新增三亞北部東西向貫通全域的第二通道。未來三亞組團式發展,崖州、中心城區、海棠灣各組團間聯繫需求逐步增強,跨組團斷面交通需求逐步增大,既有高速+國道的組織模式不能滿足大量增長的交通需求,尤以天涯斷面、吉陽斷面瓶頸最為突出。北部崖州大學城拓展區、崖州科技城拓展區、臨空經濟園、梅村綜合物流園、南田北片區等新增組團將帶來交通需求的進一步增長,根據交通量預測,即使G98擴建為雙向8車道,仍然不能滿足東西向交通聯繫需求,。規劃依託主城北部一橫路,謀劃三亞北部片區東西二通道,化解三亞東西方向交通瓶頸,加強三亞各組團間交通聯繫功能。起點為崖州振興路、向東接北部山區一橫路,並繼續向東延申至海榆中線,終點為G98環島高速海棠灣互通。
規劃新增育才生態區至鳳凰機場連線線。現狀育才與中心城區主要通過S314進行聯繫,S314道路曲折,機動車雙向兩車道,通行能力有限,未來隨著三亞北部片區的發展,主城區與育才鎮之間的聯繫將逐步增強。規劃新增育才第二通道,育才向南與中心城區有兩條通道保持聯繫,可保障育才對外聯繫的安全性,同時育才第二通道向南可聯繫梅村物流園、中心城區、G98快速路,即可強化育才與中心城區的聯繫,也可提升梅村物流園對外交通便利性。
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十四五”打造三亞市域“四橫八縱”骨架通道示意圖
圖3 “十四五”打造三亞市域“四橫八縱”骨架通道示意圖
(2)鐵路與軌道
規劃新增城際鐵路/市域快軌,預留城市軌道交通。鐵路有多種制式,高鐵設計時速250公里以上,設站間距一般在50公里左右,更多服務海南島跨縣市長距離出行。城際鐵路/市域快軌設計時速120-200公里,站間距可縮短至5公里左右,能夠提供鄉鎮、組團之間中等距離出行服務。城市軌道交通設計時速60-120公里,站間距一般為1-2公里,主要服務於城區內部。長遠來看,大三亞區域和三亞市域適合增加城際鐵路/市域快軌的制式,作為區域客運組織核心,同時預留城區內部的城市軌道交通,以集約化的發展模式,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三亞鐵路樞紐應充分預留發展空間。三亞鐵路樞紐近年來客運量穩步提升,三亞站旅客傳送量已超過500萬人次,現狀站房和集散廣場已基本飽和。伴隨國民經濟發展,預計2025年三亞站客運需求接近1000萬人次,迫切需要啟動北站房及北廣場建設。三亞站站台空間十分有限,接入中線高鐵後再無提升空間,有必要謀劃新的鐵路客運樞紐,與三亞站共同承擔2035年乃至更遠期客流增長壓力。結合三亞實際情況,建議提升鳳凰機場站高鐵服務功能,至少按現有三亞站的規模預留擴建空間。
探索城際鐵路進入城市核心區。大三亞地區的城際鐵路實際上應當承擔三亞市域鐵路的職能,更多的偏重於城市軌道交通功能。除保亭、新機場等支線外,建議預留中心城區、科技城和海棠灣支線,利用“多網融合”的模式,實現多交路混跑。一是大三亞內部需要鐵路來實現直連直通,減少換乘、提高效率,依託市域鐵路幹線,通過中心城解放路、迎賓路與科技城振州路等多條支線實現乾支線貫通,通過大小交路線路運營組織,可實現三亞中心城、崖州、海棠、抱坡乃至大三亞範圍直連直通,如由鳳凰海岸乘坐市域鐵路既可直達新機場或科技城,也可直達東岸或抱坡新城。二是根據客流預測,遠期三亞站、鳳凰機場站等高鐵樞紐的最大容量僅能承擔跨區域的高鐵客流,而大三亞內部的鐵路出行客流需要另行選址,建議借鑑國內外經驗,按照服務城市內部通勤功能的需求,於城市核心區如鳳凰海岸地下設站。
三亞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市域軌道線位及站點布局規劃示意圖
圖4 市域軌道線位及站點布局規劃示意圖
4、倡導低碳出行
(1)客運樞紐場站
完善多層次公共運輸網路。城際鐵路/市域快軌加強主要市域組團之間聯繫,覆蓋大三亞區域東西向主要客流走廊。常規公交作為公共運輸系統的主體,將提供與機場、高速鐵路站、市域鐵路站等主要樞紐的接駁服務,支撐中心城區及各鄉鎮間的主要聯繫,以及社區中短距離出行等。結合城市發展,遠期可布局捷運等制式城市軌道交通網路,與市域鐵路一體化運營,或採取加密市域鐵路城區支線形式建設。考慮有軌電車中小運量、運營時速不高的特點,規劃作為市域鐵路等大運量軌道網路的補充,以旅遊功能為主,串聯旅遊景區及主要客源點,兼顧部分通勤功能。海上巴士作為三亞公共運輸的特色服務系統,以港務局碼頭為核心,為遊客提供多樣化出行選擇,緩解陸上交通壓力。慢行交通是公共運輸服務的基礎,銜接公共運輸站點與居住、辦公、商業等功能區,完善最後一公里交通網路。
推動樞紐與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在三亞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借鑑深圳、香港經驗,探索用地集約化、立體化使用。在開發前期,深圳主要通過定向招拍掛模式出讓土地,保障後續樞紐配套及上蓋項目的實施效果;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成立綜合開發管理主體,給予其土地儲備功能,依靠土地收益反哺建設運營資金缺口;為確保全套流程的持續性和規範性,深圳市編制了《深圳市公交場站規劃及配建指引》。香港探索了樞紐的多種開發策略,充分考慮配套物業建築指標與類型,做好配套物業規劃。
堅持配建停車為停車供給主體。對標國內先進城市停車管理經驗,三亞停車設施建設標準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現行《海南省城鎮建設項目停車庫配建標準》對商業、辦公、住宅、景區景點等建設項目類型的區分度不足,對各類建設項目僅提出配建指標的下限要求,未形成合理的配建指引。此外,建設項目停車設施配建執行率也未得到有效保證,引發供需矛盾突出地區停車缺口日益加劇的問題。
明確中心城區分區管控建築物停車配建指標上限要求。結合土地利用、設施供需、規劃人口規模等情況,中心城區一、二、三類管控區域劃分如下:一類管控區為嚴格控制區,包括河西片區金雞嶺路以南地區、河東片區、大東海片區、鹿回頭片區;二類管控區為適度控制區,包括海坡片區鳳凰路以南地區、金雞嶺片區、月川片區的鳳凰路以西地區、臨春片區、海螺片區;中心城區除一、二類管控區域外的其他地區為三類管控區域。在配建指標最佳化標準基礎上,嚴抓建設項目停車位配建落實工作,以交通需求管控為思路,強化一類區和二類區的上限指標控制,降低小汽車使用強度,倡導綠色出行有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