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三制戰術
  • 起源於:抗日戰爭
  • 成熟於:國共內戰
  • 屬性: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 提出者林彪
歷史沿革,戰術原則,

歷史沿革

三三制戰術最早起源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步兵訓練大綱中的一種步兵“班組突擊”戰術。
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八路軍缺乏重火力掩護,經常以密集隊形衝擊日軍的堅固陣地,從而產生嚴重的傷亡。林彪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了在中高級指揮官戰略上注重集中優勢兵力(即著名的“一點兩面”)原則上,低級指揮官要注意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強調以密切的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

戰術原則

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人,為便於相互接應,一般排成三個梯隊。
三三制戰術三三制戰術
三人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確,進攻-掩護-支援。班長副班長組長,各帶一個戰鬥小組行動。
戰鬥小組進攻時,兩名士兵在前,組長在後, 呈三角陣型,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
戰鬥班展開時士兵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隨時變換戰鬥隊形,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或"無線電"來傳達戰術指令,一個總數27人的戰鬥群完全展開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