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齊村

七齊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那陳鎮南面,離那陳鎮政府21公里。屬於那陳鎮的邊緣,毗鄰西盛村、西寧村、五龍村及大塘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齊村
  • 別名:七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那陳鎮
  • 人口:1569人
  • 方言:壯話、苗語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教育,民俗文化,別記,

行政區劃

七齊村是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良慶區那陳鎮的一個行政村,該村下轄有灘上、壇榜、果龍、北皮、那屯、壇更、鐵靈、升堂、石排、巴里、百合共11個自然坡,其中村委設在果龍坡。共379戶,人口1569人,七齊村共有黨員34人。

歷史沿革

清朝之前未可考。
清朝至國民時期:雍正七年(1729年)至光緒年間(1908年),設宣化縣(後改邕寧縣)那陳鄉,隸屬欽州市管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那陳鄉設下轄11個行政村,其中七齊村含灘上、壇榜、果龍、北皮、那屯、壇更、鐵靈、升堂、石排、百合、七齊圩共11個坡(自然村)共九甲。七齊圩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壇榜坡班秀廷及北皮坡陸朝統二人倡導創辦,以辰、戊、醜、未日為圩日,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因日軍侵略,收附近南州圩被日軍轟炸的影響,本無樹木遮蔽七齊圩,為防止被轟炸,村民逐漸到附近鳳亭圩交易,七齊圩遂告衰落。抗戰勝利後曾一度復興,但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七齊圩遭土匪洗劫,居民陳世錦遭殺害,村民害怕,因此紛紛逃散,七齊圩就此衰敗。
建國之後:1950年下半年,七齊村設灘上、壇榜、果龍、北皮、那屯、壇更、鐵靈、升堂、石排、巴里、百合11個自然村,灘上、壇榜、鐵靈、北皮、升堂共5個村公所,後因改革開放,村公所製取消。保留11個自然村設定不變,村委會設於果龍坡。
2005年3月18日,邕寧縣撤縣設區,七齊村隨所在的那陳鎮併入為南寧市良慶區。
北皮坡一角北皮坡一角
七齊一角七齊一角

地理環境

全村屬於丘陵地帶,多以山丘及小水流為主。丘陵山多為鬆軟土地結構,山坳間多為濕潤泥土及小水流,全村土地大部分均適用於種植。共有耕地面積3022畝,其中水田1750畝。
山脈
天堂山:又名升堂山,也叫東桑嶺,高度252米,位於升堂坡背,鳳亭水庫壩首西三里,為全村第一高山;
果龍山:又名高眼山,高229.5米,位於果龍坡北二里,次山雖不高,但坡嶺陡,難以攀登。舊《邕寧縣誌》有記載:此山為通往上思之要道,登絕懸梯,行者苦之!
河流
全村河流主要以丘陵地帶山坳間濕地小溪流、小水流為主過。升堂坡、石排坡、鐵靈坡毗鄰鳳亭河水庫,為此該幾坡有部分村民以水運漁業為生。
七齊村
七齊村

經濟

清朝之前,由於地處偏僻,村民鮮少與外界有商貿來往,多以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為主。生產力低下,村民經濟多以山坳間濕地作為水田種植水稻,配合以部分家禽、家畜養殖為主;民國時期,全村經濟來源仍是自給自足的種養方式;由於戰亂及土匪猖獗,村民與外界的貿易往來都需要行走十幾公里的山路,在此時期村民生活十分疾苦。為改變此現狀,村民組織興辦七齊圩,加強了村民之間的商貿往來,但又因戰亂及土匪猖獗的原因散圩。
建國之後,村民配合國家政策實施土地公有制生產,進行了土地改革,並把部分土地劃歸成立國有七坡林場。由於戰亂停止,土匪被剿除乾淨,期間社會安定,村民生活開始得到改善。
改革開放後,伴隨國家經濟的繁榮,對農村資源的需求擴大,七齊村民也因土地肥沃,山林茂盛等資源,通過收割松脂、種植果樹等新增產業增加了收入。
1998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興建了一條由村委所在地果龍坡通往附近五龍村哥章坡的鋪沙大馬路,途徑壇榜、灘上,並與西盛村至那陳鎮的碎石大路接駁,並興建了由北皮通往鳳亭圩,與鳳亭圩至大塘鎮道路接駁的道路,一改了以往全村與外界不相通的情況;在交通得到發展之後,全村出現了山地開荒潮,村民們將原本仍是原始深林的山地全部開荒成可種植使用的土地,通過木材出售、種植甘蔗等幾大的改善了生活水平。
甘蔗林甘蔗林
如今,由於地形的限制,全村土地不適合機械化生產,加上國家城鎮化的發展,全村開始發展林業,種植了大面積的速生桉,經濟以水稻、木材、水果、家禽為主。
七齊村

教育

清朝以前,全村並無學校,為此村民無法普遍接受教育,僅有部分富足的村民或者在有教育地區有親戚的村民將子女送往村外私塾接受教育,因此當時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數人並不識字。
民國時期,民國三十年(1941年)期間成立了七齊村國基校,由於自然村多而分散,並在自然村成立了分校,主要提供基礎入門教育。但由於當時村民教育意識、師資力量較差,並沒有多少村民將子女送往接受教育。另由於當時舊社會重男輕女觀念原因,能接受教育的大都為村民的男孩。後因土匪、戰亂等原因,學校一度停擺。
七齊國小一角七齊國小一角
建國初期,1965年國家把完全國小(四·二學制)教育下伸至個行政村,成立了七齊國小,文革時期,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學校停學鬧革命,取消考試,學生無心向學,導致教育事業收到嚴重打擊。
健康發展時期,文革結束後,國家恢復對教育事業的建設,果龍坡重建七齊國小,並在各個自然村開始學前教育,負責學前班、國小一年級、二年級教育。國小三年級及以上的國小教育集中至果龍坡七齊國小進行。由於義務教育要求及重男輕女思想的逐漸淡化,村民也開始不分男女的將子女送讀。村民受教育普及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現狀,2000年後由於國家計畫生育政策成果的顯現,各自然村生源不斷減少,在某個自然村甚至出現年級斷層的情況。為此,經教育局批准,撤除各自然村學前教育,統一收編至位於果龍的七齊國小本部教學,並由教育局撥款,增設保姆人員,負責年幼生活仍無法自理的學生的生活。
國小球場國小球場
文革後七齊國小歷任校長:陳增本、陳孔高、陸文抒、蘇耀健、蘇江(現任)
國小圖書館國小圖書館
七齊村
七齊國小遠景七齊國小遠景

民俗文化

語言
七齊村有壯族、苗族兩個民族,其中苗族主要集中於升堂坡,固平日主要使用語言為地方壯語(又稱土話)及升堂苗語(又稱三“指”,指為諧音字)。由於與外村人交流的需要,大部分村民還掌握平話、白話等語言。由於自古鮮少與外人交流,所以改革開放以前,均不常使用漢語,所以掌握漢語的村民不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商貿往來的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廣播電視的普及,村民們也逐漸掌握了國語。
傳統節日:
七齊村的傳統節日大部分遵循漢族傳統節日,具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節日。其中春節及豐收節(又稱會客節)是為七齊村最隆重的節日。
豐收節,七齊村11個自然村每年選定一天設為本村豐收節,節日當天每家每戶殺雞宰鴨、烹美味佳肴宴請四方親戚朋友。各家主人皆以來客越多越吉祥喜慶,所以逢豐收節時,各家主人無不是費心費力安排至美菜餚,以招攬客人。

別記

那念村
七齊村在民國時期至解放前後仍有一個自然村(具體成村時間不可考),名為“那念”村(音譯),據考,嘉慶《廣西通志》、民國《邕寧縣誌》、1995《邕寧縣誌》及1990《那陳鄉志》等正史中,此村並未出現過。但據年長村民的口傳及部分遺蹟中考究,此村確實存在過。此村位於現壇榜和那屯交界處。據傳當年此村相當富有,佃農多達數百人,金銀財寶無數。在民國末期當地土匪猖獗之時,為避災禍,曾將財富裝滿棺材,再以殯葬之名埋藏掩人耳目,將財富埋葬。最後該自然村卻仍未逃過劫難,據傳由於村內奸細與當地流竄土匪相勾結,於民國末期被土匪攻村並滅村,所有財富被洗劫一空,村民被屠戮殆盡。一名當時懷有身孕婦女逃出,成為倖存者,現已離世,當時所懷小孩先生活大塘鎮轄區下的鳳亭圩。
七齊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