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條衣

七條衣

僧裝之一種。因其福田相有七條,故名七條衣。又稱七條、七條袈裟或七條衲衣。音譯作郁多羅僧、優多羅僧、優哆羅僧、郁多羅僧伽等等。又為三衣之一。意譯作上衣、上著衣,為常服中最上者。因覆於左肩,又稱覆左肩衣。行齋、講、禮、誦等諸羯磨事時,必穿著此衣,故又稱入眾衣。其價值在其他二衣之間,因而又有中價衣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條衣
  • 詞意:僧裝之一種
  • 別名:七條袈裟或七條衲衣
  • 最早記載:《送閩僧》
製作過程,歷史文獻,

製作過程

先裁剪二長一短二十隔的布塊,並以倒針反縫的方式縫製;若財少難辦,則允許用‘揲葉’法(即以外葉揲於不割截、無田相之縵衣上)縫成。肘量一般是以長五肘廣三肘為準,但因各人身量長短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論。
若依戒律,近代以綾羅錦繡製成的七條衣是違法的。依據佛制,衣服的質料雖允許採用絹、布二種,但那是指世俗所用過的舊布,若用新的絲絹,則為戒律所不許。《四分律羯磨疏》雲,今世採用絹紬者極多,以害命傷慈,故予以制約。今五天竺及諸胡,皆不用絹所作之袈裟。使用錦衣,乃源自宮中帝後之賞賜,而後遂產生使用華麗袈裟的習慣。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所載,太宗賜予玄奘的衲袈裟,乃往昔梁武帝賜予當時高僧大德之物。文中謂此衲袈裟‘還用彩成文,朱青自掩映’,可見其華麗之至。

歷史文獻

最早書證:唐張籍《送閩僧》詩:修行四分律,護淨七條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